必修四第二单元《水龙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761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四第二单元《水龙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必修四第二单元《水龙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必修四第二单元《水龙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必修四第二单元《水龙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必修四第二单元《水龙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四第二单元《水龙吟.docx

《必修四第二单元《水龙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四第二单元《水龙吟.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四第二单元《水龙吟.docx

必修四第二单元《水龙吟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北宋两位词人柳永和苏轼的词。

现在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

大家都知道,词从总体上看分婉约和豪放两派。

婉约派代表柳永的词音律和谐,美妙动听。

其中“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同学们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它到底妙在哪里。

豪放派代表苏轼本单元有两首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首豪壮的怀古词,《定风波》虽然记的是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却表达出词人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相信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类词。

一提到豪放词,大家肯定马上想到苏轼,但今天呢,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位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他是谁呢?

(学生齐答:

辛弃疾)对,就是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的辛弃疾。

(板书课题及作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二)、作者简介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也学过辛弃疾的一些作品。

像“醉里挑灯看剑”“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等等。

那么对这些词的作者,大家又了解多少呢?

有没有哪位同学主动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

好,xx同学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辛弃疾。

(学生答: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著名的南宋词人。

他的词多是抒写爱国热情的,风格以豪放为主。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

)好,请坐。

xx同学讲的很好。

她很简洁的给我们介绍了一下辛弃疾,但把主要内容都概括到了。

下面我来补充一下,请看大屏幕。

  (屏幕上显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他的生平。

了解一个作家的主要经历对我们解读他的作品有很大帮助。

我们来看。

  (屏幕上显示:

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擒拿叛徒张安国。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

从此闲居20年。

  宁宗嘉泰三年(1203),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

不久,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

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

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

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投奔南宋,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

从此闲居20年。

  宁宗嘉泰三年(1203),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

  这些同学们都不需要记在笔记上,只要大致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在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受到采纳。

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

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

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想而知了。

这一切,就是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的背景了。

当他为了销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词人的无限感慨就涌上心头。

好,让我们一起进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中。

  (三)词文赏析

  (展示课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

  首先,我们来一起朗读一遍。

朗读时,要注意体会词人的感情。

(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开始。

  。

  好,同学们读的非常好。

很有气势。

基本上把词人的那种悲愤之情给传达出来了。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分析这首词。

首先,来看词的上片。

  (展示课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

  。

“楚天千里清秋”一句,点出登临的地点、环境、季节。

楚天:

下面有注释,代指南方的天空。

紧扣登临的地点。

“楚天千里清秋”,境界壮阔。

“水随天去秋无际”,江水悠悠之景。

开头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却蕴蓄着深厚的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都知道,“秋”这个意象带有悲的气氛。

这一开头就用了两个秋字。

并用“秋无际”来加深“千里清秋”之意,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营造了一种“雄浑而不失清丽”的意境。

接下来“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岑,小而高的山。

遥岑:

远山。

“遥岑远目”这里的目:

,作动诃,看的意思。

词人看到了什么呢?

“玉簪螺髻”。

玉簪:

玉做的簪子,是古代妇女绾束头发用的器物,状如没有把柄的剑,这儿比喻山峰尖峭。

螺髻,古代妇女梳理的一种发型,将头发盘旋成田螺形状。

这儿是用来比喻圆形的山岳姿态优美。

以玉簪螺髻来比喻远山,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出远山的秀丽。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这三句词,按照今日的语言习惯来说,应是,“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

”这里用的是倒装。

在赏心亭上纵目眺望,远处错落有致的峰峦,形态优美,像妇女头上螺旋式的发髻和尖细状的玉簪一样。

但这美景只是给词人带来了愁和恨。

词人不说自己的心情不好,而说山的峰峦为自己“献愁供恨”,仿佛峰峦本身就是愁和恨的化身。

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啊?

(学生齐答:

移情)对,这一句用的是移情的手法。

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

  以上几句,从“楚天”写到“遥岑”,由大入小,由远而近。

千里楚天之下,随天而去的秋水之上,是玉簪螺髻似的峰峦,而峰峦为词人“献愁供恨”,所以下面笔锋便转向词人自己,由景及人,由物及我。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作者当时的处境。

楼,即赏心亭。

“落日楼头”是说夕阳斜照在赏心亭上。

“断鸿”,失群的孤雁,这里既借雁之哀鸣以渲染环境的凄凉哀怨,也是象征自己飘离失所的身世和孤独寂寞的处境。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是词人自称。

作者在“游子”之前,特别冠上“江南”二字,正是要表达自己孤独无依的处境。

从字上面看,这几句是说自己这个从北方来到江南的游子,黄昏时候站在赏心亭上,看到夕阳下落,听到断鸿鸣叫,不禁感到孤独寂寞,内心十分伤感。

实际上这几句包含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同学们觉得它会包含什么意思?

如果你对这几句有自己的理解不妨大胆的讲出来,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好,同学你来讲一下。

是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

“落日”,点明时间是黄昏,一天将尽,“断鸿”,点明季节是秋天,一年将尽。

两者都写出时不我待,光阴虚度,未能利用少壮年华而大有作为。

同时,词人又以落日隐喻国家形势,半壁江山岌岌可危,又以断鸿暗示自己如失群的孤雁,立志报国而无所依归。

这句本是描写景物,但作者也将“落日”二字暗喻南宋朝廷如日落西山,国势危殆,犹如摇摇欲坠的落日,因而触景生情,黯然种伤神,为国势担忧。

这三句是本词的第二个层次,前两句烘托后一句:

以突出作者“举世独立”的处境。

  这种被压抑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是没有人能够理解的,所以接下去就说: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春秋时吴国出产的一种钩子,用来挂帐子或宝剑的。

但旧时的注家认为吴钩是吴国制造的一种弯形宝刀,后来就把吴钩作为宝刀的代名词。

我们考试的时候,就按书上的来。

杜甫有诗说,“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馈赠和观赏吴钩这样的宝刀,表示能凭借宝刀从事征战,杀敌立功,以锋利的吴钩陪衬怀有豪情壮志的少年。

辛弃疾在写给陈亮的《破阵子》词中说“醉里挑灯看剑”,也是这个意思。

这里的“把吴钩看了”,则是从另一角度说自己空有宝刀,却派不上用场,不能为国杀敌立功。

作者描绘了两个具体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

“看了”,当看过、看完讲,实际上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这是第一个动作。

辛弃疾一遍又一遍地抚看着宝刀,是怜惜“物不尽其用”。

他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韬武略,但无法施展,正如这宝刀被闲置一般。

胸中之苦闷需要发泄,于是,他便“栏杆拍遍”——第二个动作。

拍阑干即是借以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

但是,拍遍了阑干,也还是无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罢了吴钩依然无济于事一样。

不仅拍,而且拍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

然而,可悲的是,昏聩的南宋朝廷无人能够理解作者的这种心情,“无人会,登临意”六字便是辛弃疾为“世无知音”发出的深沉喟叹。

词的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表现爱国忠心无人理解的痛苦,侧重于写景,兼写由景物引起无穷的思绪。

但“登临意”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明说,于是词的下片就扣着“登临意”三字去展开抒情和议论。

  (展示课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片)

  下片是具体申说“无人会”的“登临意”,二十句,用了三个典故,分四层意思。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是第一层意思,这两句照应上片的“江南游子”一句,用了西晋张翰思乡的典故。

季鹰是张翰的字。

张翰是吴地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莼菜羹,鲈鱼鲙,于是辞官归家。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的是说,家乡的美味让人思念,但现在南北分裂,尽管秋风起了,自己思乡心切,却是有家难归。

辛弃疾用此典同张季鹰比较,“季鹰归未?

”是用提问语气,既呼应了前面的“游子”,抒发了深挚的乡思,又呼应了“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表明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复国报仇的愿望,同时也暗中流露出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

何况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自己的抱负是要为国立功,不要学张翰辞官回乡!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也是用了一个典故。

东汉末年,有个人叫许汜,去拜访陈登。

陈登胸怀豪气,喜欢交结英雄,而许汜见面时,谈的却都是“求田问舍”(买地买房子)的琐屑小事。

陈登看不起他,晚上睡觉时,自己睡在大床上,叫许汜睡在下床。

许汜很不满,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

刘备听了后说:

“当今天下大乱的时候,你应该忧国忧民,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而你却求田问舍。

要是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

”“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之辞。

这三句字面上的意思是,自己如果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恐怕应该没脸去见刘备那样才气盖世的英雄。

辛弃疾用此典是进一步申明自己回家乡,既不是像张季鹰为了吃鲈鱼,也不像许汜是为了求田问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掌握豪放词的特点;

2.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

3.诵读全词并背诵

【文学常识】

一、有关文学常识

1.回顾赏析诗词的方法

① 朗诵吟咏,感知词味 ② 鉴赏意象,体会情感 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

2.在上文了解宋词豪放派的基础上了解宋词婉约派

婉约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

婉约派词作语言    清丽含蓄     ,词中抒发的感情    婉转缠绵(缠绵悱恻)    ,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   个人遭遇   和   男女恋情   ,也有写山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