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中考考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591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中考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中考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中考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中考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中考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中考考点.docx

《中国古代史中考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中考考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中考考点.docx

中国古代史中考考点

考点1、夏、商、西周的兴亡

2、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启夺取王位标志着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国家机器:

国家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统治阶级实行阶级压迫的工具,为此设置了

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构。

3、灿烂的青铜文明:

⑴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商、周时期都是我国青铜文明灿烂时期。

当时,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是:

用于“祭祀”和“战争中的武器”。

⑵商代的铸造技术水平很高,代表作有目前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和最精美

的四羊方尊。

⑶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平原上盛行的“三星堆”文化,也是有名的青铜文明。

代表作有“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和“青铜神树”。

4、牧野之战: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纣王,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5、西周的政治制度:

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由此而产生)

⑴目的:

为了巩固西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⑵内容: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义务: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边疆、战时随军出征。

⑶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也实行分封制;内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来维护分封制。

西周等级示意图表: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⑷作用: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

⑸“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正是该制度的反映。

6、东周的建立:

公元前771年西北少数民族首领犬戎进攻镐京,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从社会发展趋势而言:

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7、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可概括为:

王朝后期国王的昏庸残暴。

考点2、商鞅变法

1、改革的时代背景:

春秋晚期,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及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得到提高,大量私田被开垦,逐步形成了封建制生产关系。

(封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2、改革的根本目的:

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达到富国强兵。

 

3、时间:

公元前356年

4、当时在位的国王:

秦国的秦孝公;改革代表的阶级利益:

新兴的地主阶级。

5、主要内容: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性质,最能体现变法性质)

(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重农抑商、达到富国目的)

(3)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封爵授田,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特权

(损害旧贵族利益,为平民获得了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

(4)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对后世的地方行政区划影响最为深远)

(5)编定户口,实行连坐。

(体现“法治”)

6、影响(或作用):

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灭六国、实现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性质:

是一场废除奴隶制度,确立封建制度的地主阶级改革

(我国的第一个封建社会是战国时期)

8、启示:

要取信于民(立木为信);要勇于变革,与时俱进;改革不时一帆风顺的,必然会

遭受巨大的阻力

考点3、秦的统一

一、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和作用

1.历史条件:

(1)社会趋势:

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根本原因)

(2)经济状况:

商鞅变法,实力最强。

(3)军事形势:

长平之战,势不可挡

(4)政治情况:

秦王嬴政,善于用人。

2.意义(作用):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战乱纷争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3.秦朝的建立:

公元前221年最终完成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附近)。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⑴政治上:

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具体表现: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掌握一切军政大权。

(嬴政自称“始皇帝”)

B、在中央设三公:

丞相(掌管政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太尉(掌管军事)。

C、在地方:

继续铲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免!

(即在商鞅“建立县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郡”)

⑵经济上: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统一使用秦国原有的圆形方孔铜钱)

⑶文化上:

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通用文字)。

⑷思想上:

实行焚书坑儒

目的:

为了加强思想统治。

(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

内容:

焚烧六国史书和诸子百家著作,保留秦国史书和医药、占卦、种植之类的书。

危害:

压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⑸军事上: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开发南疆,兴修灵渠。

(长城: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中原和岭南地区的)

三、对以上措施的客观评价:

⑴积极意义:

秦的措施,顺应了历史趋势,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⑵过失:

“焚书坑儒”以及后来“秦的暴政”。

四、对秦始皇个人的评价:

⑴功:

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及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⑵过:

“焚书坑儒”以及在位时的一些暴政产生了不良影响。

总之,他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他的许多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秦的暴政:

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到秦二世时,政治又十分黑暗。

六、秦的灭亡:

主要是因为秦朝的暴政,激起秦末农民大起义。

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农民起义: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⑵刘邦、项羽起义: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考点4、汉通西域丝绸之路

1、西域的地理位置:

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的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张骞出使西域:

⑴目的:

第一次,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为了加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

⑵经过: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⑶影响: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基础

3、西域都护府:

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期),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这一机构的设置也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4、丝绸之路

⑴.陆上丝绸之路:

①开辟时间: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

②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大秦)。

⑵.海上丝绸之路:

①开辟时间:

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②路线:

广东沿海出发→绕过马来半岛→进入印度半岛一带。

⑶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促进了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东去:

丝织品、铁器、漆器、冶铁技术、及中国的四大发明等。

西来:

良马、香料、葡萄、石榴、苜蓿、胡麻、胡桃、佛教、魔术、乐舞、雕塑。

考点5、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山西境内),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

⑴目的:

为了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以及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⑵措施:

A迁都洛阳(公元494年);

B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

穿汉服,说汉话,用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和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3、意义:

促进了民族融合及北魏经济的发展。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考点6、科举制的诞生

1、背景:

魏晋以来,选拔官员采取“九品中正制”(一种地方推荐官员的制度),注重门第的高低,不利于选拔人才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

2、正式诞生: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

3、到唐朝时期,科举制得到完善:

⑴唐太宗时期:

重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扩充国学的规模

⑵武则天时期:

开创了殿试和武举;

⑶唐玄宗时期:

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的重要内容。

4、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

⑴首先,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同时,选拔官员的权利也由地方转到了中央。

⑵其次,科举制还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唐诗的繁荣。

⑶另外,对欧洲的文官考试制度的确立也产生影响,如英国创立的文官制度。

5、科举考试的科目:

明经科和进士科(进士科是主要科目)

6、科举考试的形式:

贴经、墨义、策问、杂文

7、科举考试的层次:

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8、做官的流程:

读书——科举考试(获得做官的资格)——释褐试(吏部的合格考试)——任官

9、科举制的演变:

隋朝:

科举制度诞生(隋炀帝)

唐朝:

科举制度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明清:

八股取士

清末:

1905年,废除

考点7、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一、隋亡唐立:

隋炀帝后期,暴虐无道,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公元618年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李渊即唐高祖,定都长安。

后高祖传位于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

1、在位的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

2、表现:

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

3、原因:

太宗吸取隋亡教训,提倡轻徭薄赋,重视发展生产;

把君民关系比作是“舟与水”的关系。

而且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如:

任用房玄龄和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三、贞观遗风

1、在位皇帝:

武则天(公元624—705年),她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

2、表现:

她在位时,人口增加,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史称“贞观遗风”。

(又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原因:

继续实行太宗发展生产、重视贤才的政策,

(如:

选拔和重用有才能的狄仁杰、张谏之、姚崇、宋璟等;)

四、开元盛世

1、时段:

唐玄宗统治前期。

(在位时间:

公元713—741年)

2、原因:

⑴重用贤能,继续任用姚崇,宋璟为相;

⑵整顿吏制,注重考核地方官的政绩;

⑶提倡节俭,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3、表现:

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达到鼎盛时期。

五、唐朝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的表现:

1、农业方面:

A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

B生产工具也得到改进,出现了翻地用的曲辕犁和灌溉用的筒车;

C水稻育秧技术广泛采用,蔬菜新品种增加。

2、手工业方面:

丝织品产量高、品种多;制瓷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唐三彩)。

3、商业方面:

出现商业繁荣的大都市;如:

北方:

长安、洛阳;南方:

扬州和成都,

对外贸易城市:

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城市发展特点:

坊、市界限分明)

六、安史之乱:

⑴原因:

玄宗后期,宠爱贵妃,信任奸臣,政治日益腐败!

⑵过程:

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等趁机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⑶影响:

安史之乱长达八年之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七、唐朝的灭亡:

公元907年,唐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灭亡了。

考点8、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1、民族政策:

唐太宗时期以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待周边少数民族,被尊称为“天可汗”。

2、吐蕃的概况:

吐蕃是藏族人的祖先,唐朝初年,赞普(即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

3、唐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⑴唐太宗时:

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布达拉宫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

⑵唐中宗时:

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称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4、意义:

促进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谊。

5、在祖国的西南地区:

还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在祖国的东北地区:

册封渤海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考点9、隋唐的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