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549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docx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docx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

名词解释:

1.微生物:

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非细胞型微生物:

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是最微小的一类微生物.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只有一种类型RNA或DNA,如病毒.

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较低,具备原始细胞核,呈裸露DNA环状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

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

5.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

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

6.条件致病微生物:

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

7.菌落:

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8.质粒: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

9.芽胞:

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10.细菌L型:

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

11.中介体:

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

12.普通菌毛:

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13.性菌毛:

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

14.菌毛:

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

15.鞭毛:

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16.荚膜:

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

17.微荚膜:

微荚膜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厚度<0.2μm者为微荚膜.

18.异养菌:

异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于寄生菌.

19.热原质:

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

20.细菌素:

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

21.培养基:

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

22.消毒:

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

23.灭菌:

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

24.无菌和无菌操作:

无菌是指不存在活菌.无菌操作指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25.防腐:

防腐是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26.滤过除菌法:

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去,而达到无菌的目的.此法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等的除菌.

27.变异:

在一定条件下,若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称变异.

28.转座子:

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

29.基因转移:

基因转移是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些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30.转化:

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基因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31.接合:

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互相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方式.

32.普遍性转导:

普遍性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如转移的DNA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则称为普遍性转导.

33.局限性转导:

在转导过程中,如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则称为局限性或特异性转导.

34.溶原性转换:

溶原性转换是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

35.原生质体融合:

原生质体融合是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

36.噬菌体: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37.毒性噬菌体:

毒性噬菌体是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38.温和噬菌体:

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其DNA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传至子代的噬菌体是温和噬菌体.

39.前噬菌体:

前噬菌体是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40.溶原性细菌:

溶原性细菌是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

41.侵袭力:

侵袭力是指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包括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

42.内毒素: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

43.类毒素:

类毒素是具有良好抗原性的外毒素,在0.3%-0.4%甲醛作用下,经一定时间,可以脱去毒性,但仍然保留有免疫原性.可用于人工主动免疫,诱发机体产生抗毒素抗体.

44.外毒素:

外毒素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也有少数存在于菌体内,待菌体溶解后释放出来.外毒素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45.急性感染:

急性感染是指疾病发病急,病程短,痊愈后病原体从机体中消失.

46.慢性感染:

慢性感染是指病情缓慢,病程长,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47.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

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是指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制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作为判断细菌毒力的参考.

48.毒血症:

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并均不进行血循环,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49.内毒素血症:

内毒素血症是当血液中细菌或病灶内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入血时引起的症状.

50.菌血症:

菌血症是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通过血循环,并且无明显中毒症状.

51.败血症:

败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52.外源性感染:

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称外源性感染.

53.内源性感染:

感染来源于患者自身体内或体表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

54.隐性感染:

隐性感染是指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临床症状者.

55.菌群失调:

由于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素,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病症,机体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称菌群失调.

56.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中的细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特殊条件下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57.胞外菌:

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细菌.胞外菌主要停留在细胞外的体液(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中.人类的多数致病菌属胞外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以及霍乱弧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58.胞内菌:

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又称兼性胞内菌).对人类致病的兼性胞内菌有结合分歧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布氏杆菌、肺炎军团菌和李斯特菌等.

59.化脓性球菌:

是一类能够引起人类化脓性炎症的病原性球菌,主要包括革兰阳性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革兰阴性的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60.SPA:

葡萄球菌A蛋白,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单链多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动物的IgG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SPA与Ig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致超敏反应和损伤血小板等活性.

61.假膜性肠炎: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杀灭,耐药的葡萄球菌趁机繁殖并产生肠毒素,引起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其本质是菌群失调性肠炎.病理特点是肠黏膜被一层炎性假膜所覆盖,由肠黏膜坏死块、炎性渗出物和细菌组成.

62.血浆凝固酶:

是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大多数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63.链激酶(SK):

又称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能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酶原转化成纤维蛋白酶,故可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

64.链道酶(SD):

又称链球菌DNA酶,能降解脓液中具有高度粘稠性的DNA,使脓液变稀薄,促进细胞扩散.

65.致热外毒素:

又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引起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为蛋白质,可引起机体发热和皮疹.66.抗“O”实验:

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的简称,是一项测定患者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含量的中和试验,用以作为链球菌新近感染指标之一和对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断.

67.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

又称制热性外毒素C.能引起机体发热,增加宿主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引起多个组织、器官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TSS),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68.外斐试验:

普通变形杆菌X19、X2和Xk菌株的菌体O抗原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故可用X19、X2和Xk代替立克次体作为抗原与相应患者血清进行交叉凝集反应,即为外斐试验,以协助诊断相关的立克次体病.

69.肥达试验:

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抗原和H抗原,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凝集实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辅助诊断肠热症.

70.IMViC:

是指吲哚实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等,是卫生细菌学常用的检测指标.

71.迁徙生长现象:

变形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性生长,形成以菌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同心圆型的层层波状菌苔,这种现象称为迁徙生长现象.

72.志贺毒素:

是痢疾志贺菌的外毒素,具有三种生物学活性,即可引起水样腹泻的肠毒性、对人肝细胞有毒害作用的细胞毒性和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毒性.

73.霍乱肠毒素:

目前已知的致泻毒素中最为强烈的毒素,由霍乱弧菌分泌由一个A亚单位和五个相同的B亚单位构成的一个热不稳定性多聚体蛋白,作用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上相应受体,使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主动分泌Na+、K+、HCO3-和水,导致严重的腹泻和呕吐。

74.弧菌属:

为弧菌科的1属,本属细菌种类多,分布广泛,尤其是水中常见。

形状短小,约0.5x(1~5)微米,因弯曲如弧得名。

革兰氏染色呈阴性,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

无芽孢、无荚膜需氧或兼性厌氧型。

75.汹涌发酵:

产气荚膜梭菌在牛奶培养基中能分解乳糖产酸,使其中酪蛋白质凝固:

同时产生大量气体(H2和CO2),可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将液面封固的凡士林层上推,甚至冲走试管口棉塞,气势汹涌,称为汹涌发酵现象.

76.Nagler反应:

产气荚膜梭菌在卵黄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浑浊圈,若在培养基中加入α毒素的抗血清,则不出现浑浊,此为该菌特点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