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地理高考新素养总复习鲁教版讲义第19讲+城市化和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4294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7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地理高考新素养总复习鲁教版讲义第19讲+城市化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版地理高考新素养总复习鲁教版讲义第19讲+城市化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版地理高考新素养总复习鲁教版讲义第19讲+城市化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版地理高考新素养总复习鲁教版讲义第19讲+城市化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版地理高考新素养总复习鲁教版讲义第19讲+城市化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地理高考新素养总复习鲁教版讲义第19讲+城市化和答案.docx

《版地理高考新素养总复习鲁教版讲义第19讲+城市化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地理高考新素养总复习鲁教版讲义第19讲+城市化和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地理高考新素养总复习鲁教版讲义第19讲+城市化和答案.docx

版地理高考新素养总复习鲁教版讲义第19讲+城市化和答案

第19讲 城市化

最新考纲

核心素养定位

考情报告

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结合实例或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1.以区域图或模式图为背景,考查城市化问题,考查频度高,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

2.与城市人口流动、城市内涝等实际问题相结合,考查读图能力、信息提取及整合能力,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多为综合题。

[梳理知识体系]

[再现基础知识]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

2.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时间

数量

规模

功 能

工业革命前

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

工业革命后

增加

扩大

扩展

“二战”以后

继续增加

继续扩大

继续扩展,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图,回答问题并填表。

1.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

驱动力

含义

因素

推力(乡村)

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A: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

B: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拉力(城市)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C:

就业机会多;D: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E:

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

3.表现:

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4.特点

(1)世界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易错提示】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环境影响面面观

(1)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2)

(3)

2.生态城市建设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易错提示】 城市硬化面积增加,植被减少,会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形成“热岛效应”;城市凝结核增多,导致城市降水多于郊区;城市硬化面积增加,下渗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增加,易形成城市内涝。

四、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影响非常广泛

包括城市建设、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

2.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主要包括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是长期的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持续的产生作用。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及其时空差异

【例1】 (2015·重庆文综,4~5)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下图,回答

(1)~

(2)题。

(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B.30%~40%

C.40%~50%D.60%~70%

(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审题能力培养]

第1步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率低;日本、意大利、法国为发达国家,城镇化率高。

第2步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B 

(2)A

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如下表所示。

2.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趋缓(甚至停滞)

所处阶段

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

城市人

口比重

大小

原因

起步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起步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

城市化表

现及原因

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20世纪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4.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

(1)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2)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3)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2019·湖南十校联考)城市化过程包含了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等过程。

下图示意某地区T1~T4四个不同时期(时间相同)的土地城市化(可用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与总土地面积的比来衡量)过程。

读图,完成

(1)~

(2)题。

(1)该地区土地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时期是(  )

A.T1B.T2

C.T3D.T4

(2)T4时期该地区土地城市化水平约为(  )

A.37.5%B.50%

C.75%D.87.5%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在T1时期,该地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为0,城市化水平为0,在T2时期,白色区域被城市占据,而T3时期,灰色区域被城市占据,T4时期三角区域城市化,在T3时期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最多,土地城市化速度最快。

(2)题,读图可知,T4时期只有网格部分还是农村,约占总面积的1/4,所以土地城市化水平约为75%。

答案 

(1)C 

(2)C

素养一 区域认知:

城市化进程的判断

1.(2017·江苏地理,21~22)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

读图回答

(1)~

(2)题。

(双选)

(1)该城市0~6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  )

A.1985~2004年增多B.1985~2004年减少

C.2004~2013年增多D.2004~2013年减少

(2)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  )

A.工业化初期阶段B.工业化中期阶段

C.郊区化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该城市0~6km的中心城区,累计百分比下降,数量和企业总数有关,该年数量等于总数乘以百分比,通过简单计算不难得出,1985~2004年增多,2004~2013年减少,故选AD。

(2)题,2004年之后,中心城区工业数量减少,郊区数量增多,大量工业企业向郊区迁移,说明该城市处于郊区化阶段;2004年之后,企业数量增加迅速,说明该城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故选BC。

答案 

(1)AD 

(2)BC

素养二 综合思维:

城市化状况分析

2.(2015·广东文综,4)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

由此可判断该年(  )

国家

中国*

印度

德国

美国

人口数(百万人)

1338

1155

82

307

比重(%)

17

1.3

8

4.5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由表中关于中国、印度的数据,可看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故D正确;再比较中国、美国数据,可看出C选项表述错误;该表只能体现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不能反映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数量以及城市化水平,故A、B选项可排除。

答案 D

考点二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常考21类基础图示之十六)

【例2】 (高考经典题)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  )

A.2千米附近B.4千米附近

C.8千米附近D.10千米附近

(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审题能力培养]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D 

(2)D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来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通常以过程图、坐标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对比。

对于该类示意图判读,主要应把握“三判断”:

1.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从图示中直接判断城市化的特点。

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①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规模的变化;②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③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④是否形成城市带等。

如下图,对比四幅图可以直接判断城市化进程的表现:

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由孤立的城市发展形成城市群。

(2)深入分析隐含的信息。

如下面某地区A、B两个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中隐含的信息: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主要沿河流向外扩展,河流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城市的功能分区日益明显。

2.判断城市化进程及阶段

根据图示中的城市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特征,可以判断城市化的阶段及进程。

(1)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化阶段。

如下图中E到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以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

如下图城市化进程为a—c—d—b。

3.判断城市化地区差异

城市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把握不同地区的特征进行判断,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如下图可以判断甲为发达国家,乙为发展中国家。

(2019·山东烟台一模)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下图示意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注:

劳动力人口是指20~59岁男性人口及20~54岁女性人口)。

据此完成

(1)~(3)题。

(1)图中显示(  )

A.全国劳动力人口减少

B.城镇非劳动力人口锐减

C.农村劳动力人口剧增

D.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

(2)我国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的年份可能是(  )

A.2038年B.2040年

C.2047年D.2050年

(3)据图推测,2020年后我国应(  )

①积极发展大中城市 ②提高制造业水平 ③积极扩大耕地面积 ④延迟退休年龄

A.①③B.①④

C.②④D.②③

解析 第

(1)题,由图中全国总人口、城镇总人口、劳动力人口比重等数据,计算可知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减少、城镇劳动力人口增加,说明农村劳动力人口在减少。

注意图示2010年农村人口多于城镇人口。

(2)题,计算可知,我国2040年的城市化率为67.3%,2050年的城市化率为73.6%,说明我国2040~2050年间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

第(3)题,图示2020年我国劳动力比重仅为50%左右,应采取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制造业水平等措施,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

答案 

(1)A 

(2)C (3)C

素养 综合思维:

城市化进程的判读分析

(高考经典题)下图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自1990年至2010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

(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柱状图的读法、理解城市化的表现与发展条件。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江苏与贵州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以及发展速度的快慢,所以两省城市化的特点也主要是这两方面。

(2)题,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要从城市化的形成因素上分析,即从地理位置、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江苏与贵州的差异。

答案 

(1)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的快;江苏省城市化水平比贵州省的高。

(2)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水平高。

考点三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例3】 (2019·江西省调研模拟)通勤是指从家中往返工作地点的过程,是工业化社会的必然现象,汽车、火车、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让住在较远处的人可以快捷地上班。

下图为北京与芝加哥中心城区通勤空间的抽样调查结果,完成

(1)~(3)题。

北京与芝加哥城市中心区居民的通勤空间

(1)仅从图中可以看出(  )

A.芝加哥的通勤季节变化比北京大

B.芝加哥的通勤季节变化比北京小

C.芝加哥的通勤距离比北京远

D.芝加哥的通勤距离比北京近

(2)据图中信息可以分析得出(  )

A.北京市就业郊区化比较明显

B.北京市就业空间分布极不均衡

C.芝加哥住宅区主要位于市中心

D.芝加哥就业空间有向北部和西部扩散的现象

(3)芝加哥的出行时间远小于北京,主要原因是(  )

A.芝加哥公共交通发达

B.北京交通拥堵较为严重

C.芝加哥人口数量较多

D.北京市道路数量少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审题能力培养]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C 

(2)D (3)B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3)建设生态城市:

(2019·福州期中)下图示意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之一。

读图回答

(1)~

(2)题。

(1)图中反映的问题是(  )

A.城市内涝B.城市热岛效应

C.城市风D.城市空气污染

(2)下列既可行又能减轻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

A.扩大绿地面积B.减少人口

C.完善排水系统D.多建高楼

答案 

(1)B 

(2)A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

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1.(2016·海南地理,10~12)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

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

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

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

据此完成

(1)~(3)题。

(1)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

A.二环与三环之间B.三环与四环之间

C.四环与五环之间D.五环与六环之间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3)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 第

(1)题,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职住比在1.00时最为平衡。

细读图例,北京职住比最为平衡的区域在图中0.95~1.00,即四环与五环之间。

故选C。

(2)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通达度好,形成典型商业区。

由于城区出现各种城市问题,环线间的职住比差异不断加大,人口开始向市中心外迁移,但产业多数在市中心,所以就业人群的出勤距离逐渐增加。

故选B。

第(3)题,分析得出,北京环线职住比差异加大,说明产业集中在城区,人口居住在外围,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带来比如交通拥挤等问题。

所以采取应对措施有大力发展快速交通,或者把产业迁移到郊区,减少就业人群出勤距离,缓解交通拥挤等。

故选A。

答案 

(1)C 

(2)B (3)A

素养二 综合思维:

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2.(2015·全国卷Ⅰ,3)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完成下题。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D.调节局地小气候

解析 由材料可知“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因此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C项正确。

答案 C

素养三 人地协调观:

城市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2015·全国卷Ⅱ,1)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

据此完成下题。

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D.气温变率增大

解析 本题以珠三角地区传统的基塘农业的转变为背景,考查了城市化及其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基塘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使水域面积和地表植被减少,导致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减弱,从而使局部大气湿度降低,空气变干,降水减少,故A、B项错误;近地面风速的变化与地表粗糙程度相关,基塘改为建设用地导致粗糙程度变大,风速减小,C项错误;水域面积和植被减少引起的大气湿度降低、空中云量减少等一系列变化将导致局部气温变率增大,故D项正确。

答案 D

素养四 人地协调观:

城市化对住宅建设的影响

4.(2014·全国卷Ⅱ,1~2)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下图)。

据此完成

(1)~

(2)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B.城市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D.城区不再扩大

解析 第

(1)题,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周边地价较高,建设“握手楼”可以节省土地面积,同时增加房屋面积,农民将房屋出租可增加收入,因此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握手楼”楼间距很小,说明寸土寸金,城市房价昂贵。

“握手楼”主要目的是出租,不能反映居住人口减少;不是销售给市区居民,所以也不是反映人居环境恶化;周边农民的住宅不属于城区扩大。

故选B。

答案 

(1)D 

(2)B

借题发挥 城市中心“岛屿”效应

热岛效应

城市市区气温通常比郊区高

雨岛效应

市区降水比郊区偏多。

原因:

市区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市区凝结核多

干岛效应

白天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低于郊区

湿岛效应

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

混浊岛效应

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

45分钟 满分:

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湖北调研)德国是欧洲人口较稠密的国家,2016年德国人口总数为8200多万。

下表是德国不同规模城市个数统计表,下图示意德国不同规模城市及乡村人口比重。

据此完成1~2题。

城市人口规模

个数

>100万的大城市

4

100万~50万的中等城市

10

50万~10万的小城市

70

<10万的乡镇

13500

1.图表数据表明,德国(  )

A.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进程快

B.环境质量下降,城市问题严重

C.城市人口比重大,集中在中小城镇

D.卫星城市众多,形成城市群(带)

2.德国的城市结构与人口分布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有效阻止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B.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C.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趋于平衡

D.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解析 第1题,图示德国城市人口比重为58.32%+32.91%。

则体现了城市人口比重大;其中小城镇人口比重达58.32%,人口在50万以上的城市只有14个,体现了人口集中在中小城镇。

故C正确。

第2题,图示德国城市结构以中小城市为主,人口分布以小城镇人口比重最大;这种布局与分布,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也有利于资源要素分散到小城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答案 1.C 2.D

(2019·豫北七校联考)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

下图示意1965~201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及某国城市化水平标准值的变化过程。

据此完成3~4题。

3.1965~1975年该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经济快速发展B.自然灾害频发

C.城市化问题突出D.国家人口政策的影响

4.由图示信息可推测,近年来该国城市人口比重(  )

A.停滞增长B.缓慢增长

C.快速增长D.持续下降

解析 第3题,经济快速发展会促进城市化发展,故A项错误;自然灾害频发、城市化问题突出一般不会导致城市化水平的快速下降,故B、C项错误;国家通过人口政策影响人口迁移,会使城市人口向乡村迁移,可能导致城市化水平快速下降,故D项正确。

第4题,从图中该国城市化水平标准值的变化可推知,近15年该国城市化水平标准值上升,与世界城市化水平差距逐渐缩小。

故近1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快速增长。

答案 3.D 4.C

城市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速度变化可用倒U型曲线来表示。

读图完成5~6题。

5.依据城市化速度曲线图可以推断(  )

A.M点、N点城市化水平相同

B.MP阶段城市化问题突出

C.PN阶段,城市化水平逐渐下降

D.N点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