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古代史知识点汇总学生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2393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7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三古代史知识点汇总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三古代史知识点汇总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三古代史知识点汇总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三古代史知识点汇总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三古代史知识点汇总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三古代史知识点汇总学生版.docx

《人教版高三古代史知识点汇总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三古代史知识点汇总学生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三古代史知识点汇总学生版.docx

人教版高三古代史知识点汇总学生版

专题一:

古代史(学生)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目的:

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

内涵:

①权利:

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任免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②义务:

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即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对象:

同姓王族(如鲁、卫)、异姓功臣(如齐)、先代贵族(如宋)

影响:

①积极: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诸侯国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有效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

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

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宗法等级: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

(3)皇帝制度

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4)三公九卿制度

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

(5)郡县制

由来:

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

这种制度的设立加强了统治者对人民的压榨,而且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6)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随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的设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

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秦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消极)

(7)汉到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

汉(皇帝制度、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设置刺史);

隋唐(三省六部;地方上为州郡县三级唐后期节度使地盘与权力极度膨胀/一般说安史之乱以前是州(府)、县二级制;至唐中后期则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

州的长官为刺史。

县的长官统称县令。

);

宋(宋把太尉一分为三,避免兵变“二府三司”即中书门下、枢密院北宋称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其长官称“三司使”,掌管统筹国家财政之事。

);

元:

(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明(明废丞相,由内阁大学士多人执政其中排名第一的成为“首辅”,即首相

地方上沿袭元朝分为省府县三级);

清(清有军机处理政务)。

选官制度:

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可以忽略)、隋唐宋至清朝——科举制

2.古代中国的经济

(8)小农经济

生存模式:

一家一户为单位

耕作方式:

男耕女织

经营方式:

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

特点: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评价:

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9)土地经营方式的演变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10)金属冶炼、陶瓷

冶金业:

青铜时代:

夏商周;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钢的产量和质量都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制瓷业:

最早发明瓷器,东汉成熟,生产青瓷。

唐代的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元代出现了青花瓷,明朝有五彩瓷,清代有珐琅瓷等。

(11)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民间手工业——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

(12)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宋朝打破坊市制,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边境出现榷场;

元朝的大都是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

明清时期,货币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出现了徽商和晋商等。

(13)资本主义萌芽

①时间:

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14)“重农抑商”

①开始:

战国商鞅变法(明清得到强化)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15)“海禁”“闭关锁国”

①时间:

明清时期

②原因:

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6)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

A:

儒家:

孔子,《春秋》,思想核心是“仁”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孟子主要的思想是“仁政”、“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民贵君轻”;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

道家:

老子,《道德经》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庄子《逍遥游》。

C:

墨家: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俭”。

D:

法家:

集大成者是韩非子,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17)百家争鸣

①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

“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1)董仲舒新儒学

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22)宋明理学

1.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强调理”

2.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主张心和理合一,即心外无理,方法论上主张知行合一,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2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明朝:

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

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

黄宗羲:

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顾炎武:

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4)四大发明、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

数学:

九章算术;天文:

《石氏星表》,浑仪、简仪;历法:

《夏小正》、《授时历》;

农学:

《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医学: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25)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行草书】

(26)书法发展【魏晋后,书法进入自觉阶段——隋唐注重法度或狂放不羁——宋以后,注重个性】

(27)绘画发展【战国帛画——魏晋人文画——两宋山水画/风俗画——明清新绘画(个性化世俗化)】

(28)文学发展历程【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宋明以后文学平民化趋势】

(29)戏曲发展历程【傩戏、南戏、元杂剧、清京剧(背景、过程、特点、功能、地位)】

5.古代中国的重大改革

(30)商鞅变法(31)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二部分:

古希腊罗马

1.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

(32)雅典民主政治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

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③希腊理性文化的影响。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

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民主原则(多数人原则、机会均等)。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实现了相对公正,有利于社会安定。

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

①民主只是相对而言,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即民主万能、不需要政府的存在)的泛滥(如苏格拉底之死)。

(33)罗马法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

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万民法:

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6世纪,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评价:

积极方面:

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庞大帝国的统治秩序,规范了社会秩序的运行。

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和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

适用范围有限,只是有力地维护奴隶制度;某些法令过于残酷,如同态复仇。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古希腊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研究重点是人本身。

2.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重点研究人本身以及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识的作用,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

◆古代史部分

1.“尚书、仆射、侍郎、三司使、枢密使、通判、太尉、御史大夫”设置上述职衔的可能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2.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反映,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戴富巾大袖,混杂于士流,庶民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

这表明

A.宋代商品经济繁荣B.宋代贵族门阀制度松动

C.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D.宋代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3.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

可能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4.战国至秦汉年间成书的《礼记》记载:

“(夏朝)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汉代荀悦记载:

“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

”这说明

A.秦代有三公九卿的尊谓并无三公九卿的制度B.夏朝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已初步建立

C.秦代并没有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D.夏朝时期已经实行了严密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5.有学者将唐、宋、明、清皇帝召开御前会议的礼仪作了一个概括,下列对应准确的是

A.坐而论道、颔首直立、三跪九叩、伏地跪拜B.坐而论道、三跪九叩、颔首直立、伏地跪拜

C.颔首直立、坐而论道、伏地跪拜、三跪九叩D.坐而论道、颔首直立、伏地跪拜、三跪九叩

6.“经学,以己意解经成为一时风尚;文学方面,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这里描述的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9.宋太宗时,大将曹彬位居枢密使高官,谨小慎微,“遇士大夫于途,必引车避之”。

这主要是由于宋代

A.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 B.实行科举取士的制度

C.实行严密的监察制度   D.三省六部分权制衡

11.宋高宗曾说: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

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

”由此可见,宋代

A.商业政策较为宽松B.坚持重农抑商政策C.农业经济长期繁荣D.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13.某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

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材料反映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专制集权政治体制C.生产资本短缺所致D.国家面临边疆危机

14.与“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家)谱丝毫不紊”的观念有关的古代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均田制

17.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为有效应对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被迫采取严格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学说来论证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合理性,以强化指令性管理。

这种“指令性社会”指的是

A.分封制B.科举制C.中央集权制D.三省六部制

18.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

“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会导致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D.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1.下列官职,其职责为“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的是

A.秦朝初年的御史大夫B.汉朝初年的丞相

C.明朝初年的内阁大学士D.清朝初年的军机大臣

29.苏轼曾说:

“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这反映出

A.宋代地主主要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B.宋代地主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宋代佃户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D.宋代农村开始出现以租佃关系经营土地

30.梁启超说:

“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

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周朝的革命体现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

B.汉朝的革命打破了夏商周以来官僚政治的局面

C.辛亥革命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D.辛亥革命开启了进步的闸门,传统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3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写道:

“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负责的官员。

”文中涉及的“封建国家”与“若干行政区”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专制统治

34.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

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37.与宗法制运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

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的“百姓”,通常是指

A.贵族B.平民C.官僚D.诸侯

39.“昔者天子有争(同‘诤’,下同)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目的在于实现对各级官员的监察B.该制度防止各级政府决策失误

C.该制度能从法律的角度约束王权D.目的是矫正天子和王侯的过失

42.《说文解字》中提到“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

由此可见,撰史者应该

A.客观记载历史事实B.公正评价历史事物C.全面记载历史发展D.辩证看待历史现实

44.关于秦朝的人口数量,《中国古代史》、《香港商报》、《中国人口论》所统计的数量不尽相同。

下列这一图片反映的是

A.史料整理的复杂性B.历史结论的多样性C.一手史料的复杂性D.历史解释的多样性

46.一位中国哲人所提出的“民为邦本”的思想,被日本学者宇野重昭称为“首次在世界思想史上明确表达了人民主义革命理论”。

这位哲人是

A.孔子B.孟子C.朱熹D.王阳明

48.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

“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既有相职,却无相权。

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这一制度是指

A.秦代的三公九卿B.唐代的三省制C.元代的中书省制D.明代的内阁制

49.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在这里,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该: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B.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历史

C.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50.天津杨柳青年画《春牛图》反映了我国立春重要的民俗——“鞭打春牛”。

春牛不是活的耕牛,而是泥捏纸粘的“土牛”。

据考证,约成书于战国的《周礼》有对这一习俗的最早记载。

这一习俗反映了

A.战国时期耕牛并未得到重视B.牛耕在西周时期已得到推广

C.生活习俗影响了生产方式D.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影响

53.推动战国时期出现诸子百家竞相争鸣局面的根本因素是

A.频繁的兼并战争B.井田制的瓦解C.社会的大变革D.出现追逐利益的风气

54.西方学者写中国史通常自商朝开篇,主要是因为商朝

A.青铜工艺极为发达B.考古资料极其丰富C.有完整的国家机构D.有成熟的文字系统

56.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57.中国历史上曾多次掀起变法与革新运动。

就结果看,达到改革者预期目标的是

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洋务运动D.清末新政

58.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平民任官统计表,它反映了

年代(公元前)

已知任官人数

平民出身人数

平民出身所占百分比

772-633

130

29

22

632-543

223

57

26

542-464

163

49

30

463-344

77

41

53

343-221

120

67

56

A.宗法制度的崩溃B.郡县制度的成效C.社会阶层的变动D.科举制度的影响

59.有位学者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历史家”、“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史学家因其个人立场、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对历史的解释会不同

B.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历史学家,可以不凭借史料而加以说明、解释

C.历史著作的编撰,其客观性、科学性是否存在和真实而令人怀疑

D.历史学家凭其掌握的资料,阐释历史事件因果而重建历史的真相

60.右图是山东嘉祥县汉代画像石上的黄帝像,从史料价值看,该文物

A.是研究黄帝生平的第一手资料B.可以证实汉朝人信奉黄老之学

C.可作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的史料D.与《史记》相印证,证实上古史

61.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该时期指的是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

66.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塞罗说:

“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

”这里反映出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共同追求是

A.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B.创建优美的社会环境C.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D.追求高尚的人格修养

69.公元前770年后的500年间,中国社会在动荡中实现着社会转型。

这期间发生的国家形态的转型是指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B.从“方国”到“封国”

C.从“封国”到“帝国”D.从“帝国”到“共和”

70.“国弱民强,民强国弱。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73.通过分析图1、图2、图3,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发生的变化

A.由黄河中下游向南方、沿海和运河发展B.由中原地区向整个沿海地区发展

C.由北方地区向边疆地区、西北地区发展D.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向全国各个地区发展

75.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76.北宋史学家说:

“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久。

”依据材料,导致当时“田制为空久”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政治腐败B.土地兼并严重C.土壤日益贫瘠D.人口增长迅速

79.“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A.魔术B.绘画C.戏剧D.杂技

80.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认为“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

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科技成就是

A.造纸术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

81.对图1解读正确的是

图1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84.古代皇帝死后,后世子孙一般都要为其上庙号。

一般开国皇帝多称“祖”,其后承袭皇帝多称“宗”。

这可能与哪项制度有关

A.君主专制制度B.中央集权制度C.三省六部制度D.宗法制度

86.明初,政府规定凡有田地五亩至十亩的农户,必须有半亩栽种桑麻木棉,十亩以上者加倍。

这一措施

A.导致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B.促进了棉纺织业的产生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兴起

88.“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话可能出自

A.孔子B.老子C.朱熹D.王阳明

92.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

王驾《社日诗》云: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