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总结思考题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186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复习总结思考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总结思考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总结思考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总结思考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总结思考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复习总结思考题答案.docx

《《经济地理学》复习总结思考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复习总结思考题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地理学》复习总结思考题答案.docx

《经济地理学》复习总结思考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题

区位:

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理论:

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因子:

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条件:

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内部规模经济:

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

外部规模经济:

属于空间集聚经济,指若干工厂、企业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集聚与联系,产生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产生。

通达指数:

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遍在原料:

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

局地原料:

只有在特定地方才存在的原料。

1原料指数:

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

区位重量:

单位产品所产生的运送总重量。

需求圆锥体:

廖什认为如果一个区域只存在一个企业,随着距离生产地距离的增加,运费增加,销售价格增加,需求量随之减少,到市场边界需求量为零,将需求曲线围绕生产地的销售量轴线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圆锥体就是需求圆锥体。

中心商品:

在少数的地点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

基础聚落:

廖什中心地理论中等级最低的消费者居住地和企业的分布地。

门槛值:

维持一个中心职能单元存在所需的最起码的人口或最起码的购买力被称之为中心地的门槛值。

跨国公司:

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产品周期理论:

由弗农提出的用于解释国际投资空间变化的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在产品的不同阶段,因为产品的研发、销售等方面的要求、情况不一样,生产布局地也应进行相应地调整。

区域经济结构:

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产业:

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

支柱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主导产业:

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具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产品输出率高,二是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

关联产业:

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潜导产业:

当前规模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极核式空间结构:

区域发展早期的空间结构模式,指区域中个别地点因为某种发展机遇而率先发展起来,成为增长极,然后通过极化作用,不断吸取周围区域的资源和要素,导致两者的差异越来越大,存在着上述明显极核的区域空间结构就被称为极核式空间结构。

区位指向:

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空间近邻效应:

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种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农村工业化:

指农村地区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

增长级:

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支配效应:

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

极化效应:

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扩散效应:

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乘数原理:

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量的总收入的增加。

加速原理:

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度增长。

经济地域综合体:

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经济区:

即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经济区划:

经济区划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按照既定的原则、指标,识别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并把它们的空间界限划分出来;二是对各种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依据全国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对经济区未来发展方向、目标、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等进行战略性规划,提出相应的对策。

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用于解释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地区发生,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将领先于其它地区,该发达地区被称为北方,欠发达地区则被称为南方,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不利作用称为极化效应,有利作用称为涓滴效应。

梯度推移理论:

一个地区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部门是兴旺部门,则被认为是高梯度区域,反之则是低梯度区域,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主要发生在高梯度区域,然后,依据产品周期循环的顺序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进。

中心-外围理论:

上世纪研究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

若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则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中心和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

绝对成本学说:

由斯密提出,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适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根据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就可以使成本绝对降低,然后,彼此进行产品交换,则对有关国家都有利。

相对成本学说:

由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如果有两生产率水平不相等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大有利的程度不同;另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大不利的程度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国家仍然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相互获得利益。

经济地理学的特性: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本身所固有的特殊性质。

它包括:

地域性;系统性;综合性。

区域经济结构:

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区际联系:

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行为。

回波效应:

表现为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受收益差异吸引而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造成落后地区的衰退,区域差距扩大。

(课件CH6—01P33)

货物的供给范围(商品服务范围):

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多么大的范围即为货物的供给范围。

货物供给范围上限:

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货物供给范围下限是:

供给货物的商店能够获得的正常利润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

(教材P94,课件CH03—02P7)

内部范围经济:

价值链的内部整合使垂直整合或多元化企业得以在企业内部实现不同价值创造环节的分工协作,提高效率,同时还可以使企业资源在不同价值链的相同环节上实现共享,带来成本的节约。

(教材P115,课件CH4—01P14)

范围经济:

由于企业经济范围的扩大而获得的效益或基于价值活动的可分割性,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之间的实行分工与协作,价值链各环节在企业内部或不同企业间实现整合带来的成本节约。

(教材P115,课件CH4—01P14)

规模经济: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或基于产品或设备的整体性及价值活动的不可分割性,成本在产品或不同企业间的分摊,从而获得的效益。

(教材P115,课件CH4—01P12)

经济协作区:

是行政区向经济区的一种过渡形式,以横向经济联合为主要目的。

由各级政府建立的跨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

(课件CH6—03P15)

增长极: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集合体。

(教材P208课件CH6—01P21)

中心性:

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

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课件CH03—02P6)

中心地:

为周围居民提供中心商品和服务的场所,通常为城市、城镇。

区域创新网络:

集聚在某个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教材P199,课件CH5—03P40)

需求收入弹性:

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之比。

一般用收入弹性系数来表示,某产业的收入弹性系数=该产业产品需求增加率/人均GDP增加率。

一般,某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系数<1,则意味人们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于购买该产业产品的比重在下降,该产业产品的市场处于相对萎缩状态,该产业在经济发展总量中的比重也会下降。

反之,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高,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比重提高的速度也越快。

(教材P178,课件CH5—01P63)

战略外包:

是企业将价值链活动的一个或几个环节(职能)交给一家或多家在技能和知识上只专注于某一项活动的独立的专业化企业,而外包企业只保留其核心职能的一种公司层战略。

(课件CH4—01P32)

二、问答题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很多学者,由于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不同,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有分歧。

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主要是四个方面:

一是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二是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和效率研究;四是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的区别与联系

主要从生产地的数量、企业生产、经营的组成及过程、利润目标的是否唯一性、目标是否具体、是否考虑了风险及不确定性;、产品性质、市场、与生产资料是事先给定或固定还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是否考虑了资金、地域文化、决策人的行为7个方面进行比较。

区位因子的演变

参考教材的区位因子分类表

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第二章P38)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

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土地因子:

任何经济活动都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

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的影响。

原材料因子:

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以影响。

能源因子: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大量、稳定的能源供给尤其是二次能源中的电力供应对产业活动的发展尤其重要,其次能源还影响了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等。

资本因子:

包括金融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

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沉淀的地区对企业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而有充分的资本供应,对于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来说也是区位选择的关键。

劳动力因子:

是经济活动中重要的区位因子之一。

劳动力在质和量上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劳动力移动上的摩擦等因素导致劳动成本存在着空间差异,从而影响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智力密集型产业的不同空间分布

市场对经济区位的一般影响

答题要点:

主要从市场规模、市场战略、市场特性等方面分析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政府行为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尽管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但政府干预是很明显也是不可缺少的;

(2)政府行为和政策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包括政府的购买力、基础设施投入、规范市场、税收和财政补贴等政策

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