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166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情分析】

考纲解读

命题规律

1.掌握某一地区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

 

2.掌握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规律;掌握世界某些区域因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形成的非地带性规律。

1.利用区域图或模式图考查地形、气候、生物、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2.以模式图、统计图等图表资料为背景材料考查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知识归纳】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基础

主要从地球圈层之间的关系方面去理解。

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发展演化的基础,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如下图所示:

阅读上图应注意:

(1)生物在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自然地理环境有机整体的形成过程中所参与的物质循环主要有生物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等表现形式。

2.全面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功能体现及警示意义

(1)整体性的具体表现——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

例证如下。

(2)整体性的功能体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3)整体性特征的警示意义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

成因

分布规律

分布

典例

水平地

带性

由赤道到

两极的地

域分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以热量为基础划分

大致沿纬线(东西)方向伸展,沿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更替

在低纬度和高

纬度地区表现

明显 

非洲沿20°E经线,南北方向自然带的变化

从沿海向

内陆的地

域分异

在一定的温度条件基础上,水分条件影响较大

大致沿经线(南北)方向伸展,沿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更替

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由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呈现为: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山地的

垂直地

域分异

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的垂直变化

各自然带大致沿与等高线平行的方向(水平)伸展,沿垂直方向更替

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

2、主要的非地带性分异现象成因

影响非地带性现象的因素主要有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水分等,受这些因素影响,形成的非地带性现象部分如下: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理想状态下的地带性分布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和东南信风控制;安第斯山脉直逼西部沿海,使热带荒漠带不能向东扩展;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使热带荒漠带向北延伸

自北向南是热带雨林带(北)、热带稀树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理想状态下的地带性分布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理想状态下的地带性分布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东部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

热带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

寒带苔原带(较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考点例析】

【例题1】(2011·广东卷)9.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例题2】(2012·山东卷)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

(1)~

(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

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B.水分

C.风力D.光照

【方法技巧】

1、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环境演变过程

(1)理解整体性:

指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性。

其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余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他相邻部分发生相应的变化。

整体性原理充分体现了气候、生物、土壤、水文、地貌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适用范围:

主要用来分析某一自然地理环境复杂、稳定程度和某一地理环境发生演变的影响等。

比如分析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我国黄土高原过度垦荒、内蒙古草原过度放牧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我国西南地区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关联性等。

(3)解题思路:

首先要简要阐述整体性的含义,然后分析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其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2、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

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一些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

3、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的判读

以乞力马扎罗山为例,图解如下:

(1)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的自然带与水平带一致。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三:

山体所在纬度:

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

山体海拔:

海拔愈高愈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甚至无;

跟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

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3)影响雪线的因素,从本质上讲是蒸发融化与降雪积雪的对比关系,具体因素有五:

山体所在纬度:

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

坡向:

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迎风坡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雪线海拔高。

降水:

一般降水多的山地或坡向雪线低。

季节:

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

人类活动:

随着全球变暖,雪线升高。

(4)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判断山地位置

根据自然带的倾斜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南半球北坡为阳坡,热量丰富,同一自然带北坡位置较高,自然带向南倾斜,北半球则向北倾斜。

根据基带判断所在温度带。

基带自然带与同纬度平原地区水平方向上的自然带相同。

【专题训练】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多B.气候变化C.森林破坏D.围湖造田

2.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C.整体性特征D.差异性特征

右图示意北半球某森林带分布上限海拔高度与经纬度的关系。

据此回答3~4题。

3.该森林带分布(  )

A.最南界线为25°S

B.最北界线为60°N

C.上限海拔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D.上限海拔最高可超过5000米

4.自沿海向内陆,引起该森林带分布上限海拔高度逐渐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地形

C.水分D.土壤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5~7题。

5.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6.该示意图可能表示的农业系统是(  )

A.河谷农业B.坝子农业C.绿洲农业D.立体农业

7.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2009年5月份以来,干流全长为1321千米的塔里木河进入历史上少有的枯水年份,干流来水大幅减少,致使长约1100千米的河道断流。

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是造成此次塔里木河断流的最主要原因的是(  )

A.该流域的降水异常减少

B.冬季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使冰雪融水量异常减少

C.流域内灌溉面积急剧扩大

D.工业用水量过大

9.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来看,塔里木河断流不会导致(  )

A.塔里木盆地内的绿洲面积缩小B.威胁胡杨林的生存

C.风蚀、风积范围扩大D.西北地区气候年温差减小

读某山地位置及其植被—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该山地分布在(  )

A.高原山地气候区B.温带季风气候区

C.温带沙漠气候区D.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11.北坡比南坡(  )

A.光照强B.坡度陡C.水分多D.林地少

(2012·杭州模拟)土壤是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植物扎根立足的场所,我国东北地区是黑土地,华北地区是黄土地,成都平原是紫色土,江南丘陵分布着红壤。

据此回答12~13题。

12.下列土壤颜色与其形成因素的连线正确的是(  )

A.黑土―草类植物的大量生长B.黄土―湿热的气候条件

C.紫色土―风蚀作用D.红壤―岩石性质和特征

13.成都平原的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说明(  )

A.植物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B.矿物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C.生物对土壤的形成影响巨大

D.空气的氧化作用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读某大陆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均温等值线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25℃等温线向西弯向纬度较低的地区,主要是由于(  )

A.山脉的延伸B.稀疏的植被C.沿岸的寒流D.河流的流向

15.图中①②两地分布的自然植被分别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热带雨林

C.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下图为“非洲和欧洲大陆沿某条经线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6~17题。

16.图中P、Q处的自然带分别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冰原带B.热带草原带、苔原带

C.高山草甸带、温带荒漠带D.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

17.关于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环境干湿度地带分异现象各纬度间无差异

B.自然环境纬度地带性分异现象大陆东西岸相同

C.自然环境垂直分异现象与纬度地带性分异相似

D.形成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

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秋景秋色差异甚大。

下图中“三纵一横”四条线路是《中国国家地理》编辑部策划的寻访秋天的路线。

读图完成18~20题。

18.沿线路Ⅰ、Ⅱ、Ⅳ穿越甲区域时均能看到的景色是(  )

A.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