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阶段复习课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0796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阶段复习课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阶段复习课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阶段复习课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阶段复习课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阶段复习课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阶段复习课1.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阶段复习课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阶段复习课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阶段复习课1.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阶段复习课1

阶段复习课

(一)

1.了解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及有关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发展概况,总结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掌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评价其意义与影响;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发展规律与特点,评价其历史作用;了解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经济建设的成就。

2.通过本课的复习,认识到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也具有双重性,尤其是牢固的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历史的发展。

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进步,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当代中国应结合国情,积极推动改革开放进程,主动地融入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当中。

学习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和现代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改革开放的成就;学习的难点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影响。

借助自己搜集或教师提供的文字史料与历史图片,学会运用各种史料理解历史问题;通过主动参与小组探讨交流,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归纳线索,掌握归纳历史规律的方法;史论结合,掌握归纳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可以简要回顾第一、二单元中西方经济发展概况,由此导入复习课。

2.本课是复习课,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所取舍,详略得当,以图表、知识线索等方式归纳整合;运用文字、图片等材料,培养学生观察、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基础知识为铺垫,通过横向、纵向比较,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达到既温故又知新的目的。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发达的古代农业:

(1)耕作方法演变历程:

a.原始农业——原始社会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b.奴隶社会的农业——商周时期的耕作方法是“石器锄耕”。

c.走向封建社会的农业——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的耕作方法是“①    ”。

(2)耕作方式演变:

a.原因:

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b.概况:

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②    的变化。

 

2.手工业的发展:

(1)官营手工业:

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民间手工业:

a.家庭手工业:

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b.民营手工业:

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3)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a.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b.从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c.从唐朝起,中国的瓷器大量输往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

3.商业的发展:

古代商业发展概况,③    的变迁史,城市的发展史,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4.古代的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的演变:

在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春秋战国时期,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重农抑商”:

④    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萌芽(雏形)时期,在期间起决定作用的是新航路的开辟。

2.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时期,在此期间起决定作用的是⑤ 。

 

3.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时期,在此期间起决定作用的是⑥        。

 

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一场洋务运动;19世纪⑦      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于沿海地区。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⑧    期间民族工业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得到发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2.1953~1956年,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

通过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3.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此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⑨    体制,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4.“文革”时期,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5.“文革”结束后,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⑩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答案】 ①铁犁牛耕 ②个体农耕 ③市 ④战国 ⑤第一次工业革命 ⑥第二次工业革命 ⑦六七十 ⑧一战 ⑨ 计划经济 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

(1)1950年土地改革。

①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

②内容: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

③意义:

连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原因: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内容:

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③意义: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原因:

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内容: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③结果: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

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②内容: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③结果: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交流提示】 回顾历代王朝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归纳。

【答案】 原因:

①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②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即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重视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和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④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⑤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⑥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期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并且为后世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1.自然经济在中国近代完全解体了吗?

【答案】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

主要表现在: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破坏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使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衰落。

就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1956年底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自然经济在中国最终解体。

2.“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一样的吗?

【答案】 不是。

“大跃进”运动的特点是各行各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即“多”与“快”,危害是浮夸;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农、工、兵、学、商合一的组织,特点是“大”与“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危害是平均。

互动探究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材料一

 图1 古代中国的农耕  图2 古代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曲线图

(1)结合材料一所给的图片,分析我国传统经济的基本形式。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它在近代逐步瓦解的原因。

(2)材料二的曲线图显示20世纪20年代中期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衰落,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探究引导] 第

(1)问首先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判断它属于何种经济形式,然后考虑近代导致其解体的历史事件;第

(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参考答案] 

(1)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原因: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2)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概念辨析]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

(1)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它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几乎都在生产者个人或本单位范围内完成,生产着生产者自身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历史上,在我国广大农村长期存在的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小农经济,就是典型的自然经济。

(2)商品经济是比自然经济优越和进步的经济形式。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各个生产者之间或经济单位之间存在着分工和协作的关系。

它们各自从事某种产品或产品的某些部分的专业化生产,形成相互密切联系的社会生产体系,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互动探究二 工业革命与中西方城市化进程(备用)

材料一 1840年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

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

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材料二 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就业机会较多。

在“向外吸引劳动力”的政策支持下,英国外来移民也逐渐增多,大量涌向城市,促进了英国城市化。

……到了1860年,城市化程度提高,来自全世界的人才涌入英国的城市,有德国人、瑞士人、法国人、希腊人和犹太人等,他们一般前往城市,特别是伦敦等大城市。

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熟练的工作经验,带动了英国的城市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是从什么视角(或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

分别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

(2)结合材料二,分析19世纪中期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因素。

(3)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期影响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因素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有何启示。

[探究引导] 第

(1)问主要是掌握三种史观:

阶级史观、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

(2)问的关键信息“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向外吸引劳动力’的政策”“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由此分析即可。

第(3)问首先要具体联系各自所处的具体背景分析,一个是被动的,一个是主动的,然后从经济、政治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1)阶级斗争(或革命史观)。

全球视角:

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文明演进视角:

通商口岸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2)因素:

工业革命;政府政策的引导;外来移民。

(3)不同:

中国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较大,英国则主要受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启示:

城市化进程受政治、经济活动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建设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作保障。

[知能拓展] 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作用

(1)结束了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存在的孤立、闭塞的落后的经济体系,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相互交往,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它是建立在列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宰割、奴役的基础上的,是一种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

[对比分析] 中西近代城市化差异: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

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现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

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理念、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1.1882年,英国商人比尔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

“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

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抵制

B.英、法航运公司经营不善,技术落后

C.中国近代民族企业的初步发展对外国企业构成威胁

D.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与之争利的结果

【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此时能够给外国资本主义造成冲击的应该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就属于这类企业,应该选D项。

【答案】 D

2.(2013·湖北黄梅周末)《国家强盛之道:

怎样做大国》一书指出:

“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

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

”这一发展轨迹(  )。

A.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B.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

C.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D.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意大利金融’”始于新航路开辟后,A项不对;新航路开辟后,英荷等国家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荷兰金融”中心地位是殖民扩张的结果,而非“商业革命”结果,排除B项;“英国金融”中心地位是工业革命造成的,与“商业革命”和殖民扩张都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这一发展轨迹最终结果是金融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洲,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答案为D项。

【答案】 D

1.16世纪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时,携带一幅世界地图,因中国的位置在图中偏西,遭到了明朝士大夫的严正斥责。

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是(  )。

A.文化专制主义     B.天朝上国心态

C.自然经济、闭关锁国D.君主专制影响

【解析】 注意题干是要求回答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

因此要从经济基础和闭关锁国等方面去考虑。

【答案】 C

2.《新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这样写道:

“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而不是更多。

”“最后5分钟”开始的标志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运动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英国工业革命

【解析】 注意题干中“现代工业时代”的提示,英国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答案】 D

3.下面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线图。

其中,b点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B.辛亥革命的推动和民国政府的鼓励

C.清朝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图示的a点时间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阶段。

a点高潮出现的原因之一是“清朝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而b点在一战末期,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阶段,此时,清政府已经被辛亥革命推翻了。

【答案】 C

4.1952年和1962年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相同点是(  )。

A.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B.处于恢复和发展时期

C.处于大幅度下降时期D.受到“左”倾错误干扰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到1952年,国民经济取得恢复和发展。

从1960年冬起,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发展起来。

故B项正确。

【答案】 B

材料一 下文摘自哥伦布《航海日记》:

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

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宗教的经验,但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种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中世纪晚期的西欧》

材料二 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以后,我回到卡斯提尔,觐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

主宰赐福,我在那绵延六百里(英里)长的小西班牙岛(指海地岛)上得到成功,我征服该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

——《哥伦布的遗言》

材料三 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陛下最好不采用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诬蔑便可避免。

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不断进入陛下的财库中。

——《哥伦布政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03年)

(1)材料一所述西班牙君主派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

从材料二、三看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

(2)你怎样认识材料三中的“公平交易”?

【解析】 第

(1)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分析回答。

(2)问要认清殖民者的本质带来的双重影响。

【答案】 

(1)了解当地的国土人情以及风俗习惯并使他们皈依天主教。

从材料二、三来看其目的是建立殖民地征服当地,居民使之纳贡和掠夺当地的黄金。

(2)这一“公平交易”是对当地人民的殖民和奴役,是赤裸裸的剥削,它造成了殖民地的落后,为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提供了物质基础。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状况如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如何形成的?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

中国人民是怎样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请你自拟一个知识体系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