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后强化作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0221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后强化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4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后强化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4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后强化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4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后强化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4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后强化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后强化作业.docx

《4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后强化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后强化作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后强化作业.docx

4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后强化作业

一、选择题

1.我国人口计划生育目标是到本世纪中期人口不超过15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计划生育是通过降低出生率来降低人口密度的

B.提高人口素质,减少某些遗传病出现

C.我国人口增长为“J”型曲线,K值为15亿

D.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有利于了解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 人口增长不可能为“J”型曲线,15亿也不是我国的最大环境容纳量。

2.影响蝗虫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  )

A.季节的变化B.土壤的含水量

C.食虫鸟的数量D.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答案] B

[解析]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有较大的差异。

选项中季节的变化、食虫鸟的数量以及植物的数量,都是影响蝗虫密度的直接因素。

3.若某种群有老鼠a只(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只雌鼠一代产仔16只,各代雌雄性别比例为1:

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多少只(  )

A.a×8n-1B.a×8n+1

C.a×8nD.a×8n-2

[答案] C

[解析] 亲代老鼠有a只,其中雌鼠(1/2)a只,因此第一代老鼠数量为(1/2)a×16=a×8只,第二代产生的子代数为(1/2)a×8×16=a×82只,以此类推,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a×8n只。

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1990年紫茎泽兰(一种毒草)侵入我国四川凉山地区后,泛滥成灾,其增长曲线近似于“J”型

B.对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

C.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率最大

D.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答案] D

[解析] 物种引入新的地区是否呈“J”型增长,要看外界条件的限制。

5.(2011·江苏,25)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

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

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答案] AB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规律。

分析题曲线,可以看出,开放条件下种群中个体先于封闭条件下到达密度峰顶,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分析原因可能是在开放条件下,出现了种群的迁入和迁出,A、B两项正确;相同条件下的种群K值应该一样,而曲线中的密度峰值各不相同,说明有的种群没有到达K值就开始衰退,C项错误;封闭条件下,种群衰退的同时,食物也在迅速减少,为争夺食物而发生的种内斗争会更加剧烈,而开放条件下由于存在部分个体迁出,会开始减弱,D项错误。

6.“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命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假如该物种进入某湖泊,下图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的是(  )

[答案] A

[解析] 食人鱼刚进入自然水域,会在短期内呈指数形式增长,但最终会呈“S”型曲线。

二、非选择题

7.如图所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种群处于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________的特性。

(2)如果该种群置于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过度繁殖

(2)b 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 种群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理想状况即没有资源和空间限制时为“J”型曲线,而实际情况为“S”型曲线,这种结果是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引起的,图中阴影部分即被淘汰的个体,而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一、选择题

1.池塘养鱼,若要保持长期稳定和较高的产量,应采用的最佳措施是(  )

A.大量地投入鱼的饲料

B.大量地增加鱼苗的投入量

C.及时适量地捕捞出成鱼

D.大量地增加池塘的水量

[答案] C

[解析] 及时适量地捕捞出成鱼,可以使池塘中的鱼的数量相对稳定,但又不失产量。

2.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 B

[解析] 本题重在分清纵坐标所表示的量不是种群的数量而是增长率,以此来对应“S”曲线上相应的点,t2=0即达到环境的“K”值,故K/2值对应是t1对应的最大增长率。

3.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影响B到C段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有食物、空间、天敌等

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在B点时其增长率达到最大

[答案] B

[解析] BC段的增长率应与曲线的斜率大小一致。

4.如图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球藻分裂繁殖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产一枚)”和“竹子单位时间内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种现象与时间的关系依次是(  )

A.乙、甲、丁B.甲、丙、丁

C.丙、甲、乙D.丁、乙、丙

[答案] C

5.如图表示接种到一定容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的生长曲线图,曲线中哪段表示受到有限空间资源的限制(  )

A.CD段    B.DE段

C.EF段    D.FG段

[答案] D

[解析] FG段已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此时受空间资源限制严重。

6.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环境因素对该种群没有影响

B.种群的增长率保持相对稳定

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出死亡率

[答案] B

7.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处波动主要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b以下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D.c处的增长率达最大

[答案] D

[解析] 种群的增长率应与曲线的斜率大小一致。

8.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种群密度的有关知识。

在第21~37天时,由于种群密度越来越大,种群数量的增长率逐渐减小,种群数量逐渐达到K值。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应为“S”型。

二、非选择题

9.如图是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种群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是按________增长的,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________和________都是有限的,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结果按________增长。

(2)此外,还有直接影响种群兴衰的两对变量是该种群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用的。

(3)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表示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③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④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1)a曲线 食物(生活资源) 空间 b曲线 

(2)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率 迁出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 (3)C

10.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酵母菌在不同pH的培养液中K值的变化。

(1)实验材料和用具:

菌种、无菌培养液、培养皿、缓冲液、血球计数板、滴管、显微镜、表等。

(2)实验原理:

pH会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3)实验步骤:

①取五个培养皿,分别编号为A、B、C、D、E。

②分别向五个培养皿中加入等量的________。

③用缓冲液分别将五个培养皿中溶液的pH调至3.5,4.5,5.5,6.5,7.5。

④再分别向五个培养皿中加入等量且适量的______。

⑤将培养皿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定期用________法测定酵母菌数目。

⑥待酵母菌数量刚开始下降时,分别计算出此时每个培养皿中酵母菌的数量。

(4)结果:

已探究知酵母菌生活的适宜pH为5.5,请在下图中画出pH与K值的变化趋势图。

(5)结论:

pH________(填“会”或“不会”)影响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变化。

[答案] (3)②无菌培养液 ④酵母菌菌种 ⑤抽样检测 (4)如图

(5)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