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
《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费孝通早年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针对中国乡村结构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在其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
差序格局具有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双重属性:
前者以克己主义为内核,表达儒家道德理想;后者以自我主义为内核,践行在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
克己主义的道德理想和自我主义的道德实践,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
费孝通提出差序格局的旨趣,与其说是刻画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解释中国人的行动逻辑;毋宁在于以现代西方为他者,映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呈现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性之间的深刻紧张。
费孝通理性意识到,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的世界大势决定了中国再也不可能独立于现代化洪流之外,然而中国的社会转型既不是西方社会制度的直接转渡,也不仅是传统的平衡受到了干扰而已。
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决定了社会变迁决非一个彻底告别传统、辞旧迎新的过程,而是一个建立在社会自身演化的内在逻辑之上的过程,一个传统与现代相互角力和冲突的过程。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在相容相克中蕴育出深刻的张力,这种张力决定了中国社会转型既不可能通过移植西方社会制度来完成,也不可能内生出独立的动力机制。
费孝通终其一生都在探究和追问一个根本问题,即在中国现代转型过程中怎样找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接榫之处和契洽之点,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富有张力的平衡。
正是由于这一问题意识,费孝通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既没有沦为激进主义,也没有滑向保守主义,而是在探究中国文化的二重性中表达他对充满曲折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切忧思。
近代以来,无论是戊戌年间的维新主义者,抑或五四时代的自由主又者,均将中国的文化传统视为“现代化”的最大敌人。
在思想上选择了“往而不返”的激进倾向,且一波比一波更烈。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即只有破除一分“传统”,才能获得一分“现代化”。
在百余年的反传统和现代化过程中,大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遭到工具理性的解构,而小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在权力与资本的共谋机制中被不断地再生产。
小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深深地嵌入到中国现代性之中。
并成为中国现代性的萌发、生成和扩展的资源、规则和逻辑。
大传统与小传统间张力的消弭,在为现代性的生成和扩展开拓空间的同时,也很大程度地刺激了社会成员的工具理性和自我主义的扩张。
个体道德性处于快速衰退的态势,社会秩序也遭遇极大的危机。
目睹这一情势。
“志在富民"的费孝通到了晚年,谈的最多的不再是“富民”问题,而是“富了之后怎么办”的问题。
在他看来,前者是“生态”问题,而后者则是“心态”问题。
说到底,"心态”问题是人与人之间道义关系的问题,是利害关系失去道德约束而衍生出来的问题。
费孝通认为,道义秩序的重建和“心态”问题的解决只能从儒家文化中寻找精神资源。
这一认识,既来自费孝通对西方文明弊病的深刻洞察,也源于他近一个世纪的现代性体验。
费孝通晚年力倡文化自觉,希望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之间保持富有张力的平衡,而不是走向西化或复旧。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思想正是其文化自觉的生动实践。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二重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认为中国乡村以每个家庭为中心,依其势力划出大小不同的圈子。
B.差序格局能映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有助于解释中国人的行动逻辑。
C.儒家道德理想和日常道德实践蕴育而生的张力,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D.中国文化大小传统百余年来的不均衡发展,给社会秩序带来巨大的冲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紧扣题意,首先诠释差序格局的概念,然后分析其双重属性的具体内涵。
B.第二段立足世界大势和中国文化特性,指出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性和复杂性。
C.第四段以差序格局被解构为依据,批判近现代激进倾向,体现以史为鉴的思想。
D.末段从费孝通角度指出,要解决“心态”问题,应将儒家文化作为唯一精神资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差序格局概念可用于研究中国乡村结构,也可用于分析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B.中国现代转型难以找到传统与现化的接榫之处,是因为其过程曲折艰巨和复杂。
C.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工具理性和自我主义扩张的积极意义,在于实现了“富民”目标。
D.费孝通的文化自觉与自身现化性体验有关,《乡土中国》是他力倡文化自觉的体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依据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地表水可依次划分为五类。
其中一至三类为合格饮用水水源;四类为轻度至重度污染水质,人体不能直接接触;五类及以上基本上已无使用功能。
201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40个国考断面中,一至三类水质点为1316个,占67.8%。
但是,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水污染的恶化更使城市水短缺雪上加霜。
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也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
城市污水按来源可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径流污水。
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家庭、机关、商业和城市公共设施;工业废水往往含有腐蚀性、有毒有害、难以生物降解的污染物,因此必须进行处理,达到一定标准后方能排入生活污水系统;城市径流污水是雨雪淋洗城市大气污染物和冲洗建筑物、地面等形成的,在降雨初期所含污染物甚至会高出生活污水多倍。
(摘编自国家环境保护局标准司《城市污水土地处理技术指南》)
材料二:
处理工艺
单位污水投资
(元/吨)
单位污水处理费(元/吨)
单位污水耗电
(度/吨)
单位污水用地(平方米/吨)
鼓风曝气
833
>0.25
0.64
1.21
氧化沟
574
0.25
0.23
1.20
人工湿地
138
0.20
0
2.79
(摘编自沈耀良等《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理论与应用》)
材料三:
城市污水通过收集进入污水处理厂后,一般会进行三个阶段的处理。
一级处理的对象是污水中的漂浮物、悬浮物,可采用筛滤截留法等。
二级处理,指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使其各项指标达到要求,多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
三级处理,又称深度处理,弥补二级处理的欠缺,可使用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方法,比如中和法、人工湿地法等。
某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利用闲置盐碱地,共占用芦苇荒地80公顷。
污水进入湿地后,芦苇繁密的茎叶减缓水流速度,过滤并加速沉降污水中的漂浮物和悬浮物。
同时,基质表面和芦苇根系吸附大量微生物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经生物膜时,大量的悬浮物被基质和芦苇根系裁留、过滤与吸附,有机污染物或通过生物膜的吸收、网化及异化作用而被去除,或作为养分与元素被芦苇根系直接从水体中吸收。
芦苇有适应缺氧土壤条件的结构与特征。
能通过发达的通气组织将氧气传送到根区,促进根区的氧化还原反应与好氧微生物活动,保证污水中的氮磷不仅能作为营养成分被植物和微生物直接吸收,而且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及微生物对磷的过量积累作用从污水中被去除。
最后,只要持续收割芦苇成熟的基叶,或者定期更换湿地床基质,就可保证污水中的养分被持续有效地移走,从而使污染物最终从系统中被去除。
并且,芦苇根系分泌物还能杀死污水中的大肠杆菌和病源茵。
经过该市河水厂处理后的出水,水质优于地表水五类标准,可以直接用于淡水养鱼和水生植物种植。
这种处理工艺还促进了物质能量的自然循环,改进了生态系统结构,并且能够防治近海区域的赤潮。
(摘编自夏汉平《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机理与效率》)
4.下列对“地表水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地表水的类别划分不仅要考虑环境功能,更要兼顾保护目标。
B.四类地表水属于轻度至重度污染水质,有时可用于水产养殖。
C.工业废水在进行去毒去害的处理后,可以排入生活污水系统。
D.从降雨期污染物含量来看,城市径流污水始终高于生活污水。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国考断面中合格饮用水源占多数,这应与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分不开。
B.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存在较为突出的水资源短缺和水域污染问题,需要进一一步加大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径流污水的处理力度。
C.芦苇的根系能够直接从水体中吸收有机污染物,或者通过生物膜吸收同化及异化有机污染物,从而达到有效处理污水的目的。
D.污水处理厂在处理城市污水时般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可采用各自不同的处理方法,有时三个阶段也可共用同一种方法。
6.相对于其他污水处理工艺,某沿海城市污水厂采用的人工湿地处理法有哪些优点?
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潮声
陆颖墨
三十晚上的月亮升起时,大潮已经退下了。
几个不值班的兵赶海回来,给厨房送了一大堆石板鱼、海螺什么的,还有一条不小的章鱼。
会餐餐桌上的香味是可想而知的了开饭前,岛上的最高长官、守备班班长不得人心地在饭堂门口点名,让飘逸的鱼香引得士兵的喉结上下滑动。
班长说了一大堆元旦过节的注意事项后,强调一点:
老规矩,十点钟在机房门口集合,收听北京来的慰问电。
有个老兵咽口唾沫说:
“别集合了吧?
谁愿来谁来,十点钟电视晚会正精彩呢。
”
又一个接着说:
“反正是那老一套。
拼死拼活干一年,到头还算记得我们,来份电报。
”
班长没有理睬他们,争下去会给新兵带来不好的影响。
这帮老兵操蛋在嘴上,执勤巡逻可从来不会含糊。
也是,这儿离大陆太远了。
十几个人窝在这零点一平方公里的岛上,也实在是憋得慌。
有些怪话倒是正常,没人说,班长倒反而紧张了。
早先,供给能力达不到的时候,这个岛是荒无人烟。
到七十年代中期有了守兵。
因为远,因为是最前沿的岛屿。
每到年终北京都要来电慰问,班长还记得自己是新兵时,头一回听北京来电,那是什么劲头。
为祖国把着门,北京都知道我们!
现在的兵……那帮老兵倒也不见得真是牢骚,没准是在新兵面前摆摆谱吧!
晚饭的啤酒不敢多喝,怕查哨时误事,石板鱼也不敢多吃,那东西躁人。
早早地走完这零点一平方,到机房换下报务员都去看电视吧。
这儿的电视节目要靠十几海里外的大岛上转播,平时看完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也就没了图像,今天过节例外,让大家听听新年钟声。
到了九点五十分,陆陆续续来了大半数的人。
在机房门前柳树下排成一溜,班长知道有几个老兵没来,也就睁一眼闭一眼,戴上耳机打开了机器。
最后十秒倒计时: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开始—众人屏住气,班长听着,听着,咦,耳机里没有反应。
再等等,还是没有。
是机器有问题?
班长出了一身汗,不会呀,刚才还查了又查呢。
他只好继续等待着。
依然没有。
“也许是什么出了岔。
”班长轻轻地放下耳机说,像对自己,又像是对门外的兵们。
等众人陆续散去了,他依旧是那么痴坐着。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
“电报没来?
”
班长惊醒,见是那几个刚才没来的老兵。
他没好气地说:
“没有什么,刚好遂你们的愿了。
”
那几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不敢吱声。
好一会儿,有人怯生生地问:
“不会有什么意外呀,多少年了不都是准时么?
”
班长想的也是这个问题:
难道是我们今年什么没干好让上头不满意了?
他心里一沉。
再看窗外,刚才散去的也都聚了回来,他们无声地看着他。
眼睛里都在期待着什么。
他觉得没法儿交待,仿佛都是自己的过错。
这种事,又不能问上级为何不来慰问。
急中生智,他想到了在营部当通信员的老乡。
北京的电报也是一级一级下来的,最后一站是中心大岛上的营部。
他赶紧拎起磁石电话,摇了好几圈,终于接通了。
虽说电话里的声音因刮着西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