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生物高考知识点记忆大全.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58406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8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生物高考知识点记忆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生物高考知识点记忆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生物高考知识点记忆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苏生物高考知识点记忆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苏生物高考知识点记忆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生物高考知识点记忆大全.docx

《江苏生物高考知识点记忆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生物高考知识点记忆大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生物高考知识点记忆大全.docx

江苏生物高考知识点记忆大全

江苏高中生物高考知识点归纳必修2

1、细胞的减数分裂及配子的形成过程(C)

减数分裂:

特殊的有丝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细胞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的细胞的减少一半。

实质: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前期

中期

后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染色体

2n

2n

2n

n

n

2n

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及特征:

1、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

2、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卵细胞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

中期

后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染色体

2n

2n

2n

n

n

2n

染色单体

4n

4n

4n

2n

2n

0

DNA数目

4n

4n

4n

2n

2n

2n

 (染色单体在第一次分裂间期已出现;请注意无论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的前期或间期,

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3、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

形成部位

精巢

卵巢

过  程

精细胞变形

不需变形

性细胞数

一个精原细胞形成四个精子

一个卵原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相同点

都经过减数分裂,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概念:

精原细胞是原始的雄性生殖细胞,每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与体细胞的相同。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精原细胞的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都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构成,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

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联会是指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体也随之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了四个精细胞,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每个精细胞都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

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细胞,大的叫做次级卵母细胞,小的叫做极体,次级卵母细胞进行第二次分裂,形成一个大的卵细胞和一个小的极体,因此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1)分裂后形成的是体细胞。

(2)染色体复制1次,细胞分裂1次,产生2个子细胞。

(3)分裂后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

(4)同源染色体无联会、交叉互换、分离等行为,非同源染色体无自由组合行为。

(1)分裂后形成的是生殖细胞。

(2)染色体复制1次,细胞分裂2次,产生4个子细胞。

(3)分裂后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是母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4)同源染色体有联会、交叉互换、分离等行为,非同源染色体有自由组合行为。

 

2、受精过程(B)

特点: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

经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配子的形成与生物个体发育的联系:

由于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3、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C)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菌落

菌体

毒性

S型细菌

表面光滑

有荚膜

R型细菌

表面粗糙

无荚膜

过程:

①R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②S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③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④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⑤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R型活细菌中培养,发现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

结果分析:

①→④过程证明: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

⑤过程证明:

转化因子是DNA。

结论:

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性遗传变化的物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

有毒的S菌的遗传物质指导无毒的R菌转化成S菌。

且DNA纯度越高,转化越有效。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噬菌体的结构:

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过程:

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

噬菌体的DNA;原料:

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亲代噬菌体

寄主细胞

子代噬菌体

实验结论

32P标记DNA

有32P标记DNA 

DNA 有32P标记

DNA分子是遗传物质

35S标记蛋白质 

无35S标记蛋白质 

外壳蛋白无35S标记

3、RNA在病毒繁殖和遗传上的作用 

早在1957年,格勒(Girer)和施拉姆(Schramm)用石炭酸处理烟草花叶病毒,把蛋白质去掉,只留下RNA,再将RNA接种到正常烟草上,结果发生了花叶病;如果用蛋白质部分侵染正常烟草,则不发生花叶病。

由此证明,RNA起着遗传物质的作用。

注:

凡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遗传物质都是D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结论: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4、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B)

DNA的空间结构:

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特点:

一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二是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对(A-T;C-G)通过氢键连接。

在DNA复制和转录时,碱基对中的氢键断裂。

双链DNA中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

组成核酸的化学元素为C、H、O、N、P,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磷酸。

(若五碳糖是核糖时则合成的核苷酸为核糖核苷酸,若五碳糖是脱氧核酸时,则合成的核苷酸为脱氧核糖核苷酸。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碱基)的数量和排列顺序

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

5、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B)

基因:

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NA分子中有足够多的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中。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就代表了遗传信息。

组成DNA分子的碱基虽然只有4种,但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却是千变万化的,如有n个碱基对,这些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就有4n种

基因与DNA分子、染色体、脱氧核苷酸的关系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染色体不是遗传物质。

6、DNA分子的复制(B)

复制时间:

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条件:

模板(DNA的两条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

过程:

(1)解旋:

DNA首先利用线粒体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2)合成子链:

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3)形成子代DNA:

每一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模板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2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

特点:

(1)DNA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2)由于新合成的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DNA的一条链,因此,这种复制叫半保留复制。

 

结果:

一个DNA复制出两个DNA,每个DNA中都含有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

特点:

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碱基配对:

A—TT—AG—CC—G

DNA分子的复制的实质和意义

DNA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准确复制的原因:

(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提供精确的模板。

(2)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准确无误。

7、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B)

定义: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转录、翻译)

转录:

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条件:

模板(DNA的一条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R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4种核糖核苷酸)

碱基配对:

A—UT—AG—CC—G

翻译:

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的过程。

条件:

模板(信使RNA)、能量(ATP水解提供)、酶、原料(20种氨基酸)

碱基配对:

A—UU—AG—CC—G

RNA

RNA有三种:

信使RNA(mRNA)转运RNA(tRNA)核糖体RNA(rRNA)

RNA与DNA的不同点是:

五碳糖是核糖,碱基组成中有尿嘧啶(U)而没有T(胸腺嘧啶);从结构上看,RNA一般是单链。

tRNA只能转运并识别1种氨基酸,其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

根据反密码子的不同,tRNA有61种。

密码子

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

每3个这样的碱基称为1个密码子。

密码子有64个,但可以对应氨基酸的密码子只有61个,因为有3个是终止密码子,不对应氨基酸。

蛋白质合成的“工厂”是核糖体,搬运工是转运RNA(tRNA)。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8、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C)

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1正确的的选材(豌豆)

2先选一对相对性状研究再对两对性状研究

3统计学应用

④科学的实验程序:

问题→实验→假设→验证→结论

假说演绎法:

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在基因的分离定律中(假说演绎法的应用)

科学实验发现事实:

F1自交后代出现3:

1的性状分离比

大胆猜测推出假设:

遗传因子决定生物的性状,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分离,雌雄配子在受精时随机结合

演绎推理实验检测:

反复实验揭示规律:

进行测交实验进行验证

 

在基因的自由组合中(假说演绎法的应用)

科学实验发现事实:

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F1自交后代出现新的性状组合,且F2中四种性状类型黄色圆粒:

绿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皱粒=9:

3:

3:

1

大胆猜测推出假设:

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演绎推理实验检测:

反复实验揭示规律:

进行测交实验进行验证

9、遗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

(1)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

(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

(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

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

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

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

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

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

3:

3:

1。

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16、1/16;重组类型比例各占3/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

10、基因与性状的关系(B)

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人的白化病

②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如:

囊性纤维病

注: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11、伴性遗传及其特点(C)

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女性

男性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表现型

正常

正常(携带者)

色盲

正常

色盲

色盲的遗传特点

1、男性多于女性。

2、交叉遗传。

即男性(色盲)→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男性的女儿)→男性(色盲,男性的外孙,女性的儿子)。

 

12、基因重组及其意义(B)

基因重组的概念:

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1、在生物体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交叉互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实例:

猫由于基因重组产生毛色变异、一母生9子,个个皆不同、除了两个双胞胎,没有两个同胞兄弟姊妹在遗传上完全相同。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3、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征(B)

基因突变的概念: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原因:

物理因素。

如:

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

化学因素。

如:

亚硝酸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

生物因素。

如:

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等。

特征:

1、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

2、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3、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4、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

意义

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14、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数目的变异(B)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数目的改变,与基因突变不同。

染色体变异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看见,基因突变是看不见的。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可分两类:

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注:

染色体组: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叫多倍体。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单倍体。

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15、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C)

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方法及特点原理:

用秋水仙素可以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级,从而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

方法:

低温处理、秋水仙素

特点:

叶片,果实和种子较大,茎杆粗壮;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有所增加。

应用:

1、人工诱导多倍体,培育新品种。

2、诱导三倍体,生产无子果实如无子西瓜

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诱变育种:

就是利用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作用:

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诱导青霉素菌株,提高青霉素的产量

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方法和特点

单倍体:

是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原理:

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的数目

特点:

1、明显的缩短了育种的年限。

2、获得的种都是纯合的,自交后产生的后代性状不会发生分离。

注意:

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16、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A)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用其利,避其害。

我国规定对于转基因产品必须标明。

17、人类遗传病类型(A)

原因:

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类型:

单基因遗传病:

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多基因遗传病:

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

如21三体综合征。

常见的几种单基因遗传病及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红绿色盲、血友病。

  发病特点⒈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⒉交叉遗传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

  发病特点:

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遇以上两类题,先写性染色体XY或XX,在标出基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发病特点:

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

发病特点:

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遇常染色体类型,只推测基因,而与X、Y无关

5、多基因遗传病:

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糖尿病。

6、染色体异常病:

21三体(患者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症(患者缺少一条X染色体)

常见遗传病分类及判断方法:

   第一步:

先判断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

方法:

看患者总数,如果患者很多连续每代都有即为显性遗传。

如果患者数量很少,只有某代或隔代个别

有患者即为隐性遗传。

(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

  第二步:

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病还是X染色体遗传病

方法:

看患者性别数量,如果男女患者数量基本相同即为常染色体遗传病。

如果男女患者的数量明显不等即为X染色体遗传病。

(特别:

如果男患者数量远多于女患者即判断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

反之,显性)

只要有这个典型标志图,肯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口诀:

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有病为常隐)

只要有这个典型标志图,肯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口诀:

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女无病为常显)

出现或肯定非伴X隐性;

出现或肯定非伴X显性。

18、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A)

产前诊断是指:

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如:

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以及基因诊断等手段。

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

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19、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A)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测24条染色体22+XY)

意义:

可以清楚的认识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极其相互关系,对于人类疾病的诊制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2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B)

1、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种群:

是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3、种群的基因库:

是该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4、基因频率: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生物进化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5、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1、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

如:

从某种群抽取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10个。

则:

A基因的频率为(30*2+60)/200=60%

a基因的频率为(10*2+60)/200=40%

2.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即一个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频率与杂合子频率的一半之和。

如:

一个种群中AA的个体占30%,Aa的个体占60%,aa个体占10%。

则:

A基因的频率为30%+1/2×60%=60%

a基因的频率为10%+1/2×60%=40%

小结:

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种群中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突变和重组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6、物种:

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7、隔离:

是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常见的隔离有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

8、生殖隔离:

即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9、地理隔离:

即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21、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B)

共同进化:

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重要包括:

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必然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