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同步君》学年八年级人教版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8393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同步君》学年八年级人教版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课时同步君》学年八年级人教版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课时同步君》学年八年级人教版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课时同步君》学年八年级人教版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课时同步君》学年八年级人教版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时同步君》学年八年级人教版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docx

《《课时同步君》学年八年级人教版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同步君》学年八年级人教版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时同步君》学年八年级人教版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docx

《课时同步君》学年八年级人教版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课时同步君》2017-2018学年八年级人教版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综合性学习

1.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róng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nì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似,周而复始。

(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1)根据拼音写汉字。

冰雪róng_____化销声nì____迹

(2)给加点字注音。

风雪载途_______簌簌_________

(3)上文中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_____改为______

(4)“周而复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学期各班都开展了“气象物候”专题研究活动,试根据掌握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A.“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B.“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了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只比北京早10天。

”(《大自然的语言》)

(2)【搜集资料】“云是天气的招牌”,请你写出不少于2个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3)【应对气候】小华看了气候变暖的报道,忧虑地说:

“这样下去可不得了,但我们普通群众也无能为力啊!

”其实,作为普通群众,同样能够为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你准备怎样劝说小华呢?

二、选择题

3.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立春以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拟人)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比喻)

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知道它在唱什么。

(比喻)

D.柳树的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

(拟人)

4.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6.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③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④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⑤桃花开了,又像是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A.③⑤④②①B.③②⑤④①C.⑤④②①③D.⑤②④③①

7.下列句子加横线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B.“最美新娘”李成环的事迹可歌可泣,她被兰州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

C.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需要积累语言、深入理解,这种寻章摘句的方法值得大力提倡。

D.诵读经典对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性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8.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A.原句:

发射“天宫一号”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改句:

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这是发射“天宫一号”的主要目的。

B.原句: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改句:

这样看来,大自然的语言就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C.原句:

难道你不知道吗?

牵牛花开两种颜色,红的和蓝的。

改句:

牵牛花开两种颜色,红的和蓝的。

这是你应该知道的呀!

D.原句:

密西西比河深沉的歌声,我听到了;密西西比河浑浊的胸膛,我瞧见了。

改句:

我听到了密西西比河深沉的歌声,瞧见了密西西比河浑浊的胸膛。

三、语言表达

9.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大自然的语言会在我们心中唤起不同的感受。

请从声音、形态、气味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参照示例写句子,要求具体形象,句式不限。

示例:

大自然的色彩语言:

金黄色的阳光下,一片美妙的新绿从草地向四面八方蔓延,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与活力。

大自然的_____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0.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规律

B.气候变化

C.物候现象

D.四季景色变化

11.第三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A.作诠释列数字

B.下定义举例子

C.作比较举例子

D.列数字作比较

12.对这三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B.物候学就是一门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C.作者在说明物候现象时,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语言准确、严谨,条理清晰。

D.选文前两段和第三段的关系是从现象到本质,最后第三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

13.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虫鱼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时与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14.对选段中语言的理解,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段的语言特点是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

C.“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一句中“簌簌”一词,将树叶飘落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境。

D.“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大自然中的物候为农民着想的心情。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我国古代用农历计时,用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把五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二:

厉害了!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来化通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30日下午将中图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系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厉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如“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再如民间有“霜降吃柿子防感冒”的谚语,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相传,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三: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二十四节气还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

如“霜降”一般在阳历10月23日左右,意指这一节气的来临,大地将产生初次结霜的现象。

但在我国南方的福建省南部、海南省等地区,全年无霜。

而在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区的初霜,则常早于这个时间。

15.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16.结合材料分析二十四节气“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的原因有哪些。

17.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清明”这一节气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北极昆虫的绝技

①在北极地区,由于环境严酷,气候恶劣,昆虫的种类要少得多,总共也不过几千种,主要有苍蝇、蚊子、螨、蠓、蜘蛛等。

其中,苍蝇和蚊子的数量最多,占昆虫总数的60%—70%。

②大的动物和鸟类,可以靠身上的长绒毛抵御严寒,但昆虫却永远只能赤身裸体。

那么,它们怎样才能度过北极严酷的冬季呢?

实际上,绝大多数昆虫,在一年当中大约有9个月的时间身体都处在冷冻状态,它们生存于土壤、泥巴或沼泽里,和周围物质冻在一起。

我们知道,冰是一种晶体,但是,如果昆虫的身体结晶的话,就有可能扭断它的脉管从而破坏其肌体。

为了防止这一点,北极的昆虫们演化出了一种绝技,就是它们能够自动地将其细胞中的水分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有效地避免结晶。

还有北极的牛蝇,是一种极可怕的寄生昆虫,它将卵下在驯鹿的绒毛里,孵化出来之后即钻进驯鹿体内,顺着血管周游全身,长大之后又回到驯鹿的脊梁骨附近,穴没而居,而且开了一个天窗,以便呼吸新鲜空气,直到长成之后钻出驯鹿体外,进行新的一轮繁衍生殖。

按理说,小驯鹿细嫩鲜美,又无防御能力,是最好的美食佳肴,但牛蝇却从不攻击它们。

因为如果牛蝇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虽然要容易得多,但却有可能导致驯鹿群的锐减甚至灭种,到那时,牛蝇本身也就难以生存下去了。

小小的牛蝇,竟早在人类数十万年之前就懂得如此深奥的道理,不得不引起人类去深思。

不仅如此,牛蝇在每群驯鹿中下卵的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它们使受卵驯鹿的头数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也尽量避免在一头驯鹿身上下卵过多。

如果在一群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驯鹿群的灭绝。

而如果在同一头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其死亡,或者由于体弱而被天敌吃掉。

这样,它们的后代也就会随之同归于尽了。

③生活在北极的昆虫,还面临着另外一种特殊的困难。

毕竟北极地广人稀,连动物也很稀少,昆虫怎样才能找到自己进攻的对象呢?

据生物学家研究表明,蚊子身上有一种非常先进的红外线探测器,能在相当远的距离,准确无误地遥感到人和动物身上发射出来的红外线,从而顺藤摸瓜,群起而攻之。

而人类所用的红外线探测器,只是最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不仅庞大笨重,而且所显示出的图像还模模糊糊。

若与小小的蚊子相比,人类落后了不知有多少个世纪。

至于那些蛾子和蝴蝶们,是怎样相距遥遥就能谈情说爱,就更使生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了。

④在北极的陆地上进行野外工作,最可怕的东西是黑蝇。

它们有非常灵敏的嗅觉,老远就能闻到人的气味,便立刻成群结队地飞来,“嗡嗡”叫着,轰炸机似的,使人心惊肉跳。

因为即使你穿再厚的衣服也没有用,它们那钢针一般的嘴,连脚上的老皮也能叮透,然后深深地扎进你的肉里,吸食你的血液。

与此同时,还吐出一种毒液。

被叮咬之处,凸起一个大泡,肿胀疼痛,甚至溃烂,那滋味可不是好受的。

⑤在北极,昆虫的世界就是这样奇妙。

18.

(1)生活在北极的大多数昆虫遇到了哪些困难?

(2)它们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

19.

(1)第②段中“如此深奥的道理”指的是什么?

(2)这一点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20.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

请举一个例子说明。

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从文中介绍的北极昆虫的绝技中,我们可以得出一条什么自然规律?

参考答案

1.

(1)融匿

(2)zàisù(3)年年如似年年如是(4)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是对字音与字形和词语含义的考查。

注意易错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拼音书写,不要写成英语字母。

根据拼音提示写出相应汉字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形近字的辨析。

对于词语的含义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2.

(1)A句反映了物候现象与纬度、海拔(地势高下)有关系。

B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

(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轰隆西虹雨;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3)小华,只要我们从自我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我们普通群众同样可以为应对气候变化出力。

比如出门多骑自行车,少开摩托车;随手关灯、关电视;夏天少开空调;家里栽养绿色植物;购物多用竹制或环保菜篮、少用塑料购物袋等等,我们一起努力吧。

【解析】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物候的理解与掌握。

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一个纬度,二是经度,三是高下,四是古今。

A句反映了物候现象与纬度、海拔有关系;B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

(2)本题考查学生日积月累的情况,并会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句子。

学生平时要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对成语、谚语、俗语、名言、诗句等分门别类整理、积累,并加强记忆,这对语文学习很重要。

(3)这是一道典型的劝告类口语交际题,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

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

点睛:

口语交际题的解答准则:

①言之有“礼”,即文明得体;②言之有“物”,即有内容;③言之有“序”,即说明有合理的顺序;④言之有“节”,即简明。

解题的基本技巧:

①读通情境,抓住中心;②领会意图,设身处地;③注意礼貌,语言得体。

此外,还要注意试题字数的限制;既要阐述清自己的观点,还要贴切到位。

3.C

【解析】C应是“拟人”.

4.C

【解析】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说明不同地区苹果开花时间不同。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通过不同时间的比较,说明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在慢慢变化。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通过比较说明纬度差异。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说明高下不同。

5.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物候现象及物候学。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现象。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现象及物候学。

6.B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

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

B项正确,按时间顺序排列即可。

7.C

【解析】

试题分析:

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

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C中“寻章摘句”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

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与前面的积累语言、深入理解不符合,固选C。

考点:

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8.B

【解析】试题分析:

考查句式表达的作用。

B项原句意思:

“大自然语言除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还有很多”,改句的意思则只表明“大自然的语言仅指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故答案为B。

9.示例:

大自然的气味语言:

碧绿的西瓜地里,一缕清新的瓜香从土地向前来采瓜的农人袭来,让人感受到夏天的丰盈与收获。

【解析】

试题分析:

开放性语言运用,没有统一答案。

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正确即可。

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语意流畅。

考点: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0.C

11.B

12.A

13.B

14.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10.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自然现象----物候现象,从第三段又对上文的总结可以知道。

11.下定义:

一门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即物候学。

举例子:

如桃花开、燕子来。

12.不是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成为物候,而是文中列举的这类自然现象。

13.这是春天的变化,不是一年四季的。

14.该句虽有“好像”一词,但不是比喻。

比喻要有本体和喻体。

考点:

说明文阅读说明对象说明方法文意把握与理解

【点评】:

说明文阅读必须要明确各段说明的内容,熟知说明文常见说明方法及文章的说明对象,从文中找准符合题意的信息段,把握并理解文意。

15.D

16.我国地域广阔;二十四节气以黄河流域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17.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分析】

15.试题分析:

D“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

张冠李戴。

“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错,应是用阳历划分。

16.试题分析:

结合材料分析二十四节气“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的原因有哪些。

此题要根据我国地域广阔来作答。

材料三原句“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说明二十四节气以黄河流域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所以说“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

17.试题分析:

谈谈对“清明”这一节气的认识。

此题要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

此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

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了解乡俗文化和节气知识,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

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18.

(1)北极严寒;昆虫找不到自己进攻的对象(或:

昆虫找不到赖以生存的食物)。

 

(2)它们自动降低细胞中的水分,避免结晶;用红外线探测器或用敏锐的嗅觉来寻找食物的来源(或:

寻找进攻的对象)。

19.

(1)牛蝇不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是因为这样做可能导致驯鹿群的锐减甚至灭种,到那时,牛蝇本身也难以生存下去。

 

(2)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必须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

20.示例:

举例子。

举牛蝇的例子说明昆虫如何抵御北极的寒冷;举蚊子的例子说明北极昆虫如何寻找进攻的对象。

(举出一例即可)

21.适者生存(或:

只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就能生存下去。

或:

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化,并练就适应变化的绝技,才能生存下去)。

【解析】

(1)这是对说明文说明内容的考查。

主要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概括,从具体文中具体语句中选用词语或组织句子。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学生了解文本内容,明确本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这里学生表述出北极昆虫克服哪些困难即可。

(2)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也需要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启示只要围绕“人和环境的关系”,表述观点合理即可。

(3)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列数字: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列图表:

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此处列举合理即可。

(4)这是有关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迁移训练。

在说明文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

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

从解题方法来看,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从材料出发,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能用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并能做到个性化、富有创新意识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