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792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docx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docx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

什么是多动症

多动症的规范叫法为多动性障碍,在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标准)中,将其归于“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

临床上将这种障碍又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简称ADHD)。

在临床上有两种分类:

注意力缺陷障碍(ADD)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障碍(ADD)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主动注意不足,被动注意亢奋,但不伴有多动症状。

(主动注意:

又称有意注意,是指自觉地、有目的地使注意指向一定的对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

被动注意:

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自觉目的和不加任何努力而不自主的、自然的注意。

它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简单的、原始的反应。

被动注意的产生决定于外界刺激的强度,强度越大,越容易引起被动注意。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不但有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还伴有多动症状。

ICD-10认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一诊断术语,只是认为它的囊括性不够,未能在ICD中采用这个术语。

而将此症包含在以下四种类型中:

活动与注意失调

多动性品行障碍

其它多动性障碍

多动性障碍,未特定

结合ICD-10与临床通用叫法,现对多动综合征的专业称谓多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综合征)的研究史

根据文献记载,对多动症的研究最早可追述到十九世纪中叶。

下面是多动症的研究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认识与发现。

1845年,德国医生Hoffman(霍夫曼)首先观察到很多得过脑炎的儿童会有躁动不安行为和不安静的表现,并将这类症状描述为“多动”,最先把儿童的活动过度作为病态描述并命名为“多动症”。

1902年,医生Still正式发表了《儿童异常心理状态》的文章,首先对儿童活动过度作了更为充分的描述,认为多动症与智力迟缓或脑损伤不同,是独立存在的疾病。

这些儿童的智力是正常的,他们所表现的多动不安、注意障碍、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和攻击破坏等异常行为,不能完全以父母对儿童缺乏教养来解释,主要是由于在行为控制意志方面存在缺陷,即使有脑损伤存在,那也是极其轻微的。

1922年,霍曼等学者发现儿童患了脑炎以后可出现多动等行为障碍,故认为多动症状是由于脑炎后遗症所致。

霍曼等的发现呼应了1845年霍夫曼的发现,此阶段的学者们大都把注意焦点集中在多动症的脑损伤上。

1931年,Winncoff对该症作了详尽的描述,并指出该症不是儿童期活动旺盛所致,也不是舞蹈病样异常活动,他首次提出“儿童多动症”或“活动过度综合症”的病名,在医学上被接纳为诊断名称。

1937年,Bradley指出这种活动过度是儿童期行为异常的一种特殊形式,他曾用口服苯丙胺取得治疗良效。

(苯丙胺即安非他明、安非他尼:

促进突触前NE和DA释放,阻断再摄取。

增加神经键中NE、DA的浓度。

1942年,Lindsley发现服用苯巴比妥类安眠镇静剂治疗可以使多动儿童症状加重。

但这些在当时都没有受到应有重视。

(苯比巴妥又称苯巴比妥:

为治疗睡眠紊乱的药,可减轻突触后神经递质反应,增加GABA的抑制作用,减低谷氨酸能及胆碱能兴奋性。

为治疗全面强直痉挛发作首选药。

1947年,Strauss与Lehtinen认为此症与脑损伤有关,将其命名为“脑损伤综合症”。

1949年,Gesell和Amatruda(Amatrucha)明确提出“轻微脑损伤”这一诊断名称, Clemewts又改称为“轻微脑功能失调”简称MBD。

1959年,Pasamanick等把行为和学习问题与脑功能损害联系起来考虑,并首次提出此症与患儿出生时的脑损伤有关。

轻微脑损伤的概念由此引起广泛的兴趣和探索,但后来发现许多脑损伤患儿并不一定都有多动行为,而许多多动患儿又无脑损伤病史。

对轻微脑损伤诊断命名一直存在争议。

直到1962年,国际小儿神经病学专家在英国牛津开会讨论,提出在本症病因尚未确定之前,暂定名为“轻微脑功能失调”(称MBD)并从多方面进行研究。

然而,不少医生为了通俗易懂,为了避免给人们一个“疾病”的印象,往往就笼统地将患有此症的儿童称为“多动儿童”。

此后学龄儿童中服药者越来越多,随之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和看法。

1977年举行的第29届世界卫生组织(WHO)大会所采用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9次修订版(ICD-9),将本病定名为“童年期多动综合症”(Hyper-KineticSyndromeinChildhood,简写为HSC)。

1980年,美国精神病协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DSM-Ⅲ)首次采用了“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DeficitDisorder,简称ADD)的名称,正式作为一个独立的诊断名称。

并订出了诊断的主要依据,各国儿科学也相继将ADD列为疾病内容。

1987年修订的DSM-Ⅲ版更进一步把本病分为注意缺陷障碍(ADD)-1型、“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简称ADHD)-2型。

直到现在为止,世界各国都已认识到MBD,HSC,ADD/ADHD是目前有关儿童保健学,神经精神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项综合性重大研究课题。

我国学者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此症。

一般概念、命名和诊断原则基本上参照ICD系统,在2001年颁布的《中国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方案(第三版)(CCMD-3)》中称此症为“儿童多动症”。

国内关于此症的研究领域也使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术语。

目前在我国被广泛接受的名称为“多动症”。

近年来,美国的大脑行为学专家丹尼尔·阿蒙借助先进的SPECT显影技术对儿童多动症患者的大脑生理机能的活动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发现几乎所有的多动症儿童都存在着大脑皮质前额叶部分生理机能活动异常问题。

也就是说,多动症儿童在需要专注的情况下大脑前额叶皮质就停止工作了,或活动水平下降了,多动症儿童越是想集中精神,反而越是无法集中,这就是他们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的真正原因。

目前在国际上尽管对多动症的成因还在争论当中,它的发病机制也还处于探索之中,但阿蒙的这一研究成果无疑找到了儿童多动症发病的可视性证据。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

ICD-10认为注意力缺陷的主要特征是注意力损害(障碍)和多动,这两种表现对于诊断都属必需,而且必须在一个以上场合(诸如居家、教室、诊所)中表现突出。

即多动症儿童在很多场合和环境下都体现了注意力损害和多动的临床特征。

注意力损害(障碍)表现为一件事没有做完注意力就提前离开。

但有两个诊断前提必须注意:

一是注意保持的缺陷超出了患儿的年龄;二是注意保持的缺陷超出了患儿智商的应有水平。

多动意味着过度的不稳(不安稳),尤其是在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中。

但必须排除焦虑障碍、心境障碍、弥漫性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引发的多动症状。

注意力缺陷(伴有多动或不伴多动)的核心症状是注意力缺陷,同时和多动障碍、未社会化的品行障碍、社交紊乱、冲动控制失调障碍、动机缺陷障碍具有交叉混合(叠加)症状。

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标准)对多动症的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

1、注意力在学习状态或其他有一定压力或要求的情况下不能有效集中。

2、注意力极易受无意义刺激的影响而发生转移。

3、在需要安静的活动中难以安静下来,总是动来动去。

4、学习或做事主动性较差。

5、学习或做事易拖拉。

6、做事不易考虑后果,行为冲动,常有破坏行为。

7、有不良行为或习惯。

8、情绪不稳定。

只要具备上述症状的任何三个以上症状即可诊断为此障碍类型。

但第一条是必具的诊断要求。

DSM-IV(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对注意缺陷障碍(ADD)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诊断要点:

ADHD是以过度的注意力缺陷(注意缺陷)、冲动和多动为特征的神经发育和行为障碍。

ADD诊断标准:

1、忽略细节:

注意力缺陷障碍儿童对事物的感知往往停留在极为表面的程度,很难全面仔细地深入其中。

2、粗心犯错:

由于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分心,所以学习或做其它事时总是粗心大意,差错百出。

考试时不检查核对、把本来正确的结果抄错等重复发生。

3、持续做事(学习)困难:

一件事没做完注意力就提前转移,好像是被另一件事所吸引而对正做的事失去了兴趣,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结果任何一项活动都不能进行到底。

4、似乎充耳不闻:

对别人说的话似听非听,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难以服从指令完成任务,甚至给人耳朵有问题的感觉。

5、不能有始有终和不能完成工作:

患注意力缺陷障碍的儿童很难较长时间维持注意去从事某项活动,做事往往有始无终,不能完成老师和父母分配的任务。

这些孩子可能会参加许多活动,但是最终完成的却很少或几乎没有。

他们可能充满热情地开始某些计划,然而却无法坚持完成。

6、识别任务和游戏困难:

不知道完成任务和做游戏时那些不成文的规定,例如要相互配合或在游戏中要与他人分享游戏器材、轮流进行等,喜欢随心所欲、大声喊叫,不与他人合作等。

7、避免或非常不喜欢需持续注意的任务:

这些孩子对学习和其它有一定压力或要求(需要持续注意)的任务难以长时保持注意,常表现出厌恶和逃避的情绪与行为,但他们对兴趣很高或刺激非常强烈的活动(比如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等)也能集中精神,甚至沉醉于其中。

8、丢失任务或游戏必需的物品:

丢三落四,经常把学习和游戏所需的物品弄丢或遗忘在别处。

9、容易注意力涣散和易忘事:

大多数孩子在特定情况下都会注意力不集中,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然而,注意力缺陷障碍儿童却会经常走神。

他们很难做到专心做作业、听从教导、服从指挥、专心听讲和记住家长的建议等,而经常处于空想状态。

健忘是这类孩子的另一个特征。

他们经常把东西放错地方,或把完成了的作业忘在家里。

他们不会记得父母和老师对他们说的话,即使被大声斥责以后。

ADHD诊断标准

1、问题问完之前答案即脱口而出: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常常抢先回答别人尚未说完的问题。

比如老师说“3+2…”还没说完,他马上抢答“等于5”,实际上老师的问题是“3+2-5等于几?

”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一般不经过大脑思考就急于表态或承诺,但却从不兑现。

2、按顺序等候或排队困难:

此类孩子耐心差,当他们有要求是,必须立即得到满足,不能等待,不愿参加需要按照顺序轮流进行的活动。

3、打断或干扰别人: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了解社交活动的基本规则,缺乏正常的谨慎和克制,常常打断别人说话或干扰别人活动。

4、坐立不安,不能静坐:

烦躁不安,动来动去。

特别在需要自我约束和秩序井然的场合总有许多小动作,难以静坐。

5、不适时的奔跑和攀爬:

总是处在运动中,不分场合地点,没有目的地奔跑与攀爬。

6、不能安静地专注于娱乐活动:

喜怒无常和暴躁易怒的特点会妨碍这类孩子投入正常的娱乐活动

7、一意孤行:

行为鲁莽,不顾及后果,容易闯祸。

8、说话过多:

喜欢不停地说话。

我国临床医生对注意力缺陷的诊断总结为以下五大要点:

1、注意力障碍---注意力不能有效集中或不能持久;由意志控制的主动注意力削弱,听课不专心,作业难完成,而被动注意却亢奋(被无意义事吸引)。

2、活动过度---多属无意义的活动。

3、冲动任性---急躁、易激动、好发火、任性、冲动,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做事缺乏思考,不顾后果,甚至产生犯法行为。

4、心理改变---阳性:

情绪不稳定,兴奋不安、话多、爱管闲事、做事粗糙、入睡不安;阴性:

反应迟钝、动作懒散、作业拖拉、情感被动脆弱、不合群、孤僻、逆反对立、不耐受挫折。

5、学习困难---智商不低,学习不好;主动性差,坚持精神不够,刻苦不够,动机差;上课无法有效集中注意力。

(据统计有92%的患者伴有明显的学习困难)。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典型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