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名校高二阶段性考试语文联合出版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70567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名校高二阶段性考试语文联合出版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名校高二阶段性考试语文联合出版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名校高二阶段性考试语文联合出版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名校高二阶段性考试语文联合出版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名校高二阶段性考试语文联合出版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名校高二阶段性考试语文联合出版试题.docx

《最新名校高二阶段性考试语文联合出版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名校高二阶段性考试语文联合出版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名校高二阶段性考试语文联合出版试题.docx

最新名校高二阶段性考试语文联合出版试题

名校高二阶段性考试语文联合出版试题

2022.0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史记》不是一部死板的记述的历史,而是一部生动的批判的历史。

司马迁执行历史批判有四种形式,一用标题,二用书法,三于叙述中夹以批判,最重要的是各篇之后的专评,即“太史公曰”。

用标题执行批判的例子,如列项羽于本纪,列孔子、陈涉于世家;范蠡本是越国的大夫,不列入官吏,而列之于货殖;子贡本是孔子的门徒,不列于儒林,而列之于货殖。

用书法者,如书孔丘则不名,曰: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

”书孟、荀则直称其名,曰:

“孟轲,邹人也。

”“荀卿,赵人。

”《史记》有在叙事中夹以批判者,如《晁错列传》,借用他人言语在叙事中兼示批判。

“太史公曰”是司马迁负责的批判,也是《史记》的灵魂。

司马迁“贬天子,退诸侯,斥大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执行他对历史人物的批判。

司马迁借贾谊评秦始皇曰: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司马迁不但对前代帝王有贬辞,对本朝帝王乃至对他的当今皇帝亦有微词。

如《叔孙通列传》中评汉高祖曰:

“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

”这就无异说,刘邦“谋计用兵”以外,一无所长。

而陈涉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一个叛逆,司马迁把陈涉的起义比之汤武的革命、孔子的作《春秋》。

他在《陈涉世家》中说: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

”又说陈涉起义之时,虽圣人之徒,也去参加他的革命。

从以上的评语可以看出司马迁之所善与所恶,所贤与所贱,所是与所非;《史记》不仅是为了叙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司马迁作《史记》不是为了清算古人,而是为了要从古书中找出一些历史教训,教育他同时并世的人。

他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说: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

”这是他作《史记》的用意。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批判,有些不合于封建的教条,所以班固批评他说:

“其是非颇谬于圣人。

”而刘向、扬雄等皆称“迁有良史之才,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摘编自翦伯赞《司马迁的历史批判》)

材料二:

《史记》之所以能在历史与文学两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司马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相当卓越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左传》《国语》《国策》的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语及其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所不同的就在于它们还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它们的写人仍然是为了叙事。

先秦也曾有过名称上类似于传记的著作,如《晏子春秋》,可惜它的目的仍不是写人,而像是一本逸闻趣事的资料汇编,完全没有剪裁。

因此,真正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只能归于司马迁了。

从《史记》出现的西汉时期开始,到清朝被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传记与传记文学。

在历朝正史中,被后人称之为“传记文学”的首先是《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新五代史》的若干篇章,其他“正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很少被人提及。

《史记》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这种完美结合在史学史上和文学史上都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

班固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

从班固开始,他在有意识地把“历史”与“文学”分开。

从今天的观点看来,作为“史学”的品格,《汉书》无疑是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了;但从文学角度讲,《汉书》则无疑是在大踏步地倒退。

但《汉书》毕竟因袭了《史记》的旧有成果,因此,《汉书》作为一部“正史”,其文学性在我国古代散文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佼佼者。

(摘自韩兆琦《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略论》)

材料三:

在传统中国,历史学更源远流长,被誉为“古今之大文”,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

梁启超谓:

“我国二千年来史学,视他国为独昌。

”然而,位置重要并不等于值得尊重。

中国史学凭什么赢得人们的尊重?

这恐怕要从学术传统中寻找原因。

讲究实证,是中国史学最鲜明的学科特色,也是它有资格被作为“科学”对待的重要理由。

史学,讲的是用事实说话。

这主要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记录历史,推崇秉笔直书, 所谓“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将历史记录作为千秋之事。

二是研究历史,讲究言必有据,不为空谈。

真正严谨的历史研究,强调要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占有历史资料。

穷尽资料是不可能的,但不能成为轻率结论的借口。

崇尚经世,推动着中国史学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史学,就其观察方式,是面向过去,但其出发点是服务当下,着眼未来。

作为一门严肃的学问,经世才是它真正的宗旨所系、要义所在。

史学经世的方式,应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时代负责、对未来负责的精神,直言无隐,独抒己见,通过对历代盛衰成败的理性思考,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发掘、整理和分析,鉴往思来,对解决现实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或方案。

探寻历史规律,是中国史学的基本追求。

史学研究的任务,从根本上讲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所谓“天人之际”,就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规律;所谓“古今之变”,就是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所谓“成一家之言”,就是要有自己的理论追求与建树。

严谨的史学思维,必须满足三个基本要求:

一是长时段的观点。

对历史的考察,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要将研究对象置于社会历史的长河中分析其本质,考察其意义;二是整体的观点,不能用对表面现象的观察代替对内在本质的分析,不能用对局部的考察代替对整体的把握,更不能轻率地用对个别案例的解剖代替对全局的认识;三是发展的观点,即不能把研究对象静止化,要从人类社会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之中这一基本实际出发,研究变迁原因,追寻变迁规律,把握变迁本质,从对历史演变内在逻辑的分析中认清历史的真谛。

只有真正满足了这三个要求,历史研究才有可能实现科学化。

当代中国学术,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方法层面,都面临着越来越多元化的选择。

当我们执意前行时,有必要不时回过头去,看看我们曾经走过的道路。

这里有一点是明确的,中国源远流长的优秀学术传统,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基础和出发点,这是中国学术的优势所在,也是尊严所系。

(摘自方为《反思中国史学传统:

史学何以值得尊重?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的《史记》充满着批判精神,他采用标题、书法、在叙述中夹以批判、“太史公曰”等几种形式执行历史批判。

B.《史记》开创了我国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可谓空前绝后。

C.因为班固把《汉书》发展得更完美、更系统,更具有“史学”品格,所以称他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和古史传统的改造者。

D.中国史学强调用事实说话,记录历史推崇秉笔直书,研究历史则讲究言必有据,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占有历史资料。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的历史批判纵横百代,褒贬古今,体现他善恶、贤贱、是非的标准,表明价值取向,以吸取历史教训,教育同世之人。

B.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把陈涉列入世家,肯定了两人的历史功绩;把范蠡、子贡归入货殖中,也可看出对两人的褒贬态度。

C.司马迁批评秦始皇、秦二世,对汉高祖、汉武帝也有微词,这表明他有胆有识,不但敢贬前代帝王,对本朝帝王也不回避。

D.材料二将《史记》与《左传》《国语》《国策》作比较,目的是为了说明司马迁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传”文学的创始人。

3.阅读材料三,下列不属于“中国史学赢得人们的尊重”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在传统中国,历史学源远流长,被誉为“古今之大文”,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独特地位。

B.讲究实证,用事实说话,将历史记录作为千秋之事,有资格被作为一门“科学”对待。

C.中国史学崇尚经世,面向过去,服务当下,着眼未来,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D.探寻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规律,发掘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有自己的理论追求与建树。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

(4分)

5.你认为《史记》体现了我国哪些史学传统?

请举例分析。

(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历史母本

余秋雨

多年来我一直被问,写作散文受谁的影响最深。

我曾经如实地回答过“司马迁”,立即被提问者认为是“无厘头”式的幽默。

“我们问的是散文啊,您怎么拉出来一个古代的历史学家?

我不知如何解释,后来遇到同样的问题也就不作回答了。

年岁越长,披阅越多,如果自问最倾心哪位散文家,我的答案依然没变。

散文什么都可以写,但最高境界一定与历史有关。

这是因为,历史本身太像散文了,不能不使真正的散文家怦然心动。

历史没有韵脚,没有虚构,没有开头和结尾;但是历史有气象,有情节,有收纵,有因果,有大量需要边走边叹、夹叙夹议的自由空间,有无数不必刻意串络却总在四处闪烁的明亮碎片,这不是散文是什么?

而且也只能是散文,不是话本,不是传奇,不是策论,不是杂剧。

既然历史本是如此,司马迁也就找到了写史的最佳方式。

他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主体从容地说着,却与一般历史著作的冷若冰霜不同。

他说得那么富有表情,有时赞赏,有时倾心,有时怀念,有时祭奠,有时愤怒,有时讥讽,有时鄙视。

但这一切,都只是隐约在他的眉眼唇齿间,而没有改变叙述基调的连贯性。

有时,他的叙述中出现了较完整的情节,有人物,有性格,有细节,有口气,有环境,几乎像一则则话本小说了。

但是,他绝不满足人们对故事情节的世俗期待,绝不沦入说唱文学的眉飞色舞,叙述的步履依然经天纬地,绝无丝毫哗众取宠之嫌。

有时他不得不评论了,除了每篇最后的“太史公曰”,也会在叙述半道上拍案指点,却又点到为止,继续说事。

事有轻重远近,他如挥云霓,信手拈来又随手撇去,不作纠缠。

这样一来,他的笔下就出现了各种色调、各种风致、各种意绪、各种情境的大组合。

明君、贤相、恶吏、谋士、义侠、刺客,各自牵带出鲜明的人生旋律,构成天道人心、仁政至德的丰富交响。

这便是真正的“历史文化大散文”。

  

《史记》的这种散文格局如云似海,相比之下,连唐宋八大家也显得剪裁过度、意图过甚,未免小气了。

  

若问:

以散文写史,是否符合历史科学?

我的回答是,既然历史的本相是散文状态而不是论文状态,那么,越是以近似的形态去把握,便越合适。

否则,就会像捕云驯海,谁都劳累。

  

又问:

把《史记》作为散文范本,是否大小失度?

我的回答是,写天可以取其一角,但必先感受满天气象;画地可以选其一隅,也必先四顾大地苍茫。

散文的范本应该比寻常散文开阔得多,才能摆脱琐碎技巧而获得宏大神韵。

  

除了内容,散文的基元是语言。

在这一点上,司马迁也称得上是千古一笔。

  

司马迁的文笔,是对他周围流行文字的艰苦挣脱。

在他之前,文坛充斥着浓郁的辞赋之风。

以枚乘、司马相如等人为代表,追求文学上的铺张和奢侈。

到了司马迁时代,此风越演越烈。

好像是要呼应汉武帝所开创的大国风范和富裕局面,连散文也都竞相追求工丽、整齐、空洞、恣肆,甚至还要引经据典,磨砺音节。

虽然确也不乏文采,却总是华而不实、装腔作态。

这种倾向发展到以后,就成了过度讲究藻饰、骈偶、声律、用典的六朝骈文,致使到唐代,韩愈、柳宗元他们还要发起一个运动来反对。

  

知道了司马迁的文字环境,就可以明白他文笔的干净、朴实、灵动,包含着多大的突破。

他尤其像躲避瘟疫一般躲避着整齐的骈偶化句式,力求明白如话、参差错落的自然散句。

他又要把这种散句熔炼得似俗而雅、生动活泼,实在是把握住了散文写作的基础诀窍。

他还不让古代语言以“佶屈聱牙”的形态出现在自己的文章中,而必须改得平易流畅,适合当代人阅读。

我们如果在他的书中看到某种整齐、对称、排比的句子,基本可以断定不是出于他自己的手笔。

例如后世专家们看到某篇文章中有一段以四字为韵的句法,一致肯定为后人羼入。

  

说到这里,我实在无法掩盖积存已久的现代悲哀。

我们的时代,离两汉六朝已那么遥远,不知何时突然掀起了一种不伦不类的当代骈文。

一味追求空洞套话的整齐排列,文采当然远不及古代骈体,却也总是不怕重复地朗朗上口。

有一次我被邀去参加一所大学的校庆,前来祝贺的官员居然有五位完全重复一个同样的开头:

“金秋十月,桂子飘香,莘莘学子,欢聚一堂。

”后来又有一位官员只把“金秋十月”改成“金风送爽”,后面十二个字还是一模一样。

我想大笑又不能不掩口,因为四周都觉得这才像是好文章。

有一次我在传媒上启发年轻人写作少用成语、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回归质朴叙事。

这是多么常识性的意见啊,却据说引起一片哗然,都说少了成语、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何来“文学性”?

大家竟然都不知道,这种不像正常人说话的所谓“文学性”,其实是最为低俗的“伪文学形态”。

中国人已经摆脱了两千年,到了唐代又狠狠地摆脱了一次,到了五四再彻底摆脱过一次。

而且,每次被摆脱的文体,都比现在流行的一套好得多了。

  

我想,大家还是应该更认真地读《史记》,除了认识历史学上的司马迁之外,还应该认识文学上的司马迁。

  

昨夜写作此文稍憩,从书架上取下聂石樵先生写的《司马迁论稿》翻阅,没想到第一眼就看到一段话,不禁会心而笑。

他说:

我国古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汉代,汉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史记》。

这个观点,颇合我意。

  

就此,我真的可以用几句话结束这篇文章了:

《史记》,不仅是中国历史的母本,也是中国文学的母本。

看上去它只与文学中的诗有较大的差别,但鲁迅说了,与《离骚》相比,它只是“无韵”而已。

  

两千年前就把文史熔于一炉的这位伟人,其实也就是把真、善、美一起熔炼了,熔炼在那些不真、不善、不美的夜晚。

  

熔炉就是那盏小油灯。

  

难道,它真的熄灭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提及“后来遇到同样的问题也就不作回答了”源于作者年轻时对该问题的不确定性,后来经过多年的积淀,才有了清晰的答案。

B.因为历史本身太像散文,散文家们对用散文来书写历史情有独钟,并且表现出怦然心动的内心感受。

C.司马迁用第三人称叙述史事,但却与一般历史著作不同,因为他在叙述中呈现出对历史事件的明确态度。

D.在《史记》作为散文范本是否大小失度的问题上,作者通过一问一答,态度鲜明地表达了并不失度的观点。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记》的这种散文格局如云似海,相比之下,连唐宋八大家也显得剪裁过度、意图过甚,未免小气了。

”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彰显出《史记》宏阔的叙事格局。

B.“这种不像正常人说话的所谓‘文学性’”一句中,“文学性”加引号,具有讽刺意味,表现作者对靠“成语、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构成的“文学性”持否定态度。

C.这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作者运用叙述、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收放自如,将事、情、理融合在一起,高度评价了《史记》作为历史母本的价值,给人以启示。

D.文章结尾处说“小油灯”发光虽微弱,亦能指引文学和人生,但接着用“难道,它真的熄灭了?

”这一问句,流露出作者对《史记》价值传承无望的无奈和忧伤。

8.文章主要是关于《史记》的叙说和评价,却在文中插入有关“当代骈文”和所谓“文学性”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9.作者为什么把《史记》称为“历史的母本”?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节选自司马迁《管仲列传》)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

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

彼桓公何人也?

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而其言乃不过曰:

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

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

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

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呜呼!

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

不言可也。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B.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C.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D.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桓公,春秋五霸之一。

公,古爵位名,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一等,其他四等由高到低排依次为侯、伯、子、男。

B.权衡,本指秤。

权,秤杆;衡,秤锤。

“慎权衡”指谨慎的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

C.山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部落。

中国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有特定的称呼,如“夷”“狄”“蛮”等。

D.薨,指古代诸侯或大官去世。

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仲善于因势利导为政,司马迁记叙管仲轶事,赞扬了他的才干和功绩,突出了他的政治策略。

B.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夺君位,祸患蔓延,直至齐简公,齐国动乱不断,国无宁日。

C.《管仲论》是一篇史论,以管仲死而齐国乱为例,分析了管仲作为宰相的不足之处,立论新奇。

D.《管仲论》细致分析了齐国内乱的人为因素,实为管仲所致,并批评管仲不知从本源上解决问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每小题4分)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14.后人多质疑苏洵在《管仲论》中对管仲评价有失公允,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①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歘②见骐驎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

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①韦偃:

唐代画家,善于画马。

②歘(chuā):

形容短促迅速的声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偃知道杜甫喜欢自己所作的画,在离开杜甫之前为他画了一幅画,杜甫为此写下了这首题画诗。

B.“坐看千里当霜蹄”一句写韦偃所画的骏马非常逼真,转眼之间,就即将奔驰到千里之外的地方。

C.尾联作者由画中马想到自己的现实处境,真想得到这样一匹同生同死的骏马以保护自己和家人安全。

D.本诗首联写画马背景和缘由,颔联写作画经过,颈联描写画面内容,尾联抒写感想,脉络清晰。

16.诗歌是如何表现韦偃画技之高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连用了“,”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

(2)《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这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

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或悲惨。

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

要知道,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

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①)。

但这后一条出路几乎是不可能的。

火星不适合人类生存。

那里的昼夜温差达100℃,气候极寒冷而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旱的荒漠。

金星的英文名称是维纳斯,听起来很美、很温柔,但名不副实。

其大气和表面对人类的生存亦抱有敌意。

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碳酸气浓雾,炙热,无边厚重,动物无法呼吸、生存。

过去,金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从此河川消失,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

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

为此,我们有理由。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很舒适的小飞船。

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②),而不是弃船逃走。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子虚乌有贮存也不寒而栗

B.无中生有贮存才心有余悸

C.无中生有储备也不寒而栗

D.子虚乌有储备才心有余悸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

“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炙热的,无边厚重的,动物无法呼吸、生存的碳酸气浓雾。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文中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分)

①艺术评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现象评论、文化评论。

②它不仅需要切实的创作实践,甚至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③否则艺术评论便很难入情入理。

④倘若没有任何艺术实践经历和艺术创作领悟能力,⑤便无法真正发现和理解创作中的种种感受体验。

⑥所以对于艺术评论,确实需要一定的艺术实践,⑦否则极有可能出现误读、误判等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