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语文 专题提升练13古代诗歌鉴赏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6125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语文 专题提升练13古代诗歌鉴赏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一轮语文 专题提升练13古代诗歌鉴赏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一轮语文 专题提升练13古代诗歌鉴赏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一轮语文 专题提升练13古代诗歌鉴赏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一轮语文 专题提升练13古代诗歌鉴赏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语文 专题提升练13古代诗歌鉴赏二.docx

《高考一轮语文 专题提升练13古代诗歌鉴赏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语文 专题提升练13古代诗歌鉴赏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语文 专题提升练13古代诗歌鉴赏二.docx

高考一轮语文专题提升练13古代诗歌鉴赏二

古代诗歌鉴赏

(二)

(时间:

80分钟 分值:

72分)

1.(2019·广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9分)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 ①巃嵷(lónɡsǒnɡ):

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生存状态。

B [此句写出了太白岭的风景云气的变幻与风景多姿多彩的美丽,表达出了作者喜爱与愉悦舒畅之情。

]

(2)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6分)

                                    

                                    

[答案] 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

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

“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的喜悦。

2.(2019·安庆二模)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1)~

(2)题。

(9分)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 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 ①此诗是杜甫(712—770)于770年春停留长沙时所作。

②鹖冠:

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之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寒食节那天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他强打精神饮酒,吃着冷食,靠着几案休息。

B.远眺舱外江水浩浩荡荡,岸边百花盛开,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

C.近看舱前蝴蝶翩翩起舞,穿空而过,远看鸥鸟轻快飞翔,时而落在湍急江流上。

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境界小巧别致。

D [错在“境界小巧别致”,全诗写景所展示的境界阔大。

]

(2)诗人因何而“愁”?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①异乡漂泊之愁;②年老体衰、穷困潦倒之愁;③时局动荡、前途不明之愁;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慨。

(意思对即可)

3.(2019·郴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9分)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

辛弃疾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④,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 ①这首词是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知兴元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

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

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

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开篇,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词的最后五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D [“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错,“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三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寓情于景;“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两句,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写留别苦情和别后相思。

]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直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两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②下阕先从张仲固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君思我,回首处”两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

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大意对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题。

(9分)

酬周参军

吴 均①

日暮忧人起,倚户怅无欢。

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

江南霜雪重,相如衣服单。

沈云隐乔树,细雨灭层峦。

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

【注】 ①吴均:

南朝梁文学家,素有才名,然位仅下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中的“起”,是在烦恼滋扰下的举动;次句中的“倚户”,更见其无聊与无奈。

B.“水传”二句借水的远阔、风的凄寒营造出高旷肃杀之境,凸显了诗人寥落的心绪。

C.“沈云”二句互文见义,以乔树隐、层峦灭暗喻自己不为世所知,深深寄寓不平之气。

D.全诗以忧怀开端,以饮酒抚琴收结,又兼寓情于景,语言古朴刚劲,情致清拔高远。

D [“刚劲”错误。

]

(2)同为酬答诗,吴均的“且当对樽酒”与刘禹锡的“暂凭杯酒长精神”所含的情感、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且当对樽酒”既有借酒浇愁的无奈苦闷之意,又借饮酒抚琴寄洁身自好之情,使抒情更为含蓄深远;“暂凭杯酒长精神”既有宽慰劝勉之意,又含重新振作、积极投入生活之情,点明酬答的题意,使诗歌的格调转为昂扬高亢。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9分)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①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 ①梦得:

刘禹锡的字,开成三年(838)与白居易同在洛阳。

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均遭冷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诗人以反问的形式写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放达之中含有对身世的感慨。

B.第四句表现主客二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相视中含着难以尽言之情。

C.颈联暗示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并以“闲征”“醉听”等词语照应诗歌题目。

D.全诗语言清新明快,感情沉郁悲壮,语淡情深,通篇赋体却毫不平板呆滞。

D [D项,“沉郁悲壮”错,本诗感情主要是放达之中隐含人生的愁苦。

]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①表现二人相聚的欢乐难舍之情,写出友情之深。

相约在重阳佳节时到家里再会饮,共饮佳酿共赏秋菊。

②表现哀伤和愁苦之情。

只有在醉乡中才能求得“陶然”之趣,才能超脱于愁苦之外,恰恰表现出人生现实的失意与痛苦。

6.(2019·开封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9分)

田家苦

章 甫

何处行商因问路,歇肩听说田家苦:

“今年麦熟胜去年,贱价还人如粪土。

五月将次尽,早秧都未移;

雨师懒病藏不出,家家灼火钻乌龟①。

前朝夏至还上庙,着衫奠酒乞杯珓②;

许我曾为五日期,待得秋成敢忘报。

阴阳水旱由天公,忧雨忧风愁煞侬;

农商苦乐原不同,淮南不熟贩江东。

【注】 ①灼火钻乌龟:

古代占卜之法。

②奠酒乞杯珓:

古代占卜之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从农夫向问路的商人陈诉田家之苦写起,结尾指出农商苦乐不同,首尾圆合。

B.用乌龟占卜,用酒祭奠神明,祈求庇佑,表现出在自然灾害面前农民的无奈无助。

C.诗歌通过对农商苦乐的深层对比,反映了商人压低粮食价格、盘剥农民的现实。

D.诗人以农夫的口吻,用通俗易懂朴实生动的语言道出田家心声,有很强的感染力。

C [C项,“反映了商人压低粮食价格、盘剥农民的现实”说法错误,诗歌只是说“今年麦熟胜去年,贱价还人如粪土”,并没有说是商人压低粮食价格、盘剥农民。

]

(2)诗歌从哪些方面揭示田家之苦?

这种揭示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解析] 本题有两问,第一问:

诗歌从哪些方面揭示田家之苦?

通读诗歌,根据诗歌中“今年麦熟胜去年,贱价还人如粪土”“雨师懒病藏不出,家家灼火钻乌龟。

前朝夏至还上庙,着衫奠酒乞杯珓”“阴阳水旱由天公,忧雨忧风愁煞侬”可以概括出来,本诗从丰收遭遇贱价,天灾水旱,农民只能祈求神明保护方面揭示田家之苦。

第二问:

这种揭示有什么作用?

诗歌揭示的内容是为诗歌主旨情感服务的,本诗也不例外,诗歌的标题是田家苦,在正常情况下田家的苦应该是遭遇天灾水旱,致使歉收,致使田家遭受困苦,可是诗歌中除了揭示天灾水旱,田家只能祈求神明保护的忧愁之苦外,还揭示了麦子丰收,田家却遭受贱价之苦,这反映出无论是丰收还是歉收,田家都逃脱不了凄苦命运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田家的深切同情。

[答案] 第一问:

①麦子丰收,田家遭受贱价之苦;②天灾水旱,田家只能祈求神明保护的忧愁之苦。

第二问:

表达了作者对田家的深切同情,反映出无论丰歉,田家都逃脱不了凄苦命运的现实。

7.(2019·潍坊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

(2)题。

(9分)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陶渊明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馀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

【注】 ①虞渊:

禺谷,神话中日入之处。

②馀迹:

此指夸父之遗愿。

③邓林:

桃林。

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二句“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B.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

C.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

D.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A [A项,“欲扬先抑”错。

]

(2)《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

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

                                    

                                    

[答案] 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竟身后的人的赞美:

第一、二句赞其志向,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饮尽河水的能力;最后两句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8.(2019·黄山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9分)

早春寄怀

李建勋

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

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

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

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样,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

B.颔联中的“闲”字表明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只能无聊地悲叹世路难行,看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

C.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D.诗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眼前的现实之景与自己的想象联结起来,以虚写实,拓展了诗歌意境。

A [“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错误。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通过描写自己遥想兄弟们身上佩戴茱萸的画面,间接表现出自己的游子处境。

]

(2)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答案] ①客居他乡的思家之情及思归不得的愁情。

②时光飞逝、韶华不再的伤感之情。

③世路多艰、功业难成的悲哀之情。

④感受惠风和畅、见到春意萌发的欣喜之情。

⑤想要狂眠高歌、一醉解愁的豪放之情。

[教师备选]

1.(2019·许昌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9分)

灞上①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 ①灞上:

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

②致此身:

献身于国家。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的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颔联中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的诗人独自处在寒意包围之中,面对的只有一盏孤灯,“寒”与“独”相互映衬,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C.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衬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的情景。

D.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前文景物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尾联直抒胸臆。

本诗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C [C项,“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错误,应该是以“动”的“白露滴”来衬“空园”的静。

]

(2)有人评论,此诗中的“独”和“久”两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

                                    

                                    

                                    

[解析] 结合全诗来看,“落叶他乡树”点明诗人有思乡之情,“独”字则更衬托出诗人作客他乡,独自伴着灯影的孤独悲凉之情,令思乡之情更浓;“何年致此身”有空怀报国之志却无法实现的壮志难酬之悲;而“久”字更体现出诗人闲居而不得重用时间之长,令怀才不遇的悲愤更甚。

[答案] “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

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

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2.(2019·衡阳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9分)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苏 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

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

坐客无毡醉不知。

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词的标题看,这是一首奉和词,奉和的对象是杨元素,内容是写梅花。

B.上片末句,芳英散落,不偏不倚,掉在客人的酒杯之中,可爱又可恼。

C.上片由寒雀争看梅花,逗引客来花下,梅花惹人喜爱的美姿不言而喻。

D.下片末句“一点微酸”是写梅子,诉之味觉,新颖形象,读来意味无穷。

B [B项,无“可恼”之意。

]

(2)词的首二句写景极为高妙,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①写寒雀翔集枝头,竞相观赏葳蕤如玉的梅花;②运用拟人手法,侧面烘托梅花的姿态、神韵与品格;③“满”形容寒雀之多,“争”刻画竞相之态,“看”仿佛寒雀很有欣赏眼力,字字写雀,句句写梅,手法高超;④写出了春回大地,诗人会友赏梅的无限喜悦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