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心理学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604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心理学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心理学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心理学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心理学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心理学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心理学篇.docx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心理学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心理学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心理学篇.docx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心理学篇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2.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

3.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它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人们的感知觉给思维提供了基本材料,思维借助感知材料使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

感知与思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是整个认知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2)情绪情感过程。

人不仅对客观事物有一定的感知和认识,而且根据其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与否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情感。

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都是一定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引起的关系反映。

(3)意志过程。

人不仅能认识世界,有感情地体验现实,还能自觉、能动地变革现实。

这种与改造现实相联系的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

(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个体的心理倾向性不尽一致,如有的人追求物质需要,有的人注重精神与成就的需要。

(2)个性心理特征。

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气质有好动与喜静、暴躁与温和之别,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等。

4.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5.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6.

第二章认知过程

第二节感觉与知觉

7.(P141)感觉的分类:

根据刺激的来源,可以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可以将各种感觉分为物理的和化学的两种;

从距离和非距离的角度,又可将感觉分为距离感觉和非距离感觉;

临床上把感觉分为特殊感觉、体表感觉、深度感觉和内脏感觉四大类。

比较常见的感觉分类,是从感觉器官的角度来划分,即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的个别属性,主要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五大类;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8.(147)如何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一)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言语与实物、模像直观结合有三种方式:

(1)言语在前,形象在后,主要起动员和提示的作用;

(2)言语与形象交叉或同时进行,言语主要起引导观察、补充说明重点与难点的作用;

(3)言语在形象的后面,主要起总结概括或强化的作用。

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是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模像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

因此,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事物直观。

但是这一结论仅限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

当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后,由简化的情境进入实际的复杂情境,这时,更多地运用实物直观是必要的。

(二)运用直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三)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的观察习惯

(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的过程

9.那些识记材料容易被学生忘记?

不重要的、无意义的、识记次数和时间较少的、系列材料的中间部分。

10.(P151)如何组织有效的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实际相结合

(7)掌握复习的量

第五节言语与思维

11.(P160)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一)言语的感知

(1)口头言语的感知。

口头言语的感知涉及语言的清晰度与可懂度。

清晰度与可懂度是指听者了解讲话者说话的百分率,或者听者听对的百分率。

(2)书面言语的感知。

人们通过视觉系统接受文字材料提供的信息,对字词作出正确判断与分辨,这即是书面言语感知。

书面言语的感知包括单词再认和阅读。

(二)言语的理解

(1)概念。

言语的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2)过程。

言语的理解可分为三级水平:

①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是言语理解的第一级水平;②句子的理解是言语理解的第二级水平;③言语理解的第三级水平是课文或话语的理解。

12.(P166)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

/思维的品质都有哪些?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思维的开阔性是指思路开阔,能从各个角度、多个方面揭露事物之间的联系,全面的思考问题;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实质,揭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牛顿从苹果落地想到万有引力定律便是思维深刻性的表现。

(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能不受他人暗示,不盲从别人的见解,不依赖现成的方法和结论,独立地思考问题,伽利略的轻重物体同时落地的设想便是思维独立性的典范;思维的批判性是指能严格而精细地思考问题,冷静而客观地评价和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不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偏爱的影响。

(3)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灵活地思考问题,它表现为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思考问题,在条件发生变化时,能随机应变,及时地改变原有计划、方案,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迅速、正确,能当机立断。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

第四章个性心理

13.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是活动的原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14.根据需要的起源,可分为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

根据需要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其中,物质需要既包括生理性需要,也包括社会性需要。

而精神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需要。

15.★★马斯洛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把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的层次: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它是人的所有需要中最基本、最原始,也是最强有力的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产生的基础。

(2)安全需要。

人们希望得到较稳定的职位,愿意参加各种保险,都表现了他们的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也称社交需要。

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

(4)尊重需要。

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两个方面。

(5)求知需要,又称认知与理解的需要。

(6)审美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对以上七种需要进行了进一步的区分:

位于需要层次底部的四种需要被称为缺失需要,它们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

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

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与缺失需要相反,成长需要是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的需要。

16.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之处?

第一,他强调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第二,人的需要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马斯洛错误地把人的需要的发展及实现看作是人类生物特性的发展和实现;

第三,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客观测量指标,缺乏实验支持;

第四,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是个人主义的,没有与社会需要结合。

17.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18.按需要的种类,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是与人的生理需要有关的初级的、原发性动机,也称为内驱力。

社会性动机是与人的心理、社会需要有关的后天习得的动机。

社会性动机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比较原始的三种驱动力,即好奇心、探索与操作;二是人类特有的成就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如被社会承认、尊重、赞许、群体感、友谊感、归属感等。

19.动机产生的条件?

(1)内在条件是需要。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与需要联系紧密,但它又不同于需要。

只有当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称为推动或阻止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2)外在条件是诱因。

能够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称为诱因。

凡是使个体趋向或接受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的,称为正诱因;凡是使个体逃离或躲避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的,称为负诱因。

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20.动机的功能包括: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21.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2.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兴趣还可以分为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23.兴趣的品质包括:

(1)兴趣的广度,是指兴趣的范围大小,即兴趣的广泛与否;

(2)兴趣的中心,指对某个特定领域的事物形成更浓厚、更强烈的兴趣;

(3)兴趣的稳定性;

(4)兴趣的效能,即兴趣对认知的推动作用。

24.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5.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的心理条件和直接有效的可能性心理特征,但不是全部心理条件。

能力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26.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统称才能。

才能的高度发展是天才。

27.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一)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1)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

(2)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1)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

(2)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多而不断丰富;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

(3)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28.根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可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是动物和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操作能力如劳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社交能力如沟通能力,解决纠纷的能力等。

29.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

30.智力和智力理论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首先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论,他认为,智力包括两种因素:

一般因素(即G因素)和特殊因素(即S因素)。

一个人智力高低取决于G因素的数量。

S因素参与不同的智力活动,但每种智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