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能就业原则引入我国劳动就业中的可行性探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585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量能就业原则引入我国劳动就业中的可行性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量能就业原则引入我国劳动就业中的可行性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量能就业原则引入我国劳动就业中的可行性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量能就业原则引入我国劳动就业中的可行性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量能就业原则引入我国劳动就业中的可行性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量能就业原则引入我国劳动就业中的可行性探讨.docx

《量能就业原则引入我国劳动就业中的可行性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量能就业原则引入我国劳动就业中的可行性探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量能就业原则引入我国劳动就业中的可行性探讨.docx

量能就业原则引入我国劳动就业中的可行性探讨

量能就业原则引入我国劳动就业中的可行性探讨

喻术红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杜莹

 

  关键词:

量能课税量能就业促进就业

  内容提要:

量能原则作为税法中的一个法律原则,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将量能就业原则引入劳动就业领域,通过明确政府、用人单位在就业中的职责、义务,引导劳动者的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的择人观念,对于解决现阶段就业压力,缓解就业矛盾,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均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量能就业原则的基本含义及作用

  

(一)量能就业原则的渊源及含义

  1.量能就业原则的渊源——量能课税原则

  量能就业原则的提出,得益于量能课税原则的启发。

在税法中,量能课税原则也称量能原则,其基本要求是税收的征纳不应以形式上实现依法征税,满足财政需要为目的,应在实质上实现税收负担在全体纳税人之间的公平分配,使纳税人依照其实际税收负担能力确定课税征收。

[1]量能课税原则要求在确定赋税客体的对象及赋税额度时,在公平理念的引导下依据纳税人的实际赋税能力征纳税款,追求实质意义上的公平。

  历经国内外众多法学家的争论,量能课税原则理论已经在发展中不断地趋于完善,她保护了处于弱势地位的纳税个体,增强了人民对法律的信赖,其作用和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其一,作为税收立法的一项原则,其将公平理念贯穿到立法程序的各个环节;其二,作为所得税的一项指导性原则,其确立了税收的量化标准,即依据纳税人所得的数额衡量其纳税能力进行纳税,并强调课税的底线,对纳税人的最低生活费和生存财产等不予课税,从而保证了税收的公平与正义;当法律适用不明确时,量能课税原则亦可起到法律解释,补充法律漏洞的作用。

如今,我国社会各个阶层收入不一,贫富差距增大使得社会矛盾加剧。

以量能课税原则为指导,国家结合纳税人的实际能力,使负担能力较强的人多纳税,负担能力较弱的人不缴税或少纳税,从整体上调解收入分配和经济运行,这对缓解社会矛盾,实现国家税收公平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2.量能就业原则的基本含义

  量能课税原则在税法中的基本含义是依据个人负担能力进行纳税,强调税收公平。

将量能就业原则引人劳动就业,此处“能”是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量能就业,即依据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或工作能力,使其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或工作,并使劳动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岗位相符合。

依据量能就业原则,国家(政府)有义务保障劳动者的实际就业能力得以发挥。

具体来说,国家和政府要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提供多层次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机会,保障不同就业能力的人与相应岗位的结合,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的目标。

对用人单位而言则包含两层意义:

第一,选择、任用劳动者时依据劳动者的工作能力;第二,依据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在单位内部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

由此可见,量能就业原则在劳动就业领域的基本功能是对劳动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保障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实现就业公平;目的是促进国家就业及再就业工作。

当然,由于就业最终实现的是劳动者自身的切实利益,量能就业原则对于劳动者而言,要求他们一方面根据自身就业能力选择职业;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岗位的新的要求。

  

(二)量能就业原则引入我国劳动就业中的现实意义

  1.法理学上的意义。

在法理学上,任何一部成熟的法律都是由原则、规则和范畴三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

如果一门法律要成体系的话,必然要有原则这一承载价值的东西来支撑,否则该法律只能是支离破碎。

因此,对法律原则的研究就成为法学理论研究的重中之重。

如果只对具体规则和制度进行研究,而不研究原则,便会发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而且,不研究法律原则,对法律规则及法律精神的理解也不会深刻。

[2]在《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一书的译后记中,译者指出该书所提出和探讨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在法律体系的构成和法律制度的运行过程中,法律原则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在现代西方法学中,原则问题是争论的焦点问题。

”[3]作为一个受大陆法系影响较深的国家,我国法律强调体系完整,重视理论研究、注重法律原则特别是基本原则的作用。

因此,一些古老的法律学科和部门法都确立了本部门法的法律原则,而这些原则,确实也发挥了指导行动和弥补法律空缺的作用。

由于《劳动法》出台较晚,法学研究相对滞后,劳动法的法律原则在《劳动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劳动法学界对其也没达成共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劳动法律制度的贯彻实施。

因此,将现有的立法中的规定通过法律原则的形式确立下来,会提高其权威性,有利于具体规则和制度的实行。

而在劳动就业领域明确量能就业原则,能够发挥其指导人们的行动与弥补现行立法不足之功效。

  2.实践上的意义。

量能就业原则把劳动权的保护与劳动力的合理配置结合起来,对于解决我国劳动就业问题,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群体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据预测,到2010年,全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1000万个左右。

[4]就业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将长期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统筹城乡就业,解决新成长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任务艰巨,使得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巨大。

[5]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会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当市场上的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失业是劳动力资源在资本优化配置过程中被排挤出来的,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一种正常状态。

[6]然而,在我国,除了正常的优胜劣汰以外还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失业现象,使有限的市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形成了不少浪费:

一方面,不断增加的劳动者有着旺盛的就业需求,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技能型人才的严重短缺和一些工作由于劳动条件差,工资低等原因无人问津,使有限的工作机会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大量岗位处于空缺状态,由此引发结构性失业现象。

笔者认为,在现今我国就业难度加大,结构性失业现象突出的情况下,在劳动就业领域引入量能就业原则,从立法上、政策上正确引导劳动者的就业观念,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都十分必要。

从当前结构性失业与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就业困难交织的复杂情况,可以看出就业能力与工作岗位、就业市场的脱节,这需要国家结合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一起来解决。

依据量能就业原则,政府和用人单位应依据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安排其从事合适的社会劳动,使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岗位相符合,从而合理实现劳动者的就业权;除立法保障、政府扶持、援助外,劳动者应提高个人就业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量能择业;用人单位根据实际需要择优录用、公平对待劳动者,不失为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就业的有效措施。

  二、量能就业原则引入我国劳动就业中的可行性

  

(一)量能就业原则引入劳动就业中的法律依据

  将量能就业原则引入就业领域,可以从现行劳动立法中找到相应的法律依据。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2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培训。

  由此可知,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论劳动能力大小,都有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的资格。

劳动是人生存的基本手段,国家有义务通过各种途径保障公民劳动权利的实现。

针对就业能力比较弱的人,国家应对之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培训,以此促进每个公民就业权的实现。

《宪法》的规定为量能就业原则的合法化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其次,作为调整劳动关系基本法的《劳动法》就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职业教育权、国家促进、扶持就业、禁止用人单位在劳动就业中实施歧视行为、建立职业培训制度等方面所作的基本规定,也体现了量能就业原则的基本内涵。

《劳动法》第3条规定: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等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第5条明确规定了国家有义务采取措施来促进就业和发展职业教育。

第12条和第13条均针对就业歧视作出了禁止性规定。

第66条和67条规定国家和政府有义务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职业培训事业,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

第68条从用人单位角度规定了建立职业培训制度的义务。

  最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是专门促进就业、保证劳动关系协调发展的法律,该法加大了国家和政府关于就业的扶持与救助的力度,保障劳动者公平就业,反对就业歧视。

笔者认为,这部法律适应我国目前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加大了对弱势群体就业的倾斜和保护力度。

量能就业原则作为指导、促进就业工作的一项法律原则,在该法中的体现最为具体。

比如,针对劳动就业中普遍存在的违反公平的歧视行为,《就业促进法》第3条规定:

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同时第27—31条,分别对妇女、少数民族劳动者、残疾人以及传染病携带者、农村进城就业的劳动者的公平、平等权利做了保护性规定。

第5章“职业教育和培训”规定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这些规定与量能就业原则所提倡的劳动者量能就业,根据自身就业能力获得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通过自主学习、职业培训等方式不断地使自身就业能力符合职业需求的理念是相同的。

  对于国家和政府,《就业促进法》第5、7、11、17、20条等规定,明确了国家和政府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

量能就业原则认为,政府在整个就业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政府制定的政策和调控措施对于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完善劳动力市场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量能就业原则亦要求政府有责任给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的、公平的就业环境和工作机会,制定并落实各种措施来促进就业,这与就业促进法的理念不谋而合。

  综上所言,量能就业原则在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中有着多处体现。

只是人们并未研究、重视它,因而影响了其效用的发挥。

  

(二)量能就业原则引入劳动就业中的理论依据

  1.人权保障的应有之义

  人权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人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

[7]保障人权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也是宪政最基本的内涵。

从近代宪政的思想发展史来看,对政府起源和义务的认识是基于人权理论,天赋人权、契约自由、分权制衡、法治原则等思想渐渐演变成为各国宪法的基本理念,而其中的天赋人权思想把个人视为国家和社会的基础,认为个人权利是人人享有和人人平等,国家的一项重要功能即为保护和实现个人权利。

英国思想家洛克指出,人们可以“在自然法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而毋须得到任何人的许可和听命于任何人的意志”。

[8]基于这种人人平等、独立,任何人都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的观念,人们认识到政府的产生正是为了保障人权。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应该“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用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而每个人“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9]政府因此被授予了保障人权的责任。

到了近现代,各国的法律和理论界都认为捍卫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是宪法承担的最神圣的使命,生命权、财产权、劳动权等被视为是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并受到了宪法的坚决保障。

纵观各国的社会发展史,国家和政府均有义务通过立法和依法行政为个人提供安定的社会秩序,最低限度的保障和维持个体生存,促进个体自由发展,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不应该忽视社会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10]

  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