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 专题回扣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09478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 专题回扣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 专题回扣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 专题回扣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 专题回扣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 专题回扣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 专题回扣解析.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 专题回扣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 专题回扣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 专题回扣解析.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专题回扣解析

专题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与宗法制

1.分封制

(1)西周:

以王族为主体进行分封,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春秋战国时期:

分封制名存实亡,逐步被县制取代。

2.宗法制

 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政治制度,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二、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的演变

1.皇帝制的建立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帝制,具有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突出特征。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秦:

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政事、监察、军事,集权于皇帝。

(2)西汉:

内外朝制度,打破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

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割相权。

(4)宋: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明:

明太祖废除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

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1.秦:

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是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改革。

2.西汉:

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3.宋朝:

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4.元朝:

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

四、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

1.选官制度演变

(1)先秦:

世官制,官位世袭。

(2)汉代:

察举制,以品行举荐为官,以孝廉为标准。

(3)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注重门第和家世。

(4)隋至明清:

科举制,考试凭才能选拔人才;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

2.监察制度变化

(1)秦朝:

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度有一些变化。

(2)西汉:

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王及地方高官。

(3)北宋:

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4)明朝:

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监察地方。

1.“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制度,秦以后才演进为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制度。

”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

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解析:

选B 先秦分封制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在地方行政组织上由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转变,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故选择B项。

2.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

“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  )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

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汉代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

据材料“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并调动相关知识可知,这里的“转折”指设立“中朝”“外朝”制度,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

“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

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职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的是明代内阁制。

由材料可知,在明代,内阁成员往往不会因考虑皇帝的意志而得罪大臣,这种心理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故选A项。

内阁的设立并未加强对百官的监察,排除B项;内阁并非丞相,设立内阁并不能消除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4.(2015·邢台调研)有人称,清代军机处是一个“一不四无”机构,即:

不是法定的、独立的衙门,且无官署(只有值班办事的地方,称“值庐”)、无定员、无长官、无属吏。

军机处的这一特点(  )

A.体现了皇权专制的加强

B.说明了其行政效率低下

C.便于破格提拔有用人才

D.不利于国家的政治稳定

解析:

选A 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皇权专制加强的主要表现,材料中军机处“一不四无”的特点,使得不管是军机处整体,还是军机大臣,都不能拥有独立的实际权力,这便于皇权专制。

防止大臣专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故选A项。

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第2讲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1.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

发展阶段

耕作方式变化

农具的变化

原始阶段

刀耕火种

石、骨、木

商周时期

石器锄耕(耜耕)

石、骨、木;青铜农具(少量)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

汉代

牛耕普及全国

由耦犁到一牛挽犁

唐代

铁犁牛耕

曲辕犁

2.经营模式

 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古代水利灌溉

(1)灌溉工具:

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2)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4.土地制度

(1)演变

①井田制:

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②土地私有制:

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主要形式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③土地国有制:

北魏、隋唐都曾实行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

(2)影响

①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带来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激化了农民与地主、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②以上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1.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

 冶金(铜、铁、钢)、制瓷(青、白、彩)和丝织(苏州、杭州)、棉纺织(元代松江,明代后期成为主要衣料)。

3.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形态;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4.主要成就

 丝织品和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5.发展特征

 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三、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时期

阶段特征

发展表现

先秦时期

兴起和繁荣发展

商朝人善于经商,是“商人”的来历;打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秦汉时期

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仍有所发展

隋唐时期

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

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草市)贸易发展起来;出现“柜坊”和“飞钱”

宋元时期

打破时空限制,商业贸易发达

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

明清时期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四、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

1.经济政策

(1)工商食官:

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2)坊市制度:

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坊市界限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

(3)重农抑商:

产生于战国,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海禁”、闭关锁国:

明代开始实行,清代前期更加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2.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2)实质:

雇佣关系出现。

(3)特点:

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地位:

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5)阻因:

自然经济,传统观念,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封建制度。

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如图)。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中原地区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B.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C.战国时期随葬品以铁器为主

D.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解析:

选D 由题干中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墓葬中出土整套铁农具的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出现并在农业生产中推广,这有利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

A项中的“开始”,B项中的“最早”,C项中的“以铁器为主”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2.《新唐书·食货志》记载:

“(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这表明(  )

A.“飞钱”具有商业交易凭证功能

B.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C.“飞钱”具有货币兑换凭证功能

D.提高了商贾的社会地位

解析:

选C 材料中的“飞钱”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的形式,出现于唐朝时期,故C项符合题意。

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与史实不符;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因此商人地位不高,故D项错误。

3.《明史·食货志》记载:

“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

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

”下列对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

A.鱼鳞图册是全国正式出版的地图

B.鱼鳞图册是全国赋役征收的依据

C.鱼鳞图册是全国人口普查的依据

D.鱼鳞图册是全国水利治理的依据

解析:

选B 根据题文中“随粮定区”“量度田亩方圆”“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可判断出与土地政策有关,故B项正确。

A项只体现题文的一部分内容,以偏概全;材料并未体现人口普查及水利治理情况,故排除C、D两项。

4.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破产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正确认识。

题干反映了是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这些现象说明中国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变的趋向。

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解体,仍占绝对优势,重农抑商政策仍是主要政策。

 

第3讲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化

一、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1)儒家

①孔子:

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发展了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②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③荀子:

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2)道家

①老子:

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②庄子: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倡导及时变法革新。

(4)墨家: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2.汉代——独尊儒术,成为正统

(1)思想来源:

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内容: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3)评价: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3.宋明——理学、心学

(1)程朱理学: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

(2)陆王心学: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王阳明)“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影响: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4.明清之际——儒学的批判与新发展

(1)背景

①政治:

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②经济:

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概况

①李贽:

离经叛道,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②黄宗羲:

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后来的反专制斗争。

③顾炎武:

倡导经世致用,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开一代朴实学风之先河。

④王夫之:

继承发展了唯物主义思想,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意义:

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四大发明

(1)造纸术:

西汉前期,中国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北宋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

唐末火药用于军事,宋朝广泛使用。

(4)指南针:

战国时期制成指南仪器——司南,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

2.三项天文学成就

(1)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

(2)东汉时已有天体观测的浑象仪。

(3)元代郭守敬制成了新型浑仪——“简仪”。

3.三项数学成就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出现了九九乘法口诀。

(2)三国时期的刘徽、南北朝的祖冲之都对圆周率的精确数值作出了贡献。

(3)《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4.三部农书

(1)北魏贾思勰编写了《齐民要术》。

(2)元代王祯编写了《农书》。

(3)明代徐光启编写了《农政全书》。

5.三部医学名著

(1)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

(2)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他被后世称为“医圣”。

(3)明代李时珍编写的“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

三、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古代文学

(1)先秦:

《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文学最高水平的代表。

(2)汉朝:

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

(3)唐朝:

诗是唐朝文学的代表,代表人物有边塞诗人王昌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等。

(4)宋代:

以词为代表,豪放派词人有苏轼和辛弃疾等,婉约派词人有李清照等。

(5)元代:

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话本是元代的小说形式。

(6)明清:

章回体小说成为主流,出现了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也很有影响。

2.古代艺术

(1)书法:

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演进过程;东晋王羲之是著名行书大家,唐朝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是著名楷书大家,怀素、张旭是草书大家。

(2)绘画:

战国时期从萌芽走向成熟;魏晋时期人物画发展;隋唐时期吸收外来风格;两宋时期风俗画是最大亮点;宋元时期文人写意画成就突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主要特征。

(3)京剧:

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道光年间徽剧汉剧艺人进京,“徽汉合流”京剧正式形成;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1.(2015·岳阳测试)某版本高中历史课本的单元内容如下,此单元内容最适合的标题是(  )

第1课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2

第2课宋明理学7

第3课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12

第4课礼制规范17

第5课儒家文化的传播22

A.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B.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C.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

D.宗法对古代观念的影响

解析:

选A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和“宋明理学”阐述儒学发展历程;“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礼制规范”与“儒家文化的传播”阐述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故答案选A。

2.有学者认为,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古代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不仅研究动机与儒家思想有关,所运用的知识中包含着从儒家经典中所获得的知识,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与儒学的经学方法相一致。

这说明(  )

A.古代科技存在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

B.科学家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与创新

C.古代科学研究以儒家经典作为指导

D.古代科学研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解析:

选D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古代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研究动机、所运用的

知识和研究方法都与儒家思想有关,这说明古代科学研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故答案选D。

A、B两项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说法片面。

3.文学艺术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反映。

下列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事态人情的是(  )

A     B    C     D

解析:

选B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故B项符合题意。

《离骚》是战国时期屈原的作品,《庄子》反映战国时期道家的思想,《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籍,排除A、C、D三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