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回顾与针对训练下篇 专题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2316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回顾与针对训练下篇 专题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回顾与针对训练下篇 专题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回顾与针对训练下篇 专题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回顾与针对训练下篇 专题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回顾与针对训练下篇 专题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回顾与针对训练下篇 专题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回顾与针对训练下篇 专题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回顾与针对训练下篇 专题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回顾与针对训练下篇 专题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回顾与针对训练下篇专题一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

专题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与宗法制

1.分封制

(1)西周:

以王族为主体进行分封,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春秋战国时期:

分封制名存实亡,逐步被县制取代。

2.宗法制

 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政治制度,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二、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的演变

1.皇帝制的建立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帝制,具有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突出特征。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秦:

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政事、监察、军事,集权于皇帝。

(2)西汉:

内外朝制度,打破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

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割相权。

(4)宋: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明:

明太祖废除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

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1.秦:

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是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改革。

2.西汉:

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3.宋朝:

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4.元朝:

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

四、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

1.选官制度演变

(1)先秦:

世官制,官位世袭。

(2)汉代:

察举制,以品行举荐为官,以孝廉为标准。

(3)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注重门第和家世。

(4)隋至明清:

科举制,考试凭才能选拔人才;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

2.监察制度变化

(1)秦朝:

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度有一些变化。

(2)西汉:

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王及地方高官。

(3)北宋:

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4)明朝:

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监察地方。

1.“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制度,秦以后才演进为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制度。

”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

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解析:

选B 先秦分封制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在地方行政组织上由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转变,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故选择B项。

2.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

“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  )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

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汉代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

据材料“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并调动相关知识可知,这里的“转折”指设立“中朝”“外朝”制度,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

“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

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职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的是明代内阁制。

由材料可知,在明代,内阁成员往往不会因考虑皇帝的意志而得罪大臣,这种心理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故选A项。

内阁的设立并未加强对百官的监察,排除B项;内阁并非丞相,设立内阁并不能消除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4.(2015·邢台调研)有人称,清代军机处是一个“一不四无”机构,即:

不是法定的、独立的衙门,且无官署(只有值班办事的地方,称“值庐”)、无定员、无长官、无属吏。

军机处的这一特点(  )

A.体现了皇权专制的加强

B.说明了其行政效率低下

C.便于破格提拔有用人才

D.不利于国家的政治稳定

解析:

选A 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皇权专制加强的主要表现,材料中军机处“一不四无”的特点,使得不管是军机处整体,还是军机大臣,都不能拥有独立的实际权力,这便于皇权专制。

防止大臣专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故选A项。

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第2讲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1.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

发展阶段

耕作方式变化

农具的变化

原始阶段

刀耕火种

石、骨、木

商周时期

石器锄耕(耜耕)

石、骨、木;青铜农具(少量)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

汉代

牛耕普及全国

由耦犁到一牛挽犁

唐代

铁犁牛耕

曲辕犁

2.经营模式

 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古代水利灌溉

(1)灌溉工具:

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2)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4.土地制度

(1)演变

①井田制:

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②土地私有制:

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主要形式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③土地国有制:

北魏、隋唐都曾实行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

(2)影响

①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带来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激化了农民与地主、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②以上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1.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

 冶金(铜、铁、钢)、制瓷(青、白、彩)和丝织(苏州、杭州)、棉纺织(元代松江,明代后期成为主要衣料)。

3.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形态;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4.主要成就

 丝织品和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5.发展特征

 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三、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时期

阶段特征

发展表现

先秦时期

兴起和繁荣发展

商朝人善于经商,是“商人”的来历;打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秦汉时期

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仍有所发展

隋唐时期

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

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草市)贸易发展起来;出现“柜坊”和“飞钱”

宋元时期

打破时空限制,商业贸易发达

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

明清时期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四、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

1.经济政策

(1)工商食官:

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2)坊市制度:

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坊市界限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

(3)重农抑商:

产生于战国,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海禁”、闭关锁国:

明代开始实行,清代前期更加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2.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2)实质:

雇佣关系出现。

(3)特点:

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地位:

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5)阻因:

自然经济,传统观念,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封建制度。

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如图)。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中原地区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B.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C.战国时期随葬品以铁器为主

D.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解析:

选D 由题干中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墓葬中出土整套铁农具的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出现并在农业生产中推广,这有利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

A项中的“开始”,B项中的“最早”,C项中的“以铁器为主”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2.《新唐书·食货志》记载:

“(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这表明(  )

A.“飞钱”具有商业交易凭证功能

B.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C.“飞钱”具有货币兑换凭证功能

D.提高了商贾的社会地位

解析:

选C 材料中的“飞钱”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的形式,出现于唐朝时期,故C项符合题意。

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与史实不符;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因此商人地位不高,故D项错误。

3.《明史·食货志》记载:

“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

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

”下列对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

A.鱼鳞图册是全国正式出版的地图

B.鱼鳞图册是全国赋役征收的依据

C.鱼鳞图册是全国人口普查的依据

D.鱼鳞图册是全国水利治理的依据

解析:

选B 根据题文中“随粮定区”“量度田亩方圆”“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可判断出与土地政策有关,故B项正确。

A项只体现题文的一部分内容,以偏概全;材料并未体现人口普查及水利治理情况,故排除C、D两项。

4.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破产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正确认识。

题干反映了是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这些现象说明中国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变的趋向。

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解体,仍占绝对优势,重农抑商政策仍是主要政策。

 

第3讲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化

一、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1)儒家

①孔子:

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发展了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②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