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45929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

第一章上古文学

1、上古歌谣:

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

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

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第二章《诗经》

1、《诗三百》:

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风雅颂:

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

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

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

《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即比喻或比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

《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6、“六义”(或"六诗”)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三类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1、今古文《尚书》:

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

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

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

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

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2、春秋三传:

解释《春秋》的三部书的合称。

指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又称为《公羊传》)和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又称《谷梁传》)。

3、《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它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它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4、《国语》:

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5、历史散文:

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6、《左传》:

《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7、《战国策》:

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鉴于此书的性质,有人把它归入诸子类。

8、《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前后。

《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杂家著作,而以道、儒、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些。

《吕氏春秋》的文章一般都比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

从文学的角度看,《吕氏春秋》的最大成就,是它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一、名词解释

1、诸子百家:

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

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2、孔孟:

孔子和孟子的合称。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3、老庄:

老子和庄子的合称。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4、《韩非子》:

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

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

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5、《论语》:

中国古代“四书”之一,是孔子去世之后,由孔子弟子及门人编订而成的,是专门记录孔子与时人言行的一部书,为语录体著作。

全书凡20篇,为我们今天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6、《孟子》:

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的,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书中记载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学说(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

7、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

孟子重视道德修养,他把孔子的“仁”的道德规范发展为仁义,提出尽心、养性、诚心、寡欲等修养方法。

浩然之气就是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到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自觉实行仁义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把道德操守置于生命之上,他的舍生取义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8、《庄子》:

《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原有五十二篇,现仅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是战国中期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自著,外篇和杂篇中的有些作品出自其门人和后学之手。

全书的思想和文风在统一中略有差异,大体上反映了庄子的观点。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1、楚辞:

“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

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

楚辞的代表作品是屈原的《离骚》。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到了汉代,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订成一部书,也称楚辞。

“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2、《九歌》:

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

总共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

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

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

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

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

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

3、《天问》:

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

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

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4、屈宋:

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

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5、《九章》:

作者是屈原,是楚辞中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诗,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作品。

《九章》只是表明作品的实际数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九章》的作品分别创作于屈原生活的不同时期,其内容和让题与《离骚》近似。

6、《九辩》:

《九辩》之名源于古代传说中的天乐,宋玉写的《九辩》只是袭用古乐之名而作,在内容上已非其本来面目。

《九辩》是楚辞中的一首抒情长诗,共255句。

补充汉赋、乐府等:

1、散体大赋:

汉代兴胜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艺术形式。

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发展起来的。

这种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

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这类作品是一般所说的“大赋”或“汉赋”的典型。

2、抒情小赋:

东汉中后期,汉赋出现了一种句法类于大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