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高等教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2852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三五规划高等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十三五规划高等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十三五规划高等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十三五规划高等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十三五规划高等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三五规划高等教育.docx

《十三五规划高等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五规划高等教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三五规划高等教育.docx

十三五规划高等教育

十三五规划,高等教育

篇一:

《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促进学院各项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结合国家、省、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学院实际,学院对“十二五”期间各项工作进行总结,并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学院恪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坚持机制、体制创新,加强校企战略合作,丰富校企合作内涵,促进校企共赢,形成了企业与学校发挥各自教育资源优势,共同、全程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长效机制。

(一)人才培养

突出“校企相融,产学互动”办学特色,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依托企业、立足行业、面向全国、围绕职业、服务就业”的原则,努力探索企业办职业教育的规律,发挥校企一体化的办学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新型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探索实践并形成了“2+1”、订单式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教育教学链与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的产业产品链深度融合,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切性和实效性,在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院积极联系拓展各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结合专业特点要求,经实地考察协商,自2011年以来新签或续签校企合作协议书(有效期三年)的企业达26家,使学院校企合作单位达56家,能满足学院各专业认识性实习和顶岗实习要求。

学院在行业内部还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为我省的行业——**、魏桥创业、**、恒邦冶炼等公司培养了

大批一线的技术人员和操作员工,为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强化校企紧密合作,开展工学深度融合

学院依托集团的雄厚经济实力和社会资源,将学院基础设施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纳入企业整体建设规划,与企业共建、共用教学、实习实训和生活设施,扩充了学院的教学设备,满足学院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要求,使校企双方实现了在人才培养中学院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学院开设的2*个专业均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各专业与企业共同分析岗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方向,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内涵融入到教育教学实施过程,多途径、多形式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着力培养行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毕业生到企业后上手快,工作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岗位胜任力,受到行业企业的青睐。

(二)内涵建设

加强专业建设,突出行业特色

学院紧紧围绕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构建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框架,主动适应集团、行业和我省“蓝黄”经济区建设,围绕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以优势和特色专业为核心,充分融合相关专业,打造形成了冶金化工、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财经等5大专业群。

以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的更新为先导,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按照导向性、前瞻性、效益性的原则,在全院专业群中遴选设立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会计电算化、应用化工技术5个具有明显专业优势和较高社会声誉的院级特色专业

建设点。

学院专门修订和完善了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特色专业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支持和鼓励专业建设,并划拨专项资金300余万元用于专业建设,学院专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截止到目前,学院有冶金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个省级特色专业。

进一步完善“梯队式”的专业结构体系和建设规划,不断加大以冶金技术、应用化工技术为主的优势专业群建设,着力培育“以行业为依托,以典型冶金生产过程为核心”的专业特色。

冶金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获得支持建设资金370万元。

以集团职教集团挂牌为契机,以我省名校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制定了冶金技术等九个专业建设项目方案。

依据人才需求分析,新申报增设了建筑工程技术等五个新专业获得批准。

完善课程建设,全面开展精品课创建

学院遵循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理念,把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基础与核心,以精品课程建设提升内涵建设水平,以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形成为主线,进行全面课程改革。

不断完善精品课建设相关的支持政策办法,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遵循高职人才成长规律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理念,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精品课创建,形成了教研室、系部和学院三级课程建设管理工作体系。

截至目前,学院共有省级精品课程15门、院级精品课程42门;省高校优秀科研计划项目1项、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课题2项、全省统计科研重点课题2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1项、省教育厅科研成果4项、院级教科研立项14项。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学院修订了《教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教科研成果管理办法》和

《教材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配套出台了《2013年度教科研项目管理实施方案》和《2013年度教科研成果管理实施方案》,进一步调动了广大教师开展教科研的积极性。

近五年来,承担的中国铝业公司科技研发项目《氧化铝生产仿真教学系统的研发》顺利通过鉴定;完成省教育厅审批的立项课题;我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3项;组织申报省教育厅的7项科研项目获准立项。

教师发表学术论文67篇、出版教材著作6部。

(四)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一是推进人才引进计划。

为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满足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需要,近五年共引进具有企业工作实践的教师38人。

二是完善职称结构。

理顺了职称评审渠道,积极开展教师职称申报和评定工作,成立高校教师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近五年共有19人通过高级职称评审,16人通过了中级职称评审。

多措并举加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一是外出学习培训。

近五年组织62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培和省培工作,组织2名教师参加国内访学项目;组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外出培训。

二是进企业实践。

为强化教师的双师素质,学院出台教师进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组织教师参加了进企业实践。

三是内部培训。

通过说课、说专业等专题培训、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交流等形式,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学院重新定位教师岗位职责,出台《教学运行、教学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量计算办法(试行)》,制定了8个配套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学院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

务三大职能均衡发展,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奠定了建设高职院校合格教师队伍的基础。

打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积极发挥校企一体、师资共建的优势,选聘优秀人才到校任教,聘请一线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

各专业建立了18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

同时,近三年,学院从山铝企业技术人员队伍内,增选了56名内部培训师作为兼职教师,壮大了兼职教师队伍。

(五)校企合作

加强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学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需求建设相关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并以此为依托组织开展了大量的教研、教改与合作创新活动。

学院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并与校企合作单位进行教研、科研等方面的务实合作。

依据专业特点和教学培训要求,组织学院教师与相应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对实验、实训条件进行改造升级,并对急需项目进行自主研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冶金技术专业的“生产仿真教学系统”就是我院与公司相关部门以校企合作的方式研发完成的**公司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已成为冶金专业实训教学与企业员工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方面重要的训练平台。

该项目经科技成果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荣获2012年中国**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我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借助集团教育集团的平台,整合集团各成员单位相关资源,不断增强学院的产学研工作与企业契合度。

并通过公司投资和校企合作的方式,新建、扩建了一批实验、实训场所,

篇二:

《上海市十三五高等教育规划》

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

序言

当前,上海正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升级新变化,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上海高等教育面临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转型发展、提升内涵质量等重大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率先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不断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效益和水平,加快建成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

为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和新挑战,引导并激发高校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上海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科学统筹、超前谋划、合理确定上海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科学规划上海未来高等教育的规模、层次和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急需构建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形成政府统筹高等教育发展、客观评价高校办学水平以及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制度保障,引导各高校科学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立足不同类型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推进上海高等教育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一、现状与挑战

(一)上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布局结构现状

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展,层次结构不断优化。

截至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为68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37所,高职高专院校31所;中央部门所属院校10所,市属高校58所。

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为912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在校生为603万人,成人和网络在校生为209万人。

与“十五”末期(2005年)相比,普通在校生总规模增长了28%,其中普通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分别增长了15%和68%。

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向纵深,办学资源日趋多元。

深入推进“部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依托“部市共建”大力支持在沪部属高校发展,与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共建部分地方高校,快速提升高校整体办学水平。

实施行业高校管理体制改革,10所行业高校的隶属关系划归市教委,初步形成共建共管新模式。

创新政府扶持社会力量办学机制,民办高校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成为上海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形成与城市建设总体布局相呼应的格局。

以改善办学条件和拓展办学空间为重点,积极推进上海高校空间布局结构调整,形成了围绕杨浦知识创新区、闵行紫竹科学园区、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高校集聚地,以及松江、奉贤、临港等大学园区,基本形成了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结构布局相呼应的高等教育空间布局。

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持续推进,高等教育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显著提升。

全面推进落实“985工程”、“211工程”配套支持和重点建设,统筹引导、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探索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办学模式,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高起点、高水平的上海科技大学。

汇聚国际国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建立由中美合作举办的上海纽约大学。

上海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全球化发展、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获得新的提升。

高校分类发展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迈出新步伐。

以“扶需、扶特、扶强”为原则,启动实施了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引导高校明确定位、聚焦内涵、注重特色,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大力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上海市特色高职建设,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不断深入。

加大对民办高校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民办高校初步实现了健康发展、特色发展。

加快构建开放性终身教育学习和服务平台,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组建成立上海开放大学,率先开放本科专业招生,引导开放大学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承担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任务。

率先建立了以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的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探索建立了学历教育学分认定标准、“学分银行”合作高校联盟、学历教育与非学历证书的转换和非学历教育的课程建设标准等新机制。

(二)上海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高等教育对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支撑度有待提升。

上海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相对不足,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有待提高。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上海常住人口规模持续高速增长,使得上海“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

数”“25~64岁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等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指标偏低,与上海城市地位不相称。

高等教育与上海产业结构布局的契合度有待增强。

目前,上海正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大力发展金融、航运、贸易等行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但是,上海在这些领域的高端人才数量与比例明显不足;同时,高等教育培养相关领域高端人才的能力也有待提升。

高等教育对人民群众优质、多样需求的适应度有待提高。

部分高校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同质化办学倾向明显,与高等教育逐步迈向普及化阶段的发展特征及需求变化不相适应。

高校分类管理、分类发展的理念有待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还存在盲目追求“高、大、全”、学科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等问题。

针对上海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急需科学规划上海高等教育整体发展布局,合理确定各类高校功能定位、有效进行分类管理和评价,使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更加合理优化。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适度超前谋划上海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优化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类型、层次结构和空间布局,有效提升上海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努力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为上海“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文化引领。

(二)基本原则

需求导向,引领发展。

根据国家战略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以本市人口变化趋势、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为主要依据,科学规划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等学校布局结构,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形成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格局,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为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立足于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多方参与、市场有效调节的高等教育统筹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推动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之间,政府、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平台和制度建设,促进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协同共进。

全球视野,创新发展。

确立与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吸收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结合国情和上海实际,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维、新模式、新路径,以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上海高等教育迈入世界发达高等教育之列。

分类引导,卓越发展。

构建以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主干学科专业集聚度为主要区分标准的上海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分类评估、绩效拨款,引导上海高等学校进一步明晰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促进错位竞争、特色办学和多样化发展,在各自领域内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形成上海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30年,初步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类型、层次结构、学科布局及空间布局与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海城市主体功能区建设以及城市空间布局有效匹配,在全国率先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总体水平比肩国际大都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上海“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引领上海城市文化传承和创新,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体系。

(二)人才培养规模目标

稳步扩大上海高等教育规模。

到2020年,上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达到105万人左右,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包含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规模70万人左右,继续教育本专科规模35万人左右。

到2030年,上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预计达到140万人左右,其中普通高等教育规模90万人左右,继续教育本专科规模50万人左右,上海高等教育全面进入普及化阶段。

(三)人才培养层次目标

着眼于提升劳动力人口整体素质和受教育水平,适度提高上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重心。

扩大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留学生规模,提高学历留学生比例;适度扩大本科生规模,基本稳定本科生比例;适度减少专科生规模,相应扩大应用技术型本科生的规模和比例。

到2030年,上海普通高等教育的研究生在校生规模预计25万人左右,占比约为27%;本科生规模预计53万人左右,占比约为59%;专科生规模预计13万人左右,占比约为14%。

(四)人才培养学科结构目标

立足于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和经济转型,合理优化人才培养类别结构。

根据上海高校学科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综合考虑未来行业人才需求结构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变化,将除军事学以外的12个学科门类归集为医学、艺术学、经管、法学、理工农和文史哲教六大类别,统筹规划上海普通高等教育分学科在校生规模及结构。

主动适应未来经济

社会发展需求,多措并举推进各类学科人才培养持续发展,使各类学科人才培养结构达到合理比例。

到2030年,上海普通高等教育的医学类在校生规模预计8万人左右,占比约为9%;艺术类在校生规模预计8万人左右,占比约为9%;经管类在校生规模预计23万人左右,占比约为25%;法学类在校生规模预计6万人左右,占比约为6%;理工农类在校生规模预计35万人左右,占比约39%;文史哲教类在校生规模预计11万人左右,占比约为12%。

建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划目标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未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上海常住人口规模与结构变化等因素,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模、层次和结构等规划目标,确保上海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