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数学总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05336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3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下数学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六下数学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六下数学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六下数学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六下数学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下数学总复习.docx

《六下数学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下数学总复习.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下数学总复习.docx

六下数学总复习

数学好玩

第1课时绘制校园平面图

教学内容:

绘制校园平面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比例知识,同时能灵活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一测”“问一问”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鼓励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综合利用方向与位置,长度单位,常见平面图形,对称,比例尺等知识,体验绘制校园平面图的过程。

教学难点:

会确定参照方向,能以确定的参照方向为标准化出某个场所的简单示意图。

教学方法:

引导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

(一)、明确活动任务。

绘制校园平面图。

(二)、设计方案

1、观察教材第51页两张平面图,说说这些平面图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想一想,绘制校园平面图前,要先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A、在校园平面图中需要绘制哪些主要建筑物?

B、需要收集哪些数据?

如何收集这些数据呢?

C、如何确定这幅图的比例尺呢?

3、设计绘制校园平面图的活动方案,包括主要步骤和分工。

4、实地测量并记录。

5、绘制校园平面图

二、汇报点评:

1、按小组展示绘制的平面图。

2、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知识?

采用了哪些方法?

3、利用所绘制的校园平面图,可以帮助人们解决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绘制校园平面图

主要步骤:

1、确定主要建筑

2、各建筑的平面大小和形状、各建筑间的距离及在校园内的分布情况。

3、算出比例尺。

4、确定各建筑在平面图上的大小、形状。

5、绘制出各建筑在平面图上的位置,添加图名。

6、实地验证,完善平面图。

7、绘制正确的校园平面图

 

课后反思:

第2课时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教学内容: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在对比探究中认识莫比乌斯带,使学生会将长方形纸条制成莫比乌斯带。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莫比乌斯带的特征,体验“猜想、验证、探究”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猜想与现实的冲突,感受“神奇的纸环”的神奇变化,在莫比乌斯带魔术般的变化中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用长方形纸条制作莫比乌斯带。

教学难点:

沿着莫比乌斯带的中线剪开后得到的形状。

教学方法:

引导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吗?

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个魔术,想看吗?

(板书课题)

二、自学感悟:

出示教材第54页主题图。

在纸环的内侧有一点面包屑,外面有一只蚂蚁,如果不让蚂蚁爬过纸环的边缘,它能吃到面包屑吗?

三、合作探究:

活动一:

认识莫比乌斯带

1、制作圆环纸带。

摸一摸纸环有几个面几条边?

2、制作莫比乌斯带。

尝试制作只有一条边、一个面的纸环。

四、汇报点评:

1、怎样制作只有一条边、一个面的纸环?

纸带一端不动,另一端扭转180°然后再把两头粘贴好。

2、用彩笔在纸环中间画一画,验证这个纸环只有一条边一个面。

五、巩固练习:

研究莫比乌斯带:

1、剪莫比乌斯带(二分之一)先猜测结果,再动手剪一剪。

2、剪莫比乌斯带(三分之一)先猜测结果,再动手剪一剪。

六、拓展延伸:

如果不是旋转180°而是更多的度数,或者沿四分之一的宽度剪开莫比乌斯带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大家不妨先猜测,再动手试试,最后验证你们的猜测!

板书设计: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贴莫比乌斯带)

只有一条边一个面。

课后反思:

 

第3课时可爱的小猫

教学内容:

可爱的小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操作活动,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数对中的两个数都扩大相同的倍数,所形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才相似。

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体会图形的相似。

教学方法:

引导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尝试:

出示第56页主题图。

独立完成其中的第一个问题。

二、合作探究:

1、订正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2、观察第二个问题中的表格,讨论:

天天,晶晶,欢欢点对应的数对和乐乐的点对应的数对之间有什么关系?

3、把教材第56页的表格补全。

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中分别画出三只小猫的轮廓。

三、汇报点评:

1、按组展示方格纸中天天,晶晶,欢欢的轮廓。

2、大家是怎样画的?

A、根据表格中的表示每只小猫轮廓的点的数对,在方格中描出各数对表示的点。

B、再按照字母顺序依次连接起来。

C、还要画出眼睛,鼻子和嘴巴

3、哪只小猫和乐乐最像?

为什么?

(小结:

数对中的两个数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得到的新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似。

四、巩固练习:

课本第57页“试一试”

板书设计:

可爱的小猫

(X÷2,Y÷2)(X,Y)

(X×2,Y×2)

 

课后反思:

 

第1课时整理与复习

(一)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对圆柱和圆锥、图形的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主地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

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自己总结和整理以前学过的知识。

教学方法:

引导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尝试:

1、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理出知识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并将整理的内容写下来。

2、根据学到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合作交流:

在组内交流整理的内容。

组内尝试解决自己所提的问题。

三、汇报点评:

结合小组的汇报,帮助学生总结内容的呈现形式:

可以采用列举(如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可以列举一些解决问题的实例)、表格或网络图等呈现形式。

对于学生所做的好的总结,应加以评价并请学生介绍整理总结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第1、2题。

小组订正。

2、小组合作完成第5题

提示:

要先根据高与底面半径的比求出高的长度。

3、完成第3题

学生先独立尝试解决,再反馈交流。

4、完成第4题

提示:

通风管没有底面,只要求侧面积就可以了。

五、拓展延伸:

完成第6题

沙漏下部沙子的体积可以用大圆锥的体积减去小圆锥的体积。

六、课堂小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S表==S侧+2S底

V柱==S底h

V锥==1/3S底h

课后反思:

 

第2课时整理与复习

(二)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引导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合作交流:

1、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并说出它和比的区别。

2、比例尺怎样表示?

怎样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呢?

3、怎样把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呢?

4、说一说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二、自主尝试:

第7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思考方法。

第8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第9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思考方法。

第10题

本题是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

学生先独立判断,再小组交流思考方法。

第11题:

学生先独立判断,再小组交流思考方法。

第12题:

学生先独立判断,再小组交流思考方法。

第13题:

学生先独立作图,再小组交流思考方法。

第14题:

指名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比例

比例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正比例:

两个相关联的变量,比值一定。

反比例:

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乘积一定。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课后反思:

 

总复习

(一)数与代数

第1课时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情境中,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数的扩充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数来表示事物并进行交流。

过程与方法:

经历学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魅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数的扩充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数来表示事物并进行交流

教学方法:

引导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数,然后教师说:

“既然数在数学世界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阶段,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数?

”(学生回答。

二、合作探究:

出示教材中提供的知识网络图。

教师问:

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清楚的把这些数表达出来吗?

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三、小组讨论。

四、汇报点评:

正整数

自然数

整数:

负整数

数真分数

分数(小数):

假分数

五、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63页第2小题,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六、拓展延伸:

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于1。

这句话对不对?

举例说明。

七、课堂小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八、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数与代数

正整数

自然数

整数:

负整数

数真分数

分数(小数):

假分数

 

教学反思:

 

第2课时整数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比较系统地理解整数的意义,准确掌握整数的各种特征。

过程与方法:

归纳整理整数的意义、数位,计数单位、读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准确掌握整数的各种特征,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在实际中准确的运用,通过交流和运用,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

引导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尝试:

1、5、-3460、31、7-28

自然数有:

()

整数有:

()

负数有:

()

二、合作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

1、整数的意义、读写法、改写、比较。

2、自然数。

3、计数单位。

4、数位。

学生交流回答。

三、汇报点评:

1、我们在数物体时,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2、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一个自然数从右往左数有几位,就是它的位数。

四、巩固练习:

1、六千七百零五万七千零六十写作(),它是由()个千万,()个百万,()个万,()个千和()个十组成的。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66页和67页的1至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

8837中从左到右的两个8分别在什么位上,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分别表示什么?

六、课堂小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整数

1、整数的意义、读写法、改写。

2、自然数:

0、1、2、3……

3、计数单位。

4、数位:

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教学反思:

 

第3课时整数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尽一步理解整数的各种特征。

过程与方法:

在实际运用中准确运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数的整除、正负数等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数的整除、正负数的特征,并进行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

引导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尝试:

1、一个三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而且又是5的倍数,这个三位数最大是(),把它分解质因数是()。

2、1——20里的质数和合数分别是哪些数?

二、合作探究:

1、数的整除。

(1)倍数和因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奇数和偶数。

(4)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

(5)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

2、正数和负数。

三、汇报点评:

分组汇报。

1、整数A除以整数B(B不是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四、巩固练习:

1、一幢楼一层记作+1层,五层记作+5层,那么地下二层记作()。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67页的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

一个三位数,个位上的数是偶数又是质数,十位上的数是奇数又是合数,百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这个三位数是()。

六、课堂小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整数

整数A除以整数B(B不是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反思:

 

第4课时小数、分数、百分数、比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意义,认识百分数,能认、读、写小数和分数。

过程与方法:

会比较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大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分数、小数、百分数会灵活转化。

教学方法:

引导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提问:

整数在生活中用处这么大,那为什么还要出现分数和小数呢?

学生回答。

二、合作探究:

组内四人讨论以下问题:

1、分数、除法和比的意义。

用尽可能多的方式解释四分之三的含义。

2、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3、分数、比、除法之间的关系。

4、商不变的规律与分数基本性质的关系。

三、汇报点评:

1、与除法相比,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

2、与分数相比,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3、除法是一种运算。

四、巩固练习:

1、化简:

30:

1200.5:

3.22.5:

6

25:

0.53/4:

2/70.3:

3/4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巩固与应用的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

2:

()=0.4=()5=8()=()%

1÷()=0.25=()%=()8=5:

()

六、课堂小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小数、分数、百分数、比

小数、分数、百分数、比、除法之间的关系

第5课时小数、分数、百分数、比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理解商不变的规律与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理解商不变的规律与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的关系,在解题过程中实际运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不变的规律与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解题过程中实际运用。

教学方法:

引导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尝试:

4/9的分子加上8,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

二、合作探究:

教师提问:

1、商不变的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2、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三、汇报点评: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这就是商不变的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学生发现:

商不变的规律与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的内涵是一致的。

四、巩固练习:

两个数相除的商是2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乘8,那么商是()

A、160B、20C、16D、200

五、拓展延伸:

把15/20的分子减去3,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减去()。

六、课堂小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与分数、比的基本性质: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这就是商不变的性质。

第6课时小数、分数、百分数、比(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巩固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分数、百分数、比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引导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尝试:

1、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小数点(),同时在后面添上();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同时小数点()。

2、把下列小数化成百分数。

0.23=(  ) 0.7=(  )0.375=()   

3、把下列百分数化成小数。

38%=(  ) 73%=(  )83.5%=()

二、合作探究:

1、“五•一”黄金周商店打折促销。

原来原来一件上衣卖150元,现在卖120元,原来一条裤子卖80元,现在卖56元,求现在上衣和裤子各打几折出售。

2、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们,所得的数比原来的数小3.24,原来的数是多少?

3、六年男生、女生人数的比是8:

9,这学期又转来了3位男生。

这时男生和女生人数恰好相等,那么六年原来有学生多少人?

三、汇报点评:

以组汇报的形式对以上各题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巩固练习:

判断:

1、某商品打“八五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85%出售。

()

2、一折就是原价的10%。

()

五、拓展延伸:

一个分数、分母比分子大25,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后得4/9,原来的分数是多少?

六、课堂小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小数、分数、百分数、比(三)

120÷150=0.8=8折

56÷60=0.7=7折

答:

上衣打8折,裤子打7折。

教学反思:

 

第7课时运算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回顾四则运算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教学难点:

怎样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方法:

引导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尝试:

完成课本第70页第一题。

二、合作探究:

1、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能够用到加法呢?

2、生活中哪些地方能够用到乘法呢?

3、生活中哪些地方能够用到减法呢?

4、生活中哪些地方能够用到除法呢?

5、加减法、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6、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7、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估算呢?

8、估算的方法有哪些?

三、汇报点评: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差+减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

被乘数×乘数=积被除数÷除数=商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四、巩固练习:

1、307×71≈698×36≈

289×28≈448÷27≈278÷38≈323÷16≈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77页和78页的巩固与应用。

五、拓展延伸:

飞机能乘客112名乘客,候机大厅有2018名春节回乡的乘客,搭乘19架这样的飞机吗?

你能估算出来吗?

六、课堂小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运算的意义和估算

1、运算的意义

加法:

减法:

乘法:

除法:

2、估算

教学反思:

 

第8课时运算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教学难点:

真正掌握小数、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能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

引导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尝试:

填空:

1、两个自然数相除,商是7,余数是8,除数至少是(),如果除数是14,被除数是()。

2、把315+453=768改写成两道减法算式分别是()和()。

3、把2000-350=1650改写成一道加法算式是(),一道减法算式是()。

4、估算2793-252吋,先求出2793的近似数(),252的近似数(),再把这两个近似数(),得()。

5、8÷4/7表示()。

6、在一个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8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2倍,积()。

二、合作交流:

在组内订正以上答案。

三、汇报点评:

以小组汇报问题的答案和解决过程,重点讲解在商不变的性质里,余数的变化情况。

四、巩固练习:

1、直接写出得数。

138+67=700-56=5×34=

13-0.8=2.3+5.68=0÷4.21=

2、指导学生完成巩固与应用。

五、拓展延伸:

张老师带着5000元钱为班里选购轮船模型。

如果购买16艘相同的轮船模型,有多少种购买方案?

每种方案分别还剩多少钱?

六、课堂小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运算的意义、估算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教学反思:

 

第9课时计算与应用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结合现实条件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

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