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县普初工作自查自验情况的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9001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德县普初工作自查自验情况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同德县普初工作自查自验情况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同德县普初工作自查自验情况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同德县普初工作自查自验情况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同德县普初工作自查自验情况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德县普初工作自查自验情况的报告.docx

《同德县普初工作自查自验情况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德县普初工作自查自验情况的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德县普初工作自查自验情况的报告.docx

同德县普初工作自查自验情况的报告

同德县“普初”工作自查情况的报告

根据省、州“两基”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我县严格按照青海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印发青海省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及扫盲验收标准的通知》(青教督2007[18]号)、《海南州“两基”预验办法》及《海南州“普六”县“两基”工作评估项目和有关指标要求》,对我县“两基”工作各项“普六”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了严格认真、客观细致、实事求是的自查。

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然经济概况及学校基本情况

同德县地处青海省东南腹地,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三州(海南州、果洛州、黄南州)五县(玛沁县、河南县、泽库县、贵南县、兴海县)交界处,全县总面积4758.1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4671米,最低海拔2650米,平均海拔3660米,年平均气温在0.4度-0.6度之间。

县城所在地尕巴松多镇海拔3060米,距州府恰卜恰镇256公里,距省会西宁市283公里。

全县辖三乡二镇,73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4.96万人,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其中:

2乡2镇51个村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少量旱作农业;一个乡22个村以农业为主,兼营少量畜牧业。

2006年底全县农牧区人口4.48万人,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农牧民总人口的93.36%。

同德县农牧业、水电、矿产和野生动植物是全县的优势资源,共有天然草场563.46万亩,林地99.08万亩,全县现有耕地面积10.07万亩,其中水浇地3.23万亩,旱地6.84万亩。

黄河在县境内流长206公里,境内还有较出名的兔儿滩宗日文化遗址和山清水秀、森林茂密的江群、河北、居布三大天然林区等奇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亿元,比2000年增长124%,年均增长14.4%,人均GDP达5837元,年均增长11.1%。

,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9亿元,年均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069万元,年均增长2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1亿元,年均增长14.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39万元,年均增长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14元,年均增长17.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98元,年均增长8.1%。

截止目前,我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园)61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完全小学13所,村办初小42所,职业培训中心1所,幼儿园1所。

全县共有教职工564人,其中教育辅助机构人员15人,职业培训中心4人,幼儿园教师14人(含托儿所),中小学教职工531名,其中专任教师486名,工勤人员45名。

全县共有中小学及幼儿在校生9891名,其中小学生8316名,初中生1170名,高中生153名,幼儿学生252名。

全县共有适龄儿童6653名,其中已入学6502名,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7.73%;全县共有适龄少年3019名,县内外就读的初中生有1339名,初中段入学率为44.35%。

二、“普初”指标完成情况

(一)、普及程度:

截至2006年底,小学适龄人口总数6501人,小学适龄人口在校学生数6293人,入学率为96.8%,小学适龄女童总数3153人,小学适龄女童在校学生数3021人,入学率为95.8%。

小学适龄人口中少数民族儿童数为6255人,其中已入学的6048人,入学率为96.69%。

残疾儿童入学率为72%。

小学在校生辍学人数为94人,辍学率为1.17%。

16周岁人口总数为897人,16周岁人口中完成小学学业的人数为890人,16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9.21%。

16周岁人口中文盲率为0。

(二)、师资水平:

全县共有教职工531名,专任教师486名,小学专任教师408名,大学专科学历以上313名,中专学历86名,高中以下学历9名,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5.7%;中学专任教师78名,初中教师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71名,中专以下学历7名,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1.02%。

全县中学及寄完小共有校长19名,其中中学校长4名,小学校长15名,全县中小学校长均参加了校长岗位培训,并取得了合格证书。

校长持证上岗率为100%。

(三)办学条件

县属中学及完小均有基本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室、办公室和必要的辅助用房,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还配有图书阅览室、仪器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语音室。

大部分学校均有较为宽敞平整的体育活动场地,各校净化、绿化、美化程度正在逐步增强,师生工作、学习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全县中小学校舍总面积52601.23㎡,危房面积919.42㎡,占校舍总面积的1.74%。

全县小学校舍总面积42223.54㎡,其中危房面积919.42㎡,占小学校舍总面积的2.18%。

到2006年底,全县在校小学生8020人,生均校舍面积5.26㎡。

全县初中校舍总面积10377.69㎡,到2006年底,初中在校生1113人,生均校舍面积9.32㎡(注:

随着“普九”的进展,初中生迅速增加,初中生均校舍和图书拥有量将会下降)。

全县小学共有图书65693册,生均图书达到8.19册。

初中共有图书15882册,生均图书14.27册。

中小学校一般订有《青海日报》、《中国教育报》、《青海教育》、《刚坚少年报》等报刊杂志,教师也根据自己所授的专业课程及自身的爱好订阅了众多不同的报刊杂志。

各中小学年报刊经费在400元-1000元之间。

各校一般配有跳绳、铁环、儿童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拍子等,各乡镇重点寄完小配有篮球架、单双杠、跳高架、木马、跳箱以及健身等体育器材。

(四)、扫盲及成人教育完成情况:

到2006年底,青壮年人口总数28123人,青壮年非文盲人口数为27624人,15-50周岁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98.2%;15-24周岁人口为10155人,其中脱盲人口为10155人,重点人口非文盲率100%。

乡镇扫盲验收合格数为6个,合格率为100%。

行政村验收合格数为73个,合格率100%。

近三年脱盲人数为10091人,巩固率为98.3%。

乡镇农牧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共有6个,办学面100%,村农牧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73个,办学面100%。

(五)教育质量

2006-2007学年小学毕业年级实有人数674人,其中毕业672人,毕业率为99.7%。

毕业学生达到体育合格的672人,毕业年级学生体育合格率99.7%。

本县各小学实有在册学生8020人,日常行为规范合格的有8020人,小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

初中毕业年级实有人数330人,实际毕业329人,毕业率为99.7%,毕业生达到体育合格的329名,毕业生体育合格率为99.7%。

全县初中在校生1113人,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的1113人,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

(六)、教育经费:

2005-2006年教育经费教育总支出分别为2342万元、3338.6万元,人均教育经费总支出分别为477元、586元,教育经费总支出中预算内教育拨款所占比例分别为79.93%、66.08%;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496万元、539万元,比上年同比增长分别为-1.85%、8.67%。

财政总支出分别为9175万元、12253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分别为1872万元、2006.09万元,比上年同比增长分别为14.71%、17.85%。

预算内教育拨款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21.4%、18%;中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分别为116万元、125.22万元,其全部用于义务教育。

上级下拨各种教育专款分别为470万元、1136.6万元,实际用于教育分别为470万元、1136.6万元。

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1713元、2025元,小学生均财政预算内、外公用经费分别为136元、219元,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121元、169元,小学预算内公用经费占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的比例为分别7.03%、6.2%。

城市教育附加费分别应征11万元、13万元,实征11万元、13万元,用于教育事业分别为11万元、13万元。

各种教育经费均呈增长态势。

教师工资均能足额按时发放,无拖欠现象。

三、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一)、进一步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落实政府责任,狠抓“两基”攻坚

一是明确各级政府及部门职责,提供政策保障,建立教育工作新机制。

自2003年以来为加快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举全县之力打好、打赢“两基”攻坚战,同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全局性作用,把“两基”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成立“两基”攻坚领导小组,切实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落实“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全力以赴抓教育,一心一意谋发展。

2003年在全面摸清“两基”底数,建立较为健全的“两基”档案,掌握我县教育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召开全县“两基”工作会议,重新评估我县教育发展水平和现状,制定出台了《中共同德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化“两基”工作的决定》、《同德县2003-2007年“两基”攻坚计划》,全面打响了全县“两基”攻坚战。

2004年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州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专题会议,制定出台了《中共同德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海南州委、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细则》、《同德县2004年-2010年“两基”攻坚计划》等一系列促进教育发展和推进“两基”攻坚的相关文件,进一步落实了政府在“两基”攻坚中的责任,形成了每年召开一次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定年度目标,落实工作措施,签定目标责任书的“两基”工作长效机制。

今年5月18日召开的全县教育工作会议,认真分析了我县教育事业面临的形势,全面分析了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紧紧围绕我县今年完成“普六”,2010年实现“普九”的规划目标及“两基”攻坚期间中小学教育质量面临的新问题,制定出台了《中共同德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中共同德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县中小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两个重要文件,在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牧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同时,明确和强化了各乡镇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在教育工作中的职责,突出了“两基”在教育工作中的基础地位。

从落实“两基”督导经费、中小学工勤人员临时用工指标、中小学骨干教师津贴、边远学校教师艰苦津贴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全县上下重视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氛围,促进上下协调、左右配合、举全县之力打“两基”攻坚战新局面的形成,进一步理顺学校管理体制、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推动学校管理逐步科学化和规范化,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稳步提高教师待遇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同时将教育工作提高到了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乡镇政府及县委、县政府各部门工作“一票否决制”的高度,把各部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及支持教育发展情况列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和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内容之中,实行了县级领导和“两基”成员单位联点“两基”攻坚乡(镇)制度,建立了“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的“两基”工作新机制。

二是坚持依法治教,加大宣传力度,加快“两基”攻坚步伐。

把加大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两基”攻坚的宣传力度,作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推进“两基”攻坚的重要措施,将每年3月和9月确定为“义务教育宣传月”。

结合中央1号文件学教活动、各乡镇举办党训班及“科技、文化、卫生、司法”四下乡活动的有利时机,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对“两基”攻坚重要性的认识和全民依法治教意识,增强了群众送子女上学和参加扫盲等文化知识技术学习的自觉性。

确保了适龄儿童入学率按年度计划递增,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由2003年普查时的55.05%提高到现在的97.73%,提高了42.68个百分点,达到了“普六”验收标准。

同时,县乡两级政府把扫盲教育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展开大规模扫盲教育,使青壮年非文盲率由2003年普查时的50.5%提高到现在的98.2%,提高了47.7个百分点,并达到国颁验收标准,圆满解决了“两基”中的“一基”。

特别是从今年起强化政府对教育的督导职能,健全督导评估制度,落实专项督导经费,从人员、制度、经费三个方面确保政府教育督导室督政、督学职能作用的发挥。

不断加大“两基”督导力度,努力做到“两基”工作思想不松,阵地不散,指标不降,力度不减,投入不少。

根据省、州“两基”攻坚领导小组的要求,认真实施“两基”攻坚倒计时计划,保证了“两基”工作按计划、分阶段、有目标、有步骤的顺利推进。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教师待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尽力充实教师队伍。

遵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决定》中将教师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经费纳入全县技术人才培训经费中予以统筹安排,确保教师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培训中高度重视“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并注重吸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优秀成果,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稳步提高。

2004-2006年结合“二期义教”、省州组织的教师培训项目,以新课程改革、现代远程技术教育培训为主要内容,共培训教师978人次。

今年结合省、州教师培训计划和英国救助儿童会第一轮第二期培训项目,共组织218名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其中省外培训5名,省级培训12名,州级培训129名,县级培训72名。

通过培训和鼓励中小学教师参加在职学历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

同时在地方财力有限、编制紧缺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解决教师紧缺问题,不断壮大师资队伍。

针对1995年以来一直未招聘新教师,教师队伍年龄日趋老化和教师数量日益紧缺的实际,2004年一次性吸收在各中小学以挂靠形式任教的24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

2005年11月根据基础教育第一线的师资需求,结合中小学机构改革,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凡进必考”的要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70名,进一步稳定和壮大了教师队伍,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

二是制定优惠政策,提高教师待遇。

2003年7月,按照县城70%、乡村80%的比例兑现了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同时兑现了18名民办转公办教师的工资。

2005年1月,又兑现了全县所有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彻底解决了96年来一直未能兑现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工资的老大难问题。

2007年根据新《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和州委、州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精神,建立了中小学骨干教师津贴和乡村教师艰苦地区津贴制度。

采取一年一评动态管理的办法,按照中小学一线教师总数一定的比例认定了2007—2008学年度的60名骨干教师,对被评定的骨干教师每月发放100元津贴。

根据我县乡村学校所处地区的交通、通讯、生活条件等因素,确定五乡镇德格、宁龙等34所学校为偏远艰苦乡村学校,对在这些学校任教的146名教师每人每月发放50元的边远艰苦津贴。

在今年出台的《决定》制定了对高级以上一线教师每年免费体检一次、启动教师安居工程,为乡村学校教师提供县城住房等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待遇,为稳定教师队伍提供了政策保证。

三是合理配置专业教师,表彰优秀教师。

将加强教师交流,合理配置专业教师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认真评估全县各校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结合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健全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如2006年结合乡镇教委撤消后的人员调整,从原乡镇教委、县教研室、城关各校、巴沟乡、尕巴松多镇等教辅机构和强校抽调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充实到秀麻乡豆后索、江群寄校等师资薄弱学校和村办初小,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和校际间师资力量方面的差距。

同时大力倡导教师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崇高精神。

在每年的教育工作会议上,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教育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取得优异成绩的先进集体、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努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工作积极心。

(三)、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努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理顺学校管理体制,实现乡镇学校均衡发展。

在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中,撤消乡镇教委后,为进一步理顺学校管理体制,我县实行了乡(镇)教育工作由乡镇长负责,教学业务由中心学校统一负责,分片管理的农牧区学校管理新体制。

全县五个乡镇设立了6个中心学校,将全县中小学分成17个片,每个片设一个片中心小学。

片内中心小学及其分校(教学点)的教师由片中心小学校长统一聘任、调配和管理,所有分校的教学任务及质量由片中心小学校长统一负责。

农牧区学校人员编制、经费实行以片为单位的管理办法,教职工的编制只核定到片中心小学,学校教育经费只核拔到片中心小学,人员及财务均由片中心小学统一管理和使用。

通过上述措施,消除了农牧区各学校之间教师配备、教育经费方面的差异,保证了乡镇学校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较好地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原则。

二是积极推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建立学校人事管理新机制。

按照中小学人事制度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结合实际,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深入讨论的基础上,以建立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竞争激励的人事管理新机制为目标,以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为重点,建立健全学校、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为主要内容,继续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的改革。

今年同德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的《决定》和《管理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具体推行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的目标、任务、办法和措施。

为逐步推行校长负责制、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学校日常管理考核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教职工日常工作考核制,实行中小学校长及教职工契约化管理,实现对教职工的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奠定了政策基础。

(四)、强化学校管理,不断提高中小学管理水平

一是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教学管理。

在加大“两基”攻坚力度的同时,把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全县教育工作的重心,不断探索新时期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003年-2004年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以加强学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和《关于在全县中小学中深入开展突出德育工作,加强“三风”建设活动的通知》,在全县各中学和重点寄完小中深入开展了进一步细化和强化学校管理,加强师德建设,强化德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活动。

2005年县政府印发了《同德县教育科技文化局关于在全县中小学中深入开展学校管理集中整治活动的意见》,从6月份开始,深入开展了旨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完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强化中小学管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中小学管理集中整治活动,推动了各级各类学校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学校管理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在此基础上,今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的《管理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管理及教职工日常工作的评价体系,明确了学校管理的奋斗目标及具体要求,使全县中小学管理水平整体上有了更大的提高。

同时按照州教育局《关于在全州中小学开展“教学月”活动的通知》精神,今年4月份,全县各校开展了以“八个一”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月”活动,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完善全县中小学教学管理各项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教学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是加强校长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校长管理水平。

今年,结合农牧区综合改革,对23个中学及寄完小校长、副校长岗位进行了竞聘上岗,辞退了两个年龄偏大的校长,为各中小学选配了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热爱民族教育事业,懂得现代教育管理,富有事业心的校长,促进了校长队伍的年轻化。

同时加大校长培训力度,在积极选派校长参加省、州培训的基础上,组织中小学校长到贵德、贵南、尖扎等周边县管理较为先进的学校进行考察学习,拓展校长视野,提高管理能力及水平。

与此同时,各中小学校长通过不断完善本校教职工日常工作考核体系,规范学校管理的各项制度,狠抓“校风、教风、学风”三风建设,努力促进中小学硬软件环境的改变,全力推动教育教学工作良性、持续、协调发展,使学校管理日益科学、规范,不断向校风优良、教学优质、环境优美、人民满意的目标迈进。

(五)、积极调整学校布局,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效益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在2004至2006年成功合并了县中学和城关小学,巴沟乡卡力岗中学和小学及上、下才乃亥小学,河北乡贡麻小学和逸夫中学。

今年出台的《中共同德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制定了新的学校布局调整计划,利用2007、2008两年时间,把巴沟乡中心完小、尕毛其小学、卡力岗九年一贯制学校、加日亥小学建成寄宿制学校的基础上,撤并尕巴松多镇秀麻初小等16所布点分散、规模较小的初小,将全县59所中小学调减为43所,使全县中小学布局更趋合理。

至目前已撤并尕巴松多镇瓜什则、美日克、唐谷镇阿血尔三所初小。

(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一是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提高学校设施设备水平与标准。

针对全县中小学校舍不足,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缺乏,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的困难与问题,我县在积极争取国家项目的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解决中小学基础设施及设备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使学校校舍及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结合国家二期义教、藏区援助、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项目的实施,累计完成投资3300余万元,新建和改扩建校舍36012平方米。

仅2006年完成了校舍建设总投资1054.57万元,新建校舍总建筑面积达10543平方米。

全面消除了制约我县“普六”进程的校舍瓶颈,有效缓解了初中段校舍紧缺问题。

同时,加大学校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教学设备的配备力度,2004-2007年,投资80余万元,平整13所学校的操场、校园105175平方米,修建学校大门8座,围墙3530米,修建护坡及台阶1090立方米,厕所468平方米,为这些学校的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投资490余万元,为全县各校配备教学仪器5560余套(组、个),图书资料8万余册,课桌凳5600余套,高低床572套,体育器材34套。

投资160余万元,建成了14个光盘播放点、48个卫星收视点、5个计算机教室、2个多功能教室和1个语音室,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三个模式”覆盖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目标,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方式和手段。

二是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提高全县中小学的运转水平。

自实施“两基”攻坚计划以来,我县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依法确保教育经费实现逐年增长,努力保证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正常运转。

2003年起,为满足全县“两基”攻坚的经费需求,解决乡村义务教育学校运转困难的问题,县政府将全县所有农牧区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系数及结余资金倾斜给教育行政部门,有效缓解了教育经费的不足。

2006年春季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我县认真贯彻省州相关文件精神,对教育经费的统筹、分配、使用、效率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并采取校财局管的办法,进一步理顺了全县中小学财务管理体制,保证各项教育经费一分不少的落实到位,有效使用。

在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办法的基础上,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2006年免除农牧区中小学生教科书费58.2万元,免除教科书费学生人数达14497人次;给中小学拨付免杂费资金78.5万元,免除杂费的义务教育阶段农牧民及城镇低保家庭子女人数达7564人;发放上级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92.5万元、县级财政助学金40万元,享受助学金的寄宿生人数达3071人。

2007年,县财政列入预算13.6万元资金,补足免费教科书资金缺口,使免费教科书覆盖全县所有农牧区及城镇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拨付春季学期免杂费资金37.6万元,享受学生人数8411人,下拨寄宿生生活补助金389.2万元。

今年县财政增加县级财政助学金30万元,使县级财政助学金总额达到70万元。

按照现行标准,可以覆盖全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寄宿生。

通过上述措施的落实,使全县中小学运转水平较往年有了很大提高,减轻了农牧民子女及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济负担,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群众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

四、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