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数学弟3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7230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下数学弟3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下数学弟3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下数学弟3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下数学弟3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下数学弟3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下数学弟3单元教案.docx

《四下数学弟3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下数学弟3单元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下数学弟3单元教案.docx

四下数学弟3单元教案

课序课题

第三单元: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2)课时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简便计算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算式并归纳抽象运算定律,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理解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

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内容

(1)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引入,呈现问题

师: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

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问:

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从左往右展示线段图.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合作探究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km)请学生说说思路,并用多媒体演示过程,线段图:

从左往右呈现。

56+40=96(km)请学生说说思路,同样用多媒体展示:

从右往左再现线段图。

问:

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

得数怎样?

○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

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后得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

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

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6)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

25+65=________

78+64=________

(7)完成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2.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

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

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

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

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师: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

(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

(88+104)+96○88+(104+96)。

师:

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

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_);(a+b)+c=_____+(_____+_____)

(5)问:

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三、巩固应用

1.指出下面各题分别运用了什么加法运算定律。

(2)用“凑十法”算7+9=6+(1+9)。

(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3)~(6)为教科书第19页练习五第1题(略)。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序课题

加法运算定律的练习课

(2)课时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简便计算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算式并归纳抽象运算定律,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理解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

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内容

(2)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综合练习

一、填空。

1.一个数加上(),还得原数。

2.53+62+38=53+(62+38)这是运用了()律。

3.用字母a,b,c表示加法结合律:

()。

4.368+160+132=(368+132)+160是应用了()律。

二、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1.9+38=□+□

2.7+□=64+□

3.48+157+43=48+(□+□)

4.6+238+62=□+(□+62)

5.52+37+63+95=□+(□+□)+95

6.45+81+55=(□+55)+□

三、将结果相等的式子用线连起来。

83+315(73+37)+64

42+87+58189+(206+294)

(73+64)+37315+83

 

56+78+4487+(42+58)

(206+189)+29478+(56+44)

四、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1)118+145+155

(2)152+18+82+48

(3)254+723+77+146(4)356+44+127+73+78

五、今典花园今年第一季度用水情况一览表

楼号

合计

一月

二月

三月

1号楼

485

482

515

2号楼

216

384

300

3号楼

369

402

298

六、学校举行歌咏比赛,张平三次参赛得分分别为88分、96分、94分。

他一共得了多少分?

七、水果电新进5筐水果,各筐的质量分别为184千克、154千克、125千克、146千克、116千克。

一共有多少千克?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序课题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2)课时

1.经历在计算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

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内容

(1)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课件2)

    45+56=56+( )      (25+49)+51=25+(( )+( ))

    a+b=b+( )      (a+b)+c=( )+(( )+( ))

    2、这两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呢?

    3、引入新课略  

    板书课题: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请同学们继续展示自己,看看这张图片让你想到了什么?

(课件3)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

师:

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

(植树节),你们植过树吗?

那么你们知道植树要做哪些事情吗?

老师这有一副同学们在植树的情境图,(课件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从这幅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栽树)。

    

(2)根据这些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二、教学例1。

师:

同学们的问题可真多呀!

下面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想一想:

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呢。

指名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看着这两个算式,有谁发现了什么?

4×25=25×4  

 

 

(2)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谁能总结归纳这个规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能给这个规律起个名称吗?

(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该怎么表示呢?

   

 (3)想一想我们以前在哪用到过乘法交换律?

   (4)请同学们做一道题,并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

(课件5)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做。

    

     三、教学例2。

我们知道植树光挖坑和栽树还不行,还得给树浇水,我们看看图中同学们浇水是怎样安排的?

那么看着这些信息,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课件6)下面我们就来解决:

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

 

(2)怎样列式呢?

(25×5)×2或者25×(5×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那么(25×5)×2( )25×(5×2)中间应填什么符号呢?

   (4)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从这些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5)指名汇报: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能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吗?

(乘法结合律)

   (6)用字母怎样表示呢?

(a×b)×c=a×(b×c)。

   (三)、比一比,议一议。

(课件7)想一想,到现在为至,我们学习了哪些运算定律?

用字母如何表示呢?

看看这些运算定律公式,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四)、下面老师给你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请看大屏幕。

下面的题怎样简便怎样计算,并说说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125×40×8        78×25×4        25×125×4×8

   (五)、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序课题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综合习题

(2)课时

1.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教(学)

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内容

(2)课时

 

1、在○里填上“>”、“<”或“=”。

20×7×5○20×5×7164+38+36○164+36+38

43×50×2○43×(50×2)22×6×7○22×8×6

2、计算下面各题,并用乘法的交换律验算。

145×36606×42

 

3、用简便方法计算。

125×27×836×25×45×172×20

 

50×(12×2)35×4×25×225×32×125

 

4、一个跑道长500米,运动员们每天早上坚持跑8个来回,运动员们每天跑多少米?

 

 

5、邮局今天卖出15套风光明信片,每张明信片的价格是8角,一共卖了多少元?

 

6、四

(1)班班级图书角各种图书数量如下表

种类

卡通故事

科普故事

作文天地

童话故事

本数

125

128

124

123

(1)这个班一共有图书多少本?

(2)如果每本图书平均8元,一共要多少钱?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序课题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2)课时

1.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借助乘法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从形式上进行正确的表达。

教(学)

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内容

(2)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导入。

师:

同学们,最近学校给我们四年级的小朋友订了新校服,我从总务老师那里了解到这样一条信息:

媒体出示:

学校购买春装校服,每件上衣30元,每条裤子25元。

出示问题:

买这样的4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2.尝试解决问题。

师:

请你试一试!

(巡视中,发现不一样的方法。

3.反馈交流。

指名板演。

方法一:

(30+25)×4方法二:

30×4+25×4

师:

你们看懂他们是怎么想的吗?

指名学生分别说一说两个算式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利用媒体进行演示:

用长方形表示一件上衣(价钱),用梯形表示一条裤子(价钱)追问:

这两个算式有怎样的关系呢?

小结:

这两种方法都求出了4套校服总共多少元,我们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接起来,组成一个等式。

板书:

(30+25)×4=30×4+25×4

4.拓展。

(1)刚才我们算出了4套校服要多少钱,如果买这样的6套校服一共需要多少钱呢?

师:

你能不能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怎么解决?

结果多少?

这两个算式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板书:

(30+25)×6=30×6+25×6

(2)进一步引导:

除了把长方形看作上衣,梯形看作裤子,组成一套衣服以外,我们还可以看作什么呢?

如果把长方形看作桌子,梯形看作椅子,每张桌子的价价钱是100元,每把椅子的价钱是60元(板书),我们又可以求出什么呢?

怎么列式?

口算一下!

板书:

(100+60)×6=100×6+60×6

二、合作探究

1.举例进一步体验。

师:

在刚才的问题中我们找到了3组等式,这样的等式还有没有呢?

你能不能写出两个算式,组成这样的等式。

想好后请你把它写下来。

展示3组算式后追问:

这3组算式都相等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测学生可能会从3个层面加以说明:

一是利用计算结果;二是回到刚才的问题情境进行

解释;三是用“几个几加几个几等于几个几”来说明。

分两个层次处理:

先反馈“算”的情况;再反馈想“几个几”的情况。

师:

这样的算式还有吗?

写这样的等式你有什么经验呢?

(你是怎样根据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的算式来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结合算式指一指)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

刚才同学说这样的等式写也写不完,那你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把所有的等式都代表了呢?

板书:

(a+b)×c=a×c+b×c

2.揭题。

师:

我们刚才发现并用字母表示的这个规律,在数学中叫“乘法分配律”(板书)。

看教科书第26页内容,让学生读一读。

3.联系学生经验进行举例。

师:

请大家回忆一下,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用到过这样的规律呢?

出示长方形。

学生质疑:

这里也用到?

哪里呀?

一个算式也能看出来?

教师板书16×2+8×2

 

4.小结。

师:

看来,这样的规律我们早已经在用了。

三、巩固应用1.根据乘法分配律写出等号右边的式子。

(1)(13+25)×4=

(2)7×30+17×70=

(3)(4+5)×a=

(4)103×12=

2.辨析,下面每组算式相等吗?

(1)56×(19+28)56×19+28

(2)35×20135×200+35

(3)(8+2)×328个、32+2个32

(4)265×105-265×5265×(105-5)

四、课堂小结

1.总结。

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回到家里爸爸妈妈问你什么是乘法分配律,你会怎么说呢?

2.拓展。

(1)25×104,不列竖式可以怎么计算?

(2)教科书第28页第9题。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序课题

乘法分配律的练习课

(2)课时

1.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教(学)

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内容

(2)课时

 

《乘法分配律》综合练习

1、根据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1)(38+8)×125=()×()+()×()

(2)32×7+168×7=(+)×7

2、改正下面各题中的错误。

27×18+73×18

=100×18×18改正:

=1800×18

=32400

4×(25+10)

=100+10改正:

=110

3、简算。

(1)98×25

(2)426×101

 

(3)38×39+38(4)75×18-25×18

 

4、动车组的最高时速是252千米,而普通列车的最高时速是122千米。

如果两列火车同时运行4小时,动车组比普通列车多行多少千米?

(用两种方法解答)

 

5、甲、乙两队合挖一条水渠,甲队从东往西挖,每天挖75米;乙队从西往东挖,每天比甲队少挖5米,两队合作8天挖完,这条水渠一共长多少米?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