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真题演练12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65676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东阳马生序》真题演练12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送东阳马生序》真题演练12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送东阳马生序》真题演练12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送东阳马生序》真题演练12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送东阳马生序》真题演练12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送东阳马生序》真题演练12套.docx

《《送东阳马生序》真题演练12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东阳马生序》真题演练12套.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送东阳马生序》真题演练12套.docx

《送东阳马生序》真题演练12套

《送东阳马生序》真题演练(十二套)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

临终诫曰: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东汉新繁人,字叔本,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

②笈:

书箱。

③或:

有时。

④庵:

茅草小屋。

⑤荆:

这里指荆的枝条。

⑥麻蒿:

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

⑦悦:

敬佩。

⑧易:

交换。

1.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标明朗读停顿。

(1)手指不可屈伸

(2)夫人好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媵人持汤沃灌汤:

_________

(2)以衾拥覆衾:

_________

(3)负笈从师负:

_________(4)编茅为庵为:

_________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录毕,走送之。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答案1.

(1)手指/不可屈伸

(2)夫/人好学2.

(1)热水

(2)被子(3)背(背着)(4)做(做成)3.

(1)抄完了,赶紧(或跑着)把书还给人家。

(2)人如果不好好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成就事业)?

4.都表现了人物勤奋好学(嗜学、勤学)和求学不怕险阻(艰辛)的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节选自王嘉《拾遗记》

【注释】:

①任末,东汉新繁人,字叔本,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

②笈:

书籍。

③庵:

茅草小屋。

④麻蒿:

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填空。

(1)甲文中加点的“加冠”的意思是_________。

乙文中加点的“会意”的意思是_______。

(2)甲文中作者写加冠以后求师的情况,先写__________,再写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尝趋百里外()

(3)夫人好学,虽死犹存()(4)题其衣裳()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选用一句诗或对联来概括这两段文字体现出来的共同意思,并简要说明理由。

诗句或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

(1)到了成年;对精神实质有所领会

(2)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2.

(1)等到

(2)曾经(3)即使(4)写3.

(1)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是获得了很多知识(终于还是有所收获)。

(2)(一个)人如果不学习,那么他凭什么取得成就呢?

4.示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理由:

上述两段文字均揭示了学习须不怕艰苦,勤学不辍的道理,与所选对联(诗句)的含义一致。

三、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伤仲永(节选)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

⑴余闻之也久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即书诗四句()⑵稍稍宾客其父()

⑶无从致书以观()⑷同舍生皆被绮绣()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钱币乞之或遇其叱咄

B.未尝识书具尝趋百里外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还自扬州手自笔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这两则短文,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请写出三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⑴余闻之也/久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⑴书写⑵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⑶得到⑷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3.B4.⑴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⑵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5.提示:

可以从博览群书、刻苦学习、诚心求教、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后天教育与成才的关系等方面来回答,言之成理皆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

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宋史·苏洵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无从致书以观()

(2)闭户益读书()

2.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异同?

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

(1)得到。

(2)更加(发奋)。

2.

(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

意思对即可。

3.第一问:

同—读书都很勤奋刻苦;异—宋濂幼时家境贫寒,苏洵读书很晚。

第二问:

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

意思对即可。

五、阅渎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嗜学:

爱好学习。

B.既加冠加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要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游:

交往,外出旅游。

D.烨然若神人烨然:

光彩鲜明的样子。

2.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以:

因为。

B.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虽:

虽然。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尚且,况且。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之:

的。

3.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

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B.德隆望尊              译文:

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C.援疑质理              译文: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D.负箧曳屣              译文:

背着衣被,拖着书箱。

4.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属临别赠言。

B.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

C.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

D.最后一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作用是启下,引出下文的对比。

五、1.C2.B3.D4.D

六、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许衡①字仲平,怀之河内②人也,世为农。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

“读书何为?

”师曰:

“取科第耳。

”曰:

“如斯而已乎?

”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曰:

“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③者,吾非其师。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④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

尝从日者⑤家见《书》⑥疏义⑦,因请寓宿⑧,手抄归。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⑨。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

“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

“世乱,此无主。

” 曰:

“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释】:

①许衡:

元初大臣。

官至集贤大学士。

②怀之河内:

怀,怀州。

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

③过:

过人之处。

④更:

更换。

⑤日者:

古时称占卜的人。

⑥《书》:

也叫《尚书》,《书经》。

⑦疏义:

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

⑧寓宿:

指在别人家借宿。

⑨《易》王辅嗣说:

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

______________

⑵师谓其父母曰谓:

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则短文的主人公幼时读书的经历极为相似:

因家贫,都做过___________的事。

因求名师难,【甲】文中的“余”曾经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许衡曾经“更三师”。

因遭逢乱世,许衡又多了____________的经历。

两人都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发奋读书,最后都学有所成。

4.如果将【乙】文第二段删去,是否会影响我们对许衡的认识?

请说说你的意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⑴假(借)⑵谓(对,告诉)2.抄完后,小跑着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3.抄书学习到百里外求师(或“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逃难(或“离乱”)4.会影响。

因为第二段叙述了许衡宁愿忍受口渴的煎熬,也不愿意偷摘路旁树上的梨解渴这件事。

表现了许衡正直、严于律己、绝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高尚品质,也才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许衡的优秀品质。

七、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

“七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弗之怠()

(2)负箧曳屣()

(3)四支僵劲不能动()(4)溥幼嗜学()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余因得遍观群书

4.比较【甲】、【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甲】、【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1.

(1)懈怠,放松

(2)背(3)同肢,肢体(4)爱好2.能译出主要意思,语言通顺即可。

3.余/因得/遍观群书。

21、

(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

(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

4.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一点谈感触即可。

《溥幼嗜学》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

汉朝人。

②不逮:

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

逮,及、到。

③大姓:

大户人家。

④文不识:

人名,姓文名不识。

⑤佣作:

做工辛勤劳作。

⑥资:

借。

⑦大学:

大学问家。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礼愈至()

(3)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4)主人怪问衡()

2.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门人弟子填其室或遇其叱咄

B.弗之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邻舍有烛而不逮以书映光而读之

D.衡乃穿壁引其光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

甲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

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1.

(1)借

(2)周到(3)报酬(4)感到奇怪2.D3.

(1)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2)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后来,他就成为大学问家。

4.甲文:

①“余”凭诚信借书苦读。

②“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

乙文:

①匡衡凿壁借光读书。

②匡衡劳作不求报酬借书。

5.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

①刻苦勤奋②博览群书③虚心请教。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

“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1)无从致书以观()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而以书赴告同学者()(4)颐既觉()

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都 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1.⑴得到;⑵询问,请教;⑶书信;⑷醒,睡醒。

2.⑴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⑵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颐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十分融洽。

3.⑴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⑵都体现出求师的诚恳和老师的尊重。

4.不相同。

甲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乙文从侧面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杨时对教师的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尊师重的思想。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