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答案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6295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答案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答案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答案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答案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答案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答案整理.docx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答案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答案整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答案整理.docx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答案整理

世界当代史

列举题10选5

1、列举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参与德国方面作战的国家:

匈牙利,保加利亚

【参与对德国方面作战的国家:

英国,法国,俄国,美国,中国,塞尔维亚,希腊,波兰】

2、组成欧共体的其他三个共同体:

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列举赫鲁晓夫期间苏美三次危机以及爆发时间:

①1958年欧洲大陆的第二次柏林危机

②1961年8月至10月在欧洲大陆的第三次柏林危机

③1962年10月的古巴导弹危机

4、列举不结盟运动的5个发起国和领导人:

南斯拉夫—铁托;埃及—纳赛尔;印度—尼赫鲁;印度尼西亚—苏加诺;加纳—恩克鲁玛

5、按先后顺序列举最先爆炸核武器的五个国家:

1945年美国;1949年前苏联;1952年英国;1960年法国;1964年中国

6、按照先后顺序列举70—80年代美国总统的名字:

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

7、列举60s中苏关系恶化的三个重要事件:

1960年苏联撤走在华科技专家并挑起边界纠纷

1962年,苏联在新疆伊犁地区策动叛乱并指责中国对印的自卫反击战为入侵印度

1969年3月苏联入侵我国珍宝岛事件。

8、列举日本右翼分子制造的有损中日关系的三个重要事件:

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宪法、中日毒饺子事件

9、列举50s美国出面组织的四个军事集团的名字:

1951年:

《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美日安全条约》、《美澳新安全条约》;

1953年:

《美韩共同防御条约》;

1954年:

《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美蒋共同防御条约》;

1955年:

《巴格达条约》

10、列举20c80-90s先后加入欧盟的国家:

1972年1月22日。

英国、爱尔兰、丹麦和挪威加入

1973年后,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欧共体,成员国扩大到12个

20世纪80年代之后,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欧共体

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使欧盟成员国扩

 

名词解释5x5`=25`

铁幕演说:

1946年3月5日,以民间身份访问美国的丘吉尔在杜鲁门的陪同下,在富尔敦市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宣称: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副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了。

”“铁幕”以东的中、东欧国家无一不受到苏联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根本没有真正的民主”;他提出,“此刻正高居于世界权力顶峰”的美国应担负起对“未来”的责任;他呼吁英、美结成联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运用各种力量和手段制止苏联共产主义的“侵略扩张”。

这就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它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铁幕演说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3月13日,斯大林发表讲话,指出丘吉尔在挑起新的战争。

一时,国际上许多人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大有爆发的可能。

针对这种担忧,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中间地带学说”。

丘吉尔铁幕演说发表后,杜鲁门加快了遏制苏联的步伐。

1946年9月24日,白宫助理克拉克·克利福德提出了一份题为“美国与苏联关系”的报告。

正式确定了以遏制苏联为核心的全球扩张战略。

新东方政策:

在阿登纳执政时代,西德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与东欧及其他国家的关系问题上,于1955年提出“哈尔斯坦主义”(由外交国务秘书哈尔斯坦制定而得名),即西德政府是代表德意志国家的合法政府,不承认东德是主权国家,除苏联外,不同与东德建交的国家建交,不承认战后欧洲边界现状。

“哈尔斯坦主义”虽然巩固了与西方的关系,但它把西德同东方隔绝起来,限制了自己发挥主权国家的作用,随着60年代国际形势的变化,明显地暴露出不利于西德发展的局限性。

1969年9月,西德举行大选,勃兰特领导的社会民主党同自由民主党联合组成新政府,勃兰特任总理。

他上台后,在外交上正式提出了“新东方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

在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与东欧达成谅解,积极改善与苏联东欧的关系;承认战后欧洲现状,承认两个德国并存的局面,主张在“一个民族、两个国家”的基础上,扩大同东德的交往,最终实现德国的统一。

“新东方政策”的第一步是与苏联、波兰达成谅解。

为此,1970年8月,勃兰特访问莫斯科,8月12日与苏联签署了《莫斯科条约》,双方保证“不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西德承认战后所有欧洲边界的不可侵犯性,苏联不反对德国通过和平手段重新统一。

《莫斯科条约》的签订为进一步改善西德同东欧各国的关系扫清了道路。

12月7日,勃兰特访问华沙,向华沙50万二战时期被杀害的犹太人致哀,并与波兰政府签订了《关于两国相互关系正常化基础条约》,双方确认两国现有边界“不可侵犯性”,“保证无条件地尊重彼此的领土完整”。

上述两个条约统称为“东方条约”。

“新东方政策”的第二步是实现两个德国关系正常化。

但勃兰特在推行“新东方政策”的过程中,同东德的交涉充满了艰辛。

勃兰特政府坚持“一个民族、两个国家”,而东德政府主张“两个国家、两个民族”,几经谈判,没有进展。

在勃列日涅夫的压力下,东德领导人才同意让步。

1972年12月1日,在波恩签署《关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之间关系的基础条约》,规定彼此承认是主权国家;双方在平等基础上发展睦邻关系;“哪一方都不在国际上代表另一方”。

1973年9月,两个德国同时加入联合国。

“新东方政策”的第三步是同其他东欧国家建交,发展与东欧的贸易关系。

1967年、1968年,西德分别与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建交,1972年与波兰建交,1973年又先后与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建交。

1974年5月,勃兰特辞职,由斯密特继任总理。

他在外交上推行“均势战略”与“双轨政策”。

(见教材第151-154页)。

 

杜鲁门主义:

1947年2月21日,英国政府照会美国国务院,提出由于国内财政困难,从3月31日起,将停止对希腊、土耳其的军事、经济援助,希望美国承担起“对这两个国家的责任”,以免“落入苏联控制之下”。

这一照会正中美国下怀。

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一篇咨文,请求国会在1948年6月30日以前,向希腊、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并派遣文职和军事人员前往执行任务,利用一切经济和军事手段,控制希腊、土耳其。

这篇咨文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正式破裂和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

杜鲁门后来解释说,“这就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

 

猪湾事件:

古巴革命取得胜利后,古巴政府要求苏联给予援助。

1960年,苏、古达成协议,苏联给予古巴贷款,并购买古巴的白糖。

美国不甘心古巴落入苏联的势力范围,1961年4月20日,美国支持古巴流亡分子在古巴的猪湾登陆,企图颠覆古巴政府,但被古巴军队消灭。

“猪湾事件”后,古巴完全倒向苏联,苏、古关系更加密切。

亚非会议:

亚非会议是在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背景下,第一次由亚非独立国家自己召开的、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1954年,中国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推动了亚非会议的召开。

亚非会议由南亚五国共同发起(印尼、缅、斯、印、巴),邀请25个(其中中非联邦因发生政变未能出席)亚非国家于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尼万隆举行。

会前(4月11日),美蒋特务为了阻止中国政府参加会议,制造了“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见第三章第三节)。

美国还派出了70多人组成的庞大“记者代表团”,其中不少是临时“改行”的议员,他们在会上煽风点火,挑动个别与会的代表提出所谓“共产主义威胁”,把矛头指向中国。

周恩来总理兼外长毅然率领中国代表团与会。

在大会无法进展的情况下,4月19日,周总理临时决定,将发言内容改为书面发言,散发各与会代表,并作了一个激动人心的补充发言,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被大会普遍接受,从而为大会的最后成功奠定了基础。

他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

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

有的。

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总理的演说,得到各国代表的高度赞扬。

4月24日,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亚非会议胜利闭幕。

公报提出了著名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这十项原则实际上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

公报所体现的亚非人民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谋求友好团结,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国际合作的精神,被称之为“万隆精神”。

亚非会议标志着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主宰亚非人民命运的旧时代的结束和亚非人民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新时代的开始,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加速了亚非地区殖民体系瓦解的进程,同时为缓和当时的国际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亚非会议表明,亚非国家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它是第三世界崛起的先声。

日美安全条约

超越遏制:

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提出后,美国保持怀疑、观望态度,但经过观察与争论,认为苏联国内特别是外交政策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愿意与苏联谈判,逐步实现“从对抗走向缓和”。

1985年11月、1986年10月,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了两次首脑会晤。

1987年12月8-10日,美苏第三次首脑会议在华盛顿举行,8日,里根与戈尔巴乔夫签署了《消除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规定双方在3年内全部销毁射程做500-5500公里的陆基导弹,其中美国导弹859枚,核弹头895枚;苏联导弹1752枚,核弹头2572枚。

这是两国核裁军谈判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88年5月底6月初,美苏首脑在莫斯科举行了第四次会晤,签署了两项裁军协议和7项双边协议,并确定继续对话。

1989年是美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

这一年,苏联为了集中力量进行国内改革,完成了从阿富汗撤军,对东欧剧变采取了不干涉政策,并单方面裁军50万,使美苏关系进一步缓和。

同年春,匈牙利实行多党制,波兰团结工会合法化。

4月,基辛格、中曾根和德斯坦3人为美日欧委员会合写了《重新建立对苏联的共同战略》的报告,认为由于共产主义体制的危机和面临的困难,苏联内外政策正在发生变化,建议西方“支持东方向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靠近的努力”,使东欧芬兰化、苏联自由化。

布什政府经过仔细研究,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符合美国的利益。

5月12日,在德克萨斯农业和机械大学毕业典礼上,首次提出对苏“超越遏制”战略。

他说,我们现在正接近于战后两种观念——即暴政与冲突和民主与自由之间历史性较量的尾声;随着苏联走向更加开放和民主化,我们将采取相应步骤,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欢迎苏联重新回到世界秩序中来。

美国的做法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在保存军事实力的同时,利用苏联和东欧改革的机会,使用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手段,同苏联展开全方位的竞争,最终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

1989年12月初,美苏首脑在马耳他举行非正式会晤,双方商定1990年6月举行双方首脑正式会晤,争取早日缔结裁减军备条约,美国答应扩大美苏经济合作,双方对东欧局势取得一些谅解。

1990年5月31-6月3日,布什和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举行美苏首脑正式会晤,两国在核武器、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达成了一系列协议。

1991年7月,西方七国在伦敦召开第17届首脑会议,会后,戈尔巴乔夫同七国首脑进行了会谈,讨论西方援助苏联改革问题,这是苏联靠近西方世界的里程碑。

同月,美苏正式签署《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美苏分别在七年内削减战略核武器28%和35%。

从遏制到超越遏制战略的改变,表明美国对苏战略的重点,由依靠军事威慑力量转向通过经济、政治和文化进行渗透,但最终的目标是建立美国的霸主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