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突破跨越振兴的理论思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834467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鞍山突破跨越振兴的理论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鞍山突破跨越振兴的理论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鞍山突破跨越振兴的理论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鞍山突破跨越振兴的理论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鞍山突破跨越振兴的理论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鞍山突破跨越振兴的理论思考.docx

《鞍山突破跨越振兴的理论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鞍山突破跨越振兴的理论思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鞍山突破跨越振兴的理论思考.docx

鞍山突破跨越振兴的理论思考

鞍山突破跨越振兴的理论思考

冯贵盛

2012-5-109:

00:

26  来源:

《辽宁经济》2012年第3期

  内容提要:

对鞍山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找到了鞍山市近年来发生巨大变化的成因,为此作者通过一系列深入的理论思考,提出了理清六大关系,坚持七个方面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

鞍山,突破跨越,理论思考

  鞍山,闻名中外的钢铁之都。

新中国成立后60余年来,经历了辉煌、困境、突破、跨越、振兴的历史发展轨迹。

自中央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鞍山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转方式、调结构、促振兴,鞍山经济管理体制、机制、结构和发展方式取得了重大突破,步上全面振兴之路。

一座新鞍山、新钢都展现国人面前。

鞍山跨越式发展和巨大的变化,引起省内外政界和理论界关注。

  一、辉煌与困境

  鞍山,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得天独厚:

地缘条件优越、自然资源富集、人文资源厚重,为鞍山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一)鞍山辉煌,名满天下

  上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占领东北地区后,为掠夺鞍山和辽宁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侵略扩张服务,在鞍山建设了当时全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一鞍山昭和治钢所。

日本军同主义投降后,苏联曾拆走了鞍钢重要技术装备,加上三年解放战争,国民党残余势力破坏,鞍山钢铁厂满目残垣断壁,设备残缺不全。

新中国成立后,鞍山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孟泰精神激励下,克服重重困难,创造出人间奇迹,建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炼铁高炉、最大的炼钢厂、最大的轧钢厂、最大焦化厂、最大无缝钢管厂等,生产了全国第一根铁路钢轨、第一根无缝钢管等等。

1957年鞍钢钢产量达到291万吨,占全国钢产量的54%。

鞍山的钢铁产品覆盖全国,在中国几乎所有在建工业重要项目,重要基础设施项目都有鞍钢的钢铁产品。

所有中国在建钢铁企业都会有鞍钢人的身影,鞍山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鞍钢大发展,与钢铁相关联的产业——矿山、冶金、动力机械装备迅速发展,以及金融、运输等服务型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鞍山迅速崛起,195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94322万元,比“一五”起步之年增长3.6倍。

市区人口随着工业经济扩张极速增长,由1949年的19万人,增长到1952年的33万人,到1957年达到80万人,到1975年市区人口超过百万,成为特大型城市。

鞍山,成为新中国最先崛起的新兴工业大城市。

鞍钢成为鞍山第一大品牌,知鞍钢者,便知鞍山也,鞍钢辉煌,鞍山名满天下。

  

(二)陷入发展的困境,思症结何在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鞍山实施对外扩大开放和对内搞活举措,提出了“坚持改革、加速改造、振兴鞍山、服务全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

1980年-1990年从总体上看,鞍山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8%,国民收入年均增长6%-7%。

这时鞍钢在鞍山依然起主导作用,1985年鞍钢工业总产值为44.8亿元,占鞍山工业总产值58.9%,而其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鞍山70%左右。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扩大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东南沿海地区崛起。

在这一背景下,鞍钢举步维艰,鞍山经济随之逐步陷入发展困境。

1993年下半年开始,鞍钢步上艰难之路:

一是资金严重短缺,陷入三角债链条中,内外债超百亿,甚至连炼铁高炉必须的焦煤几乎都买不起,1994年一度面临停产危机。

二是鞍钢的钢铁产品市场覆盖面急剧萎缩,由覆盖全国几乎退缩到黄河以北,甚至连家门口的老客户“一汽”都要失去,又进一步加重了资金短缺的闲难局面。

三是鞍钢困难直接影响相关联的企业。

矿山、冶金、运输、动力等装备工业陷入发展困局,又直接导致鞍山数百家大大小小冶金企业面临停产半停产状态。

四是全市20余万工人面临下岗和待岗的严峻形势。

鞍山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闲难局面。

  鞍山的症结在哪里?

按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轨迹一般要经历五个发展阶段:

成长——发展——兴旺——成熟——衰退。

一般说来,某一地区或企业经过几十年发展,进入成熟发展阶段若不适时实施调整(包括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及发展方式等),很有可能走向衰退。

区域经济衰退由以下几个基本因素导致:

体制性因素、结构性因素、市场供求变动因素、资源枯竭因素、区位地位变化因素等。

鞍山和鞍钢衰退直接因素主要有三条:

首先,体制性因素。

鞍钢经过几十年发展进入到成熟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

鞍钢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打造的,并经几十年运转,旧体制带很强的刚性和惯性,改革难度大、成本高。

其次,结构性衰退。

鞍钢总体设备老化陈旧,75%以上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技术水平,甚至炼钢的平炉为40年代技术水平。

鞍钢总体技术水平同上海宝钢相差15年。

鞍钢的钢铁产品多为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为主,随着宝钢全面投产,鞍钢的钢铁产品面临严重挑战。

再次,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鞍钢的钢铁产品与市场需求不适应,进而导致市场萎缩。

  鞍钢和鞍山经济陷入发展困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曾出现过,如德国的鲁尔、英国的曼彻斯特、法国的洛林、美国东北区等。

  二、突破与跨越

  

(一)突破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鞍山市党委和政府深切感到:

鞍山传统发展思维定势不突破、体制和机制改革不突破、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不突破、空间布局发展不突破,鞍山经济难跨越,鞍山全面振兴难实现。

实施振兴战略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从鞍山的发展和改革实践中,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鞍山实现了“五大”突破。

  第一,观念和思维方式突破,建立新思维、新理念。

一是转变传统过度依靠鞍钢发展鞍山的思维定势,科学理清鞍山发展与鞍钢的关系,实施“靠”与“不靠”双向发展路径选择。

所谓“靠”,就是紧紧依靠鞍钢优势的钢铁资源,着力发展钢铁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世界级钢铁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所谓“不靠”,就是要大力发展非钢产业——装备工业和新兴产业等。

二是转变传统思维定势。

鞍山的决策者用现代思维方式,新理念,从市场需求、未来发展走向、世界发展趋势,看自我、看鞍山、研究鞍山、决策鞍山发展方向和结构调整,提出了建设创新鞍山、和谐鞍山、幸福鞍山的全新发展思路。

  第二,转方式、调结构取得重要突破。

一是转变钢铁工业发展方式,控外延扩张,重内涵调整。

尽管鞍山铁矿资源丰富,资源优势明显,但把发展钢铁的重点放在调整内涵上,主要进行结构调整,加速技术改造,仅仅用了七八年时间,鞍钢总体技术水平接近和部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产的高端钢铁产品已占80%以上,其中,能生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高档汽车板、高铁用重轨、国际船旗社认可的船板等。

同时依托鞍钢钢铁产品优势,大力发展精特钢及钢铁深加工产业,拉长产业链条。

这在当前我国钢铁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是很好的借鉴。

二是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发展非钢产业——高端装备工业、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等,并且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加快发展装备制造及工业自动化、菱镁特色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光电光伏等产业,全市工业由过去钢铁一柱擎天,转变为实现“五业”俱兴,协调推进。

  第三,区域空间结构调整取得重要突破。

鞍山正在实现由生产型城市向科技型、生态型、消费型城市的转变。

区域空间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以母城鞍山市区为核心,空间架构全面拉开。

打破了城市环状封闭结构,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工业空心化,实施城区工业向工业园区转移、商业进城区、民居进小区,城市的居住、就业、消费、生态和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正逐步形成。

以腾达通海产业大道为主线加速打造鞍海经济带“一带十区”产业布局,“四城三镇”等新城新市镇建设全面展开。

全力打造和完善“十横八纵五环十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着力启动沈辽鞍营城际轨道交通鞍山段建设,加速推进贯穿鞍山的东西铁路和高速公路大动脉,高标准建设腾鳌机场。

鞍山已成为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

  第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重要突破。

一是实施综合配套改革,化解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钱从哪来,人往哪去”难题。

通过企业搬迁改造、合资合作和资产重组,利用级差地租等收益支付企业改革成本,解决国企和集体企业历史遗留问题。

对国有和集体“壳企业”,由政府出资解决“两险一金”等问题。

二是通过实施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和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产品供给。

初步实现了全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基本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基本社会保障和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实施职工社会保险,实现职工再就业,推进企业职工转企就业,退休职工全部纳入城市合作医疗。

整合教育资源,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实现了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农村率先实现“两免一补”,每个县(市)区都有一所免费高中。

三是积极推进省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实施公立医院改革。

全域基本药品实行零加价销售,优化医疗卫生布局,形成综合加专科的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市远程会诊信息中心平台,建立居民电子病历档案。

四是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细化实化支农惠农政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五是推进公共行政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简化办事手续,全面实现一站式办公,依法行政逐步规范,服务型政府架构基本形成。

六是鞍钢体制改革在市委和市政府支持下,成功实现了主辅分离改革,约15万职工脱离鞍钢主体,有力提升了鞍钢生产率。

  第五,对外开放取得重要突破。

要素积聚和对外开放吸引力显著增强,资本洼地效应凸显。

预计累计引进域外资金2343亿元,增长6.5倍;实际利用外资27.4亿美元,增长10倍以上;完成外贸出口总额101.6亿美元,增长2倍。

  

(二)跨越

  八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按着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鞍山经济社会步上全面振兴之路,实现“三大”跨越。

  第一,经济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末年,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了4.54倍,比“十五”末2005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17%。

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80亿元,比2005年增长3.26倍,比2000年增长8倍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10年达到669.4亿元,比2000年增长14.2倍。

“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20亿元,比2010年增长12.0%;固定资产投资超常增长,达到1329亿元,比2010年增长30.2%。

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稳固。

  第二,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发挥县域比较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发展县域经济。

建设现代农业,着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3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3。

县域工业全面发展,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县域经济增长速度从2006年开始一举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连续五年高速增长,县域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县域经济总量和增幅均在全省名列前茅。

县域经济总量从“短板”、“软肋”升至全市的“半壁江山”。

到2010年末,全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含千山区)实现1264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5%,年均递增26.97%。

海城成为全省县域经济领头羊。

  第二,民生改善实现跨越。

振兴以来,鞍山市党委和政府极为重视改善民生,把发展成果惠及城乡百姓。

民生得到切实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97元,比2005年增长2.25倍,比振兴前2000年增长3.5倍,年均增速超过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146元,比2005年增长2.35倍,比振兴前2000年增长3.1倍,年均增速超过14%,增幅位列全省前茅。

满足和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就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由5.86%降到2%以下,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有就业意愿的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

一手抓商品房建设,一手抓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

在全国率先创建城市职工合作医疗,新型农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