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国民经济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4462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国民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试论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国民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试论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国民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试论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国民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试论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国民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国民经济学.docx

《试论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国民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国民经济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国民经济学.docx

试论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国民经济学

试论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国民经济学

  摘要:

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构建独立的国民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国民经济学包括三大内容、两大系统和五个理论要点。

国民经济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公布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市场与计划的关系问题是国民经济学的核心。

  关键词:

现代马克思主义;国民经济学;经济运行模式;国民经济调节

  中图分类号:

F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674(2007)05-0034-05

  

  一、命题的含义

  

  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国民经济学,这个命题要表达的是三层含义:

  

  1.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同时,需要独立构建马克思主义国民经济学。

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中叶。

政治经济学与国民经济学曾经是一门学科,但学科的发展使它们终归分属于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

两门学科有诸多共同点,许多内容是相通的。

但它们的研究对象是能够区分开的。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条件与形式;而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的运行机制及其管理方法。

政治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科。

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平台;国民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推广运用,其理论基础直接来源于政治经济学。

  不少现有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有这样的情况:

总的分为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资本主义部分依照马克思《资本论》的体系,是纯粹的政治经济学;而社会主义部分是改革之后发展起来的内容,实际上包括了政治经济学与国民经济学两方面的内容。

因此看起来两个部分总是那么不对称。

社会主义部分两门学科的混合,影响了它们各自的独立发展。

  

  2.在中国,国民经济学这门学科,已经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建立起来了。

但是,要使这门学科能够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与管理各项工作具体起到知识引导与技能操作的作用,就要在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地总结实践经验,科学地认识发展历程,改进其体系,充实其内容。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总结前一段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产物。

科学发展观适用于包括国民经济学在内的多种经济学科,我们不但要运用科学发展观来考察和指导国民经济发展,也以此作为我们运用现代马克思主义构建国民经济学的典范。

  

  3.国民经济学的发展是实践经验正确总结的结晶。

前几年我国的改革开放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除了有具体经验不足的因素之外,更主要的是经济的指导思想上出现偏差,受到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影响。

此外,还有并未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但却一直试图主导我国经济工作的危险的主张,诸如彻底放弃国有企业、完全放任市场调节、以效率目标替代公平目标,等等。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批判错误思想的武器,掌握这一思想武器就能使国民经济学科沿着正确的路子发展。

根据实践的要求,构建马克思主义国民经济学的关键是要有两个论证。

一是论证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民经济必须受到人为的调节,而不是让市场经济规律自发地起作用。

二是论证经济调节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有这两个论证,才算得上是马克思主义国民经济学。

  

  二、国民经济学本身的体系

  

  国民经济是“指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是由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经济环节、经济层次、经济部门和经济地区构成的。

“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突出强调经济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学科在内涵上包括:

各经济环节即: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各经济层次即:

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微观经济各层次;各经济部门即:

工业、农业、建筑业、商业、通讯、文化、教育、科研等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各经济地区即:

国内不同经济区域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区域和国际性区域。

同时,国民经济学不能仅仅是对一个客体所进行的客观研究,还必须包括国家对国民经济管理的方式方法探讨,因而它还“是经济学一般原理与行政管理学及社会统计数据相结合的应用宏观实证经济学。

  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国民经济学内容包括三大部分:

一、国民经济的系统,包括:

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及其实现形式,市场体系,产业经济结构,财政、金融、市场价格与就业等宏观经济变量的运行,城乡经济关系,区域与民族经济,国家的经济管理机构等。

二、国民经济运行与管理的方式,包括:

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市场体系的管理,经济责任制与收入分配制,国有资产管理、自然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体系,财政管理与金融管理,对外经济管理等。

三、国民经济管理方法,包括:

国民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指标统计,国民经济中的市场参数体系,国民收支体系等。

  改革开放以来,上述国民经济学各个部分的具体内容中,有的保留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知识,有的突破了“苏式经济学”的局限,总结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新经验,有的吸取了西方经济学中有用的内容。

但不管国民经济学如何变动,都有必要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中寻求理论基础。

  

  三、国民经济系统分析

  

  国民经济系统分析可从两方面来进行。

  一个方面是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来分析国民经济活动系统。

社会再生产理论含义十分广泛,马克思首先将社会再生产作为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来认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重新被人们所注意,劳动力再生产被加进社会再生产中。

八十年代中期,由于生态经济学的兴起,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再生产也被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方面。

与此同时,精神产品再生产作为物质产品再生产的对应物也被提出来。

于是社会再生产就包含着这五个方面。

综上所述,社会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人口一劳动力、自然资源一生态环境、精神产品以及生产关系五个方面的再生产。

国民经济的活动系统也就从这五种社会再生产当中得到认识。

为这五种再生产所发生的投入产出、成本收益、经济效率、资源配置,都是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各类再生产的调节机制与管理方式,就构成国民经济学的主体内容。

  二是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社会分工理论来分析国民经济结构。

国民经济结构可以从多种角度来剖析:

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结构、从业人员结构等。

从总体上来看,都归结为社会分工结构。

现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工理论应当继承起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分工学说,并结合当代社会经济的新变化而将其推到新的高度。

从社会分工的视角看,财富类型与劳动类型都是多样性的,国民经济总财富是由各种类型的劳动共同创造的,这些类型有:

物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经营劳动、管理劳动、精神产品生产劳动,等等。

全体社会成员,除了不劳动者之外,都在各领域为社会的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作贡献。

按照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包括上述各种类型的劳动。

但劳动不是孤立地进行,劳动在创造价值当中需要有生产资料与自然资源作为条件,因此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就要经过各种生产要素供给者的分配。

社会分工理论将理清价值的直接创造者、间接创造者及合理分配者等社会角色各自的作用地位。

  马克思站在共产主义的高度早就指出了“1日式社会分工”的不合理性质。

历史形成的社会分工网,由纵横交错的社会分工链组成。

进入链条当中各个环节的社会成员,处于事实上的不平等――他们的潜力发挥机会与收入水平、社会地位都是不平等的。

如果没有调节,就形成社会的“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分野。

国民经济学就是要研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探讨解决其矛盾的对策。

  

  四、以马克思主义构建国民经济学的若干理论要点

  

  国民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经济运行模式和国民经济调节方式。

这两方面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来正确把握。

  西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经济运行模式,始终就是:

高度的私有化、高度的市场化、高度的开放,在国民经济调节方式上,也都是围绕着供求均衡做文章。

这是一个误导。

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在国民经济学中阐明如下基本内容。

  

  1.从所有制理论中论证,作为发展中国家,总要有适当比重的国有经济来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因为国家的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太弱了,靠自由竞争只有被外国垄断资本收取。

总要以国有经济来集中本国的社会经济资源来发展选定的战略产业(如能源、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因为国家太穷,靠私人资本的积累要很长时间才能进入战略产业领域。

  

  2.从计划与市场相互关系理论中论证,发展国有经济出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因此,产业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都是必要的。

不要产业政策的市场经济体制绝不适合后起国家。

这就是计划调节。

此外,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政策(最重要的是医疗与教育对大众低代价提供的政策),尽管不能过多,也不能不要。

否则,影响社会稳定、影响全民族的人力素质,就是损害国家的长远利益。

  

  3.从开放经济理论中论证,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开放中一定要有适度保护。

保护用在两方面,一是对选定要发展的幼稚产业,通过保护使之有一个发展壮大的过程,避免夭折;二是对某些当前对国家就业、税收、产品供给有重要贡献的产业,要延长其衰落过程,避免国民经济中出现产业空心化,未长成的新产业接替不了迅速被挤垮的老产业。

  对成长中的产业进行适度保护是一切后起国家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这个明白浅显的真理,在新自由主义的抨击下遭到否定。

这种思潮认为:

(1)只要是保护,就没有“适度”可言,都是保护落后。

(2)从历史到现在,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与保护没有任何关系。

(3)历史上曾经认为起过作用的保护主义政策,经分析其实没有起到推进发展的作用。

批判上述思潮,看来主要是用事实说话,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史、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来驳斥第

(2)、(3)点。

(1)点,只要指明我国是在加入世贸组织、遵守多边贸易体制的规则基础上的保护就够了,因为这就是“适度保护”。

我们需要的理论进展,就是用具体的运行分析,来揭示李斯特早已指出的原理:

保护主义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和居民福利是一种发展的代价,受保护产业发展起来的收益完全可以弥补其代价、并带来新的基础上的资源优化配置。

这种着眼于发展的措施要强于静态资源配置的优化。

另外,就是论证在世贸组织规则下的保护措施的经济效应。

  

  4.阐明国民经济调节的标准是和谐而不是均衡。

无论计划还是市场,都是作为国民经济的调节手段。

在调节标准的价值判断上,有两种对立的观念。

新自由主义崇尚市场,市场调节的结果是均衡。

在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上都可以通过市场供求变动达到均衡。

不可否认,一定范围内的经济运行是以均衡为目的的。

但人们不可忘记,社会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不可能一切都按市场交易的原则来对待社会问题的解决。

从市场经济角度达到均衡并非从社会的角度达到合理,达到和谐才是有价值的调节。

  近年来,在医疗、教育、住房等领域,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追求达到“均衡”的调节:

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片面以提价来达到供求均衡。

这样一来,需求抑制了,供给刺激增长了。

供求均衡了。

在新自由主义的眼里,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

但这根本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原则。

作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总体的调节原则是和谐,能够照顾各方利益,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推进社会总体福利。

举例来说,在自由竞争的劳动市场上,一个肢体残疾者可能根本得不到就业机会,因为现有的岗位连身体健全的人都不能完全满足。

但如果社会创造条件,让残疾人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根据自身的情况为社会创造财富,那么,社会总的福利将更大。

前一种情况叫“均衡”,后一种情况叫“和谐”。

是否达到和谐,才是国民经济调节的基本标准。

和谐当然不能忽略均衡,一个到处失衡的局面,是难以有和谐的充分手段的。

但如果仅仅用均衡作为调节标准。

就离开了国民经济调节的根本。

  

  5、国民经济调节的手段运用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国民经济当中的需求与供给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人为地抑制需求,会使生产得不到应有的市场,结果也压抑了供给。

相反,适当地实行人为地刺激需求,会使生产有市场支持,结果促进了供给。

于是,国民经济调节中就会有各种扩大财力的手段,增发货币、发行国债、扩大税收、增加政府支出等等。

这些手段的运用,总的目的是为了财富的增加。

  国民经济学研究探讨财力手段的问题,就是要找到既能充分发挥社会各种经济资源的作用,特别是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达到经济增长快的效果,又能避免需求过热、通货膨胀。

对此,要研究马克思“信用危机理论”的适用性。

马克思的“信用危机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进行深刻探讨的成果。

这个理论,不仅仅是揭示了经济危机表现为信用危机的背后原因,而且进一步揭示出信用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作为社会财富与个人财富的矛盾。

今天,社会主义经济正在力图采取市场经济的体制模式,商品作为社会财富与个人财富的矛盾仍然存在。

不过,由于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国家更重视计划调节,国有经济对国家产业政策的有效遵守,这一矛盾的对立性远远弱于马克思研究这个问题时的资本主义背景。

这也说明,马克思的“信用危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财富与个人财富的矛盾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得以体现,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仍会出现信用风险,出现泡沫经济。

  

  五、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系统

  

  社会主义经济学在改革开放年代之后,已经在所有制问题上抛弃了“见私就否定”的偏见,但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思潮却在“见公就否定”上愈益顽固。

政治经济学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肯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平等发展,国民经济学则可以从另一角度、从国民经济系统的角度,来看待所有制问题。

撇开生产关系,公有制经济图的就是集中性,尤其是国有经济,是从全国的角度来看经济的集中。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没有私有产权论那样的偏见,能够客观地认识国有经济在某些领域具有必要性与适宜性。

必要性体现在:

一国产业结构需要有总体上的大调整、大升级时,以国家用计划方式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在资本投入与技术攻关方面大推进,起到大带动作用,是必要的。

适宜性体现在:

一国的自然垄断行业,最初阶段适宜由政府代表社会来投资经营。

当然,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一部分自然垄断行业也可以转化为竞争性行业,国有经济就可以让路,与非国有经济并行。

公益性行业,不排斥非国有经济经营(如社团、社区公有制),但国有经济是当然的参与者。

国有经济的这种必要性与适宜性,表明它在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

它的存在带来的宏观经济效益,与发展私有经济的微观经济效益相比,是一个针对国情、针对经济发展阶段的成分选择与比例搭配问题。

  依托国有经济发展产业的优势是:

(1)能动员社会资金在选定的重点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对国民经济有显著推动作用的部门得到优先发展,宏观经济效果十分显著。

(2)国有企业大多实力雄厚,且大部分采取企业集团形式,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3)国有企业有对人才的吸引力,可以优先到大学物色企业后备人才,具有人才优势。

  就国有经济起到集中建设力量的作用看,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在利用这一经济成份来推动经济发展。

法国依托国有经济发展国家战略性产业,在戴高乐临时政府时期与密特朗代表社会党执政时期,两次进行国有化。

法国国有经济的作用可归纳为:

(1)对实现具有明确产业发展目标的“经济计划化”起到保证作用。

(2)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

该国两次国有化浪潮,分别解决了传统工业部门的技术更新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问题。

  印度是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该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起,规定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业和公用性质的工业属于国有经济范围。

由于依靠国有经济来实行工业化,印度的重化工业和基础产业得到大发展,独立前没有的工业部门较快地建立起来,工程制造工业发展到足以为国内提供动力设备、铁路、公路交通的通信设备的全部定货,国家工业化体系初步建立。

由于印度的国情,使贫富极为悬殊的印度无法像社会主义国家那样,可以在全民贫富差别不大的条件下,全民保持低生活水平来为国家工业化提供高积累。

加上印度与周边国家的军事冲突,国家财力难以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印度国有企业效率低,内部存在不少腐败现象,对国民经济发展、包括资金积累的作用被大大打了折扣。

尽管有上述问题,然而,象印度这样一个农业基础薄弱、两极分化严重的发展中国家,取得现在这样的工业化成就,离开国有经济是不可想象的。

  在肯定国有经济的同时,现代马克思主义也肯定其他公有经济、合作经济、以至私有经济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大生产条件下,只要不抱偏见,都不能否定各种所有制经济都各有所长,各有对特定条件的适应性,它们构成社会经济的生态群落关系。

仅仅从集中与分散的角度,都可以说,任何一个适应内外环境的国民经济都需要多种经济成分。

而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特征的,体现工人阶级强国富民整体意志的,就是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六、国民经济学的理论核心

  

  市场与计划的相互关系问题,是国民经济学的理论核心。

这个理论偏差了,国民经济管理无论怎样精心构建都是不合理的。

  现代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问题上,需要遵循邓小平的精辟论断:

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有人将邓小平这个论断称之为“邓小平定理”,它的确算得上国民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支点。

  用马克思主义考察国民经济运行,就会知道:

事物的运动,都受某种力量的支配。

在社会经济中,有两种支配经济运动的力量。

一是来自客观规律的力量,我们都知道这叫市场机制;二是来自人的组织的力量,而能驾驭整个社会之上的组织当属政府。

也就是说,对社会经济的调节,或者是市场调节,或者是政府调节。

  市场调节的形式,是通过市场上的经济利益,通过供求、价格、竞争来实现。

而政府调节的形式,可分为两种。

一是法规的颁布与实施。

但这方面的政府调节,通常并不是与市场相对立的,反而是市场调节所必须的,是市场调节的保障。

这类政府调节,是与市场调节相辅相成的,并且可以说是服从于有效市场调节的。

二是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之所以要有计划,是因为有些经济活动不想让市场、或不想等市场来调节。

这方面的政府调节,就是与市场相提并论的了,它与市场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相互替代的关系。

  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开始改革之日起,我们就以市场为取向实施调节机制的转变。

但这种转变,只是针对传统指令性计划体制的弊病;或者说,针对将某一种计划调节方式――指令性计划调节不适当地普遍推开的局限,并没有否定计划调节本身。

当年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创始阶段,经典作家就一再指出,计划反映了劳动的目的性:

“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自觉地从事社会劳动”,计划反映了人类对社会领域里的客观规律即经济规律的掌握,计划反映了对生产力社会性的完全自觉地运用,计划反映了对社会资源为满足整体需要的事前优化配置。

最后,经典作家深刻指出:

“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直到现在都如同异己的、统治着人们的自然规律一样而与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起来,因而将服从他们的统治”,进入人们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上述思想,必将像明灯一样照亮社会发展的前程。

  即使现在的计划没有达到经典作家们论述的那样的高度,但计划作为对社会大生产进行调节的手段,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改革用市场经济替代了计划经济,恰好这个替代,成为论证社会经济必须要有计划调节的背景。

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不能中断历史发展阶段的制约,仍然需要在市场基础上来配置资源,但不可缺少计划调节。

调节的必要性在于:

(1)在市场经济基础上运行的价值规律,其客观作用之一是造成两极分化,而社会主义必然要通过调节,来防止贫富差距,推动共同富裕。

(2)市场经济运行往往造成地方、行业的“发展震荡”,调节就必须“消波”,通过事前预防来避免震荡。

(3)最重要的,是市场调节只能达到“均衡”,而社会主义讲究的是“和谐”,这就需要用计划调节来贯彻这一标准。

总之,上述理由,证明社会经济中需要人为调节,人为调节的实施力量是政府、调节方式是计划、调节本质是按照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体现人民与国家领导阶级的的意志。

因此,马克思主义国民经济学的关键,就是指出要有一个超越市场经济力量的、肩负“三个代表”使命的主体去调节社会经济。

  

  责任编辑:

景玉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