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中教考联盟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含详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2949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高中教考联盟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含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四川省高中教考联盟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含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四川省高中教考联盟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含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四川省高中教考联盟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含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四川省高中教考联盟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含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高中教考联盟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含详解.docx

《四川省高中教考联盟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含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高中教考联盟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含详解.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高中教考联盟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含详解.docx

四川省高中教考联盟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含详解

2019年4月

 

高中2019届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部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C-12N-14O-16S-32C1-35.5Ba-137

一、选择题:

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光学化学过程,在清洁空气、污染空气中形成硫酸型酸雨的过程如下: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所涉及的变化均为氧化还原反应B.光照是酸雨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C.污染指数越高形成酸雨的速率越快D.优化能源结构能有效遏制酸雨污染

【答案】A

【详解】A.SO2变为激发态SO2,没有化合价变化,并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A选项不正确;B.结合图中信息知产生激发态SO2和

OH自由基需要光照条件,故B选项正确;C.途径II的速率大于途径I,故C选项正确;D.使用化石燃料将产生SO2进而产生酸雨,如果对化石燃料优化处理能有效遏制酸雨污染,故D选项正确。

答案:

A。

【点睛】考查化学与生态环境的相关知识。

解题的关键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

酸雨的形成和防治措施。

2.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0.1molNH4Cl固体中NH4+数目小于0.1NA

B.常温常压下,2.24LO3中氧原子数目为0.3NA

C.4.6gNO2、N2O4混合气体中原子数目为0.3NA

D.常温下,pH=1的硫酸溶液中H+数目为0.1NA

【答案】C

【详解】A.NH4Cl固体为无水环境,NH4+未水解,0.1molNH4Cl固体中NH4+物质的量为0.1mol,故A选项错误;常温常压下,2.24LO3的物质的量小于0.1mol,氧原子的数目小于0.3NA,故B选项错误;C.4.6gNO2和N2O4混合气体,可以全部看成是NO2或N2O4其物质的量为0.1mol或0.05mol,原子的物质的量均为0.3mol,故C选项正确;D.溶液体积没有确定,无法计算H+的物质的量,故D选项错误。

答案:

C。

3.有机化合物M、N的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B.M能使Br2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N的二氯代物有3种不同结构D.M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

【答案】D

【详解】A.两者化学式均为C8H8,但结构不同,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故A选项正确;B.M中有C=C双键,可以和Br2发生加成反应而使Br2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故B选项正确;C.N的二氯代物有:

2个氯原子相邻、面对角线相间、体对角线相间3种,故C选项正确;D.苯和乙烯均为平面结构,旋转苯基与乙烯基之间的C-C单键可能使苯基平面结构和乙烯基平面结构处于同一平面,故D选项错误。

答案:

D。

【点睛】考查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同分异构体数目的确定。

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以此判断两者是否为同分异构体。

4.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

取适量蔗糖溶于盛有蒸馏水的试管中,滴入稀硫酸加热一段时间,冷却,滴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有无砖红色沉淀

B

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向盛有25mL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5-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加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C

比较AgCl、AgI的Ksp大小

向盛有10滴0.1mol/L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0.1mol/LNaCl溶液至不再有沉淀生成,再滴加0.1mol/lKI溶液

D

比较Mg、Al的金属性强弱

用导线连接镁和铝片,插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观察气泡

 

A.AB.BC.CD.D

【答案】C

【详解】A.检验蔗糖水解产物葡萄糖,硫酸是催化剂,检验前需加入NaOH溶液中和硫酸,否则不会产生砖红色沉淀,故A选项错误;B.制取氢氧化铁胶体是向沸水中滴入饱和FeCl3溶液,继续加热至液体呈红褐色,故B选项错误;C.向AgNO3溶液中加入NaCl溶液至不再有沉淀生成,再滴加KI溶液发生了反应AgCl(s)+I-

AgI(s)+Cl-,发生了沉淀的转化,可说明AgCl的Ksp比AgI的大,故C选项正确;D.元素金属性强弱可比较其单质置换水或酸中氢的难易,或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的强弱,故D选项错误;答案:

C。

5.短周期主族元素W、Ⅹ、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X的质子数是W与Z的质子数之和的一半。

m、n、p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r是元素Y的气体单质,n为淡黄色粉末,相关物质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室温下,0.01mol/Ls溶液pH为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大小:

W

Y

C.简单氢化物沸点高低:

Z

【答案】D

【分析】

由已知条件可推出n为Na2O2、s为NaOH、r为O2、p为H2O,W、X、Y、Z分别为H、C、O、Na。

【详解】A.结合上述分析和元素周期律相关知识可知原子半径的大小为H

答案:

D。

【点睛】考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

结合实验现象和化学反应的关系推出元素的类别;再根据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推出元素的性质。

突破口n为淡黄色粉末为Na2O2。

根据Na2O2的性质能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即可找到各元素名称。

6.一种测定O2含量的气体传感器如图所示。

传感器工作时,仅Ag+能在α-AgI晶体里迁移,O2透过聚四氟乙烯进入传感器、AgI的物质的量增加。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正极反应为I2+2Ag++2e-=2AgIB.负极反应为Ag+I――e-=AgI

C.电位计读数越大O2含量越高D.部分AlI3固体变为Al2O3固体

【答案】B

【详解】仅Ag+能在α-AgI晶体里迁移,O2透过聚四氟乙烯进入传感器,AgI的物质的量增加,则AlI3减少(发生了反应4AlI3+3O2=6I2+2Al2O3),故负极反应为Ag-e-=Ag+、正极反应为I2+2Ag++2e-=2AgI,故B选项不正确,A、D选项正确;O2浓度越大,生成的I2越多,穿过电位计的电子越多,故C选项正确。

答案:

B。

【点睛】考查电化学的相关知识。

主要突破原电池的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结合得失电子的关系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由此判断各选项正误。

7.配离子的稳定性可用K不稳衡量,例如[Ag(NH3)2]+的K不稳=

在一定温度下,向0.1mol/L硝酸银溶液中滴入稀氨水,发生反应Ag++2NH3

[Ag(NH3)2]+。

溶液中pNH3与δ(X)的关系如图其中pNH3=-1g[c(NH3)]、δ(X)=

(X代表Ag+或[Ag(NH3)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δ1代表的是δ([Ag(NH3)2]+)B.向溶液中滴入稀硝酸,δ(Ag+)减小

C.该溶液中c(NH4+)+c(H+)=c(OH-)D.该温度时,K不稳([Ag(NH3)2]+)=107.3

【答案】C

【详解】A.pNH3越大即c(NH3)越小,则c(Ag+)/c([Ag(NH3)2]+)越大,δ(Ag+)=

越大,故δ1代表的是δ(Ag+),故A选项错误;B.向体系中滴入硝酸,c(NH3)减小、δ(Ag+)增大,故B选项错误;C.溶液电荷守恒c(Ag+)+c([Ag(NH3)2]+)+c(NH4+)+c(H+)=c(OH-)+c(NO3-)、物料守恒c(Ag+)+c([Ag(NH3)2]+)=c(NO3-),两式整理得c(NH4+)+c(H+)=c(OH-),故C选项正确;D.选取a点即δ(Ag+)=δ([Ag(NH3)2]),K不稳=

=(10-3.65)2=10-7.3,故D选项错误;答案:

C。

三、非选择题:

共174分。

第22~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33~38题为选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29分)

8.磺酰氯(SO2Cl2)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试剂,主要用作氯化剂或氯磺化剂,也用于制造医药品、染料、表面活性剂等。

实验室可利用SO2与Cl2反应制取少量SO2Cl2,所需装置如图所示(部分装置略):

已知:

①Na2SO3+H2SO4

Na2SO4+H2O+SO2↑。

②SO2Cl2的熔点为-54.1℃,沸点为69.1℃,密度为1.67g/mL。

它在常温下较稳定、遇水剧烈水解,100℃以上易分解。

回答下列问题:

(1)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操作是___________。

(2)选择实验装置(A~E)并连接接口(a~h)顺序:

(A-a)___________(b-B-c)___________(h-E)(装置可重复使用)。

(3)B装置中的冷凝管需连接冷凝水,它应从___________(填“m”或“n”)接入。

(4)实验完成后装置D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

(5)设计如下实验,以检验SO2Cl2产品中是否溶有杂质。

①组装仪器,检查气密性;

②添加试剂抽取8.0mL液体产品,组装仪器;

③___________,缓慢推动注射器活塞将液体产品全部推入锥形瓶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___________;

④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固体质量为23.3g,表明液体产品中溶有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

【答案】

(1).连接好仪器,用止水夹夹住a处橡胶管,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向分液漏斗中注入足量的水;旋开分液漏斗开关,水滴入烧瓶的速率减慢,最终法无滴入,证明气密性良好;反之不好

(2).f-D-g、d-C-e(3).e-C-d(4).m(5).有白色固体析出(6).HCl、Cl2溶于水使c(Cl-)增大,溶解平衡NaCl(s)

Na+(aq)+Cl-(aq)逆向移动,析出NaCl固体(7).打开止水夹(8).气球膨胀、锥形瓶内出现白雾,溶液中有白色沉淀出现(9).SO2(10).样品中S的质量分数大于SO2Cl2中S的质量分数,必溶有SO2被NO3-氧化生成SO42-

【详解】

(1)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关键是:

形成封闭体系。

操作方法为:

连接好仪器,用止水夹夹住a处橡胶管,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向分液漏斗中注入足量的水;旋开分液漏斗开关,水滴入烧瓶的速率减慢,最终法无滴入,证明气密性良好;反之不好。

(2)根据实验原理SO2+Cl2=SO2Cl2、SO2Cl2遇水剧烈水解,制取SO2Cl2必须使用干燥的SO2和Cl2反应。

根据试题提供的信息,A、E装置分别是Cl2和SO2的发生装置。

B装置是制取SO2Cl2的装置,故A、B之间是Cl2的净化和干燥装置,B、E之间是SO2的干燥装置,由此可选相应的装置和连接接口的方向为f-D-g、d-C-e;、e-C-d;答案:

f-D-g、d-C-e;、e-C-d。

(3)冷凝水的基本方向是从下口进冷水,上口出水,保证使冷凝管中注满冷凝水。

答案:

m。

(4)HCl、Cl2溶于水使c(Cl-)增大,溶解平衡NaCl(s)

Na+(aq)+Cl-(aq)逆向移动,析出NaCl固体。

答案:

有白色固体析出;HCl、Cl溶于水使c(Cl-)增大,溶解平衡NaCl(s)

Na+(aq)+Cl-(aq)逆向移动,析出NaCl固体。

(5)③需打开止水夹,样品才能注入锥形瓶;因为SO2Cl2遇水剧烈水解生成H2SO4和HCl,HCl挥发形成白雾、使气球膨胀,而溶液中会产生BaSO4沉淀。

答案:

打开止水夹;气球膨胀、锥形瓶内出现白雾,溶液中有白色沉淀出现。

充分反应后的固体硫酸钡,经过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固体质量为23.3g,表明液体产品中S的质量分数=[(23.3g÷233g/mol)

32g/mol]/(8

1.67g/mL)=32/133.6>32/135(SO2Cl2中S的质量分数);SO2中S的质量分数为50%>[(23.3g÷233g/mol)

32g/mol]/(8

1.67g/mL),故必溶有SO2被NO3-氧化生成SO42-。

答案:

SO2;样品中S的质量分数大于SO2Cl2中S的质量分数,必溶有SO2被NO3-氧化生成SO42-。

9.合成气(CO、H2)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气。

合成气制取有多种方法,如煤的气化、天然气部分氧化等。

回答下列问题:

I.合成气的制取

(1)煤的气化制取合成气。

已知:

①H2O(g)=H2O(l)△H=-44kJ/mol;

②部分物质的燃烧热:

则反应C(s)+H2O(g)=CO(g)+H2(g)的△H=___________kJ/mol。

(2)天然气部分氧化制取合成气。

如果用O2(g)、H2O(g)、CO2(g)混合物氧化CH4(g),欲使制得的合成气中CO和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则原混合物中H2O(g)与CO2(g)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Ⅱ.利用合成气合成乙醇

在一定条件下,向容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2molCO和4molH2,发生反应:

2CO(g)+4H2(g)

CH3CH2OH(g)+H2O(g)。

(1)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___________。

(2)下列情况能作为判断反应体系达到平衡的标志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压强不再变化b.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变化c.密度不再变化

(3)反应起始压强记为p1、平衡后记为p2,平衡时H2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

(用含p1、p2的代数式表示)

Ⅲ.合成乙醇的条件选择

为探究合成气制取乙醇的适宜条件,某科研团队对不同温度、不同Rh质量分数的催化剂对CO的吸附强度进行了研究,实验数据如图。

CO的非离解吸附是指CO尚未乙醇化,离解吸附是指CO已经乙醇化。

由此可见催化剂温度对CO吸附强度的影响是___________;用Rh作催化剂,合成气制取乙醇的适宜温度是___________。

【答案】

(1).+131.3

(2).2:

1(3).K=c(H2O)

c(CH3CH2OH)/[c2(CO)

c4(H2)](4).ab(5).3(p1-p2)/2p1

100%(6).在低温区,温度升高、不同催化剂对CO的吸附强度均增大;在高温区,温度升高、不同催化剂对CO的吸附强度均减小;相同温度下,催化剂中Rh质量分数越高,CO的吸附强度越大(7).550

【详解】I.

(1)根据已知条件可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①H2O(g)=H2O(l)△H=-44kJ/mol;②C(s)+O2(g)=CO2(g)△H=-393.5kJ/mol;③CO(g)+1/2O2(g)=CO2(g)△H=-283.0kJ/mol;④H2(g)+1/2O2(g)=H2O(l)△H=-285.8kJ/mol;则①+②-③-④为C(s)+H2O(g)=CO(g)+H2(g)△H=+131.3kJ/mol。

答案:

+131.3。

(2)制得的合成气中n(CO):

n(H2)=1:

2,要求O2(g)、H2O(g)、CO2(g)、CH4(g)混合物里n(C):

n(H)=1:

4;由于CH4(g)中n(C):

n(H)=1:

4,则n(H2O):

n(CO2)=2:

1。

答案:

2:

1。

Ⅱ.

(1)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可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K=c(H2O)·c(CH3CH2OH)/[c2(CO)·c4(H2)]

(2)温度、容积一定时,压强与物质的量成正比,而该反应为化学计量数改变的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压强减小,直到平衡时压强为定值,故a正确;平均摩尔质量M=m/n,m不变、M不变,则n不变,已达平衡,故b正确;

=m/V,m、V不变,ρ恒为定值,故c错误。

答案:

ab。

(3)在反应2CO(g)+4H2(g)

CH3CH2OH(g)+H2O(g)中,减少的气体物质的量等于参加反应H2的物质的量,设转化率为a(H2),故4a(H2):

(2+4)=(p1-p2):

p1,解得a(H2)=3(p1-p2)/2p1

100%。

答案:

3(p1-p2)/2p1

100%。

Ill.分析图像可知,催化剂对CO的吸附分非离解吸附和离解吸附两种。

图像表明,无论何种吸附,①温度对CO的吸附强度的影响是:

在低温区,温度升高、CO的吸附强度增大;在高温区,温度升高、CO的吸附强度减小。

②催化剂中Rh质量分数对CO的吸附强度的影响是:

相同温度下,催化剂中Rh质量分数越高、CO的吸附强度越大。

从图中可知,合成乙醇的适宜温度需控制在CO离解吸附强度最大处即550℃。

答案:

在低温区,温度升高、不同催化剂对CO的吸附强度增大;在高温区,温度升高、不同催化剂对CO的吸附强度减小;相同温度下,催化剂中Rh质量分数越高、CO的吸附强度越大;550℃。

10.钒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其用途之一是制备催化剂,如接触法生产硫酸中使用的催化剂(主要成分V2O5、V2O4)。

利用废催化剂回收制备V2O5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

20℃时,NH4VO3的Ksp=1.68×10-2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为提高浸取效率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____(任写两条)

(2)步骤②中反应的氧化剂是___________。

(3)步骤③中ClO3-被还原为Cl-,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4)步骤④中,离子交换效率与pH的关系如右图,为提高交换效率应控制的pH范围是___________。

(5)步骤⑤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若母液中NH4+的浓度为1.0mol/L,则c(VO3-)=___________。

(6)全钒电池是以溶解在一定浓度硫酸溶液中的不同价态的钒离子(V2+、V3+、VO2+、VO2+)为电极反应的活性物质。

一种全钒电池原理如下图,放电时H+从右向左移动。

写出充电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当转移0.1mol电子时,转移H+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mol。

【答案】

(1).粉碎废催化剂、升高浸取温度或搅拌等

(2).Na2SO4(3).6VO2++ClO3-+180H-=6VO3-+Cl-+9H2O(4).6

8(5).NH4++VO3-=NH4VO3↓(6).1.68

10-2mol/L(7).VO2++H2O-e-=VO2++2H+(8).0.1

【详解】

(1)提高浸取的速率可以提高浸取的效率,因此,可采用增大接触面积(粉碎废催化剂)、升高浸取温度或搅拌等手段。

答案:

粉碎废催化剂、升高浸取温度或搅拌等。

(2)步骤②中的反应方程式为:

2V2O5+2Na2SO4=4NaVO3+2SO2↑+O2↑,根据化合价变化判断只有S

,化合价降低,发生了还原反应,O:

-2

0化合价升高了,发生了氧化反应,所以氧化剂为Na2SO4;答案:

Na2SO4。

(3)分析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根据电子转移守恒配平,考虑反应条件为碱性环境,反应前加OH-,反应后生成水。

即为:

6VO2+十ClO3-十180H-=6VO3-+Cl-+9H20。

(4)从图中可知pH为6

8时交换效率最高。

答案:

6

8。

(5)由框图知,由NaVO3经沉钒得生成物NH4VO3知,此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NH4++VO3-=NH4VO3↓,已知:

20℃时,NH4VO3的Ksp=1.68×10-2,NH4+的浓度为1.0mol/L,代入溶度积常数的表达式c(NH4+)

c(VO3-)=1.68×10-2,所以c(VO3-)=1.68×10-2mol/L。

答案:

1.68×10-2mol/L。

(6)放电时H+从右向左移动,则充电时H+从左向右移动,表明电解池(充电时)的阳极为左泵、阴极为右泵,所以阳极反应为VO2++H2O-e-=VO2++2H+。

答案:

VO2++H2O-e-=VO2++2H+。

当外电路转移0.1mol电子时,根据电量守恒可知溶液中必转移0.1molH+。

在阳极有0.1molVOSO4变为了0.05mol(VO2)2SO4+0.05molSO42-,产生的0.2molH+将有0.1mol匹配SO42-,0.1mol移向右泵(阴极)。

答案:

0.1

(二)选考题:

共45分。

请考生从2道物理题、2道化学题、2道生物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1.碳及其化合物有着重要用途。

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碳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图为___________。

(2)在CH2=CHCN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含σ键数目和π键数目之比为___________。

(3)甲烷、水、氨气中C、O、N原子均采用sp3杂化方式,VSEPR模型均为正四面体构型,比较三者键角的大小___________(由大到小,用H一R—H表示),其原因是___________。

(4)C60室温下为紫红色固体,不溶于水,能溶于四氯化碳等非极性溶剂。

据此判断C60的晶体类型是___________。

(5)C60晶胞结构如图,C60分子处于顶点和面心。

已知:

C60晶胞棱长为14.20Å(1Å=10-8cm),则C60的晶体密度为___________g/cm3。

C60体中存在正四面体空隙(例如1、3、6、7四点构成)和正八面体空隙(例如3、6、7、8、9、12六点构成),则平均每一个C60晶胞中有___________个正四面体空隙和4个正八面体空隙。

当碱金属元素全部占满所有空隙后,这类C60掺杂物才具有超导性。

若用金属铯(Cs)填满所有空隙,距离最近的两个Cs原子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_Å。

【答案】

(1).

(2).sp、(3).sp2(4).2:

1(5).H-C-H>H-N-H>H-O-H(6).C、N、O均为sp3杂化,孤电子对分别为0、1、2,“孤电子对—成键电子对”的斥力大于“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的斥力,孤电子对越多斥力越大,键角越小。

(7).分子晶体(8).1.67(9).8(10).7.10

【详解】

(1)基态C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2,价电子排布式为2s22p2,则价电子排布图为

(2)CH2=CHCN中,2个C采用sp2杂化、1个C采用sp杂化。

键、π键数目分别为6、3,所含σ键数目和π键数目之比为2:

1;答案:

sp、sp2;2:

1。

(3)甲烷、水、氨气中C、O、N原子均采用sp3杂化方式,VSEPR模型均为正四面体构型、理论键角均为109º28';但随着孤电子对数目的增多,对成键电子对的斥力越大,实际键角将越小。

所以甲烷、水、氨气中C、O、N原子均采用sp3杂化方式,VSEPR模型均为正四面体构型,三者键角的大小为H-C-H>H-N-H>H-O-H;答案:

H-C-H>H-N-H>H-O-H;C、N、O均为sp3杂化,孤电子对分别为0、1、2,“孤电子对—成键电子对”的斥力大于“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的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