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项目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0400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9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工代赈项目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以工代赈项目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以工代赈项目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以工代赈项目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以工代赈项目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工代赈项目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以工代赈项目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工代赈项目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工代赈项目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以工代赈项目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以工代赈项目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自然概况

一、地理概况

xx县位于xx省东北部,昭通市南部山区,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中游东岸。

地理座标:

东经102°53′~103°27′,北纬26°32′~27°25′。

全县土地总面积3245km²,地处金沙江与牛栏江两江交汇间的三角地带,县域南北长98km,东西宽57km,,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59人,在总土地面积中,有耕地578.95km²;林地1163.62km²;草地215.73km²;荒山荒坡862.03km²;其它用地373.67km²。

人均占有林地3.8亩、牧地0.7亩,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耕地1.9亩,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荒山荒坡2.8亩,土地资源并不丰富,但开发潜力较大。

二、气候和地形、地貌

xx属于云贵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节分明,上年11月至来年5月为旱季,降水约占全年的14%;6至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6%,降水十分集中;降水年内分布极不均衡。

全县东、西、北三面为金沙江、牛栏江所环绕,中部受荞麦地河、马树河侵蚀切割为凹陷谷地。

整个地势呈由北向南降低之势,最高点是药山之巅,海拔4041m,最低点金沙江与牛栏江交汇处最低侵蚀基准面,海拔517m,相对高差3524m。

工程枢纽区地处xx后山古崩塌大滑坡堆积体的前缘部位,属滇东北高原北部乌蒙山北缘斜坡地带。

xx县由于地形地貌十分复杂,海拨高差悬殊,气候变化比较突出,属亚热带和温带共存的高原立体气候。

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山区立体气候特点,全县气候类似全国缩影,具有高寒、温暖、干热三类气候。

第二节项目区概况

一、自然概况

药山镇地处昭通市xx县境腹地,药山南麓,位于东经103°00′~103°07′、北纬26°58′~27°29′处,距离县城62公里,东与六合乡、新店乡接壤,西与大寨镇、xx营乡交界,北与东坪乡、小河乡相邻,南与铅厂乡、中寨乡毗邻,共计有九个乡镇与其接壤,巧大公路横穿其间,有13个乡镇的公路经过药山镇,交通十分方便,是xx县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二、社会概况

全镇总面积384km²,下辖17个村委会45个自然村,有汉、苗、彝、回、布依、白等民族,总人口4659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06人。

镇政府驻药山,现状人口约2500人,海拔高程2200m。

药山镇是xx县的一个高寒山区贫困镇,主要粮食作物为马玲薯、玉米、荞麦等。

境内药山南麓盛产中草药数百种,广阔的天然牧场和高山牧地使该镇的畜牧业在xx县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该镇逐步发展以萝卜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萝卜种植面积达1800余亩;同时,加快发展中草药的种植。

畜牧业、绿色食品产业和中草药种植逐步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

三、发展规划

xx县政府、县发改局和药山镇党委、政府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将药山镇作为xx县的第二中心集镇。

为加快中心小城镇的发展,xx县政府、县发改局和药山镇党委、政府提出了药山镇中心小城镇综合开发项目,从集镇新兴路、集贸市场、供水工程等项目的建设着手,充分发挥药山镇的中心地带、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的优势,带动邻近村镇的快速发展,为提高全县的城镇化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xx县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十一世纪,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的战略决策,xx省委、省政府对城乡结构调整和城市化问题也给予了极度大的关注,作出了“关于加快城镇建设的决定”,xx省计委、xx省建设厅以云计投资[2002]59号文发出《xx省十五期间中心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xx省计委、xx省建设厅以云计投资[2002]534号文发出《xx省计委、省建设厅关于昭通市中心小城镇总体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的批复》,这些都为药山镇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同时,随着“十五”计划的完成和“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广大人民群众正朝着小康生活迈进,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xx县政府、县发改局和药山镇党委、政府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提出了把药山镇建设成为xx县中部的交通、经济、社会、科教、卫生、文化发展中心,商品批发交易集散地,以发展农、牧、林产品生产和交易为主的山水小城镇。

充分发挥药山镇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的辐射作用,建成xx县的第二中心城镇。

但是,由于城镇建设及基础设施的滞后,制约了集镇的活力和全镇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中心集镇的投资环境,促进全镇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把药山中心集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小城镇。

鉴于药山新集镇拟建于河滩地的实际,为确保规划中的新集镇的防洪安全,特提出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

第三节防洪现状分析

一、洪灾调查

(一)历史文献中的洪灾记录:

据县志记载,原荞麦地集镇位于荞麦地河左岸,1928年的洪水中,巨大的洪峰夹带泥石流席卷并淹没了全部集镇,此次洪灾后,荞麦地集镇搬到荞麦地河右岸现址。

(二)中期洪灾

荞麦地于1999年7月13日晚23时56分至14日6时,发生洪水,大风灾害袭击了全乡17个村345社,共有10499户、44084人受灾的发生,给该乡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农作物大面积受损,房屋不同程度倒塌;公路,通讯设备、水利设施也严重受到损坏。

1、受灾农作物44500亩、成灾31580亩、绝收12450亩、其中:

(1)受灾玉米15000亩、成灾15000亩、绝收6000亩、减产315万公斤。

(2)受灾洋芋24000亩、成灾12000亩、绝收5050亩、减产255万公斤。

(3)受灾荞子5500亩、成灾4580亩、减产89万公斤。

粮食合计减产660万公斤、经济损失107万元。

2、大风袭击:

毁坏树林53500株、经济损失107万元;毁坏经济林17500株、经济损失87.5万元、合计损失194.5万元。

3、灾害损失:

此次受灾中,房屋倒塌60户、266人、214间,经济损失42.8万元。

危房倒塌354户、1416人、2124间,经济损失105万元。

学校、乡卫生院、信用社、乡政府等七个单位危房倒塌3600m²,经济损失70万元;供销社倒塌400m²,经济损失3.7万元。

合计经济损失23万元,家禽也不同程度死伤,大牲禽死亡25头,经济损失3.7万元,猪死亡64头,经济损失2.3万元。

荞麦地河全长8.5km,漫堤8km.冲毁57段,全长2597m,其中全部冲毁1542m,决口1054m,造成经济损失150万元,冲毁半箐煤矿经济损失120万元。

乡村公路也不同程度被冲毁,冲毁公路4条全长50km。

经济损失75万元,县通迅光缆5km,经济损失5万元,乡村通迅倒伏25杆,经济损失25万元,管网工程冲毁3000km,经济损失5万元,全部经济损失高达2100.8万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1498.3万元。

(三)近期洪灾

荞麦地地河流域于2004年8月23日7:

30分至12:

30分降大雨暴雨.荞麦地河堤冲毁2段.全长50米.漫堤6段、全长700米,淹没农作物107公倾,冲毁农作物25公倾,房屋倒塌3间,危房5间,冲走猪1头,直接经济损失125万元。

二、防洪现状分析

多次遭遇洪水和暴雨,存在着客观和主观的因素。

其主观原因有:

(1)原有河堤为土质河堤,面且老化失修,一旦洪水漫顶即形成溃坝,扩大了洪水的破坏和作用范围,该段河床坡降平缓,上游夹带的泥沙大多在此淤积导致河床面上升,致使河堤高度不足,防洪标准降低,洪水漫堤现象频频发生,据调查,河堤最低处只高于河平面0.8~1.0米,存在着巨大的防洪隐患,防洪形式也逐年严峻。

(2)由于河堤处于集镇附近,该集镇由于缺乏垃圾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加之群众环保意识淡薄,大量的各类生产、生活垃圾,以及各种废渣、废料和建筑弃渣等均倾倒于河中堵塞河道,人为的降低了防洪标准,造成行洪不畅,河床面呈逐年上升趋势,洪水一旦来临,受此阻碍,洪水水面上升,进而形成洪灾。

第四节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一)交通、电信情况

交通方便,有xx至昭通的通县油路59Km,另有3Km土路至镇政府驻地,路面相对较好。

通信条件良好,工程区移动通讯网已开通,并有通讯光缆进入。

(二)电力设施情况

工程区地处药山镇政府驻地,电网已覆盖该区,施工用电有保证。

(三)防洪设施情况

防洪基础设施差,河堤大多为土堤,堤高不够,且多处垮塌,经常遭受洪水洗劫,当地小地名为“水淹地”,从地名中可见洪水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之大。

第五节发展潜力、优势和有利条件

一、发展潜力

项目区属高山河谷立体气候区。

河道治理段多年平均气温8.6℃,多年平均降雨量1327.6mm,降雨量集中在6-10月份。

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8m/s。

有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养殖业的优势。

适合种植玉米、荞麦、洋芋、萝卜等,更是中药材的理想产地。

中药材是xx的特色产业,种植萝卜和中药材具有比较优势。

另外,当地是我县生猪、牛、羊等畜牧养殖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

二、发展优势

项目所在乡、村干部能力强,班子团结,项目区内人民群众思想认识较高,对修建防洪河堤积极性高,有利于工程项目的实施。

项目组织管理机构完善,规划指导思想明确,发展思路清晰,现场踏勘详细,调查了解充分,确保了项目的组织实施。

三、开发的有利条件

1、项目区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2、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有利于中药材产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3、项目区人民群众积极性高,有利于利用有限资金解决项目区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

4、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措施明确,开发xx县第二中心小城镇的决心坚定,由于项目区地处xx县地理中心,且通县油路等交通设施完善,项目区的中心地带、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的优势明显,项目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等。

5、项目区人民思想认识到位。

项目区群众长期生活在洪水威胁下,随着农民想方设法谋求致富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对防洪河堤的建设有着迫切的愿望。

这各迫切的需要有利于项目建设及项目建成后工程预期效益的实现。

第六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制约因素

一、存在的问题

1、原有防洪河堤老化失修,难于承担防洪任务;

2、原河堤为土质河堤,一旦洪水漫顶即形成溃堤,进而加剧洪灾的破坏性和作用范围;

3、因河道平缓,河床面上升,致使河堤高度不足,防洪标准降低,洪水漫堤现象频频发生。

据调查,原河堤最低处仅高于河床0.8~1.0米,存在巨大的防洪隐患;

4、河道雍堵和疏于清理是又一巨大的防洪隐患,据现场勘察,药山镇的大量生活垃圾及各类废物、废料及建筑弃渣等均倾倒于河道中,造成行洪不畅,河床面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主要制约因素

1、客观制约因素:

由于荞麦地河天然河道纵坡平缓,上游夹带的泥砂大多在此於积,造成河床面高程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洪形势也逐年严竣。

2、主观制约因素:

由于该处集镇缺乏垃圾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加之群众的环保观念淡薄,各类生活垃圾、生产中的废物废料及建筑弃渣等大多就近倾倒于河中堵塞河道,人为降低防洪标准,洪水一旦来临,受此阻隔,洪水水面抬升,进而形成洪灾。

3、历史因素:

由于历年来防洪资金投入不足,原有防洪河堤多因老化失修、垮塌沉陷等造成防洪功能大幅削减或不在具备防洪功能,部分土质河堤由于受历年来洪水漫堤的作用,堤顶高度不断降低,仅能略高于耕地,河堤外形与地埂接近。

鉴于以上严竣的防洪形势,根据xx县政府、县发改局和药山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药山镇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的辐射作用,建成xx县的第二中心城镇的发展要求,特进出兴建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

 

第二章以工代赈设计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设计的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项目区经济和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着力加固加高河堤,提高荞麦地河道的防洪标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巩固和保卫当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为建设我县第二个中心小城镇构建一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