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95.83KB ,
资源ID:2830400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304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以工代赈项目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以工代赈项目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1、以工代赈项目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工代赈项目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概况第一节 自然概况一、地理概况xx县位于xx省东北部,昭通市南部山区,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中游东岸。地理座标:东经1025310327,北纬26322725。全县土地总面积3245km,地处金沙江与牛栏江两江交汇间的三角地带,县域南北长98km,东西宽57km,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59人,在总土地面积中,有耕地578.95km;林地1163.62 km;草地215.73 km;荒山荒坡862.03 km;其它用地373.67 km。人均占有林地3.8亩、牧地0.7亩,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耕地1.

2、9亩,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荒山荒坡2.8亩,土地资源并不丰富,但开发潜力较大。二、气候和地形、地貌xx属于云贵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节分明,上年11月至来年5月为旱季,降水约占全年的14%;6至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6%,降水十分集中;降水年内分布极不均衡。全县东、西、北三面为金沙江、牛栏江所环绕,中部受荞麦地河、马树河侵蚀切割为凹陷谷地。整个地势呈由北向南降低之势,最高点是药山之巅,海拔4041m,最低点金沙江与牛栏江交汇处最低侵蚀基准面,海拔517m,相对高差3524m。工程枢纽区地处xx后山古崩塌大滑坡堆积体的前缘部位,属滇东北高原北部乌蒙山北缘斜坡地带。xx县由于地形地貌

3、十分复杂,海拨高差悬殊,气候变化比较突出,属亚热带和温带共存的高原立体气候。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山区立体气候特点,全县气候类似全国缩影,具有高寒、温暖、干热三类气候。第二节 项目区概况一、自然概况药山镇地处昭通市xx县境腹地,药山南麓,位于东经1030010307、北纬26582729处,距离县城62公里,东与六合乡、新店乡接壤,西与大寨镇、xx营乡交界,北与东坪乡、小河乡相邻,南与铅厂乡、中寨乡毗邻,共计有九个乡镇与其接壤,巧大公路横穿其间,有13个乡镇的公路经过药山镇,交通十分方便,是xx县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二、社会概况全镇总面积384km,下辖17个村委会45个自

4、然村,有汉、苗、彝、回、布依、白等民族,总人口4659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06人。镇政府驻药山,现状人口约2500人,海拔高程2200m。药山镇是xx县的一个高寒山区贫困镇,主要粮食作物为马玲薯、玉米、荞麦等。境内药山南麓盛产中草药数百种,广阔的天然牧场和高山牧地使该镇的畜牧业在xx县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该镇逐步发展以萝卜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萝卜种植面积达1800余亩;同时,加快发展中草药的种植。畜牧业、绿色食品产业和中草药种植逐步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三、发展规划xx县政府、县发改局和药山镇党委、政府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将药山镇作为xx县的第二中心集镇。为加快中心小城镇的发展

5、,xx县政府、县发改局和药山镇党委、政府提出了药山镇中心小城镇综合开发项目,从集镇新兴路、集贸市场、供水工程等项目的建设着手,充分发挥药山镇的中心地带、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的优势,带动邻近村镇的快速发展,为提高全县的城镇化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xx县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二十一世纪,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的战略决策,xx省委、省政府对城乡结构调整和城市化问题也给予了极度大的关注,作出了“关于加快城镇建设的决定”,xx省计委、xx省建设厅以云计投资200259号文发出xx省十五期间中心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xx省计委、xx省建设厅以云计投资2002534号文发出xx省

6、计委、省建设厅关于昭通市中心小城镇总体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的批复,这些都为药山镇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同时,随着“十五”计划的完成和“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广大人民群众正朝着小康生活迈进,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xx县政府、县发改局和药山镇党委、政府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提出了把药山镇建设成为xx县中部的交通、经济、社会、科教、卫生、文化发展中心,商品批发交易集散地,以发展农、牧、林产品生产和交易为主的山水小城镇。充分发挥药山镇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的辐射作用,建成xx县的第二中心城镇。但是,由于城镇建设及基础设施的滞后,制约了集镇的活力和全镇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

7、,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中心集镇的投资环境,促进全镇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把药山中心集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小城镇。鉴于药山新集镇拟建于河滩地的实际,为确保规划中的新集镇的防洪安全,特提出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第三节 防洪现状分析一、洪灾调查(一)历史文献中的洪灾记录:据县志记载,原荞麦地集镇位于荞麦地河左岸,1928年的洪水中,巨大的洪峰夹带泥石流席卷并淹没了全部集镇,此次洪灾后,荞麦地集镇搬到荞麦地河右岸现址。(二)中期洪灾荞麦地于1999年7月13日晚23时56分至14日6时,发生洪水,大风灾害袭击了全乡17个村345社,共有10499户、44084

8、人受灾的发生,给该乡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农作物大面积受损,房屋不同程度倒塌;公路,通讯设备、水利设施也严重受到损坏。 1、受灾农作物44500亩、成灾31580亩、绝收12450亩、其中:(1)受灾玉米15000亩、成灾15000亩、绝收6000亩、减产315万公斤。(2)受灾洋芋24000亩、成灾12000亩、绝收5050亩、减产255万公斤。(3)受灾荞子5500亩、成灾4580亩、减产89万公斤。粮食合计减产660万公斤、经济损失107万元。2、大风袭击:毁坏树林53500株、经济损失107万元;毁坏经济林17500株、经济损失87.5万元、合计损失194.5万元。3、灾害损失:此次

9、受灾中,房屋倒塌60户、266人、214间,经济损失42.8万元。危房倒塌354户、1416人、2124间,经济损失105万元。学校、乡卫生院、信用社、乡政府等七个单位危房倒塌3600m,经济损失70万元;供销社倒塌400 m,经济损失3.7万元。合计经济损失23万元,家禽也不同程度死伤,大牲禽死亡25头,经济损失3.7万元,猪死亡64头,经济损失2.3万元。荞麦地河全长8.5km,漫堤8km.冲毁57段,全长2597m,其中全部冲毁1542m,决口1054m,造成经济损失150万元,冲毁半箐煤矿经济损失120万元。乡村公路也不同程度被冲毁,冲毁公路4条全长50km。经济损失75万元,县通迅光

10、缆5km,经济损失5万元,乡村通迅倒伏25杆,经济损失25万元,管网工程冲毁3000km,经济损失5万元,全部经济损失高达2100.8万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1498.3万元。(三)近期洪灾荞麦地地河流域于2004年8月23日7:30分至12:30分降大雨暴雨.荞麦地河堤冲毁2段.全长50米.漫堤6段、全长700米,淹没农作物107公倾,冲毁农作物25公倾,房屋倒塌3间,危房5间,冲走猪1头,直接经济损失125万元。二、防洪现状分析多次遭遇洪水和暴雨,存在着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其主观原因有:(1)原有河堤为土质河堤,面且老化失修,一旦洪水漫顶即形成溃坝,扩大了洪水的破坏和作用范围,该段河床坡降平缓

11、,上游夹带的泥沙大多在此淤积导致河床面上升,致使河堤高度不足,防洪标准降低,洪水漫堤现象频频发生,据调查,河堤最低处只高于河平面0.81.0米,存在着巨大的防洪隐患,防洪形式也逐年严峻。(2)由于河堤处于集镇附近,该集镇由于缺乏垃圾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加之群众环保意识淡薄,大量的各类生产、生活垃圾,以及各种废渣、废料和建筑弃渣等均倾倒于河中堵塞河道,人为的降低了防洪标准,造成行洪不畅,河床面呈逐年上升趋势,洪水一旦来临,受此阻碍,洪水水面上升,进而形成洪灾。第四节 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一)交通、电信情况交通方便,有xx至昭通的通县油路59Km,另有3Km土路至镇政府驻地,路面相对较好。通信条件

12、良好,工程区移动通讯网已开通,并有通讯光缆进入。(二)电力设施情况工程区地处药山镇政府驻地,电网已覆盖该区,施工用电有保证。(三)防洪设施情况防洪基础设施差,河堤大多为土堤,堤高不够,且多处垮塌,经常遭受洪水洗劫,当地小地名为“水淹地”,从地名中可见洪水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之大。第五节 发展潜力、优势和有利条件一、发展潜力项目区属高山河谷立体气候区。河道治理段多年平均气温8.6,多年平均降雨量1327.6mm,降雨量集中在6-10月份。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8m/s。有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养殖业的优势。适合种植玉米、荞麦、洋芋、萝卜等,更是中药材的理想产地。中药材是xx的特色产业,种植

13、萝卜和中药材具有比较优势。另外,当地是我县生猪、牛、羊等畜牧养殖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二、发展优势项目所在乡、村干部能力强,班子团结,项目区内人民群众思想认识较高,对修建防洪河堤积极性高,有利于工程项目的实施。项目组织管理机构完善,规划指导思想明确,发展思路清晰,现场踏勘详细,调查了解充分,确保了项目的组织实施。三、开发的有利条件1、项目区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2、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有利于中药材产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3、项目区人民群众积极性高,有利于利用有限资金解决项目区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4、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措施明确,开发xx县第二中心小城镇的决心坚定,由于项目区地处

14、xx县地理中心,且通县油路等交通设施完善,项目区的中心地带、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的优势明显,项目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等。5、项目区人民思想认识到位。项目区群众长期生活在洪水威胁下,随着农民想方设法谋求致富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对防洪河堤的建设有着迫切的愿望。这各迫切的需要有利于项目建设及项目建成后工程预期效益的实现。第六节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制约因素一、存在的问题1、原有防洪河堤老化失修,难于承担防洪任务;2、原河堤为土质河堤,一旦洪水漫顶即形成溃堤,进而加剧洪灾的破坏性和作用范围;3、因河道平缓,河床面上升,致使河堤高度不足,防洪标准降低,洪水漫堤现象频频发生。据调查,原河堤最低处仅

15、高于河床0.81.0米,存在巨大的防洪隐患;4、河道雍堵和疏于清理是又一巨大的防洪隐患,据现场勘察,药山镇的大量生活垃圾及各类废物、废料及建筑弃渣等均倾倒于河道中,造成行洪不畅,河床面呈逐年上升趋势。二、主要制约因素1、客观制约因素:由于荞麦地河天然河道纵坡平缓,上游夹带的泥砂大多在此於积,造成河床面高程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洪形势也逐年严竣。2、主观制约因素:由于该处集镇缺乏垃圾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加之群众的环保观念淡薄,各类生活垃圾、生产中的废物废料及建筑弃渣等大多就近倾倒于河中堵塞河道,人为降低防洪标准,洪水一旦来临,受此阻隔,洪水水面抬升,进而形成洪灾。3、历史因素:由于历年来防洪资金投入不

16、足,原有防洪河堤多因老化失修、垮塌沉陷等造成防洪功能大幅削减或不在具备防洪功能,部分土质河堤由于受历年来洪水漫堤的作用,堤顶高度不断降低,仅能略高于耕地,河堤外形与地埂接近。 鉴于以上严竣的防洪形势,根据xx县政府、县发改局和药山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药山镇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的辐射作用,建成xx县的第二中心城镇的发展要求,特进出兴建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第二章 以工代赈设计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第一节 设计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项目区经济和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着力加固加高河堤,提高荞麦地河道的防洪标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巩固和保卫当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为建设我县第二个中心小城镇构建一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