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裂缝有关规范规定及防治措施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9626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结构裂缝有关规范规定及防治措施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混凝土结构裂缝有关规范规定及防治措施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混凝土结构裂缝有关规范规定及防治措施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混凝土结构裂缝有关规范规定及防治措施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混凝土结构裂缝有关规范规定及防治措施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混凝土结构裂缝有关规范规定及防治措施汇总.docx

《混凝土结构裂缝有关规范规定及防治措施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结构裂缝有关规范规定及防治措施汇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混凝土结构裂缝有关规范规定及防治措施汇总.docx

混凝土结构裂缝有关规范规定及防治措施汇总

混凝土结构裂缝有关XX标准规定及防治措施汇总

混凝土结构裂缝有关国家标准规定及防治措施汇总《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xx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是:

1总那么;2术语和符号;3根本规定;4地基变形裂缝控制;5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6砌体结构裂缝控制;7轻质隔墙裂缝控制;8外墙外保温工程裂缝控制;9装修工程裂缝控制;10裂缝的判断与处理。

5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5.1一般规定5.1.1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第3.2.1条的规定外,尚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GB50010等关于裂缝控制的规定,并在构件容易开裂的部位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预防裂缝的产生。

5.1.2结构混凝土的配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保证其体积稳定性。

5.1.3混凝土结构施工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压面、养护和拆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标准》GB50666的规定;2对容易出现裂缝的结构或构件宜采取防止开裂的措施。

5.2设计Ⅰ控制间接作用效应的措施5.2.1对体量大或外形和刚度变化的混凝土结构,宜设置伸缩缝或设置适量的后浇带。

5.2.2对外表尺寸大的墙体、楼板等面状混凝土结构构件,可设置引导开裂的控制缝(图5.2.2)。

控制缝应设置在不影响观感、不易渗漏或后续施工能掩盖的部位。

5.2.3对大跨度的屋盖结构和刚度较大的室外构件,宜设置允许位移的支座。

Ⅱ防裂构造措施5.2.4在混凝土结构以下受到约束的部位,应配置构造钢筋或采取相应的防裂构造措施:

图5.2.2混凝土结构的控制缝1-引导缝;2-预留缺口;3-掩饰或装条;4-预埋止水带;5-预留缺口或插片;6-后浇墙体1按简支构件设计,但嵌固在砌体墙内的现浇板、预制板或梁的端部;2按铰接端设计而实际为约束连接的混凝土墙或柱的端部;3按铰接梁设计但实际与墙或柱浇筑成一体的梁端及墙、柱连接部位;4预制构件的拼接部位;5预制板的板侧拼缝;6混凝土结构与其他类型构件的连接部位;7按受压设计,而实际可能承受拉力的构件;8大跨度构件的支撑部位;9大跨度楼板的角部区域;10结构单元楼板的角部区域。

5.2.5在混凝土结构以下形状、刚度突变的部位,宜配置防止应力集中裂缝的构造钢筋或采用圆角、折角等防裂构造措施:

1构件的凹角部位;2结构中部有局部凹进的部位;3楼板、墙体厚度变化的部位;4门、窗、设备、管道、施工洞口的角部;5结构体量、外形、质量、刚度突变的部位。

5.2.6在混凝土构件容易引起收缩变形积累的以下部位,宜增加抵抗收缩变形的构造配筋或钢筋网片:

1现浇混凝土板面的板芯部位;2板边、板角部位;3墙面水平部位;4梁类构件侧面;5混凝土保护层中。

Ⅲ间接作用的控制措施5.2.7大体积混凝土或表较大的混凝土构件,宜选用强度较低的混凝土。

当采用混凝土时,宜延长其到达规定强度的龄期。

5.2.8对容易开裂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应采取以下控制间接作用的防护措施:

1混凝土结构的屋面应设置保温层和隔热层;

2直接暴露在室外空气中的阳台、雨罩、檐口板、墙等构件或配件应减小伸缩缝间距;应设置保温层;易受阳光曝晒的部位应做成浅色;3对采用地板采暖的楼盖,采暖设施与楼板之间宜设置隔热层。

5.2.9对于裂缝控制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可通过分析估算间接作用的效应,确定结构混凝土的裂缝控制性能。

分析估算所需的混凝土热物理性能参数可按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取值;混凝土收缩的规律可按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确定;混凝土徐变的规律可按本规程附录C的规定确定。

5.3混凝土材料5.3.1混凝土的生产方应根据设计和施工方对混凝土性能提出的要求和原材料性能实际检验结果,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规定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对有较高抗裂要求的混凝土,可使粗骨料的紧密堆积密度到达最大进行混凝土配合比抗裂优化设计。

5.3.2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指标应按有关标准进行检验。

胶凝材料和外加剂等相容性试验可按本规程附录D进行。

5.3.3进行施工混凝土试配时,宜进行以下同条件养护试验:

1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2混凝土收缩量和收缩速率;3混凝土抗裂性能;4混凝土微膨胀性能。

5.3.4对板类构件的混凝土宜按本规程附录E进行混凝土抗裂性能试验。

5.3.5对大体积混凝土应采取以下控制水化热的措施:

1宜采用低热水泥;2可按设计允许的延迟龄期要求使用粉煤灰和缓凝剂,调节胶凝材料水化速度;3在混凝土拌合物的运输与浇筑过程中,应进行温度控制。

5.4施工5.4.1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施工,应针对板类构件的混凝土和大体积混凝土采取专门的预防裂缝的措施。

5.4.2后浇带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后浇带的间距不宜大于30m,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800mm;

2后浇带宜在混凝土干缩速率明显下降后浇筑;混凝土的干缩速率可通过现场同条件养护试件测定。

5.4.3后浇带的浇筑应符合以下规定:

1浇筑前应去除后浇带两侧松散的混凝土;2当后浇带的主筋切断时,可采用搭接或机械连接形式连接;3后浇带混凝土强度等级宜较其两侧构件提高一个等级;4当采用补偿收缩或微膨胀混凝土时,应对其补偿收缩或微膨胀的性能进行检验;5后浇带施工后,保湿养护不宜少于14d。

5.4.4对于板类构件,除采取规定的养护措施外,应采取以下附加处理措施:

1在混凝土初凝前,应采用平板振动器进行二次振捣;2终凝前应对混凝土外表进行抹压;3掺加粉煤灰、缓凝剂的混凝土应增加养护时间。

5.4.5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宜采用分片浇筑、分层或分段浇筑的施工措施,其施工宜符合以下规定:

1分片、分层或分段浇筑的最小块材尺寸及时间间隔,宜以混凝土内外温差不大于25℃、外表与大气温差不大于20℃为控制目标;

2当通过分片、分层或分段界面处的钢筋较少时,应增设通过界面表层的连接钢筋,连接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150mm,钢筋深入界面内的长度和外露长度宜大于150mm;3对有防水要求的构件应在连接处放置止水带;4跳仓法施工或分段浇筑的构件,宜经7d以上养护后,再将各段连成整体,其跳仓接缝应按施工缝要求处理。

5.4.6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宜进行内外温差和环境温度的监测。

早期养护不宜用冷水直接冲淋混凝土外表;当环境温度较低时,宜采取防止混凝土外表温度快速降低的技术措施。

5.4.7大体积混凝土的外表裂缝控制,宜按本规程第5.4.5条第1、2款的规定执行。

10裂缝的判断与处理10.1一般规定10.1.1判定建筑开裂的原因可采取由表及里、由装修到结构的判断方式。

10.1.2当装修面层出现裂缝、空鼓或损伤时,可按以下方式进行判断:

1应检查支承装修面层的找平层、垫层、保温层等的开裂、缺陷、空鼓、松动、受潮、受冻等异常情况;2当找平层、垫层、保温层等无异常情况时,应从装修面层本身查找开裂、空鼓等的原因并确定处理措施。

10.1.3当找平层、垫层或保温层等存在开裂、空鼓、脱落等问题时,可按以下方式进行判断:

1应检查主体结构、围护结构或土层等的开裂、缺陷或明显变形等异常情况;2当主体结构、围护结构或土层等无异常情况时,应从找平层、垫层或保温层本身查找开裂、空鼓等的原因并确定处理措施。

10.1.4结构存在裂缝时可按以下规那么进行判定:

1对存在受力裂缝的结构应进行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分析;并应根据分析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2对变形裂缝,可根据裂缝的形态、位置和出现的时间等因素分析裂缝的原因和开展情况,并应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和裂缝处理措施。

10.2装修裂缝的判断与处理10.2.1当墙面、地面或吊顶面板等装修面层开裂时,可采取局部或全部更换的处理措施。

Ⅰ墙面装修10.2.2墙面抹灰层局部起翘、空鼓和开裂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处理:

1将起翘、空鼓和开裂部位每边加宽50mm部位划出范围,用切割锯按线切割;2将切割范围内的面层或基层全部剔除;3用提高一个强度等级且加膨胀剂的同品种砂浆抹压密实,并及时进行养护。

10.2.3墙面涂层的外表裂缝可按以下步骤处理:

1铲掉开裂部位的表层;2用砂纸将涂层的基层打磨平整;3用界面剂粘绸布一道,重刮腻子;4重刷涂料。

10.2.4结构出现不同墙体材料的相交部位的界面裂缝可按本规程第9.3.4条的规定处理。

Ⅱ地面装修10.2.5地面装修的空鼓,应将空鼓部位加宽50mm范围处用切割锯切割,将该范围的面层和基层空鼓全部剔凿后,宜采用提高一级强度等级材料进行浇筑、抹压密实处理。

10.2.6建筑地面装修的外表裂缝可采取水泥基胶浆进行面层修补补强。

10.2.7对于基层或结构裂缝,可采用灌压环氧浆液的处理措施,环氧浆液配比应经过验证,并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对原有裂缝采用环氧胶泥封缝,并留出灌浆孔和出浆孔;2将配制好的环氧浆液放入注胶罐中,注胶时压力宜为0.2MPa~0.3MPa;3浆液刚从出浆孔流出时,不应马上停止注胶,应维持压力5min~10min。

Ⅲ吊顶面板10.2.8吊顶面板开裂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判断:

1受潮或受冻;2未设置伸缩缝;3受外力作用;4应力集中。

10.2.9建筑吊顶装修裂缝的处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1建筑吊顶装修的界面缝和控制缝,应按设计要求采用留明缝或采用掩饰裂缝措施;2建筑吊顶装修伸缩缝的处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1)应将裂缝全部刮开,可用嵌缝腻子将刮开处分三次刮平;

2)粘贴玻璃纤维网格布,每边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00mm;3建筑吊顶装修的外表裂缝,应采取用砂纸将已出现裂纹的部位打磨平整后粘贴绸布的处理方法;4吊顶面板挠度过大开裂时,可采取加固结构后重新吊顶的措施。

10.3外墙外保温裂缝的判断与处理10.3.1保温层出现问题时,可按以下方法进行判断:

1保温层出现裂缝时,应核查围护结构的变形、开裂情况;2保温层受潮时,应核查防水和隔汽层的情况。

10.3.2当围护结构对保温层裂缝无影响时,应对保温层进行局部修复。

10.3.3当保温层受潮时,应待基层枯燥后重新铺设保温层。

10.6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判断与处理10.6.1对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判断应在本节所列各种因素的根底上进行,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10.6.2因胶凝材料安定性引发的膨胀性裂缝,可按以下规定判断与处理:

1当有剩余胶凝材料时,应对其进行安定性的试验或检验;2当没有剩余胶凝材料时,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的有关规定判断其继续开展的可能性;3对于大出现严重裂缝的构件,可采取重新浇筑混凝土或外包混凝土加固等处理措施;4对于裂缝较少且没有明显开展的构件,可按本规程附录H规定的方法进行裂缝处理,也可采取局部剔凿修补的处理措施。

10.6.3施工期间,在梁、板类构件钢筋保护层上的顺筋裂缝,及墙、柱类构件箍筋外侧的水平裂缝,可采取封闭处理措施。

10.6.4高温、枯燥条件下,浇筑的混凝土终凝后出现的龟裂,应对裂缝进行灌缝或外表封闭的处理。

10.6.5对混凝土固化过程中因水化热造成的外表与内部的温差裂缝,应待其稳定后向裂缝内灌注胶粘剂封闭。

当构件有防水要求时,应检查灌胶后的渗漏情况,或在构件外表增设弹性防水涂层。

10.6.6混凝土硬化后,在表较大构件、形状突变部位、高度较大梁的腹部、门窗洞口角部、长度较大构

件的中部和浇筑混凝土的施工缝等处出现的干缩裂缝,应在其稳定后采取封闭处理措施。

10.6.7混凝土结构中由于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可根据以下特征进行判断:

1裂缝顺钢筋的方向开展并有黄褐色锈渍;2对锈蚀钢筋边的混凝土取样,进行氯离子含量测定。

10.6.8对混凝土结构中由于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在构件承载力尚符合设计要求的条件下,应按以下方法进行处理:

1采取遏制钢筋锈蚀继续开展的措施;2对于开展缓慢的钢筋锈蚀裂缝,应采取封闭裂缝的处理措施或将开裂处混凝土剔除,用度等级的砂浆或聚合物砂浆进行修补。

10.6.9对有热源影响的混凝土构件上的温差裂缝,应在对造成温度变化的原因采取治理措施后,对构件温差裂缝进行处理。

10.6.10对碱骨料反响引起的裂缝,可根据以下特征进行判断:

1骨料出现反响开裂;2混凝土碱含量超过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的限值;

3混凝土中骨料具有碱活性。

10.6.11碱骨料裂缝应按以下方法进行处理:

1枯燥常温环境下,对较轻的裂缝进行灌缝处理;对较重的裂缝进行裂缝封闭后,对构件采取约束加固的处理措施;2潮湿高温环境下,可在封闭裂缝、约束加固后,增设外表防水处理和隔热处理措施;3对不易采取上述处理措施的构件,可采取更换构件的措施。

10.6.12对冬季寒冷或严寒地区的室外混凝土构件的冻胀裂缝,可在消除造成冻胀裂缝的因素后,进行构件加固或补强措施。

10.6.13对使用阶段出现的混凝土构件受力裂缝,应根据裂缝形态作出判断并进行构件承载能力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

当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加固处理措施。

10.7地基变形裂缝的判断与处理10.7.1地基不均匀变形裂缝的判断应包括裂缝产生原因、造成地基不均匀变形的原因和开展情况等。

10.7.2地基不均匀变形造成裂缝的判定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根据裂缝位置、形态与走向等查找不均匀变形发生的部位和范围;2将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部位、范围等参数与裂缝的位置与走向等进行核对。

10.7.3造成地基不均匀变形的原因可从以下方面判断:

1浅埋根底地基遭受冻胀作用;2管线断裂或其他原因造成地基含水率的变化或局部沉陷;3地下水位突然升高或毗邻工程施工降水;4建筑周边堆放重物;5同样地基的根底压力差异过大;6同一结构单元基压缩性能差异过大;7相邻根底压力相互影响;8管沟与墙体之间未留出间隙;9地基局部存在未经处理的软弱层;10毗邻建筑基坑开挖的影响;11特殊土地基处理情况,包括湿陷性黄土地基、膨胀土地基等。

10.7.4当影响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部位和客观原因确定后,应作出地基不均匀变形开展情况的判断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10.7.5当地基不均匀变形趋于稳定或经过有效治理后,方可对裂缝进行处理。

附录H混凝土裂缝处理方法H.0.1混凝土裂缝可采用凿槽嵌补、扒钉控制裂缝、压力灌浆、抽吸灌浆和浸渍修补等措施治理。

H.0.2凿槽嵌补可消除混凝土外表的裂缝,其修补操作可按以下步骤实施:

1在开裂混凝土的外表上沿裂缝剔凿凹槽,凹槽可为V形、梯形或U形,凹槽的宽度和深度宜为40mm~60mm;2清洗并晾干凹槽;3用环氧树脂、环氧胶泥、聚氯乙烯胶泥或沥青膏等嵌填修补材料将凹槽嵌缝并填平;4在嵌缝材料上涂刷水泥净浆或其他涂料;5当构件有防水要求时,在水泥枯燥后增设防水油膏面层。

H.0.3扒钉控制裂缝的方法可有效限制裂缝宽度的增长,裂缝治理可按以下步骤实施:

1沿裂缝按需要的间距和跨度钻孔;2孔内填塞胶结材料,并跨缝钉入扒钉用胶结材料固定;

3当需要凿槽嵌补时,可按本附录第H.0.2条的步骤执行。

H.0.4压力灌浆裂缝治理方法可按以下步骤操作:

1清理裂缝外表,用胶结材料封闭裂缝并预留灌浆孔和溢浆口;2粘结固定灌浆嘴,并连接压浆泵;3按需要配制水泥浆、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水泥等灌浆材料;4按需要的压力进行压力灌浆;5当浆液由溢浆口流出可停止压力灌浆;6去除溢流浆液,拔除灌浆嘴清理构件外表。

H.0.5抽吸灌浆裂缝治理方法可按以下步骤操作:

1清理裂缝外表,用胶结材料封闭裂缝并预留吸浆口;2配制水泥浆、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水泥等灌缝材料;3粘结固定抽吸管并压紧弹簧造成负压,将涂布在裂缝外表的浆液吸入裂缝内;4拔除抽吸管,清理构件外表。

H.0.6对于龟裂的混凝土宜采用浸渍混凝土裂缝治理方法,可按以下步骤操作:

1在需要处理的混凝土区域内钻孔;

2粘结固定压浆嘴,并连接压浆泵;3配制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水泥等浸渍浆料;4按需要的压力向钻孔内注入浸渍浆料;5当浸渍浆料从构件外表溢出可停止注浆;6去除溢流浆液,拔除压浆嘴,清理构件外表。

《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关于: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构件的挠度限值、裂缝控制等级及最大裂缝宽度限值《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GB50010-xx(xx年版)第第3.4裂缝控制3.4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3.4.1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其使用功能及外观要求,按以下规定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1对需要控制变形的构件,应进行变形验算;2对不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应进行混凝土拉应力验算;3对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应进行受力裂缝宽度验算;

4对舒适度有要求的楼盖结构,应进行竖向自振频率验算。

3.4.2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钢筋混凝土构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应分别按荷载的准永久组合并考虑作用的影响或标准组合并考虑作用的影响,采用以下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进行验算:

S≤C(3.4.2)式中:

S——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C——结构构件到达正常使用要求所规定的变形、应力、裂缝宽度和自振频率等的限值。

3.4.3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最大挠度应按荷载的准永久组合,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最大挠度应按荷载的标准组合,并均应考虑荷载作用的影响进行计算,其计算值不应超过表3.4.3规定的挠度限值。

注:

1表中l0为构件的计算跨度;计算悬臂构件的挠度限值时,其计算跨度l0按实际悬臂长度的2倍取用;2表中括号内的数值适用于使用上对挠度有较高要求的构件;3如果构件制作时预先起拱,且使用上也允许,那么在验算挠度时,可将计算所得的挠度值减去起拱值;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尚可减去预加力所产生的反拱值;4构件制作时的起拱值和预加力所产生的反拱值,不宜超过构件在相应荷载组合作用下的计算挠度值。

3.4.4结构构件正截面的受力裂缝控制等级分为三级,等级划分及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级——严格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按荷载标准组合计算时,构件受拉边缘混凝土不应产生拉应力。

二级——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按荷载标准组合计算时,构件受拉边缘混凝土拉应力不应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的标准值。

三级——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

对钢筋混凝土构件,按荷载准永久组合并考虑作用影响计算时,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不应超过本标准表3.4.5规定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

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按荷载标准组合并考虑作用的影响计算时,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不应超过本标准第

3.4.5条规定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对二a类环境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尚应按荷载准永久组合计算,且构件受拉边缘混凝土的拉应力不应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标准值。

3.4.5结构构件应根据结构类型和本标准第3.5.2条规定的环境类别,按表3.4.5的规定选用不同的裂缝控制等级及最大裂缝宽度限值ωlim。

注:

1对处于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60%地区一类环境下的受弯构件,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可采用括号内的数值;2在一类环境下,对钢筋混凝土屋架、托架及需作疲劳验算的吊车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取为0.20mm;对钢筋混凝土屋面梁和托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取为0.30mm;3在一类环境下,对预应力混凝土屋架、托架及双向板体系,应按二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对一类环境下的预应力混凝土屋面梁、托梁、单向板,应按表中

二a类环境的要求进行验算;在一类和二a类环境下需作疲劳验算的预应力混凝土吊车梁,应按裂缝控制等级不低于二级的构件进行验算;4表中规定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和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仅适用于正截面的验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斜截面裂缝控制验算应符合本标准第7章的有关规定;5对于烟囱、筒仓和处于液体压力下的结构,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6对于处于四、五类环境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7表中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为用于验算荷载作用引起的最大裂缝宽度。

3.4.6对混凝土楼盖结构应根据使用功能的要求进行竖向自振频率验算,并宜符合以下要求:

1和不宜低于5Hz;2办公楼和旅馆不宜低于4Hz;3大跨度公共建筑不宜低于3Hz。

3.5耐久性设计3.5耐久性设计

3.5.1混凝土结构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和环境类别进行耐久性设计,耐久性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2提出对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根本要求;3确定构件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4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耐久性技术措施;5提出结构使用阶段的检测与维护要求。

注:

对临时性的混凝土结构,可不考虑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

3.5.2混凝土结构暴露的环境类别应按表3.5.2的要求划分。

注:

1室内潮湿环境是指构件外表经常处于结露或湿润状态的环境;2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标准》GB50176的有关规定;3海岸环境和海风环境宜根据当地情况,考虑主导风向及结构所处迎风、背风部位等因素的影响,由调查研究和工程经验确定;

4受除冰盐影响环境是指受到除冰盐盐雾影响的环境;受除冰盐作用环境是指被除冰盐溶液溅射的环境以及使用除冰盐地区的洗车房、停车楼等建筑;5暴露的环境是指混凝土结构外表所处的环境。

3.5.3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混凝土结构,其混凝土材料宜符合表3.5.3的规定。

注:

1氯离子含量系指其占胶凝材料总量的百分比;2预应力构件混凝土中的最大氯离子含量为0.06%;其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按表中的规定提高两个等级;3素混凝土构件的水胶比及最低强度等级的要求可适当放松;4有可靠工程经验时,二类环境中的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可降低一个等级;5处于严寒和寒冷地区二b、三a类环境中的混凝土应使用引气剂,并可采用括号中的有关参数;

6当使用非碱活性骨料时,对混凝土中的碱含量可不作限制。

3.5.4混凝土结构及构件尚应采取以下耐久性技术措施:

1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的预应力筋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外表防护、孔道灌浆、加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等措施,外露的锚固端应采取封锚和混凝土外表处理等有效措施;2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3严寒及寒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