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第九单元 日常书面表达一般方法 《大学语文新编》主编魏饴教授博士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8061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第九单元 日常书面表达一般方法 《大学语文新编》主编魏饴教授博士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精品第九单元 日常书面表达一般方法 《大学语文新编》主编魏饴教授博士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精品第九单元 日常书面表达一般方法 《大学语文新编》主编魏饴教授博士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精品第九单元 日常书面表达一般方法 《大学语文新编》主编魏饴教授博士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精品第九单元 日常书面表达一般方法 《大学语文新编》主编魏饴教授博士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第九单元 日常书面表达一般方法 《大学语文新编》主编魏饴教授博士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docx

《精品第九单元 日常书面表达一般方法 《大学语文新编》主编魏饴教授博士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第九单元 日常书面表达一般方法 《大学语文新编》主编魏饴教授博士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第九单元 日常书面表达一般方法 《大学语文新编》主编魏饴教授博士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docx

精品第九单元日常书面表达一般方法《大学语文新编》主编魏饴教授博士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

 

第九单元日常书面表达一般方法《大学语文新编》主编魏饴(教授、博士)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九单元日常书面表达一般方法

一、立意与选材

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通过观察、调查和阅读获取了大量的材料,于是逐步形成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和理解;这些感悟和理解用文章表达出来,体现在文中就是文章的“意”。

当这个“意”确立之后,就要围绕这个“意”去选择比较充分、比较典型的材料来支撑它——这就是所谓立意和选材。

 

(一)立意

1.“意”与“材”及二者的关系

所谓“文以意为主”,“意”就是“主题”的意思。

主题源于德国的一个音乐术语,即乐曲中的“主旋律”,是个外来词。

中国古代谓之“意”。

主题即作者在反映生活现象或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时,通过全部文章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态度和一定的写作意图。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是决定文章价值的首要因素,它对文章的谋篇布局等均有一定影响。

文章的主题靠材料来表现,材料是观点的支柱,是情感的依托,没有材料的支撑,观点无法树立,情感无法表达,目的无法实现。

2.立意的要求与提炼

首先,文章中的“意”必须正确。

也就是说这个“意”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二、“意”要深刻。

文章的主题要揭示事物的本质。

这就要求我们由表及里地认识事物,深入挖掘蕴藏在材料中的思想意义。

第三、“意”要新鲜。

古人云:

“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鲜的事物总是具有吸引力,能让人耳目一新,予人新的启示,文章之“意”更是如此。

以上是关于立意的要求,下面再说炼意的方法。

好的文章立意,是从生活中来的——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积累,它要求我们深入生活,在生活实践中长时间的观察、体验、思考。

在获取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必须从全部材料出发,注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发掘事物本质。

炼意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独创性的精神劳动,需要经过反复思考,多方位多层次的开掘。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选好表现主体的角度,追求一定的深度,勇于推陈出新。

(二)选材

1.题材、素材与资料

一般而言,素材、题材和资料均可称为材料,材料是一个上位概念。

所谓题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一方面,如“军事题材”、“爱情题材”。

狭义是指构成文学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

在文学创作中,习惯采用“素材”和“题材”两个概念。

素材指作者为创作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所收集的未写入作品的原始材料,它一般是零散的、不完整的。

实用文章不使用这两个概念。

撰写学术论文、实验报告和其他科技文章,常用“资料”这一概念,资料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用来参考和利用的各种书面材料。

2.材料的收集与观察

收集材料主要有观察、调查和阅读几种方法。

一般人往往忽视观察,实际上它是收集材料的重要方式。

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的感知,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获得外部信息的活动。

它是认识世界的起点,也是人们充分占有材料、增强感性认识的手段。

第一、观察要细致、深入。

只有细致深入地观察事物才能发现事物的特点,并由表及里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获得别人未曾发现的有价值的材料。

第二、应该讲究角度。

视角不同,它们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观察事物不仅要多角度去看,看全面,更应该选取独特的视角,去看到别人不曾注意而又有价值的方面。

3.选材的要求

首先,要围绕主题选材。

一方面要加强题材与主题之间的逻辑联系;另一方面是要恰当地确定好运用题材的角度。

任何一个材料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都会显示出不同的意义来,应抓住材料中能充分说明主题的那一点进行开掘。

其次,要选取真实的材料。

材料真实一是指事实存在的确凿性。

比如新闻、科学论文中运用的材料等;第二是指事物存在的必然性,一般文学作品中所运用的材料则不一定是事实存在,但应该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的,现实中可能发生的。

再次,要选取典型的材料。

典型的材料是指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真实面貌,最能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材料。

 

理解应用

讨论

钟嵘有一段关于创作与生活的论述:

“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东月祁寒,斯四侯之感诸诗者也。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

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杨娥入宠,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钟嵘《诗品》)

就钟嵘的这段话在小组开展讨论,谈谈你的理解。

 

二、布局与用语

人类先有口头语言,然后才产生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是“写的语言”。

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诉诸语言文字,形成篇章,期待读者阅读,这就包括了用语与布局。

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文章;没有布局,语言也就是杂乱零散的。

因此,布局与用语是书面表达的两个重要方面。

 

(一)布局

所谓布局,俗称“谋篇布局”,“搭架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结构。

这里重点谈谈文章布局的四个基本环节。

1.层次与段落

层次是内容上相对完整的意义单位,也叫意义段,结构段,有别于自然段。

段落是指在书面形式上以换行为标志的章法单位,也叫自然段。

安排好文章的段落和层次,使文章在结构上既具有严谨美,也具有自然美,体现出作者思维的严密与内容的和谐。

2.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在文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古人有“风头、猪肚、豹尾”之说,不仅要求文章开头漂亮,能引人入胜,中间即主体要内容丰富,更要求结尾要有力度。

文章开头一定要讲究。

怎样才算讲究呢?

精致、凝炼、自然就是讲究,同时还要看开头与全文是否保持着血脉贯通的关系。

作品结尾是一篇文章的总收束,同样不能忽视。

正如俗话所说:

“头难起,尾难结。

3.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指文章层次和段落之间的衔接和变换。

一般在以下几种情形下应考虑过渡:

论述问题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文章内容一层转到另一层;文章叙述与议论、抒情相转接处;由倒叙转入顺叙等。

过渡的方式可以是过渡词,也可以是过渡句,还可以是过渡段,依情形而定。

照应指文章内容的前后关联和呼应。

什么情况下需要照应?

如强调突出某一主题;前文有悬念时;前文有伏笔时;前文有寓意时等都需要照应。

照应的方式有首尾照应,文题照应,前后照应等。

4.详写与略写

古人写文章有“疏可走马,密不容针”之说,强调的正是文章内容的详略处理。

详写与略写的要求,具体来说,首先是根据主题确定,凡是能充分表现主题的材料则要详写,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则略写;其次,根据行文安排确定,前文已经叙述过的材料不要重复;再次,根据读者需要考虑,读者所关心的、感兴趣的事物要详写,反之略去;最后,根据体裁处理详略。

(二)语言

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表达的工具。

因而,文章也就是语言的艺术。

运用语言进行书面表达是要讲究方法的。

1.运用语言首先要准确

语言的准确,最重要的是选择恰当的词语。

巴乌斯托夫斯基认为“在形容一个名词的三个形容词中,任何时候其中只有一个最恰当,而其余两个毫无疑义是要逊色些的,因此,非常明显,应当留下这个‘独一无二’的形容词,毫不吝惜地将其余两个删去。

”[1]看来,语言运用得准确与否是大有讲究的。

2.语言要凝炼

洁净单纯、无杂质,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和表现力,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博大精深的内容。

3.语言要新巧

“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

”“求新,必须求奇。

新,即奇之别名也,万人共见,绝无奇矣。

”[2]且新且奇,即显其美。

4.朴素,清新,雅致

这是古今中外作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袁枚《随园诗话》云:

“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谈。

”文章亦如此。

袁枚所谓“大巧之朴”、“浓后之淡”强调的是修饰巧妙得接近自然,清新雅致,不露痕迹。

5.语言要幽默风趣

余光中说:

“幽默在人性之中是十分可贵的秉赋,并非人人都有。

有此天赋的人也自有高下之分:

有的得天独厚,慧心能觑破人生世态的种种荒谬,绣口能将神来得顿悟发为妙语,令人解颐。

这种人若有彩笔,幽默文章自然源源不绝,奔赴腕下”。

[3]他认为幽默感是天赋,但我们觉得也可以培养。

一个人必须敏于观察,富于想象,善于表达,才能超出世俗的观念,甚至逆向思维,反常合道,说出匪夷所思的奇思妙想。

幽默家不但有锦心,还得有绣口始能传后。

 

理解应用

讨论

中国古代建筑讲究虚实掩映,勾心斗角,曲径通幽,参差交错,双桥并架等结构艺术,它给我们的文章布局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证据支持)

 

三、书面表达方式和技巧

表达方式是作者运用语言反映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思的方法和手段。

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取决于文章的写作目的、表现对象的特征。

表达方式具有自身特点、规律和要求,了解并掌握这些特点、要求和规律,会更有利于表达。

书面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一)叙述

叙述,就是将人物的经历或事件的经过运用陈述性的语言进行表述的方法。

它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六个基本要素。

叙述的手法主要用于记叙文,当然在议论文、说明文中也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

叙述,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划分方法,通常按叙述的先后顺序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1.顺叙

按照事件的本来顺序进行叙述,称为顺叙。

它是由人们理解的一般习惯和语言表达的线性特征所决定的叙述方法。

顺叙的好处在于可以把文本结构的安排和事件发展的过程自然统一起来,把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得一清二楚。

2.倒叙

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叙述,即称为倒叙。

倒叙,是叙述中的常用手法。

恰当地运用倒叙,能使文章开篇如高山坠石,气势夺人;也容易造成悬念,抓住读者。

3.补叙

叙述时,将事件的开端、发展或高潮中任何一个片断后置,其后置部分为补叙。

补叙是有意把事件的某个片断暂时“藏”起来,引起读者的误会,或造成悬念;到了一定的时候,再“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

4.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一段与中心事件相关的事情叙述,然后,仍按原线索继续主要事件的叙述,这就叫插叙。

人们在叙述一件事时,或是为了交代背景,或是为了展示后面的事件,使内容更加清晰、丰富,常常要借助插叙。

5.平叙

前面谈到的顺叙、倒叙、补叙、插叙,都是单线索的叙述,是基本的叙述方式。

如果一篇文章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一般都是采取平叙的方法。

所谓平叙,是对同时发生的两件事或多件事进行分别的、平列的叙述较平叙。

传统说法即“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平叙便于叙述纷繁复杂同时并进的事情。

(二)描写

描写是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场景的状态或特征具体、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从不同角度看,描写有不同的类型。

以描写的风格手法分,有白描、工笔;以描写角度分,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从描写的对象分,一般把描写又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是以人物为直接表现对象的描写。

包括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外貌、衣饰、姿态等的描写,是揭示人物个性的手段之一。

行动描写是对人物行为、举止、动作的描绘,又称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是对人物对话、交谈的描写。

它要求口语化与个性化。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包括内心独白与通过梦境、幻觉、心理揭示进行描写等。

2.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就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指一定历史时间的社会制度、文化状态、风俗礼仪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时代氛围;同时也包括人物具体的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包括自然景物、活动场所、陈设布置的描写。

3.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作的描写。

我们把一定的人物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环境中的活动,称为一个场面。

场面是情节的构成单位,情节是由场面连缀而成的。

4.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着意于事物细微末节的描写。

细节描写是写作中很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对刻划性格、组织情节、安排结构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议论

议论,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态度。

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议论与议论文的区别是明显的,前者是手段,后者是一种文体。

但二者又紧密相关,议论是议论文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根据议论的抽象程度,可以将议论分为抽象议论和具像议论两种类型。

抽象议论是议论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它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进行议论,要求概念准确、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

具像议论是记叙类文体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它通过一个一个生动具体的形象来进行议论,理与像合,形象生动。

还有一种具像议论并不需要生活片断,而是用形象来表达对宇宙、自然和人生的一些独特认识和看法。

议论文中的议论,通常将其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类。

立论是一种直接的正面的证明,即作者以充足的论据、直接从正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驳论是一种间接的侧面的证明,它往往通过反驳别人的议论,从而建立自己的论点。

议论的要素,一般可分为论题、论点、论据和论证四个方面。

(四)抒情

抒情是指作者或文章作品中人物主观感情的抒发。

抒情一般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直截了当地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

它可以是直白平和地表达;可以是激情如火般地倾吐;还可以是直接呼告或将抒情对象拟人化;还可以让人物运用内心独白坦陈胸怀。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在写人、叙事、摹景、状物、说理过程中,将这些事物、事理所激发的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

间接抒情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形:

第一,即事抒情,是借助叙事抒发强烈的主观感情。

第二,寓情于景,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的感情。

第三,托物抒情,是借助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来寄寓作者的人生感受。

第四,寄情于理,即借助于议论来抒发感情。

它不像一般议论文章中的说理,而是一种带有很强主观感情色彩的判断和结论,多用于记叙类文章和杂文中。

(五)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构造、功用、成因、演变等解说清楚的一种表达方式。

说明不仅是说明文最主要的表达方式,也是一般记叙文、议论文、实用文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如消息中的注释性背景材料,议论文中的概念解释,实用文中的情况交代,散文、游记中的风物介绍,小说中人物出身、社会关系的交代,剧本中的舞台提示等,都需要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

常见的说明方式有定义说明、诠释说明、分类说明、分解说明、举例说明、引用说明、比较说明、比喻说明、数字说明、图表说明等。

阅读作品

选择与安排

朱光潜

在作文运思时,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不在搜寻材料,而在有了材料之后,将它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给它们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

材料只是生糙的钢铁,选择与安排才显出艺术的锤炼刻画。

就生糙的材料说,世间可想到可说出的话在大体上都从前人已经想过说过;然而后来人却不能因此就不去想不去说,因为每个人有他的特殊的生活情境与经验,所想所说的虽大体上仍是那样的话,而想与说的方式却各不相同。

变迁了形式,就变迁了内容。

所以他所想所说尽管在表面上是老生常谈,而实际上却可以是一种新鲜的作品,如果选择与安排给了它一个新的形式,新的生命。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大体上和“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表现同样的情致,而各有各的佳妙处,所以我们不能说后者对于前者是重复或是抄袭。

莎士比亚写过《夏洛克》以后,许多作家接着写过同样典型的守财奴(莫里哀的《哈伯贡》和巴尔扎克的《哥里阿》是著例),也还是一样入情入理。

材料尽管大致相同,每个作家有他的不同的选择与安排,这就是说,有他的独到的艺术手腕,所以仍可以有他的特殊的艺术成就。

最好的文章,像英国小说家斯沃夫特所说的,须用“最好的字句在最好的层次”。

找最好的字句要靠选择,找最好的层次要靠安排。

其实这两桩工作在人生各方面都很重要,立身处世到处都用得着。

一切成功和失败的枢纽都在此。

在战争中我常注意用兵,觉得它和作文的诀窍完全相同。

善将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

精兵一人可以抵得许多人用,疲癃残疾的和没有训练没有纪律的兵愈多愈不易调动,反而成为累赘或障碍。

一篇文章中每一个意思或字句就是一个兵,你在调用之前,须加一番检阅,不能作战的,须一律淘汰,只留下精锐,让他们各站各的岗位,各发挥各的效能。

排定岗位就是摆阵势,在文章上叫做“布局”。

在调兵布阵时,步骑炮工辎须有联络照顾,将校尉士卒须按部就班,全战线的中坚与侧翼,前锋与后备,尤须有条不紊。

虽是精锐,如果摆布不周密,纪律不严明,那也就成为乌合之众,打不来胜仗。

文章的布局也就是一种阵势,每一段就是一个队伍,摆在最得力的地位才可以发生最大的效用。

文章的通病不外两种:

不知选择和不知安排。

第一步是选择,斯蒂芬生说:

文学是“剪裁的艺术”。

剪裁就是选择的消极方面。

有选择就必有排弃,有割爱。

在兴酣采烈时,我们往往觉得自己所想到的意思样样都好,尤其是费过苦心得来的,要把它一笔勾销,似未免可惜。

所以割爱是大难事,它需要客观的冷静,尤其需要谨严的自我批评。

不知选择大半由于思想的懒惰和虚荣心所生的错觉。

遇到一个题目来,不肯朝深一层处想,只浮光掠影地凑合一些实在是肤浅陈腐而自以为新奇的意思,就把它们和盘托出。

我常看大学生的论文,把一个题目所有的话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每一点都约略提及,可是没有一点说得透彻,甚至前后重复或自相矛盾。

如果有几个人同做一个题目,说的话和那话说出来的形式都大半彼此相同,看起来只觉得“天下老鸦一般黑”。

这种文章如何能说服读者或感动读者?

这里我们可以再就用兵打比譬,用兵致胜的要诀在占领要塞,击破主力。

要塞既下,主力既破,其余一切就望风披靡,不攻自下。

古人所以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说法。

如果虚耗兵力于无战略性的地点,等到自己的实力消耗尽了,敌人的要塞和主力还屹然未动,那还能希望打什么胜仗?

做文章不能切中要害,错误正与此相同。

在艺术和在自然一样,最有效的方式常是最经济的方式,浪费不仅是亏损而且也是伤害。

与其用有限的力量于十件事上而不能把任何一件事做得好,不如以同样的力量集中在一件事上,把它做得斩钉截铁。

做文章也是如此。

世间没有说得完的话,你想把它说完,只见得你愚蠢;你没有理由可说人人都说的话,除非你比旁人说得好,而这却不是把所有的话都说完所能办到的。

每篇文章必有一个主旨,你须把着重点完全摆在这主旨上,在这上面鞭辟入里,烘染尽致,使你所写的事理情态成一个世界,突出于其他一切世界之上,像浮雕突出于石面一样。

读者看到,马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强有力的印象,不由得他不受说服和感动。

这就是选择,这就是攻坚破锐。

我们最好拿戏剧小说来说明选择的道理。

戏剧和小说都描写人和事。

人和事的错综关系向来极繁复,一个人和许多人有因缘,一件事和许多事有联络,如果把这些关系辗转追溯下去,可以推演到无穷。

一部戏剧或小说只在这无穷的人事关系中割出一个片段来,使它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许多在其他方面虽有关系而在所写的一方面无大关系的事事物物,都须斩断撇开。

我们在谈劫生辰纲的梁山泊好汉,生辰纲所要送到的那个豪贵场合也许值得描写,而我们却不能去管。

谁不想知道哈姆雷特在魏敦堡的留学生活,但是我们现在只谈他的家庭悲剧,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都不许我们搬到魏敦堡去看一看。

再就划定的小范围来说,一部小说或戏剧须取一个主要角色或主要故事做中心,其余的人物故事穿插,须能烘托这主角的性格或理清这主要故事的线索,适可而止,多插一个人或一件事就显得臃肿繁芜。

再就一个角色或一个故事的细节来说,那是数不尽的,你必须有选择,而选择某一个细节,必须有典型性,选了它其余无数细节就都可不言而喻。

悭吝人到处悭吝,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写严监生,只挑选他临死时看见油灯里有两茎灯芯不闭眼一事。

《红楼梦》对于妙玉着笔墨最少,而她那既冷僻而又不忘情的心理却令我们一见不忘。

刘姥姥吃过的茶杯她叫人掷去,却将自己用的绿玉斗斟茶给宝玉;宝玉做寿,众姊妹闹得欢天喜地,她一人枯坐参禅,却暗地递一张粉红笺的贺帖。

寥寥数笔,把一个性格,一种情境,写得活灵活现。

在这些地方多加玩索,我们就可悟出选择的道理。

    选择之外,第二件要事就是安排,就是摆阵势。

兵家有所谓“常山蛇阵”,它的特点是“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论戏剧结构说它要完整,于是替“完整”一词下了一个貌似平凡而实则精深的定义:

“我所谓完整是指一件事物有头,有中段,有尾。

头无须有任何事物在前面笼盖着,而后面却必须有事物承接着。

中段要是前面既有事物笼盖着,后面又有事物承接着。

尾须有事物在前面笼盖着,却不须有事物在后面承接着。

”这与“常山蛇阵”的定义其实是一样。

用近代语言来说,一个艺术品必须为完整的有机体,必须是一件有生命的东西。

有生命的东西第一须有头有尾有中段,第二是头尾和中段各在必然的地位,第三是有一股生气贯注于全体,某一部分受影响,其余各部分不能麻木不仁。

一个好的阵形应如此,一篇好的文章布局也应如此。

一段话如果丢去仍于全文无害,那段话就是赘疣;一段话如果搬动位置仍于全文无害,那篇文章的布局就欠斟酌。

布局愈松懈,文章的活力就愈薄弱。

从前中国文人讲文章义法,常把布局当作呆板的形式来谈,例如全篇局势须有起承转合,脉络须有起伏呼应,声调须有抑扬顿挫,命意须有正反侧,如作字画,有阴阳向背。

这些话固然也有它们的道理,不过它们是由分析作品得来的,离开作品而空谈义法,就不免等于纸上谈兵。

我们想懂得布局的诀窍,最好是自己分析完美的作品;同时,自己在写作时,多费苦心衡量斟酌。

最好的分析材料是西方戏剧杰作,因为它们的结构通常都极严密。

习作戏剧也是学布局的最好方法,因为戏剧须把动作表现于有限时间与有限空间之中,如果起伏呼应不紧凑,就不能集中观众的兴趣和产生紧张的情绪。

我国史部要籍如《左传》《史记》之类在布局上大半也特别讲究,值得细心体会。

一篇完美的作品,如果细经分析,在结构上必具备下面的两个要件:

第一是层次清楚。

文学像德国学者莱森所说的,因为用在时间上承续的语文为媒介,是沿着一条线绵延下去。

如果同时有许多事态线索,我们不能把它们同时摆在一个平面上,如同图画上许多事物平列并存;我们必须把它们在时间上分先后,说完一点,再接着说另一点,如此生发下去。

这许多要说的话,谁说在先,谁说在后,须有一个层次。

层次清楚,才有上文所说的头尾和中段。

文章起头最难,因为起头是选定出发点,以后层出不穷的意思都由这出发点顺次生发出来,如幼芽生发出根干枝叶。

文章只有生发,才能成为完整的有机体。

所谓“生发”,是上文意思生发下文意思,上文有所生发,下文才有所承接。

文章的“不通”有多种,最厉害的是上气不接下气,上段上句的意思没有交代清楚就搁起,下段下句的意思没有伏根就突然出现。

顺着意思的自然生发,脉络必有衔接,不致有脱节断气的毛病,而且意思可以融贯,不致有前后矛盾的毛病。

打自己耳光,是文章最大的弱点。

章实斋在韩退之《送孟东野序》里挑出过一个很好的例。

上文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下文接着说“伊尹鸣商,周公鸣周”,伊尹、周公并非不得其平。

这是自相矛盾,下文意思不是从上文意思很逻辑地生发出来。

意思相互生发,就能互相呼应,也就能以类相聚,不相杂乱。

杂乱有两种:

一是应该在前一段说的话遗漏着不说,到后来一段不很相称的地方勉强插进去;一是在上文已说过的话,到下文再重复说一遍。

这些毛病的根由都在思想疏懈。

思想如果谨严,条理自然缜密。

第二是轻重分明。

文章不仅要分层次,尤其要分轻重。

轻重犹如图画的阴阳光影,一则可以避免单调,起抑扬顿挫之致;二则轻重相形,重者愈显得重,可以产生较强烈的效果。

一部戏剧或小说的人物和故事如果不分宾主,群龙无首,必定显得零乱芜杂。

一篇说理文如果有五六层意思都平铺并重,它一定平滑无力,不能说服读者。

艺术的特征是完整,完与整是相因的,整一才能完美。

在许多意思并存时,想产生整一的印象,它们必须轻重分明。

文章无论长短,一篇须有一篇的主旨,一段须有一段的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