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物理概念之欧阳理创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8060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物理概念之欧阳理创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九年级上册物理概念之欧阳理创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九年级上册物理概念之欧阳理创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九年级上册物理概念之欧阳理创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九年级上册物理概念之欧阳理创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物理概念之欧阳理创编.docx

《九年级上册物理概念之欧阳理创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物理概念之欧阳理创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上册物理概念之欧阳理创编.docx

九年级上册物理概念之欧阳理创编

第十三章内能

时间:

2021.03.05

创作:

欧阳理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是:

(1)物质由分子组成;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

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热运动:

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4、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有引力;引力使固体、液体保持一定的体积。

分子间有斥力,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已离得很近的固体、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有时表现为引力,有事表现为斥力)

二、内能

1、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和质量有关: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

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1)、热传递:

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低温的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的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热传递。

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加。

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单位:

J。

(2)、做功: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2)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少。

3、温室效应:

太阳把能量辐射到地表,地表受热也会产生辐射,向外传递热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阻碍这种辐射,地表的温度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就是温室效应。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加剧了温室效应。

4、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

焦耳。

三、比热容

1、比热容(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种类和状态相同,比热就相同。

(C水=.2×103J/(kg•℃)、C冰=2.1×103J/(kg•℃)

2、比热容的单位是:

J/(kg•℃),读作:

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3、水的比热容是:

C=4.2×103J/(k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4、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t0)=cm△t(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J;c是物体比热容,单位是:

J/(kg•℃);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一、热机

1、利用内能做功的机械叫热机。

2、热机原理:

燃料燃烧把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做功又转化成机械能。

3、内燃机:

燃料在气缸内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燃气推动活塞做功。

4、常见内燃机:

汽油机和柴油机。

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1、吸气冲程;2、压缩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3、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4、排气冲程。

5、汽油机在吸气冲程中吸入的是空气和汽油。

柴油机在吸气冲程中吸入的只有空气。

汽油机是点燃式。

柴油机是压燃式。

汽油机汽缸上方是火花塞。

柴油机汽缸上方是喷油嘴。

6、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活塞往复运动四次、曲轴转动两周。

二、热机的效率

1、热值(q):

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燃烧的热值。

单位是J/kg或J/m3。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

Q放=qm;(适用于固体、气体燃料)Q放=qv;(适用于气体燃料)

热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属性

3、热机的效率:

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

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η=W有/W总*100%)

4、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三、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例子:

在一定的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发电机发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工作,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植物的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一、两种电荷

1、电荷:

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摩擦起电的原因:

在摩擦过程中,电子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多余的电子带上负电荷,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上等量的正电荷。

3、两种电荷:

A、正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B、负电荷: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正电荷。

4、电荷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5、验电器:

A、结构:

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B、作用: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C、原理: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6、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是看它能否吸引轻小物体,如能则带电;2、是利用验电器,用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果金属箔张开则带电。

7、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单位:

库仑,符号:

C。

8、元电荷:

电子是带有负电最小电荷的粒子,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元元电荷。

e=1.6×10-19C。

9、导体:

善于导电的物体。

如:

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石墨等。

10、导体导电原因:

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

(金属中导电的是自由电子)

11、绝缘体: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如:

橡胶、陶瓷、塑料、干燥的空气、油、纯净水等。

12、绝缘体绝缘的原因:

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金属导体中发生定向移动的是自由电子)

2、电流方向:

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金属导体中电流方向跟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电路中电流:

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4、电路构成:

A、电源:

提供电能的装置,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如:

发电机、电池。

B、用电器:

消耗电能的装置,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C、开关:

控制电路的通断。

D、导线:

连接电路输送电能。

5、电路图:

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6、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发光二极管还可发光)。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

A、连接特点:

逐个顺次,首尾相接。

B、电流路径:

只有一个。

C、开关作用:

能同时控制所有的用电器,开关位置变了控制作用不变。

D、串联电路用电器工作时互相影响。

2、并联:

A、连接特点:

并列连接,首首尾尾。

B、电流路径:

至少2个。

C、开关作用:

干路:

总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支路:

只控制本支路。

D、用电器工作:

互不影响。

四、电流的强弱

1、电流表示电流的强弱。

2、单位:

安培(A)、毫安(mA)、微安(μA);

1A=1000mA,1mA=1000μA。

3、电流表:

A、测量电流。

B、两个量程:

0---0.6A(大格0.2A,小格0.02A)0---3A(大格1A,小格0.1A)。

4、使用:

A、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B、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C、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不确定时用大量程试触。

D、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把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一、电压

1、电压:

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电源提供电压,电压形成电流。

(有电流一定有电压,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

2、电压物理量的符号:

U。

3、单位:

伏(V)、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1kV=103V;1V=103mV;1mV=103μV.

4、常见电压值:

干电池:

1.5V;家庭电路:

220V;手机:

3.7V;铅蓄电池:

2V;安全电压:

不高于36V。

5、电压表:

测量电压(分析电路时,电压表所在的位置相当于断路)。

6、量程:

0-3V(大格:

1V,小格:

0.1V)

0-15V(大格:

5V,小格:

0.5V)。

7、使用:

A、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B、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C、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用大量程试触,不超小量程,用小量程测量)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的规律

1、电池的串联:

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

2、电池的并联:

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

3、串联电路的电压:

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

U=U1+U2

4、并联电路的电压: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U=U1=U2

5、电池的能量转化: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化学电池)

6、防止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

A、使用优质电池;B、回收废旧电池;C、不要随意丢弃旧电池。

三、电阻

1、电阻:

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阻就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物理量符号:

R。

3、单位:

欧姆(Ω);常用的单位有:

兆欧(MΩ)、千欧(KΩ)。

1MΩ=103KΩ;1KΩ=103Ω。

4、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大部分材料温度升高,电阻变大)。

(导体的电阻的大小和长度成正比,和横截面积成反比)。

(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5、控制变量法:

物理中对于多个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办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四、变阻器

1、滑动变阻器:

结构:

(电阻丝、绝缘管、滑片、接线柱等)

2、原理:

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的。

3、作用:

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对电路起保护作用。

4、铭牌:

例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

最大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5、正确使用:

(1)、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

(2)、接线要“一上一下”(不能同时用上面的两个接线柱【相当于导线】和同时用下面的两个接线柱【相当于一个定值电阻】;(3)、闭合开关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电流最小的位置)【对电路起保护作用】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1、实验探究方法:

控制变量法

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不能颠倒)

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不能颠倒)

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1、欧姆定律:

导体中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

I=U/R。

式中单位:

I→安(A);U→伏(V);R→欧(Ω)。

3、公式的理解:

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实验原理:

欧姆定律(R=U/I)。

(导体的电阻大小与电压、电流无关)

2、实验电路:

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3、实验步骤:

A、画出实验电路图;B、连接电路;(连接过程中,开关断开;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滑到电阻最大位置;合理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

C、从额定电压开始,逐次降低加在灯两端的电压,获得几组电压值和电流值(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实验误差);D、算出电阻值;E、分析实验数据中电阻值变小的原因:

灯丝电阻受到了温度的影响,通过灯丝的电流越大,灯丝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四、欧姆定律的应用:

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但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

(R=U/I)

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

(I=U/R)

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

(U=IR)

5、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

(指R1,R2串联)

A、电流:

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B、电压:

U=U1+U2(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C、电阻:

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

6、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

(指R1,R2并联)

A、电流:

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B、电压:

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C、电阻:

(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的和,即1/R=1/R1+1/R2),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R=R1R2/R1+R2)

时间:

2021.03.05

创作:

欧阳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