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二下学期升级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67589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二下学期升级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二下学期升级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二下学期升级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二下学期升级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二下学期升级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二下学期升级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二下学期升级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二下学期升级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二下学期升级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二下学期升级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高中二年级升级考试

地理

2019年6月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正确选项的代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人类对环境的认识,主要是围绕着______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A.人类文明的发展B.生产力的发展

C.工业的进步、科技的进步D.知识的积累、财富的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工业进步步、科技进步、知识的积累、财富的增加都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答案为B。

2.下列现象中,哪些属于环境反馈作用的结果

①某工厂把大量未处理的废水排入附近湖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②人们在火山山麓垦荒植树,火山爆发时火山喷发物毁坏了农田

③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民辛勤劳动,培育了肥沃的水稻土,形成著名的“鱼米之乡”

④珠江三角洲农民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泥成塘、堆泥成基,形成了著名的“基塘生产”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有关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掌握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并和自然灾害进行区别。

【详解】某工厂把大量未处理的废水排入附近湖中,湖泊被污染后,鱼类大量死亡,是环境受到人类影响后反馈的结果,①对;火山喷发是自然现象,火山喷发毁坏农田是一种自然灾害,②不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培育了肥沃的水稻土,形成著名的“鱼米之乡”,是人类对环境的改良,环境反馈出来的结果,③对;珠江三角洲农民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泥成塘、堆泥成基,形成了著名的“基塘生产”等是人类对环境的改良作用,环境反馈出来的结果,④对。

故答案为D。

【点睛】自然灾害指自然地理要素的异常变化,对人、物、财产、生态环境等产生了损害,为自然灾害。

环境问题指人们从环境中获取资源超过环境的更新速度或者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的。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500亿元。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耕地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

4.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尽量减少对土地的利用

②生态环境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换草

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加大资源开采力度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

5.西部严重缺水,生态环境恶劣,制约了经济发展。

为了改善水资源紧张状况,以下措施你认为最合理、最可行的是

A.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B.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C.向天山等地的冰川撒播黑炭,以增加融雪水量,大力发展绿洲农业

D.大规模利用人工降雨,增加降水量

【答案】3.C4.D5.B

【解析】

【3题详解】

西部水土流失严重不是因为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而是过度开垦等造成的植被破坏严重,A不对,C对;西部地区位于大陆内部,降水少,B不对;西部地区为荒漠植被,荒漠土面积广泛,D不对。

故答案为C。

【4题详解】

尽量减少对土地的利用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利用土地,①不对;恢复自然植被易存活且固沙作用强,因此应该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②对;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换草,恢复生态环境,防治土地荒漠化,③对;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加大资源开采力度,忽略环境保护,会造成严重的土地荒漠化,④不对。

故答案为D。

【5题详解】

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不能短时间内增加降水量,而且西部不恰当地造林可能会加重水资源短缺,A不对;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可以节约用水,改善水资源紧张状况,B对;向天山等地的冰川撒播黑炭,以增加融雪水量,大力发展绿洲农业,会导致冰川萎缩,融雪量减少,不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C不对;人工降雨要求条件高,且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水资源紧张的问题,D不对。

故答案为B。

若尔盖湿地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境内,20世纪60年代初期,湿地面积达4600km2,占区域总面积的43%。

目前湿地只有1940km2,仅占区域总面积的18%。

若尔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泥炭主要是由湖泊沼泽化形成的,湖泊退化后,湖中大量的沼生植物在湖底大量积累。

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6.导致若尔盖湿地迅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放牧B.盲目开采泥炭C.围湖造田D.全球气候变化

7.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推测,退化的湿地大部分转变为

A.高寒草甸草原B.高寒荒漠C.高寒耕地D.高寒林地

8.若尔盖湿地成为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的原因是

①构造运动

②气候变化

③黄河凌汛

④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速度慢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6.A7.B8.C

【解析】

【6题详解】

若尔盖湿地位于海拔高,一般发展高寒牧业,因此过度放牧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湖泊退化,A对;若尔盖湿地周围的主要人类活动是放牧,未进行大规模的泥炭开采,B不对;当地气候寒冷,种植业不发达,围湖造田不是造成湖泊退化的主要原因,C不对;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不会造成湖泊迅速退化,D不对。

故答案为A。

【7题详解】

根据材料,若尔盖湿地海拔在3000米以上,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地带。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地表水蒸发加速,则退化后的湿地大部分会转化为高寒荒漠,B对;高寒草甸草原需要冷湿的环境,林地、耕地都需要较好的水热条件,ACD都不合理。

故答案为B。

8题详解】

根据材料,“泥炭主要是由湖泊沼泽化形成的,湖泊退化后,湖中大量的沼生植物在湖底大量积累”,当地泥炭沼泽区面积大说明当地经历构造运动形成大量的湖泊,后经气候变化,湖泊演变为沼泽,由于当地气温低,再加上处于湖底,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速度慢,导致大量沼生植物在湖底积累,故①②④正确;与黄河凌汛没有关系,③不对。

答案选C。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9.秦岭

A.纵跨北半球中、低纬度B.东西绵延长达160千米

C.地跨陇、秦、鄂、豫等省D.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

10.与南坡相比,秦岭北坡

A.气候垂直分异更明显B.坡面面积较小

C.常绿阔叶林分布更广D.黄土厚度较薄

11.秦岭物种丰富,其主要原因是

A.区域闭塞,人迹罕至,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小

B.东西跨度大,河流、湖泊众多,水生生物种类多

C.全年高温,植被茂盛,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D.地处气候过渡带,山体高大,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12.渭河平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区,其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冲积平原,土壤肥沃B.雨热同期,降水变率大

C.科技发达,工业基础好D.水运便利,全年可通航

【答案】9.C10.B11.D12.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秦岭有关

基础知识,难度一般。

要求熟练掌握秦岭的地理位置,理解秦岭地理位置过渡性含义,南北坡的气候、植被等的差异等,会利用秦岭的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其物种丰富的原因,以及自然地理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9题详解】

秦岭大约位于34°N附近,位于北半球中纬度,A不对;从图中看,秦岭东西跨10个多经度,东西绵延长度远超过160千米,B不对;进行区域定位,秦岭地跨陇、秦、鄂、豫等省,C对;秦岭位于太行山脉以西,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D不对。

故答案为C。

【10题详解】

秦岭的南北坡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差别不大,气候垂直分异差别不大,A不对;秦岭北坡是断裂下陷面,坡度陡,坡面面积较小,B对;秦岭北坡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南坡是常绿阔叶林分布更广,C不对;秦岭的南坡与北坡的成土母质不同,再加上不同的气候类型,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类型,北坡及以北黄土高原黄土厚度较厚,D不对。

故答案为B。

【11题详解】

区域闭塞,人迹罕至,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小是物种丰富的人为原因,不是主要的,A不对;秦岭东西跨度大,但由于海拔高,河湖少,B不对;该地夏季高温,冬季北坡寒冷,南坡低温,季节差异明显,C不对;该地南北坡气候差异大,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且山体高大,自然环境复杂多样,D对。

故答案为D。

【12题详解】

河流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渭河平原堆积,因此土壤深厚肥沃,A对;渭河平原受季风影响,降水变率大,这是不利条件,B不对;科技和交通是社会经济条件,不是自然条件,CD不对。

故答案为A。

【点睛】秦岭物种丰富的原因一是由于其位于南北方过渡区域,物种丰富;二是由于秦岭海拔高,垂直差异大,垂直水热条件复杂,物种丰富。

据农业部消息,我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预计2020年50%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

下图中阴影区为我国马铃薯主产区。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3.马铃薯主产区多位于

A.青藏高寒区B.干旱半干旱区

C.东部平原区D.高原山地地区

14.我国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背景主要是

A.农业生产技术落后B.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

C.传统主粮增产困难D.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答案】13.D14.C

【解析】

【13题详解】

从图中看,马铃薯主产区位于大兴安岭、黄土高原、西南山区等山地高原区,不位于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平原区,D对,AC不对;干旱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400mm线基本重合,干旱半干旱地区位于年降水量400mm线以西、以北地区,与图示马铃薯的分布范围不吻合,B不对。

故答案选D。

【14题详解】

我国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即把马铃薯当做主粮,其原因是传统的主粮增产困难,马铃薯补上主粮的缺口,C对;我国经济较发达,农业生产技术不落后,A不符合实际情况;马铃薯作为主粮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没有关系,BD不对。

故答案选C。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东亚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

亚洲东部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处,并随副高的北进南退而移动。

当形成于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台风由南向偏北方向移动时,对其产生推力,可使副热带高压向北移动或减弱东移到海上,从而使雨带也发生偏移。

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副高对东亚天气影响示意图。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5.图中阴影部分为副高控制区域,此时雨带处于

A.我国南部沿海一带B.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至日本南部

C.我国华北地区、韩国至日本中部一线D.我国东北地区、朝鲜至日本北部

16.2013年6月下旬至8月中旬,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高温少雨,主要原因是

①太阳直射点不断北移,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多

②雨带北移早,出梅早

③副热带高压势力强,长期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

④台风较往年少,而且几乎没有北上并深入内陆的台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15.B16.B

【解析】

【15题详解】

从图中所示,此时副高脊线大致位于华南地区,则根据材料,“锋面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处”,则此时雨带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至日本南部一带地区,B对;我国南部沿海一带此时受到副高的影响,A不对;长江流域以北的地区,包括华北、东北,以及韩国、朝鲜,日本的中部、北部地区雨带未影响到,此时受到冷空气的影响,CD不对。

故答案为B。

【16题详解】

6月下旬至8月中旬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后向南移,正午太阳高度角先变大,后减小,①不对;雨带北移早,出梅早,造成雨季结束早,②对;副热带高压势力强,长期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给此地带来炎热干燥的天气,③对;台风较往年少,而且几乎没有北上并深入内陆的台风,因此,无台风缓解此地的干旱炎热,也造成其持续高温少雨,④对。

故答案为B。

【点睛】中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与锋面雨带的迁移息息相关。

按照一般规律,四五月份在华南地区登陆,六月到达长江流域,七八月到达华北、东北地区等;若某年夏季风较强,雨带移动速度较快,则南旱北涝,反之,南涝北旱。

下图所示树种树干虽然都很粗,木质却非常疏松,可谓外强中干、表硬里软。

这种木质最利于储水,因为它有独特的“脱衣术”和“吸水法”。

每当旱季来临,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它会迅速脱光身上所有的叶子。

一旦雨季来临,它就利用自己粗大的身躯和松软的木质代替根系,如同海绵一样大量吸收并贮存水分,待到干旱季节慢慢享用。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7.依据材料可以推测该树种可能主要分布在

A.东非高原B.地中海沿岸C.中亚D.美洲中部平原

18.该树种分布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和土壤盐渍化B.地面塌陷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C.土地沙漠化和土地盐碱化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答案】17.A18.D

【解析】

【1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地具有明显的旱雨两季,且在旱季时蒸发旺盛,说明该地纬度较低,最可能是热带草原气候,选项中四地分别是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因此A正确。

【18题详解】

东非高原地势起伏较大,雨季时降水多,易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旱雨季分明,旱季时蒸发旺盛,地表严重缺水,易造成土地荒漠化。

葡萄起源于地中海、黑海和里海沿岸,现在世界多地均有种植,主要分布在北纬20°~52°及南纬30°~45°、海拔400~600米的地区。

若葡萄园临近大水面,深水反射出大量的蓝紫光和紫外线,有利于浆果着色和提升品质。

下图示意智利葡萄产区分布,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9.智利产出的葡萄品质极好,其原因是生长季节

A.凉爽多雨,云雾缭绕B.阳光明媚,昼夜温差大

C.炎热干燥,水源不足D.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

20.与我国新疆相比,同品种的葡萄在智利色泽更好,这是由于该地

A.地处山谷B.海拔较高C.靠近大洋D.邻近沙漠

21.智利的葡萄很少受到外来疫病的侵袭,造成这种情况的自然条件是

A.环境具有封闭性B.环境具有开放性

C.河流短小,水源更新快D.地势高,紫外线强烈

【答案】19.B20.D21.A

【解析】

【19题详解】

根据图示位置,智利葡萄产区属于地中海气候,产出的葡萄品质极好,其原因是生长季节是夏季,阳光明媚,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B对。

夏季是生长季节,炎热干燥,A错。

水源不足不是作物品质好的原因,C错。

水资源丰富与作物品质好无因果关系,D错。

【20题详解】

若葡萄园临近大水面,深水反射出大量的蓝紫光和紫外线,有利于浆果着色和提升品质。

与我国新疆相比,同品种的葡萄在智利色泽更好,这是由于该地临近大洋,新疆深居内陆,D对。

新疆葡萄产区同样地处山谷,A错。

葡萄产区分布在海拔400~600米的地区,海拔差异小,B错。

新疆葡萄产区邻近沙漠,智利是地中海气候,D错。

【21题详解】

智利葡萄很少受到外来疫病的侵袭,造成这种情况的自然条件是环境具有封闭性,产区分布在高大山脉西侧狭窄的沿海区域内,与外界联系不便,A对,B错。

河流短小,水源更新快与外来疫病少无关,C错。

产区海拔400~600米,差异小,地势差异不是原因,D错。

【点睛】如何分析一地的农业生产气候条件(有利与不利)

分析内容包括:

光、热、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

影响因素:

①光照强:

中低纬,气候干旱、天气晴朗(降水少)②热量足:

中低纬,海拔较低

③光热充足:

中纬夏季日照长④气候灾害包括:

洪涝(夏涝、梅雨)、干旱(春旱、伏旱)、低温冷害、霜冻和雪灾等

成因与气候特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大)(海拔高或纬度低)和地形有关。

如:

①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但水旱灾害多。

②干旱区、海拔高:

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③纬度高和海拔高:

热量不足,多低温冷害

下图为尼罗河干支流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与青尼罗河流域相比,白尼罗河流域开发水能的优势是(  )

A.落差大、峡谷多,水能丰富B.结冰期短,发电时间长

C.落差小,利于河流梯级开发D.流量稳定,发电量季节变化小

23.关于尼罗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的说法,可信的是(  )

A.板块挤压抬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B.海浪侵蚀加重,海岸线向陆地后退

C.中上游修建水库,对海岸线没有影响D.全球气候变暖,海岸线向海洋推进

【答案】22.D23.B

【解析】

试题分析:

【22题详解】

根据图形信息,青尼罗河比白尼罗河落差大,由此可得A错误。

它们都没有结冰期,B错误。

落差小,不利于河流梯级开发,C错误。

由于白尼罗河来源赤道地区,因此汛期长,有维多利亚湖调节,流量稳定,发电量季节变化小,D正确。

【23题详解】

尼罗河最终流向地中海,地中海地区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带,在欧洲南部形成隆起山脉,不是非洲尼罗河隆起,A错;尼罗河上修建水库,流向下游和三角洲的水量、泥沙量减少,海浪侵蚀加重,海岸线向陆地后退,B正确,C错;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岸线萎缩,D错。

选B正确。

【考点定位】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内容、综合治理措施。

博斯腾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微咸水湖。

下图是“博斯腾湖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4.博斯腾湖湖岸较平缓的是:

①东岸  ②西岸  ③南岸  ④北岸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5.导致该湖演变成微咸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①开都河水量减少  ②蒸发加剧  ③孔雀河水量减少  ④围湖造田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24.D25.A

【解析】

试题分析:

【24题详解】

图中湖泊

水位线,相当于等高线。

等高线密集,表示湖岸陡。

读图判断,东岸、南岸水位线最密集,说明坡度较陡,对应①③。

西岸、北岸水位线稀疏,说明坡度缓和,西岸、北岸对应②④。

故选D。

【25题详解】

根据等高线判断出开都河河水注入湖泊,孔雀河从湖泊中流出。

湖水变咸,主要是开都河水量减少,导致湖面缩小,①对;该湖位于新疆地区,便于变暖,导致蒸发加剧,②对;孔雀河水量增加不会导致盐度增加,③错;围湖造田能导致面积减小,但不是盐度增加的原因,④错。

选A

考点:

本题组考查登高线图的判读、区域地理。

第Ⅱ卷(综合题共5大题50分)

26.读我国某区域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云南、贵州等省区分布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该类地貌形成的主要条件是______分布广、气候暖湿,_________作用强。

(2)横断山区是我国垂直自然带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图示区域在我国境内分布最广泛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该地区的耕作土壤是在人工培育基础上形成的肥沃的__________。

(4)从地形的角度简析丽江古城形成的有利条件。

【答案】

(1)石灰岩溶蚀(流水侵蚀)

(2)纬度低,热量丰富;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大

(3)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稻土

(4)地处云贵高原,地势高,夏季凉爽;北面有高大的山脉,可以阻挡冷空气的入侵,冬季比较温暖;山地冰雪融水为城市提供用水;地处坝子,地形平坦,可以节省建筑投资。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有关中国区域地理特征的知识点,难度一般。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中国重要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特征,并能根据图示信息推测城市分布的区位条件,解答第(4)问时注意,设问要求从地形角度分析,要注意分析地势、地形类型对影响城市的气候、水源等的影响。

【详解】

(1)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经过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特殊的地貌景观,该类地貌形成的主要条件是石灰岩分布广、气候暖湿,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强。

(2)横断山区纬度低,热量丰富;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大,垂直差异大,造成水热条件复杂多样,从而形成我国垂直自然带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3)图示区域在我国境内,主要位于我国的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分布最广泛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该地区长期种植水稻,在人工培育基础上形成的肥沃的水稻土。

(4)从地形角度看,丽江古城位于海拔较高的云贵高原中的坝子,北有山地;特殊的地形使该地区由于海拔高,而夏季凉爽;北面高大的山脉阻挡冷空气的入侵,冬季比较温暖;山地冰雪融水为城市提供用水;地处坝子,地形平坦,可以节省建筑投资。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分布图。

材料二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地区,2017年棉花产量占全国的74%,下图为新疆2009年至2017年棉花种植面积占全国的百分比。

(1)描述该区域降水分布特征并分析成因。

(2)判断新疆棉花的主要运输方向和运输方式,并说出理由。

(3)分析该区域棉花种植面积的变化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答案】

(1)山地降水较多;来自海洋气流在山地形成地形雨;盆地降水较少;距海远,且高山环绕,水汽难以到达。

(2)向东运输;西部为中亚地区,也是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区,且加工能力不强(或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市场需求量大,加工能力强)。

铁路运输为主;铁路运输运量大,运费低,且棉花易储存。

(3)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至断流;荒漠化扩展、生态环境恶化;灌溉用水过量(与排水失衡),会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渍)化。

(任答其中2点)

【解析】

【详解】

(1)从图中看,该地降水分布在山地、盆地等降水较少;原因是山地抬升来自海洋

湿润气流,盆地受到高山环绕,降水较少。

(2)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市场需求量大,加工能力强;西部为中亚地区,也是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区,且加工能力不强;因此向东运输。

由于棉花易储存,铁路运输运量大,运费低,因此运输方式是铁路运输为主。

(3)从材料二看,该区域棉花种植面积增大。

该地区气候干旱,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会引起水资源、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现象。

如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至断流;土地荒漠化加剧并扩展,生态环境恶化;灌溉用水过量,会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渍)化。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影响,降水稀少,气候炎热干燥,地面没有一条河流,淡水资源极为短缺。

2018年3月中旬,南非干旱进入国家灾难状态,多座大中型水库干涸。

南非此次干旱影响到其中南部多个省份,是23年来最严重的一次,西开普省是重灾区,旱情达四百年一遇。

沙特和南非都计划利用巨型油轮从南极洲外围拖运冰山,以解决严重的淡水危机。

沙特从南极拖运冰山,距离为9000km,耗时约为1年;南非从南极拖运冰山,距离为1900km,耗时约为3个月。

下图为沙特阿拉伯和南非位置图。

(1)说明沙特阿拉伯没有河流的自然原因。

(2)推测导致2018年3月南非西开普省缺水可能的人文原因。

(3)分析与沙特阿拉伯相比,南非从南极外洋拖运冰山

优势。

【答案】

(1)全年降水稀少;气温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