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必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6390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必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必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必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必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必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必背.docx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必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必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必背.docx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必背

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Q:

二十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有哪些?

A:

(1)教育的终身化。

概念、提出者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

(2)教育的全民化。

概念

(3)教育的民主化。

对教育等级化、特权化、专制性的否定

(4)教育的多元化。

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5)教育有技术的现代化。

【记忆口诀:

全民多现身】

Q:

简要论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A: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普通教育学》。

(1)教育性教学原则。

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2)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

伦理学和心理学;

(3)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

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4)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提出了四段教学法。

即明了(清晰明确的感受新教材)、联想(由个别到一般,形成概念)、系统(新旧观念的组合)、方法(联系)。

(5)赫尔巴特禀成了历史上沿袭的,曾为中世纪神学所极力鼓吹的“性恶论”,来阐述儿童管理问题。

Q:

请简要论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A:

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1)论教育的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主张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3)论课程与教学。

杜威主张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即活动课程。

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现实处罚,利用儿童游戏的本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3)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4)提出“儿童中心论”。

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

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教育与社会发展

Q:

.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A: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Q: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A: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如下: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Q:

教育与社会文化

A:

(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①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②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③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2)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③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④教育的文化功能。

Q: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A:

(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是制约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②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③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的发展。

④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

①控制人口的数量。

②提高人口的质量。

③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

Q:

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A: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4)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

(4)教育与社会发具有不平衡性,教育发展与社会存在发展并不完全是同步的。

教育与人的发展

Q: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A:

(1)遗传——物质前提、生理基础;

(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

(3)学校教育——主导;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Q:

简要阐述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

3.遗传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Q:

简要阐述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

Q:

简要阐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Q:

如何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A: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目的

Q: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A;

(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Q: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有哪些方面?

A: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Q:

简要阐述全面发展教育中五育之间的关系。

A:

1.五育地位:

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伟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

体育为各育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

因此,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教育内容。

2.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辨证统一的。

(1)各育间不可分割。

因为各育都具有制约或促进其他各育发展的作用,各育的发展又都离不开其他各育的配合,都需要其他各育与之协调。

他们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构成统一的整体,从各个方面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

(2)各育间不能相互代替。

因为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都具有自己特定的任务内容和功能。

任何一育都是不可替代的。

(3)在处理各育之间的关系时,要避免三种倾向:

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二是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替代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三是片面强调或者忽视全面发展教育的任何一育。

Q:

请简要阐述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Q: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A:

(1)强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说明国家对培养人才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指明了我国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学校教育制度

Q:

影响学制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A: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Q: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A: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学生与教师

Q:

简述教师角色

A:

(1)传统的教师角色观:

传道者,授业解惑这,管理者,示范者,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2)现代的教师角色观: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社区型的开放教师;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记忆口诀:

社区开发促进终身研究】

Q:

请简要阐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A:

1.强烈的示范性。

2.独特的再创造性。

3.劳动的复杂性。

4.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5.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Q.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

A:

(1)道德素养:

具体包括:

思想素养、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具体包括:

学科专业知识素养、教育专业素养、文化知识。

(3)能力素养:

具体包括.基础能力素养和专业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具体包括认知素养、情感素养、意志素养。

(5)身体素养。

指教师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Q:

简要阐述教师应该具备的学科专业素质。

A:

1.精确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

Q:

简要阐述教师所应具备的教育专业素养。

A: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Q:

福勒和布朗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

A:

1.教学前关注阶段。

2.早期生存关注阶段。

3.教学情境关注阶段。

4.关注学生阶段。

Q;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A: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新型的学生观,善于和学生交往。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树立教师威信。

(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Q:

简要阐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

A: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Q:

请简要比较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

A:

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1)课时计划的差异。

(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3)课后评价的差异。

【需逐条展开】

Q: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A: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