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4480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docx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docx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  植物角里的科学

1 、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大胆的进行有根据的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

1、提出话题、引导提问。

出示或讲述植物角等地方的植物发生偏斜的现象,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这是整个单元的总起,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教师应做好比较充分的准备。

比如,准备一盆趋光现象明显的花草,以及植物趋光生长的一些图片等来引发话题。

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场景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由此激发学生参与探讨的热情。

2、围绕植物角内植物为什么倾斜生长的话题,提出猜想。

对于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倾斜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做出很多猜测。

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他们,而应该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必要时可以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做出这些猜测的理由,以此引导他们学会科学猜想。

为了使学生能做出更深入而科学的猜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学习一些关于植物生存与适应环的知识。

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学生从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但我们应引导学生以质疑的眼光看待这些书本知识,把它们只作为自己猜想的一个理由,引导他们亲自实验验证。

第二课时2

1、分析、排除和选择大家所做出的各种猜想。

猜想时需要大胆与发散,但同样也要对猜想进行严密的分析和论证。

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该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

这个过程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研究中的发散与集中。

大胆与严谨的辩证统一。

2、确定研究方向,讨论研究方案。

该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初步讨论一下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比如实验法。

实验前又该准备些什么,以便课后去准备工作。

3、布置研究准备任务、准备下一课的研究活动。

2、在实验中探秘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提前一周利用一次性塑料杯播种大豆,选择长势基本一致的大豆苗约50-60株(一人一株);教学课件。

2、小组准备:

探究记录本;标签纸4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3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

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

教学说明:

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植物角植物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的记忆,提出研究问题。

学生可能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

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和长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等。

学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据,有的则是无依据的。

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问:

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第二课时4

一、设计实验

1、谈话:

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小组的猜想是什么?

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2、小组讨论:

各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你们打算怎么研究?

实验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

你们控制的变量是什么?

怎样控制变量?

请各小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

3、交流实验方案:

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

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4、全班共同分析:

他们的方案设计的合理吗?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5、完善实验方案:

请各小组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

第三课时5

组装实验材料

1、准备实验材料:

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

在准备实验材料之前,学生要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需要的材料。

2、分组组装实验材料。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方案组装实验材料。

3、小组分工:

怎样操作?

怎样观察和记录?

4、反思与评价:

在组装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你认为本组同学表现如何?

第四课时6

一、汇报交流

提问: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各小组都有哪些发现?

教学说明:

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把学生这些观察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小组实验的成果,也是师生共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的需要。

教师应引导向光性小组和向水性实验小组分别进行汇报交流。

二、归纳分析

1、讨论:

各小组实验的情况有相同的地方吗?

2、思考:

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3、提问:

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4、小结:

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向有光的地方倾斜,科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

三、延伸拓展

问题:

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有关吗?

怎样知道?

3、研究仍在继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是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和进步的。

2、让学生再一次经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新的问题仍在发现中,研究仍在继续中,本课将主要引导学生研究植物根的向水性。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7

一、反思与提问。

从前面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期望学生能够提出新的问题。

比如,关于植物的根部为什么会偏向有水的一边……这些问题都将作为他们进一步研究的主题。

如果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比较多,那么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罗列这些问题,并从中选择合适的问题准备进一步研究。

教材选取“植物的根为什么会偏向有水的一边?

”“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吗?

”这两个问题来作为例子,原因之一是为了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科学知识点,原因二是这两个问题内在联系的紧密性。

假如学生能提出更有价值且适于他们研究的问题,教学完全可以突破教材的选题内容的限。

二、猜想原因,设计实验。

如果按照教材选择的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两个实验。

第二课时8

一、实验:

1、第一实验“探究根吸水的实验”,主要目的是探究和证实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

具体方法见教材。

2、实验中,还可以在瓶中的水里加入1——2滴红墨水,这样将有助于观察。

3、教师巡回指导

二、教师总结。

第三课时9

第二个实验“探究根的向水生长实验”是通过观察大豆或水稻等种子发芽后根的生长方向来说明根具有向水生长的性质。

1、分析与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所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并做出结论。

课文中的“知识链接”是对学生本单元探究学习的知识补充和综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

2、表达与交流。

这是在学生经历了两轮探究活动之后,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形式进行成果交流并试图将所探究的成果应用到实践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五年级重点培养的“模型与解释”的能力和方法,指导学生采用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来向其他学生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3、回顾与反思。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是能力训练单元,因此教材设计了本环节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研究过程,加深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认识。

第二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

1、让生活充满阳光

教学目标:

1、能在启发下对生活经历产生回忆并提出问题。

2、能在分散的问题中,选择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

3、能根据自己选择的问题,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

勇于探索,培养解决问题的热情和兴趣。

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0

一、阅读奇奇的科学日记,提出生活中的采光不足的问题。

1、阅读奇奇的科学日记。

2、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二、我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采光不足的问题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分小组交流一下。

小组长负责做好问题记录表。

小组中交流评选出最有价问题。

1、分组交流小组长组织。

2、要把大家的问题记录到我们事先准备的记录表中。

3、确定你们组中最有价值的问题,然后确定一个同学进行简单说明。

第二课时11

一、确定研究问题,制定研究方案。

采光方案设计邀请赛

二、展示设计方案。

2探寻光的路线

教学目标:

1、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

2、能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新的探究。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6、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7、能运用文字、图画或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设计思路。

8、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

小组准备:

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镜子,铝板,纸板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2

一、模拟实验:

建筑物采光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1、谈话:

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

 2、实验探究光传播的路线

(1)演示实验:

我们需要哪些材料来做模拟实验?

(2)思考:

光是怎样传播的?

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

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这一环节希望学生能根据模拟实验,观察到光传播的路线,思考影子形成的原理。

(3)学生实验:

我们用弯管吸管能看见日光灯吗?

为什么?

 3、阅读资料

谈话:

通过弯管不能看见日光灯,说明了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知识链接:

阅读课文第17页;课件演示: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第二课时13

一、问题解决

1、谈话:

光是直线传播的,能不能让光改变方向?

怎样才能解决采光问题?

(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改变建筑物的构造)

 2、实验探究:

我们能利用手中的镜子,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个地方吗?

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3、拓展研究:

各种材料反光性能有什么不同?

4、小结: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有哪些发现?

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到记录本上。

二、教师总结

第三课时14

一、拓展学习

   1、提问:

生活中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

在获得结论之后,需要引导学生把获得的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交流生活中的光反射现象,将本节课学习到的光的反射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反映了我们科学学习的成果。

  2、作业:

请课后收集和查阅有关光传播的资料。

   收集查阅资料是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自主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仅有知识的获得,有过程的体验,更有方法的习练。

第四课时15

   一、交流收集的资料

   1、谈话:

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关于光传播的资料?

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3、教师课件展示:

光导纤维、放大镜汇聚光线等。

   二、设计方案

1、谈话:

我们刚才交流了这么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资料,我们怎样解决采光不足的问题呢?

请各小组利用文字、图画或者图结合的方式,分组设计解决方案。

2、交流展示:

我们的方案设计好了,请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组同学注意倾听,提出好的建议。

3、阅读:

自主阅读P28/29页的科学自助餐。

   4、改进方案:

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结合科学自助餐里的启示,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三、拓展

  谈话:

请大家准备材料,下节课按照我们的方案进行实验,看我们的方案能否成功。

3、把光请进来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分析、评价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2、能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重点:

实验验证自己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6

一、实验与验证:

制作模型,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生提出的改进方案到底能否成功呢?

这就需要用实践去检验一下。

大多数科学研究都是先在实验室里进行模似实验来进行检验的,这个环节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模似实验这个科学研究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继续利用第二课时用来观察采光不足现象时制作的模型,对自己的改进方案利用模型进行实验验证。

教材中实验图是描绘两组同学分别在做自己的模似实验,两幅图没有必然的联系。

教师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做不同的模似实验,而不能教条地要求学生按教材图示进行实验。

第二课时17

一、整理与分析:

分析实验结果,提出评估和改进,并进行反复实验验证。

我们应当正视学生模似实验的成与败,并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分析实验信息,寻找新的问题。

二、教材中的分析样表旨在给学生一种分析研究思路上的参考不是教学的必然内容,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把它作为科学知识内容去传授。

三、反思与总结:

根据新的问题,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这个环节是科学研究不断延续和进步的关键环节。

教材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懈探索的科学研究精神。

考虑到小学生能力和知识有限,他们没有把自己很多美好的想法都变成大胆的改进想法,而不必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

4我的阳光小屋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想象,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一个“阳光小屋”。

2、自觉收集关于光的资料,并能利用相关的资料,对本小组“阳光小屋”的设计进行创新。

3、通过实验制造人工彩虹,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所反射的光的颜色所决定的。

4、能对本小组的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对其他小组的设计提出合理的建议。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乐于展示小组成果,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水棱镜;光的分解课件等。

2、学生准备:

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记录本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8

一、引入学习:

1、谈话:

设计采光方案中大家有什么收获?

2、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二、表达与交流:

我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

1、思考:

我心目中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

2、交流:

谁愿意把自己的创意与同学们分享?

三、学生展示作品,互观互评。

第二课时19

一、计划与组织:

设计我的“阳光小屋”。

1、谈话:

同学们的想象独特而丰富,如何把我们的创意变为现实呢?

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

2、制定计划:

怎样实现我们的设想?

我们小组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

我们打算怎么研究?

3、交流:

请各小组交流修订计划。

二、学生分组设计阳光小屋。

三、教师巡视指导。

四、各小组展示自己作品,互评。

第三课时20

一、收集和阅读资料。

1、谈话:

同学们的“阳光小屋”设计的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希望自己的“阳光小屋”美丽明亮。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小屋更漂亮?

2、阅读资料:

请同学们阅读P25页资料卡,了解更多关于光的知识。

二、制作“人工彩虹”。

1、提问:

“彩虹小屋”的设计很美,我们能不那制造人工彩虹呢?

2、谈话:

怎样制造“彩虹小屋”?

3、实验:

用手电筒将一束光线通过纸板的缝隙,透过三棱镜投射到纸屏上,观察纸屏上有哪些颜色?

4、实验:

将人造彩虹投射到不同颜色的纸板上,纸板会呈现什么颜色?

三、制作“彩虹小屋”。

1、试一试:

“彩虹小屋”能看见彩虹吗?

2、交流:

我们的“彩虹小屋”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第四课时21

一、交流“阳光小屋”的设计。

1、讨论:

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自己的设计有哪些新的想法?

怎样改进我们的设计?

2、学生交流。

二、提出新的问题

1、谈话: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又有什么新的问题?

2、思考:

对这些问题,我们打算怎么研究?

3、记录:

请同学们把这些问题存入问题银行中,找合适的机会我们再研究。

三、单元教学评价

1、思考:

如何评价我们本单元的学习?

从哪几个方面评价我们党学习?

2、自我评价:

我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3、小组评价:

我们小组的同学表现有哪些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4、班级互评:

其他小组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5、小结。

第五课时22

教学目标:

渗透法制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煤、石油、天然气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教师出示以煤为原料的产品图片。

2、学生看后,让学生猜猜:

在这些产品的原材料中,都用到那种矿物?

3、教师先出示一块煤,让学生认认。

然后教师再告诉学生。

4、设疑质难。

二、展开活动

1、没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2、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3、寻找新的能源。

三、拓展延伸。

第三单元大家动手做乐器

1、奇思妙想——设计篇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会制定书面的制作计划。

3、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制定出制作乐器的计划。

第一课时23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聆听一首学生喜欢的乐曲,让学生猜猜都有哪些乐器在演奏,引出有关乐器的话题。

可根据学生所在的地域,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乐曲,便于学生识别。

2、猜想与假设。

根据引出的乐器话题,引导学生探究乐器是怎样产生声音的。

鼓的发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

在鼓面上放一些泡沫粒,击打鼓面时,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泡沫粒的跳动,进而说明鼓面在振动。

把口琴的盖板去掉,一个学生吹动口琴,其他学生就可以看到簧片在振动。

二胡发声是由于琴弦和琴筒上蒙的蛇皮面在振动,可以用手轻触蛇皮面感受振动,对于琵琶、小提琴、月琴和阮等,是琴弦和腹板在振动,可以用手轻触腹板。

对于小号,由于振动的是里面的空气,要在喇叭口处贴一个纸条,通过观察纸条的振动间接地感知小号里空气的振动。

第二课时24

1、计划与组织。

提出自制乐器的任务,让学生自制或仿制一个乐器。

根据学生的兴趣,组成若干个小组。

2、要求学生写出书面的制作计划供交流。

2、心灵手巧---制作篇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2、能找到乐器发声的响度与声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与合作的科学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与合作的科学探究态度。

教学难点:

能找到乐器发声的响度与声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适合制作乐器的材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25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说一说自己准备制作什么乐器,激发学生制作的兴趣和欲望。

二、 动手制作

1、选取材料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

教师巡视指导。

2、动手实验。

学生小组实验各种不同材料发声的大小、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第二课时26

一、制作乐器

小组合作制作乐器。

(教师强调在使用小刀、剪子时要注意安全)

二、改进乐器。

学生小组演奏乐器,发现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进。

三、 总结。

四、 各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制作成果。

2、精彩纷呈---展示篇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 使学生知道声高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 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制作的各种乐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7

一、 谈话导入。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 展示交流。

1、 教师公布规则。

2、 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

(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乐器进行评价,并试着提出改进建议)

3、 师生共同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

三、 拓展。

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音的方法。

第四单元登上健康快车

1、我给健康下定义

教学目标:

1、利用健康测试等活动,认识什么是健康,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

2、对自己和周围同学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什么是健康。

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8

1、争议中引入,讨论中明确。

健康是什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理解可能更会引起争议。

基于此,教材不仅设计了几种对健康的不同见解,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对健康的认识。

然后,教材又出示了几幅不同内容的画面,包括全面的合理饮食,注意锻炼,认真读书等健康行为,也包括情绪暴躁摔书本、打架等不健康的行为,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从而完善对健康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2、活动中分析。

在学生形成对健康概念的定义后,教材编排了人体健康测试活动。

测试的标准选自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旨在使学生对健康做进一步的了解。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结合标准分组测试给自己打分,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测试的结果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原因的分析也应有所区别,特别是标准中的第二条、第四条可能不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可能认为这几点并不是健康所包含的范围。

第二课时29

1、活动后确定研究主题。

人体健康测试活动后,教材刻意编排了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活动。

教材中提示了几种研究的方向,即心脏、大脑、心理、青春期发育等内容,以引领学生研究的走向。

教学中,教师应提示学生可以研究这几方面的内容之一,也可做某一方面的专项研究,力求完成知识训练点的内容。

例如可引导学生在研究心脏方面内容时,专项研究心脏的作用或心脏跳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但应注意,教师切不可限定学生研究的主题内容,以免限制学生学习自主性

2、登上健康快车

教学目标: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共同参与中期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将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选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解释和表达对心脏、大脑、青春期发育特点等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30

一、计划与组织阶段。

教材在此环节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捍卫‘人体司令部’”研究小组、“探究心理奥妙”研究小组、“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四个小组的研究情况。

着重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的样张,特别注重数据的积累。

教学中,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的研究内容。

比如即使使用同样在“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学生研究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

教师应鼓励学生,既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究中分头进行,以便搜集证据时相互补充完善。

二、了解学生是否达到健康的标准。

第二课时31

一、事实与证据阶段。

教材在此环节重点介绍“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的样张,侧重学生搜集到的各种数据,并采用统计表、折统计图、资料图卡等多种形式进行分析和表达。

二、考虑到学生在本小组内容的探究中也会发现其他小组研究的内容,因而教材也设计了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数据、相互合作解疑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式、方法寻找证据,并及时交流方案。

三、教师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