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考前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41452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考前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考前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考前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考前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考前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考前复习.docx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考前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考前复习.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考前复习.docx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考前复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居则曰(平日、平常)

子路率尔而对曰(轻率,不加考虑的样子)

毋吾以也(同“已”,止)

B.夫子哂之(微笑)

摄乎大国之间(夹处)

加之以师旅(军队)

C.因之以饥馑(饥,谷物不熟;馑,丰年)

比及三年(等到)

且知方也(道,指是非准则)

D.如五六十(或者)

宗庙之事(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B.莫春者,春服既成C.毋吾以也D.鼓瑟希,铿尔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摄乎大国之间③且知方也④方六七十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风乎舞雩

A.曾皙后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风乎舞雩B.不吾知也

C.加之以师旅D.异乎三子者之撰

6.下列句子全都属于孔子评论弟子“志”的一组是()

①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②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③夫子何哂由也④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⑤吾与点也

A.①②⑤B.②④⑤C.①③④D.②③⑤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

走向

B.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恶:

怎么、哪里

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

爱惜

D.不识有诸识:

知道

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B.无以,则王乎

C.盖亦反其本矣D.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力足以举百钧②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③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④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项是()

①然则一羽之不举②舆薪之不见

③构怨于诸侯④天下可运于掌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项是()

A.德何如,则可以王矣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明足以察秋毫之末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不敏:

愚钝

B.俯不足以畜妻子妻子:

妻子和儿女

C.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悌:

孝敬父母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是故:

因此,所以

13.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未之有也

C.王见之,曰:

“牛何之?

D.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乃中《经首》之会会:

音节、节奏

B.批大郤,导大窾导:

指导

C.族庖月更刀族:

D.如土委地委:

堆积

1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砉然向然B.善哉!

技盖至此乎

C.批大郤,导大窾D.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A.为长者折枝B.吾见其难为

C.视为止,行为迟D.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视为止,行为迟

B.虽然,每至于族

C.依乎天理,批大邻,导大窾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18.下列句子中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臣之所好者道也B.族庖月更刀,折也

C.怵然为戒D.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9.对下列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

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与节奏感;以“触、倚、履、跨”四个动词,生动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情状,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其解牛动作的娴熟,突出了其技艺的高超。

B.文惠君曰:

“嘻,善哉!

技盖至此乎?

承上启下,借文惠君的赞叹和好奇,引出庖丁对解牛的见解,也从正面表现了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

C.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由“目有全牛”到“目无全牛”,反映了庖丁解牛的技术日益精进。

D.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庖丁解牛已达到极高妙的境界,他不是凭感官的知觉来解牛的,而是靠精神活动来行事的。

20.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B.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C.罔民而可为也D.非曰能之,愿学焉

2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

风乎舞雩

A.如会同,端章甫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良庖岁更刀,割也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所见无非牛者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C.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D.为之踌躇满志

2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居则日:

“不吾知也!

”B.未之有也

C.异乎三子者之撰D.技经肯綮之未尝

二、情景默写

2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对曾皙志向的高度赞赏。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等方面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

子路的性格直率,从“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

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

公西华更谦虚,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

曾晳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作中可以看出。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使“民之从之也轻”,首先应做到制民之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强调重视学校教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齐桓晋文之事》中,体现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齐桓晋文之事》中,强调应该将敬老护幼之心推己及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齐桓晋文之事》中,说明以身作则可以推广到治理国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庖丁解牛》中,庖丁解牛三年之后达到的境界是:

__________________。

(2)庖丁解牛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由此可知,庖丁解牛遵循事物的规律。

(3)庖丁解牛采取谨慎的态度,遇见难以下刀的地方,就“怵然为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著阅读

27.《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

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

(2)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

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

请说明理由。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

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

“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

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

“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

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馘①。

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

“勇哉!

子贡复进曰:

“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②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

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唯赐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

“辨哉!

颜回退而不对。

孔子曰:

“回,来!

汝奚独无愿乎?

颜回对曰:

“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孔子曰:

“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

对曰:

“回闻薰莸③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

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④,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夫子凛然曰:

“美哉!

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

“夫子何选焉?

孔子曰:

“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选自《孔子家语·致思》,有删改)

[注]①馘(guó):

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以计功,这里代指左耳。

②漭漾(mǎngyàng):

广阔无边的样子。

③薰莸:

分别指香草和臭草。

④五教:

五常之教。

指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当一队而敌之当:

率领B.必也攘地千里攘:

夺取

C.挺刃交兵兵:

兵器D.夫子曰:

“辩哉!

”辩:

通“辨”,区别

2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以其类异也也:

语气词,表判断

B.以其类异也其:

代词,他们的

C.子路抗手而对曰而:

连词,表方式或状态

D.夫子何选焉焉: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B.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C.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D.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3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

B.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

C.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

D.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体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2)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3)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

陈、蔡大夫谋曰:

“孔子贤者,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乃召子路而问。

子路曰:

“意者吾未仁邪?

人之不我信也。

意者吾未知邪?

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

“有是乎!

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

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孔子欣然而笑曰:

“有是哉颜氏之子!

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

楚令尹子西曰:

“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

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

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

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

”昭王乃止。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太史公曰:

《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3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今孔丘得据土壤土壤:

封地

B.今之从政者殆而殆:

懈怠

C.景行行止景行:

大路

D.学者宗之宗:

尊崇

3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B.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C.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D.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3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指的是《诗经》,“六经”之一,后《乐经》失传,仅存“五经”,包括《诗经》《书经》《论语》《盂子》《春秋》。

B.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至圣”,像“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等都是他成功的教学经验。

C.“太史公”即《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曾捏任太史令,因以自称。

D.《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昭王要聘用孔子,陈、蔡两国当权的大夫们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自己不利,就一同派遣服劳役的人围困孔子和他的弟子。

B.陷入困境,孔子颇有感慨,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很遗憾的事,但没有关系,这样更能显出君子的本色。

C.楚国令尹子西反对给孔子封地,认为孔子有本事,又有弟子辅佐,如果让他拥有封地,就有可能发展起来,对楚国造成危害。

D.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的有关著作,并到鲁地探访,流连不已。

他还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3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2)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

“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臣弑其君,可乎?

曰: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

“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

避水火也!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

“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

“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

‘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

‘奚为后我?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

‘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注]①葛:

古诸侯国名。

②旄倪:

老人和幼儿。

3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放桀,武王伐纣放:

释放

B.贼仁者谓之贼贼:

伤害、毁弃

C.五旬而举之举:

攻取

D.诛其君而吊其民吊:

慰问

39.下列有关孟子的知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B.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C.《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政治观点等。

D.孟子的主张有“性本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省刑罚,薄税敛”等。

4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百姓的敌人。

C.战胜燕国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

D.《书》中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国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4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2)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魏莹与田侯牟①约,田侯牟背之。

魏莹怒,将使人刺之。

犀首②公孙衍闻而耻之,曰:

“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

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③,然后拔其国。

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

季子闻而耻之,曰:

“第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④之所苦也令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衍,乱人也,不可听也。

华子闻而丑之,曰:

“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

君曰:

“然则若何?

曰:

“君求其道而已矣。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

戴晋人曰:

“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

”曰:

“然。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自有五日而后反。

”君曰:

“噫!

其虚言与?

”曰:

“臣请为君实之。

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

”君曰:

“无穷。

”曰:

“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

”君曰:

“然”。

曰:

“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

”君曰:

“无辩。

”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客出,惠子见。

君曰:

“"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

”惠子曰:

“夫吹管也,犹有嗃⑤也;吹剑首⑥者,吷⑦而已矣。

尧、舜,人之所誉也。

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选自《庄子·杂篇·则阳》,有删改)

[注]①魏莹:

魏惠王。

田侯牟:

齐威王。

②犀首:

官名。

③内热发于背:

内心焦急而病发于背。

④胥靡:

服役的犯人。

⑤嗃:

洪亮而悠长的声音。

⑥剑首:

剑鼻环的小孔。

⑦吷:

细微的声音。

4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莹与田侯牟约约:

结盟

B.善言伐齐者,乱人也伐:

攻打

C.臣请为君实之实:

证实

D.王与蛮氏有辩乎辨:

辩论,争

4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分()

A.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B.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C.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D.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创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4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齐国毁约而主张发动战争的,是要争一口气;反对发动战争的,是顾及帝王基业。

这两者本质上都是主张“有为”。

B.华子既不支持主战,也不支持反战,是最合乎“无为之道”的,但是华子却不愿意讲,只是让君主求助虚静之道。

C.戴晋人用“蜗角虚名”的寓言,让魏莹明白了为名利而战是多么渺小。

“蜗角虚名”的故事,想象奇特,形象中蕴藏着不易领悟的“道”。

D.文章一方面指出战国时期诸侯间的战争是为了名利,予以否定;同时也宣扬了道家的无为思想。

4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的有五日而后反。

(2)客出而君悄然若有亡也。

(3)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太子悝患之,慕左右曰:

“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

”左右曰:

“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

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

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太子曰:

“然。

吾王所见,唯剑士也。

”庄子曰:

“诺。

周善为剑。

”太子曰:

“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

”庄子曰:

“请治剑服。

”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

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王曰:

“子欲何以教寡人?

”曰:

“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王曰:

“子之剑何能禁制?

”曰:

“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王大悦之,曰:

“天下无敌矣!

”庄子曰:

“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愿得试之。

”王曰:

“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

王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