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原君》学习要点.docx
《高一语文《原君》学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原君》学习要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原君》学习要点
《原君》学习要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2、弄懂课文的重要字词和重要句式。
3、解答课后练习题。
二、学习的步骤和内容:
<一>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清朝初叶,惊世骇俗的哲学巨著《明夷待访录》面世了。
《明夷待访录》是当时大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的“政治宣言”,它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关系、财产分配的原则及个体生存权利等诸方面问题,进行了犀利的批判,而其抨击的要害之处,则是导致社会黑暗、百姓受难的君主专制制度。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开宗明义的第一篇,也可以说是《明夷待访录》全书的总纲。
其后的《原臣》、《原法》、《置相》等篇,无不是接续此篇,从不同角度分别加以阐述和深化的。
就是在《原君》这篇“奇文”中,黄宗羲大胆地呼出了“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时代强音。
要知道,黄宗羲的这一呼声,对封建专制制度作了彻底的否定,这就是启迪人民在思想上对君主有正确的认识,在理论上武装群众,直截了当地鼓舞人民起来把君主打倒在地。
在黄宗羲发出这一呼声几十年后,才有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民约论》,于此,也足见黄宗羲见识的卓越,他确实是当之无愧的萌芽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家。
君主的职分是什么?
是君临天下,主宰一切,是口含天宪,统牧万民,还是高高在上,作威作福?
天下以人民为主,以君主为客;而作为君主,其职分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
这就是《原君》一文作出的回答。
《原君》对古代设立君主的目的和君主的真正职责,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它大胆地痛斥后世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并对眼光短浅的儒生死守儒家教义的做法,进行了嘲讽。
课文分为4段。
第1段,阐明君主的职分,应该是为天下人“兴利”“除害”。
本段从君主的起源问题落笔,指出君主的位置,就是基于“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的现实,既如此,那么,君主的职分就只能是为天下兴利除害,而不能是任何别的东西。
作者这样写,看似落笔于远古,实则立足于当今,使论证更为有力。
首先,这样写就是直接面对当时社会的普遍认识,使文章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关于人君地位的问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已经完全被扭曲,并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共识”,天下应以人君为主体,天下人皆为客体,是君主的臣属。
作者生活的时代——明末清初,资本主义刚刚萌芽,在绝大多数人看来,“人君”的统治,还恰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般,不仅不可动摇,甚至不容置疑。
作者从君主起源着笔,恰是不急于在理论上做文章,而是先直接用事实来说话。
这自然就有很强的针对性。
其次,这样写还可以一举破的,直捣问题的根本症结。
君主的存在是一个社会现实,但何为真相,何为实质,绝大多数人是不清楚的。
而要打破坚冰,拨云见日,就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还其庐山真面目。
作者从君主起源和本质谈起,就恰恰抓住了事物的根本症结。
其三,从君主产生的历史根源说起,就为后文用古代君主与后代君主进行对比作了恰当的铺垫和准备。
最后,文章题为“原君”,“原”者,追究根源也,由君主起源问题落笔,也恰恰合于题意。
第2段,揭露和批判后世君主,发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呼声。
本段首先从后世君主的思想本质谈起,指出他们违背了设立君主的本意,荒谬地认为,决定天下一切利害的权力就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因而,他们就可以“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作者还形象地分析了后世君主这种自私自利思想的演变过程:
“始而惭焉,久而安焉”,逐渐演变下去,最后竟恬不知耻地“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自己可以将它“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其思想本质,就是“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接着,文章从其思想本质出发,分析后世君主夺取政权前后的思想行为及其给天下人民带来的危害:
在走向最高权力过程中,他们为了博得这份“产业”,不惜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而在取得政权之后,他们又为了“奉我一人之淫乐”,更是变本加厉地“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还公然厚颜无耻地声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就是后世君主这样的思想和行为,给天下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与灾难。
至此,作者的情感再也按捺不住,发自内心地喷薄而出: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最后,又以一句感慨深沉、启人深思的反问作结:
“呜呼!
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本段所举汉高祖之例,颇富情感,且言之凿凿,生动而贴切。
第3段,批判小儒“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荒谬说法。
本段开头便指明,古人爱戴其君,合乎情理,“比之如父,拟之如天”,也“诚不为过”;而今人怨恨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也在情理之中,“固其所也”。
随之,作者笔锋一转,直斥那些“规规焉”的“小儒”。
“小儒”们以“君君臣臣”的关系为天下之大伦,他们认为,再残暴的君主,如桀、纣之流,也应尊之如父如天,不得反抗。
“小儒”们的荒谬说法,与后代君主“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的险恶用心一拍即合,立即得到他们的赏识,成了他们的“理论依据”。
第4段,论述后世君主以天下为私产所造成的恶果,强调“明乎为君之职分”的重大意义。
本段是对第1段的回应:
以2、3段对后世君主和规规小儒揭露批判为基础,又回到君主的职分问题上。
作者批判的笔锋丝毫未变,却转换了一个角度,从后世君主如何保有“产业”方面来分析论述。
既然天下可以成为一家一姓的产业,那么谁不希望得到这份莫大产业呢?
于是,想要保有的一方,“摄缄滕,固扃鐍”,竭尽全力地“保”;而想要攫取的一方,则不遗余力地“夺”。
然而在力量的对比上,“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其结果,必然是“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
难怪明崇祯帝挥剑砍伤女儿,并说:
“汝奈何生我家!
”真无异“以俄顷淫乐,易无穷之悲”。
远古之世,君位“人人能让”;后世及今,君位却“人人可欲”:
究其根本,就在于君主职分不明。
在这里,作者着重点明了“明乎为君之职分”的重大意义。
作者生活在君主制时代,他的此番论述,对于后世之君,也无疑具有巨大的警示作用。
<二>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的特点,首先就在于它的思想性和战斗性。
本文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主张,它继承了先贤“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并将它发扬光大,使之上升到民主启蒙思想的高度,成为近代“主权在民”思想意识的萌芽。
在当时社会情况下,确实具有异常重大的意义;对于后代的思想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直至清朝末年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兴起时,变法维新的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曾将其秘密印刷散发,作为反清、反君主专制的宣传材料。
梁启超赞美它是“刺激青年最有力的兴奋剂”。
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著名的《三民主义》一书,也曾受到过影响。
毋庸讳言,作者警示后世君主,不要以天下为私产,希望他们能真正明乎为君之职分,为天下人兴利除害,这确实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也体现出作者的局限性。
但是,这并无损于《原君》是一篇有极高思想性的好文章。
作为民主启蒙思想的先导,文章道前人所未道,发前人所未发,振聋发聩,石破天惊,充溢着战斗精神,更自不待言了。
这篇文章,文字高度精练,篇幅短小,却涵覆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从事实和理论上,把数千年来“君为主,天下为客”的“铁案”完全翻了过来。
文章结构严谨,先一举破的,再逐层论述,后呼应开篇,思路极为清晰。
与此相应,文字上也十分紧凑,通篇无一二游辞。
文章充分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古之人君、后世人君,相对写出,两两比照,最能使读者弄清实质。
举例翔实,典型性强,也是本文的突出特点。
例如,文中列举了不少古代帝王的事例,实际上他们正是古之人君、后世人君两类君主的典型代表:
尧、舜、禹是古代人君的代表,他们明乎为君之职分,为天下兴利除害,付出千万倍之勤劳,却不享其利;桀、纣、汉高祖、明太祖、明崇祯帝为后世之君的代表,他们不明为君之职分,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将个人之淫乐置于万民痛苦之上。
而这一正一反两组实例,又各具不同作用。
从古之君主说,尧、舜二帝,是先得其位,终而让出者;而大禹是既得其位,亟欲让出而不可得者。
从后之君主说,桀、纣两个著名的暴君,是天下人视为“寇雠”“独夫”的典型人物;而高祖刘邦,攫取天下后,一副得意忘形的模样,令人鄙弃;明朝太祖,却是丧心病狂,眈眈守之,唯恐天下有不利其统治的言行,其行为令人气愤;崇祯皇帝,则是失去“产业”的末代君主,惶惶然若丧家之犬,可使那些“欲得天下”之人,“废然摧沮”。
文章还举出商汤和周武王,这是从兴利除弊角度而言,大致也可列入前一类君主中。
这些各具典型意义的君主作为实例,使议论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文章的另一特点是感情充沛。
论述中,作者的爱憎感情溢于言表,特别是汉高祖称“某业所就,孰与仲多”时的沾沾自喜,后世君主为一己之淫乐,荼毒天下之人,却反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时的厚颜无耻,以及“独私其一人一姓乎”、“非导源于小儒乎”等反问,无不饱蘸着作者的感情,因此易于引起共鸣,颇能感染读者。
本文的语言,通晓明畅,浅显易懂。
<三>弄懂课文的重要字词和重要句子:
第一自然段:
1、字词。
<1>实词:
(1)初:
开始,开始的时候。
例:
有生之初。
(2)私:
爱,偏爱。
例:
人各自私也。
(3)利
A、名词,利益。
例:
a、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b、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c、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
B、动词,谋取利益。
例:
人各自利也。
(4)兴:
兴办,动词。
例: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5)害:
祸害,害处。
名词。
例:
a、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b、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6)除:
清除,免除,革除,动词。
例:
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7)出:
站出来。
例:
有人者出。
(8)受:
得到,动词。
例:
而使天下受其利。
(9)释:
免除。
例:
而使天下释其害。
(10)勤:
辛苦。
(11)劳:
劳累。
例:
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12)情:
事物的本性,自然的情况。
例:
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b、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13)去:
离开,远离。
例:
故古之人君,去之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14)入:
就君位。
例:
a、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
b、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15)异:
不同。
例:
岂古之人有所异哉?
(16)好:
喜欢,贪图。
(17)恶:
厌恶,讨厌。
(18)逸:
安逸。
例:
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常情也。
(2)虚词:
①之
②而,连词
3、特殊句式:
<1>……以为……:
把……当作……
例:
①不以一己之利为利。
②不以一己之害为害。
<2>判断句。
例:
①故古之人君,去之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②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
③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3>宾语前置句。
例:
①人各自私也。
②人各自利也。
<4>省略句。
例:
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倍)于天下之人。
第二自然段:
1、字词。
<1>实词:
(1)出:
发出。
例: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
(2)惭:
惭愧。
(3)安:
心安理得。
例:
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4)视:
看待,把……看作。
例:
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
(5)就:
成就,动词。
例:
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6)逐:
追逐,追求。
(7)溢:
充分表现。
例:
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8)主:
主体位置。
(9)客:
从属位置。
例: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10)经营:
筹划料理。
例:
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
(11)博:
求取,换取。
例:
以博我一人之产业。
(12)设:
设立,设置。
例:
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2>虚词:
①然:
这样,指示代词。
例: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②使:
致使,以致。
表结果。
例:
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
③为:
为了,表目的,读wèi。
例:
a、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b、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2、特殊句式:
<1>省略介词“于”。
例:
传之(于)子孙。
<2>疑问句:
例:
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第三自然段:
1、字词:
<1>实词:
(1)拟:
比拟,比作。
动词。
例:
拟之如天。
(2)恶:
厌恶,讨厌。
例: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
(3)名:
名作动,称,叫。
例:
名之为独夫。
(4)所:
名词,归宿。
例:
固其所也。
(5)诛:
动词,讨伐。
例:
犹谓汤、武不当诛之。
(6)私:
偏爱,动词。
例:
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7)废:
废止。
动词。
例:
至废孟子而不立。
(8)导源:
起源。
动词。
例:
非导源于小儒乎?
<2>虚词:
①之
②也,语气词
2、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①介宾短语后置句。
例:
A、比之如父,拟之如天。
B、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C、不便于其言。
D、非导源于小儒乎?
<2>省略句。
省介词。
例:
曾不异(于)夫腐鼠。
第四自然段:
1、字词。
<1>实词。
①保:
保有。
动词。
例:
果能保此产业。
②怪:
奇怪。
动词。
例:
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③胜:
超过。
动词。
例:
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
④生:
出生,生活。
动词。
例:
A、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
B、若何为生我家!
⑤让:
谦让。
动词。
例:
人人能让。
⑥易:
交换。
动词。
例:
不易无穷之悲。
<2>虚词。
①使:
假如。
连词。
例:
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
②以:
介词。
A、译作“按”。
例:
既以产业视之。
B、译作“拿”、“用”。
例:
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
③之:
A、结构助词
B、代词
2、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
例:
痛哉斯言!
<2>省略句:
省介词“于”。
例:
传之(于)无穷。
<四>解答课文思考练习题。
一、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参见“课文说明”。
二、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方面鉴赏这篇课文。
1、2问参见“课文说明”。
第3问是发散性问题,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三、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诚
使
为
四、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1、莫或:
没有什么人
2、 释:
解脱
3、量:
考虑
4、然:
这样
5、博:
获取 曾:
乃,竟
6、无稽:
无从考查
7、私:
偏爱
8、若:
你
9、旷:
空缺。
“旷后世”的意思是,在后来的时代旷绝缺失。
10、俄顷:
片刻、一会儿 易:
交换
五、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区别,以把握文言文判断句这种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一般用动词“是”表示判断,而文言文一般用“者、也、乃、则”等表判断,常见的格式有“……者……也”(或只用“者”,不用“也”;或只用“也”,不用“者”;或“者”“也”均不用)、“……乃……”、“……则……”等。
1、亚父(就)是范增。
(用“者、也”表判断)
2、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
(用“也”表判断)
3、这是我产业的利息呀。
(用“也”表示判断)
4、南昌旧称豫章郡,(就是)现在称洪都府(的)。
(“者”、“也”均未用)
六、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扩大视野,翻译课外的文言文,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靠养猴子过活的人,楚人都叫他“狙公”。
每天早晨,他都要在院子里给群猴分派事情,让老猴子率领着到山里去采摘野生果实,向它们征收所采的十分之一来养活狙公自己;有的猴子交不足,他就用鞭子棍棒抽打。
猴子们都害怕挨打的痛苦,不敢违抗。
一天,一个小猴子问大家:
“山里的果木是他栽的吗?
”群猴说:
“不是,是天生的。
”小猴又问:
“不经过他就不能去摘取吗?
”群猴说:
“不,谁都可以摘取。
”小猴说: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靠着他而受他使唤呢?
”小猴的话还没有说完,群猴都恍然大悟。
那天晚上,它们暗地里瞅着狙公睡下以后,就破坏栅栏,毁掉笼子,取出狙公的积蓄,手拉着手跑到森林里,再也不回来了。
狙公终于活活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