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历史教案第30讲 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74221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7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历史教案第30讲 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历史教案第30讲 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历史教案第30讲 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历史教案第30讲 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历史教案第30讲 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历史教案第30讲 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docx

《高考一轮历史教案第30讲 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历史教案第30讲 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历史教案第30讲 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docx

高考一轮历史教案第30讲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

第30讲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考纲明示: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主干知识 理一理]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2.第一个五年计划

(4)重工业发展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

(1)时间:

1953~1956年。

(3)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背景: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2)时间:

1956年。

(4)意义:

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拨云见日 想一想]

1.“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吗?

试答 

提示:

否。

“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只是建立了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化并未实现。

2.“三大改造”实质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对吗?

试答 

提示:

对。

3.仔细观察下图,说明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如何?

试答 

提示: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且相互关联,被称为“一体两翼”。

4.1949~1956年中国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吗?

试答 

提示:

否。

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2.探索失误

(3)“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一大二公”,脱离实际,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农村生产力的破坏。

(4)危害: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

196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5.建国初我国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试答 

提示: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6.1960年农村“八字方针”从根源上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吗?

试答 

提示:

否。

1960年纠正农村“左”倾错误时的“调整”主要是调整农、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7.“文革”和“文革”时期是一回事吗?

试答 

提示:

否。

“文革”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而“文革”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不是“文革”的成就。

8.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什么?

试答 

提示:

系统纠正“文革”“左”的错误。

 

[史论要旨 背一背(先填后背)]

(1)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2)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的重点在东北地区。

“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成为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4)“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Step1 微考点——图文证史深化

微考点1 “一五”计划的特点

WEIKAODIAN

一 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思考1 史料一反映出一五计划会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工业发展快。

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思考2 史料二反映出一五计划大型项目在区域分布上呈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

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

三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工业建设。

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李富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思考3 史料三反映出中国一五计划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

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一五”计划的特点

(1)“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2)“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3)“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一五”计划中工业化建设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具有渐进性与长期性。

微考点2 社会主义探索道路出现失误的原因,

WEIKAODIAN

一 邓小平指出:

严格说来,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最终都没有摆脱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的窠臼。

自1949年起的30年间,中国共产党人由“一五”期间“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着手探索自己的道路;在探索自己的道路时,原以为自己找到了正确道路,但实际上①又不自觉地步上了苏联走过的工业化“大跃进”和“赶超战略”的老路;紧接着,满以为我们在吸取苏联教训,“反修防修”,最后②不自觉地又走上了苏联30年代大搞阶级斗争的老路。

思考1 史料一反映出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

由①②可得苏联模式对中国经济建设影响深刻,照搬苏联模式。

二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

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

——《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

《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

思考2 史料二中产量指标的变化反映出一种怎样的心理?

试答 

史料解读:

急于求成。

三 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改造自然”的宗旨深入人心,特别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①“人定胜天”同“改天换地”“愚公移山”等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响亮的口号。

——《对人定胜天的历史反思》

思考3 史料三反映出中国在经济建设中存在什么问题?

试答 

史料解读:

由①可知其问题是:

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社会主义探索道路出现失误的原因

(1)缺乏经验,照搬苏联模式。

(2)“左”倾错误,急于求成。

(3)违背客观经济规律,脱离国情和实际。

 Step2 综合点——总结升华提能

综合点1 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变化的影响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针对训练]

1.[2016·江苏诊断]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写道:

“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掌权以后,国家开展强大的运动来改变它的工农业结构……主要消费工业按国家规定的价格购买原材料和销售产品,当这些工业在50年代国有化以后,它们的利润很快变成政府收入和国家储蓄的主要源泉。

”当时新中国政府的这些做法(  )

A.使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得到了协调发展

B.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

C.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D.造成了生产关系严重脱离生产力水平

答案 B

解析 由“主要消费工业按国家规定的价格购买原材料和销售产品”可知指中国形成计划经济体制,根据所学可知,计划经济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中国重工业的发展。

故B项为正确答案。

综合点2 1956~1976年中国经济建设中的失误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针对训练]

2.[2016·武邑调研]在20世纪50年代编制的国民经济草案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

“中央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这一本公布;另一本是期成的计划,这一本不公布。

地方也有两本账。

地方的第一本就是中央的第二本,这在地方是必成的;第二本在地方是期成的。

评比以中央的第二本账为标准。

”这一现象(  )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国民经济的构成

C.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D.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失衡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末国民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了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特征的“大跃进”运动。

根据题干中的材料可知,中央的“两本账”中第二本账高于第一本账,地方的“两本账”中第二本账也高于第一本账。

由此可知,从中央到地方,生产计划层层加码、层层拔高,追求高指标,这就必然导致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D项符合题意。

   Step3 名家评史解读

在1956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的最初探索中,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以及党在指导方针上存在着正确的、比较正确的和错误的两个趋向,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就经历着曲折的发展过程。

一方面,这个时期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在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另一方面,从1957年起,“左”倾错误日益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

作者描述了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两个发展趋向。

(1)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

(2)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

真题典例 

1.[2015·课标全国卷Ⅰ]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答案 A

解析 由图中数据可知,当时中国工业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比美国、英国快很多。

由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再加上“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加强重工业建设,所以这些指标增长速度相对较快,由于美国、英国工业基数较大,所以其年均增长速度不如中国,故A项正确,可排除B项。

“一五”计划时期,中国重工业发展没有出现急躁冒进的现象,可排除C项。

仅从统计图中钢、生铁、发电量的数据变化,不能得出美英传统工业衰落的结论,可排除D项。

2.[2015·福建高考]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图片信息可知,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此时中国还处于过渡时期,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时期是指1953~1956年,题干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农业总产值高于工业总产值,B项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题干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农业总产值逐渐下降,C项错误;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兴起,题干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迅速上升、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态势,即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D项正确。

3.[2014·课标全国卷Ⅰ]“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 B

解析 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发达、粮食相对短缺时期的产物。

实行该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可以集中有限的粮食以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故选B项。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粮食计划供应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此时国家并未出现“灾害”,排除C项;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排除D项。

考向分析

(1)从现代化史观等角度考查“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特点、成就及对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影响。

(2)以表格、图片的形式考查三大改造的内容以及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变化,以此认识三大改造的成果。

(3)高考试题往往从中苏经济体制的异同比较入手,要求认识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4)从现代化史观和整体史观的角度,考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苏联的斯大林体制的异同,总结两者的经验教训。

(5)从综合归纳的角度考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以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经济建设、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的影响。

仿真练习

1.[2016·惠州调研]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83.9亿元,超过原定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3%,平均每年增长18%。

其中,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B.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这发生于一五计划完成后,这一成就的取得正是一五计划建设的成果。

故C项为正确答案。

2.[2016·淮安月考]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

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

A.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答案 D

解析 由“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可见其认为自由市场对高度统一市场是有益的,这和苏联经济模式有所不同,是对苏联经济模式弊端的反思。

故D项为正确答案。

3.[2016·唐山摸底]如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经济政策的变化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由于之前的“大跨进”等“左”的错误,使中国经济结构畸形发展,工业比重畸形增加,中国出现经济困难。

1960年开始,中国实行“八字方针”进行调整,使工业畸形发展情况得到改变,其比重下降。

经济调整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1962年后其比重又有所增加。

故是经济政策导致了这一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