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闯关.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17117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价格闯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价格闯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价格闯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价格闯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价格闯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价格闯关.docx

《价格闯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价格闯关.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价格闯关.docx

价格闯关

市场营销课题

课程:

市场营销

题目:

商品价格之闯关

班级:

二零一零级五班(财务信息处理)

小组成员:

杨万里(20107611045),鲍志刚(20107611001),沈燕飞(),李锦涛(),李佳琪()。

商品之价格闯关

改革开放整10年之时,即1988年,一场价格放开引发的抢购成为10年中最大的一次经济波动,并在之后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政治问题。

对此,人称“价格闯关”。

计划经济是靠行政力量配置资源,市场经济是靠市场力量配置资源。

市场力量主要工具是价格。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行政决定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市场决定价格,即由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价格改革就是由行政定价改为市场定价。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国家,无一不把价格改革放到重要位置。

当改革开放使为中国经济腾飞时,工业品比价不合理和价格管理太死就像两个沙袋绑在了翅膀上,严重制约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双轨魔方】价格双轨制突破计划体系孽生腐败亟待破局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由此,价格改革的目标也就由原来仅限于解决价格扭曲问题,发展为造就一个新的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成为调节经济的手段。

这就要“让价格回到交换中去形成”、“用市场定价体制代替行政定价体制”。

  然而,真正要“让价格回到交换中去形成”,就得全面放开价格。

但是,放开价格是有很大风险的。

这有前车可鉴:

  1948年,联邦德国放开物价,一个月之内食品价格涨了两倍,出现了大规模的群众示威。

1980年,波兰放开食品价格,价格上涨,造成格旦斯克工人大罢工,盖莱克被迫下台,团结工会崛起,十年后,共产党失去了政权。

  从统制价格过渡到自由价格,为什么在过渡时期总要出现价格大幅度上涨呢?

这是因为,在统制价格时期,潜伏着大量的隐性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一般不表现为价格上涨。

一旦价格放开,这些隐性通货膨胀就要释放出来,价格就大幅度上涨。

  中国的改革必须是稳妥的,当然不能一下子全部放开价格。

于是,采取了一个过渡办法,先放开一部分产品的价格,暂时保留一部分计划价格。

一商品,两种价格,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双轨价格”。

放开的那一部分就是市场价格。

有了市场价格这一轨,就打破了指令性计划一统天下的僵死局面,使经济生活出现了生机。

“双轨”实际是“双规”,同一商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有两种不同的贸易规则。

如果马路上有两种交通规则同时起作用,一定会出现混乱。

尽管布鲁斯说过“双轨制是平稳过渡的桥梁”,斯蒂格利茨说过,中国实行的双轨价格是由统制价格转向市场价格的“天才的解决办法。

”但是,双轨价格的确带来了经济秩序的混乱,成了难以忍受的肮脏泥淖。

  在双轨价格的条件下,作为生产厂家,总会千方百计地少生产价格较低的计划内产品,多生产价格较高的计划外产品,还要想尽办法把计划内产品拿到市场上卖高价,因此,一些计划范围内的合同不能完成;作为用户,就千方百计地多买计划内的商品,少买计划外商品,还会通过各种手段去套购计划内的商品。

这样,市场价格冲击了国家计划,常常使计划落空;计划价格的存在,又阻碍市场正常发挥作用。

双轨价格之间摩擦和撞击的结果是,两种价格都在起作用,又都不能有效地起作用。

计划失控了,市场机制也不灵。

到1988年,出现了经济秩序大混乱。

  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大大高于计划价格。

1989年3月,市场价高出计划价的幅度分别为:

煤炭149%,原油213%,钢材105%,木材112%,铜150%,铝124%。

  一些掌握计划内原材料分配权的人,只要批一个条子,卖给你几十吨钢材,你再转手按市场价卖出去,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赚到大笔的钱。

条子,一字千金。

双轨之间的价差越大,条子就越值钱,能批条子的人的身价就越高。

  当时社会上有一种职业,人称“倒爷”,就是把计划价格的商品倒到市场上去卖。

当然,能干这种买卖的都是一些有权力背景的人,群众称之为“官倒”。

对“官倒”,群众深恶痛绝。

在天津一家旅馆里,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

一位“倒爷”将手中的一张钢材提货单,卖给同房间的另一位“倒爷”,每吨加价200元。

第二位“倒爷”又把提货单卖给第三位“倒爷”,每吨又加价200元。

就这样,这张提货单没有出旅馆,就倒腾了4次,4个人不费吹灰之力获取了暴利。

这批钢材的价格由每吨700元加到1600元。

  在双轨价格条件下,权力和金钱的恶性结合成了罪恶的渊薮,成了当时腐败现象的物质基础。

加上高干子弟加入了“倒爷”的行列,一时民怨沸腾,要求改变双轨价格的呼声很高。

【并轨闯关】激进改革仓促出台抢购挤兑席卷全国

8月19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价格闯关的消息,当天就出现抢购。

有的人一下子买200公斤食盐,买500盒火柴,商店被抢购一空。

银行发生挤兑,有的地方银行因不能及时支付,群众在愤怒之下把柜台推倒。

当时,只要听说商店要出售电冰箱等家电产品,天还没亮,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来到商店门口排队。

生产厂家才将产品运到商店,不等摆上柜台,人们就涌向运货车,抢着自己动手往下搬,好像白送一样。

卸下车后,如没问题,交钱拉走…

1988年9月初,武汉市友谊公司青山友谊商店从深圳购进一批24K纯金首饰,每克售价涨到140多元。

据商店经理说,9月9日,由于抢购的人太多太拥挤,把柜台挤倒了。

所以次日,商店只得在后院里隔着铁栅栏卖金首饰…

1988年的宏观经济再趋紧绷,三年多的高速成长让中国列车再次驶入经济周期的敏感地带。

随着轻工产业的发展加快,企业数目剧增,物资供应的紧张更趋激烈,而推行了四年的物价双轨制在此时终于释放出它所有的负面效应。

早在上一年的4月,国务院系统各部委组成了一个生产资料价格监督检查组,分为28个小组到各地实地调研,在9月份向国务院的报告中,它论定“生产资料乱涨价乱收费相当严重,部分地方和领域已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

其后一段时间,尽管中央三令五申,但是仍然无法阻止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国营机构投身到物资的倒卖中,人们利用手中或大或小的权力,从双轨制中牟取利益。

  当时中央的一些高层领导显然意识到,当前物价的不正常波动是计划体制和价格双轨制所造成的,要摆脱体制怪兽的缠绕,就要用非常的霹雳手段,让物价迅速地进入到市场调节的轨道之中。

于是,中央决定放开管制,取消物价双轨制,进行“物价闯关”。

  闯关行动是3月份从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开始的,当月,上海调整280个种类商品的零售价,这些商品大都属于小商品或日常生活必需品,涨价幅度在20%~30%之间。

4月,国务院推出主要副食品零售价格变动给职工适当补贴的方案。

5月19日,新华社发表通电,“中国的物价改革是一个大胆行动,要冒一定的风险,但是中央有信心把这件事办好……”

  这一调价政策的出台,迅速波及全国。

从5月开始,全国中心城市的猪肉和其他肉食价格以70%左右的幅度上涨,其他小商品迅速跟进。

“物价闯关”很快就呈现全面失控的可怕趋势,各地物价如脱缰的野马,撒蹄乱窜。

当时,全国居民的存款为3000亿元(1992年为一万亿元,2005年为14万亿元),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是由于公众的看涨恐慌心理,却造成全国性的抢购风。

根据当时的报纸报道,“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电视机有图像就抱,电风扇能转就买,电冰箱有冷气就要。

”不同寻常的是,民众的抢购已经与实际的供求脱节,物价上涨让全国各个阶层的人都大呼“吃不消”。

“物价闯关”被认为是1978年改革以来最大的一次经济失控,它在10月份就宣告失利,中央开始调整政策,再次提出“宏观调控,治理整顿”的方针。

此次失利,表现为商品抢购和物价飞涨,它对于宏观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虽然是负面的,但并没有招致毁灭性的生产崩溃,然而它对全国民众的改革热情则是一次重大的挫败。

治理整顿:

使经济萧条,也为“并轨”创造了条件  

改革期间的通货膨胀和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有关系的。

当时称之为“经济过热”。

经济过热是靠增加投资来支撑的。

增加投资又是靠银行贷款。

也就是说,高速的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货币的超经济发行。

一旦经济过热,就要收缩。

  从1984年到1988年,国民收入增长70%(按现价计算增长149%)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14%,城乡居民货币收入增长了200%。

社会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很大,客观形势要求紧缩。

  1988年9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开展“治理整顿”。

9月26日,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

  这次治理整顿实际上是一次经济收缩,通过经济收缩来抑制通货膨胀。

收缩的结果,工业总产值还是比上一年增长了20.7%,物价指数全年平均高达18.5%,因此,中央又加强了治理整顿的力度。

1989年11月9日,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又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采取了更加坚决的措施:

实行财政和信贷双紧方针,大力压缩财政支出,管住货币发行,控制信贷总规模;压缩基建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控制居民收入过快增长,抑制过旺的消费需求。

  通货膨胀终于得到了抑制。

全国零售物价指数,1989年上涨17.8%,1990年上涨2.1%,1991年上涨2.9%。

为实现这个目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GDP增长率由1988年的11.3%下降到1989年的4.1%,1990年继续下降到3.8%,1991年回升到99.2%。

  在治理整顿期间,国家利用市场疲软的机会,着手调整不合理的价格。

从1989年9月到1991年,调整了客运、盐和盐化工产品、棉花收购价、石油、钢材、有色金属等价格,调价总额达500多亿元。

1990年是几年来调价额度最大的一年(前几年每年调价200多亿元),也是物价涨幅最小的一年。

治理整顿,尽管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带来了一些消极作用。

但是,对于价格改革来说,却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它使通货膨胀率达到了3%以下的低水平;它使社会供给大于需求,有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双轨价”中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在差额已经大大缩小,个别产品还出现市场价格低于计划价格的现象。

计划价格并入市场价格,不会有多大的冲击了。

到1990年,治理整顿已取得明显效果:

通货膨胀得到控制,1990年全国零售物价仅比上年上涨2.1%;产业结构调整开始起步;流通领域的混乱局面得到初步整顿,到1990年底,全国裁并公司十万多个;国民经济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国民生产总值1989年增长3.9%,1990年增长5%;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继续发展,出口贸易总额1989年增长10.5%,1990年增长18.1%;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到1990年底,“七五”计划胜利实现,计划所规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绝大部分完成或超额完成,为下一步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终成正果] 1992年再度勇闯价格关并获得成功

1992:

价格全面放开

  经过几年的价格改革,凡是供求关系不是很紧张的商品,基本都放开了。

而供不应求的商品(称为短线商品),还是由国家控制。

结果是,价格放开的商品发展得快,国家控制的商品发展得慢。

这就是人们说的“越短越管,越管越短”。

这些供求紧张的商品主要是生产资料。

这是因为加工业的发展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发展。

1992年,不仅供求关系宽松了,政治环境也宽松了。

这要归功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推动。

因此,从1987年以来进入困境的价格改革,到1992年加快了步伐。

此时,人们认为全面放开价格的条件已经具备。

  1992年是价格放开最多的一年。

其中,生产资料的价格放开得最多。

到1991年底,国家物价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管理的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的价格有737种,1992年就放开了648种。

与此同时,对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其他工业品价格也大踏步地放开。

1991年底,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有60种,1992年就放开了50种。

轻工产品除了食盐和部分药品等个别品种外,都全部放开了。

1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