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宇宙生命之谜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6646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宇宙生命之谜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宇宙生命之谜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宇宙生命之谜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宇宙生命之谜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宇宙生命之谜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宇宙生命之谜人教部编版.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宇宙生命之谜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宇宙生命之谜人教部编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宇宙生命之谜人教部编版.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宇宙生命之谜人教部编版

10宇宙生命之谜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并最终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文章的题目是“宇宙生命之谜”,因此,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紧紧扣住“谜”来组织文章。

作者先提出疑问,“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一个谜,接着作者分析了生命存在的四个条件,对太阳系除地球外的行星进行一一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这些行星中不可能存在生命或难以存在生命,但还需要继续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由“谜”导入,接着开始解谜,最后又由“谜”结束,文章浑然一体,既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让读者觉得余味无穷,增添了进一步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作者在行文中的匠心。

六年级的学生对记叙类文章更容易理解,而对科普类文章则稍欠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这篇文章,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逐渐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丰富阅读的广度,为以后学习说明文打下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理解“猜测、揭开、抵御、嫦娥”等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3.掌握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掌握科普文的阅读方法;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情况及成果。

教学难点:

感受说明文的特点,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1.学习“谜、嫦、娥”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发达、仍然、理论、恒星、封冻”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3.初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层次,把握主要内容。

3.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宇宙图片或小视频,交流感受,进入本课学习。

过渡:

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你是否幻想过去太空遨游,去其他星球做客?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浩瀚的宇宙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想象力。

但是宇宙实在是太大太大了,有关它的谜也太多太多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个连科学家也解不开的谜,看我们是否能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呢?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1)提出问题:

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

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讨论。

(2)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1)读准字音、写对字形。

◆需注意的字音:

“嫦、尚、摄”是翘舌音,“燥、磁”是平舌音,“倾”是后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

辨字(娥—蛾—峨燥—躁—澡—操)

(2)理解词义:

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预设:

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将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结合起来。

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词义。

本课有许多科技词汇不太好理解,要在课前安排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如“核酸、厌氧菌、磁场、有机分子”等,课堂上简单交流一下,读通即可,不需深入讲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阅读课文导语与侧栏点评,确定阅读重点,思考问题。

(1)请学生在图中的圈内填上合适的词语,训练整理信息的能力。

(出示课件)

预设:

要完成此题,需对课文第2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消化、整理,通过图片填空,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宇宙之大和地球之小,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

宇宙中还会不会有存在生命的星球?

(2)自读自悟。

标上段序,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举手发言。

预设:

引导学生读侧栏文字“每个自然段往往有概括主要意思的一句话,阅读时我要注意找出来”,试着运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说明文的语言往往比较精练,内容也比较具体,对于训练概括段意是很好的尝试。

示例:

①从神话引入,提出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②从理论上猜测地球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人类至今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③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④经分析,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⑤猜测火星可能有生命存在。

科学家发现火星和地球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发现火星表面的黑色条纹像运河,火星表面的颜色随季节变化。

⑥发现火星表面的黑色条纹是暗环形山和暗的斑点,火星表面的颜色变化是风把火星表面的尘土吹来吹去。

⑦发现火星的特点是干燥、空气稀薄、温度低、没有磁场和臭氧层,说明生命在火星上难以存在。

⑧进一步考察发现在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在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⑨科学家从陨石中找到了有机分子,大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存在生命。

⑩总结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谜。

2.在了解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1)教师提示说明文常见的写作顺序:

提出问题(质疑)——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结论)。

(2)合作与交流。

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出每一层次写了什么。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提出问题。

写从古到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分析问题。

介绍了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通过研究后发现一部分天体不可能存在生命,重点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

得出结论。

人类尚未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会继续探索宇宙的生命之谜。

3.提出质疑,师生交流。

质疑:

课文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第1自然段,对了解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没有帮助,这段话是不是多余的?

能否删除呢?

预设:

教师可从以下角度引发学生思考:

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古至今,强调时间之久远,人们一直对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感兴趣,可见这个问题实在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用了对比的手法,古代科学不发达,只能用神话来解释,而如今科学发达了,却依然没有确切的答案,可见这个问题确实是个“谜”,自然过渡到后文的探究。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信息量很大,还有一些专业术语,初读下来,同学们可能觉得有点难,但是只要抓住了每段的中心内容,了解了全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来说明,我们就能很清楚地把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不少关于宇宙的知识,相信同学们也一样。

希望大家能通过这篇文章打开眼界,跳出我们的常识圈——认为地球非常非常大,而忘了宇宙的存在,其实地球只是茫茫宇宙中一个非常小的星球,下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其他星球看一看。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结合课前导语、课后习题和旁批阅读)。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2.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弄懂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1.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其他星球的情况及成果。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再次提出课文的主要问题:

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

学生交流。

预设:

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科学上的结论,对在第一课时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可引导学生再说一说。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

上次讨论时,一些认为地球之外有生命的同学刚刚改变了观点,认为地球之外没有生命。

老师的观点嘛,认为我们还是应该对这个问题存疑,因为宇宙是无限大的,只有地球上有生命似乎有点令人难以置信。

而且这依然是个“谜”,等待着大家去不断地探寻。

让我们先开始本课的学习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确定阅读重点:

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

(1)学生自主阅读,标示相关语句。

(2)教师引导学生留意课后习题第1题,归纳阅读方法。

①与问题相关的内容仔细读,必要时多读几遍。

与想要了解的问题关系不大的段落不需要细读。

②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有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需要再查查相关资料加以判断。

2.理解课文,寻找答案。

(1)学生讨论:

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过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看课文是从哪里开始具体讨论“宇宙生命之谜”这个问题的。

明确:

课文第3自然段中提到:

“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

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所以应重点研读第3自然段。

学生交流:

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第一,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第二,必要的水分;第三,适当成分的大气;第四,有足够的光和热。

(2)借助上面的探讨,思考:

太阳系中除地球、火星之外的其他行星有无生命存在?

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①教师按离太阳的远近画出围绕太阳运动的八大行星的示意图: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出示图片也可)

②学生阅读第4自然段,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分析哪些行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哪些行星可能有生命存在。

(火星放在后面单独说)

教师提示:

指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表达。

交流示例:

水星:

因为它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所以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金星:

因为它缺氧、缺水,有着浓厚的云层,阳光辐射和云层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其表面温度极高,所以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因为它们离太阳很远,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一百四十摄氏度,所以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3)重点探究火星。

学生阅读第5—8自然段,分析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预设:

全文关于火星的内容相当多,信息量也大,而且关于火星是否有生命的探讨相对于其他行星要复杂得多。

可将学生分成两组,分组思考下面的问题:

A.为什么火星上可能会有生命存在?

(从理论角度思考)

B.为什么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

(从科学事实角度思考)

①小组一汇报交流。

两个猜测:

火星表面有很多纵横的黑色线条→可能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火星表面的颜色随着季节而变化→火星表面的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因为火星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

自转一圈的时间接近;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倾角接近,昼夜长短相近,都有四季。

所以火星上可能会有生命存在。

②小组二汇报交流。

两次科学探索:

1971年,宇宙飞船进入环绕火星飞行的轨道,通过近距离观测,证实人们关于火星上有火星人、有植物的两种猜测是错误的。

1975年,宇宙飞船登陆火星,进行分析和测试,证明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对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因为火星上非常干燥,水分少、大气稀薄、表面温度很低、没有磁场、没有臭氧层,所以火星上的生命难以生存。

③教师出示关于火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生快速阅读,了解相关知识。

资料一:

为了探索火星,火星轨道上不仅有数量不少的探测器,而且在火星表面也有陆地车在进行登陆勘测。

目前火星上有两架陆地探测器,其中“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是最有实力的,它于2011年11月发射,已经在火星上工作7年多,拍摄回非常多的火星地表图片,而人类也对火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的两项重大发现:

一是“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接近火星地表处一块有30亿年历史的沉积岩中发现了有机分子,说明火星上曾经可能存在远古生命;二是发现火星大气中的甲烷含量存在季节性波动现象,或与现代火星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