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学题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59191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规划学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区域规划学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区域规划学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区域规划学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区域规划学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规划学题库.docx

《区域规划学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规划学题库.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规划学题库.docx

区域规划学题库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

[题型汇总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科学:

区域科学是一门有关区域或空间系统的治理、开发、管理的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

2.区域: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3.适度人口:

指对一国或地区发展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劳动地域分工:

社会劳动分工的空间形式。

指一国或一地区按照各自条件和比较优势,着重发展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部门和在产品交换基础上的相互协作,以取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5.区域投资环境:

是指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

6.主导产业:

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7.区域规划: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未来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

8.区域优势:

某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的有力条件。

由于这些条件使该区域更富于竞争力,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

9.区域发展战略:

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10.点轴开发模式:

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

其中,“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

“轴”是联结点的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组成的线状基础设施束。

其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11.区域发展:

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12.自然资源:

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紧急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13.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其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

14.外部性:

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15.教育成本:

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16.技术进步:

狭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而的革新和改进。

具体表现为对旧设备的改造和采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采用新工艺使用新的原材料和能源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等。

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

17.国内生产总值:

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18.区域产业结构:

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19.战略措施:

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步骤和途径是实施战略的手段

20.土地人口承载力:

一定面积土地资源生产的食物所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21.人口的年龄构成:

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在全体人口数量中的比重。

22.区域政策:

区域政策是根据区域差异而指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发展。

23.竞争力:

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它是一种相对指标,必须通过竞争才能表现出来

24.社会消费:

 

二、问答题

1.如何认识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答:

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从这两个方面体现。

作为生产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2.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布局;作为消费者,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3.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2.简述主导产业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意义。

答:

主导产业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的可以此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

能引导、带动国家和区域全部经济发展的产业;随着国内外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和市场变动而有不同发展阶段的;具有当时阶段最高的技术装备,在开发产品、开辟市场方面应走在最前头;应领先增长。

3.简述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都是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GDP是按照国土原则来核算的,主要指在一个国家范围之内,按所有的生产者所创造的商品和劳务价值来统计的,无论它是否属于本国的公民,都要核算。

而GNP是按照国民原则来核算的,只有本国国民创造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才能核算。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

两者的差距就在于:

n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其中,国外净要素收入=本国公民自外区域获得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支付给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

4.简述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原因。

(问答题答案有)

5.简述国外不同时期区域规划发展及其不同的目标取向。

第一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区域规划萌芽。

第二阶段: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期)第三阶段:

(二战后至20年代50年代末)其着眼点是经济、是开发。

第四阶段:

(20世纪60、70年代)其目的是消除或减少区域差异,促使人口和经济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流动,达到区域共同发展。

第五阶段:

(20世纪80年代)区域规划日渐势微。

第六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为人民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为目的的区域规划成为当前区域规划的主流

6.简述人口自然增长的四种类型。

答,。

①原始型。

特点是两高一低,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②年轻型。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还保持在原始型水平上,使出生率显著地高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大提高,人口总量迅速增多,年龄构成趋于年轻。

③成年型。

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大致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出生率比过去有了明显降低,人口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年龄构成由年轻化向老年化演变。

④衰老型。

由于人口的老化,死亡率由低水平回升,出生率继续下降,终于跌到死亡率以下,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人口量逐渐减少。

7简述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

答:

1.区域资源的丰饶度。

指资源的质量、数量及相关因素。

2.区域资源的位置。

包括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城市、交通、消费区)和政治地理位置。

3.区域资源合理开发的可能性和方式。

需要从自然可能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资源的可能利用方式。

4.资源对社会需求量的保证程度。

分析资源对当前需要量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保证程度。

5.资源利用效果分析。

资源开发利用效果包括经济效果、生态效果和社会效果。

9.简述以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重要指标的局限性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规模。

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由于汇率的折算等的差异,有可能使名义上的GNP与实际GNP间存在差距;GNP的统计没有包括非市场或非货币化的经济活动,或地下经济活动;没有完全反映区域经济福利或居民生活水平。

11.区域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

(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12.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

(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

(3)区域文化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

13研究区域竞争力有何意义?

答:

扩大了研究的视野,讨论如何提升竞争力,创造竞争优势,为本区域经济发展在对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为区域经济战略和决策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而且在经济转轨时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4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应当怎样评价?

答:

是否充分利用了资源;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是否协调;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产业结果的效益如何

15.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

一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

二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三、论述题

1简述并简要评价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美国经济学家兼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

农业而非工业主导,生产力水平很低;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这是从传统社会阶段向起飞阶段转变的过渡阶段。

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在工业生产和农业革命中发挥作用;金融业、商业开始发展,政治上也应有相应变革;3.起飞阶段。

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4.向成熟推进阶段。

这是起飞后经过较长期的经济持续发展所达到的一个新的阶段,经济中已经有效地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此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的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的生产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此阶段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成为主导部门。

上述6个阶段中,第三个阶段是关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

主导部门是各个阶段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主导部门是不断更替的;传统社会的主导部门是农业;起飞前阶段的主导部门是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等工业部门;起飞阶段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如纺织)和铁路运输业;成熟阶段是重化工和制造业;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是耐用消费品工业(如汽车);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是服务业部门(如文教、卫生等)。

罗斯托关于发展阶段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但经济的发展并不都表现为这种直线模式,各国各地区发展的初始条件、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的模式就可能不同,在主导部门的选择、发展政策目标的制订等方面就可能存在差异。

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今天不一定是发展中国家的明天。

然而,罗斯托研究中所揭示的投资积累水平和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对不同时期经济成长的作用规律却对研究区域发展问题很有意义。

2.根据核心—边缘理论,试述在区域规划中如何处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核心-边缘理论认为,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发生转化。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是核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控制,边缘区域对核心区域的依赖。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核心扩散作用的加强,核心将带动、影响和促进边缘区域的发展。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在区域规划中,要发展城镇,带动周围乡村。

城镇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区域是城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任何一个区域都要重视核心的发展,要形成和壮大区域的中心城镇。

其次,要重视大城市卫星城镇和农村小城镇的发展。

这样既可减轻大城市、特大城市规模过大的压力,又可以使城市周围区域和广大乡村形成新的增长中心。

第三,要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既要防止城镇数量过多,造成城镇规模过小不经济,又要防止特大城市规模无限度地发展,区域经济过分集中,造成规模过大不经济,对边远地区的辐射、扩散也“鞭长莫及”。

第四,中心城市的工业和一些服务业,要有步骤地主动向外围扩散,促进本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边缘区域的发展。

3.论述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与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原因?

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是:

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状态。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绝对的、永恒的。

因此,每个国家都会有一些地区比别的地区更富裕,一些地区会比其他地区发展得更快。

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1)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差异。

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地区差异是造成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始基因。

虽然科技的进步,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某些自然条件,但是人们仍无法消除它们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2)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经济增长潜力。

由于各区域在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投资环境、产业结构和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各地的经济增长潜力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3)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促成作用。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可能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中获益,使其在地区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4.论述在区域规划中,如何确定重点发展轴线?

区域经济发展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在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轴线,尤其是高层次的重点发展轴线不应该也不可能很多。

重点发展轴的选择,通常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

区域发展轴不是一般的交通线,而是经济发展轴线。

它是产业、城镇、运输和通讯等线状基础设施集中成束的地带或走廊。

因此经济发展轴首先是城市发展轴。

发展轴上的城市应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是经济活动、产业、人口等优先集聚地带和发达地带。

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交通运输干线及相应的综合运输通道是城市、发展中心、增长级、经济发达区域的联结线路,对于它们的发展壮大,对于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主要铁路、高等级的公路是构成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骨架,经济开发的注意力一般都集中在这些便利的交通沿线地带,它们也是轴线选择的对象。

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

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5.论述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答:

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和市场容量和寿命;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

6.论述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规划工作的特点?

答:

1类型多样时空尺度不同的规划互补并进。

2规划理论取得突破。

3规划手段有所改进,规划方法不断革新。

7.区域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

(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

(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3)劳动分工规律(4)区域利益

8.论述区域规划的内容?

○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分析。

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2.区域经济分析。

对于任何区域,经济问题都占据核心位置,在区域分析中要将经济问题作为重点来进行分析研究。

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3.区域发展分析。

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区域发展的分析也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

 

四、简答题:

一、简述在研究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时应注意的问题。

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水平(或占有)水平下的适度人口和资源人口承载力,故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是因地而异的;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生产力而异;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异。

1、试述区域发展的经济背景应从哪几方面分析?

⑴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⑵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⑶市场化水平、⑷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

2、简述区域规划的内容。

⑴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⑵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⑶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⑷基础设施规划⑸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⑹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⑺区域空间管治⑻区域发展政策

3、简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有哪些?

⑴区域的地位⑵区域优势与劣势⑶区域容量⑷创新活动

4、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7分)

1.是否充分利用区域资源;2.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3.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是否协调;4.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5.产业结构的效益如何。

5、简述影响城镇与城镇体系发育的自然资源条件有哪些?

⑴土地资源⑵水资源⑶矿产和森林资源⑷旅游资源

2技术对区域发展有哪些影响?

引进技术时该注意哪些问题?

1).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2).技术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的多样化;3).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结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3.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征P28页

1.有限性2.动态性3.可增强性

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答:

社会消费,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基础与传统,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点—轴开发模式与区域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效果2.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

3.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4.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发展。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分为几个阶段?

答:

传统社会阶级,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简述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分析2.区域经济分析3.区域发展分析。

二、简述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

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

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

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三、简述以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重要指标的局限性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规模。

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由于汇率的折算等的差异,有可能使名义上的GNP与实际GNP间存在差距;GNP的统计没有包括非市场或非货币化的经济活动,或地下经济活动;没有完全反映区域经济福利或居民生活水平。

四、区域发展战略中有哪些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1、自主发展战略2、高速增长战略3、变通经济发展战略4、初级产品出口战略5、进口替代发展战略6、出口替代发展战略7、信息化发展战略。

五、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③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大小。

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简要论述技术的引进或转移的优点。

1.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2.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3.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4.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

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各是什么?

A区域分工的特点:

1.区域生产的专业化2.区域间经济的联系3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B区域分工的模式:

(1)垂直分工。

(2)水平分工。

(3)混合分工

简述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1)社会消费。

(2)资源状况。

(3)科技水平(4)原有产业基础和产业传统(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1)区际差异与区域优势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原料指向、市场指向、交通指向)3)劳动地域分工规律4)区域利益等。

城镇化内涵。

(1)城镇化是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镇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4)城镇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5)城镇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因此,城镇化绝不仅仅是乡村人口进入城镇,而是乡村人口城镇化和城镇现代化的统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

乡村人口城镇化与城镇经济现代化,基础结构现代化以及城乡一体化共同构成城镇化的丰富内涵。

总的来说,产业结构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具体说有以下几点

(1)社会消费,指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

(2)资源状况,主要是资源资源的组合和人文资源即劳动力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影响;(3)科技水平,科技水平的发展状况不仅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平质量,而且影响生产领域的扩展和新产业的形成;(4)原有基础产业和生产传统;(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体现着协作,竞争和利益,它们可以使前四点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增强或变弱。

区域市场化水平是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

1市场规模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持续性以及经济的合理性2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3市场环境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4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以自己熟悉的区域为例,谈谈研究区域竞争力的体现以及对如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认识。

体现:

体现在一个地区集散资源、创造财富。

其高低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

结合自己熟悉区域谈谈具体体现。

如何提升:

结合自己熟悉区域进行分析谈论。

结合自己熟悉的区域分析影响城镇发展的因素。

要点:

包括自然资源条件对城镇的发展的影响,人口与社会经济基础对城镇发展的影响,生态环境状况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结合具体区域进行分析。

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

[真题再现]

《区域分析与规划》试卷A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本试题一共四道大题,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总分

题号

阅卷人

题分

15

20

35

30

核分人

得分

注:

1.答题前,请准确、清楚地填各项,涂改及模糊不清者、试卷作废。

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

一、单项选择题(15分)

1、根据产业布局指向性特点,下列属于交通枢纽指向的(A)

A日本的钢铁工业B福州的家具制造业C龙岩的煤炭工业D天津的棉纺织工业

2、20世纪50年代,被尊称为区域科学之父的学者是(C)

A赫希曼B弗里德曼C沃尔特.艾萨德D罗斯托

3、一般而言,矿山生产设计的依据是(D)

A表内储量B表外储量C工业储量D开采储量

4、我国通常把全部人口分为六组,其中老年组指(B)

A、65岁以上B、60岁以上C、55岁以上D、70岁以上

5、在我国,被认定文盲、半文盲率的定量标准是(C)

A、12岁及12岁以上人口不识字或识字不足1000个的人口百分比

B、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岁及6岁以上的人口比重

C、12岁及12岁以上人口不识字或识字不足1500个的人口百分比

D、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占其学龄人口的比重

6、在罗斯托社会成长理论中,(A)被认为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

A、起飞阶段B、成熟阶段C、追求生活质量阶段D、高额消费阶段

7、根据霍夫曼理论,当霍夫曼比例为4-6时反映的工业化进程(B)

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D、第四阶段

8、20世纪,区域规划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一个重要标志是(A)

A、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产生的《雅典宪章》

B、1977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产生的《马丘比丘宪章》

C、1933年美国的田纳西流域综合开发与整治

D、20世纪50年代以后日本的“四全综”。

9、那些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其产出占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运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