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文言文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1037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文言文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文言文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文言文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文言文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文言文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文言文复习.docx

《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文言文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文言文复习.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文言文复习.docx

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文言文复习

八下文言文复习教案

《桃花源记》

1、作者:

陶渊明,朝代:

东晋山水田园诗人。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

(1)线索:

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

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

(1)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

交通:

交错相通。

无论:

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

妻子和儿女。

绝境:

与世隔绝之地。

鲜美:

鲜艳美丽

(4、成语:

(1)世外桃源:

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4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

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

落花。

缤纷:

繁多凌乱的样子。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

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6、思考、

(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简答):

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7、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希望外面的人来打扰他们幸福美好好的生活。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或:

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陋室铭》(刘禹锡唐)

1、文体: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陈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词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

出名。

灵:

成为灵异的水。

)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

这。

惟:

只。

馨: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

博学的人。

白丁:

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

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

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

指佛经。

)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

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

官府的公文。

劳形:

使身体劳累。

劳:

使……劳累。

形:

身体。

)  6、何陋之有?

(之:

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句子翻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

水不在于深,有了蛟龙就灵异了。

)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室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有渊博的学者,来往的没有学识浅薄的人。

)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  

6、孔子云:

“何陋之有?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

四、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主旨句:

惟吾德馨(“德馨”一语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生发。

) 全文的点睛之笔:

孔子云:

何陋之有?

 本文表达的主题是: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写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的句子: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室中事情趣之雅的句子: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前两句正面实写,可知室主任高雅脱俗的情致;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任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   写诸葛庐,写子云亭,有何用意?

(运用类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3、本文写作特点:

(1)采用托物言志写法,

(2)本文句式整齐,对仗工巧,节奏分明,言韵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

4、作者为什么认为他的陋室不陋?

(因为“惟吾德馨”)。

“诸葛”指诸葛亮,“子云”指杨雄。

5、有人认为本文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为什么?

(不同意,因为本文表达的是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6、“调素琴”说明作者喜爱音乐,下文却说“无丝竹之乱耳”,这两者矛盾吗?

这两者不矛盾,前者指悦耳的声音,暗示作者在陋室中自得其乐,独善其身;后者指不悦耳的灯红酒绿之中的声音,暗示作者不与官场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这两者不过是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同一问题作描写抒情罢了。

7、“孔子云:

何陋之有?

”有何作用?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8、“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9、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恪守的“惟吾德馨”的情操?

(作者恪守的“惟吾德馨”表现出封建知识分子洁身自好的人生品格,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仍然有进步意义,物质生活再丰富也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

《爱莲说》(宋代哲学家周敦颐)

  一、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益:

副词,更。

2、植:

树立。

  3、鲜:

少。

4、濯:

洗涤。

5、亵:

亲近而不庄重。

 6、妖:

妖媚。

7、蕃:

多 8、宜:

应当9、独:

只,仅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

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

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

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五、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全文的中心句是:

花之君子者也。

  六、本文所用的修辞有:

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

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

象征、衬托

  补充说明: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

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

分别有感叹句(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七、理解背诵:

①周敦颐《爱莲说》:

咏莲名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春望》中考题集锦

1、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2、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3、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两种理解都可:

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4、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

"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5、"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6、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7、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含义:

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9、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10、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1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

1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反对战争,渴望和平。

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

《望岳》中考题集锦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3、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蕴含的人生哲理:

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4、"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  而  ,时间是从  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