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9586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docx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docx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赵占良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实验已经三年。

三年来,实验区不断扩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高度重视,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式,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也遇到不少问题。

本文拟就高中生物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

 

一、     师资问题

       

师资问题包括教师的数量问题和专业素养问题。

近二十年来,高中生物课都是在高二开始上,教材包括高二必修二册和高三选修全一册,按每周3课时,须三个学期上完,高三第二学期复习。

新课程则提倡高一开始上课,而现有的教师师都在教高二或高三,很难分出部分教师来教高一。

这样,原来的教师数量就不够了,需要补充。

 

按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选修模块。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的内容全部是微生物和生物技术方面的实验,大多数教师自己都不会做,更难以指导学生;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是以专题讲座形式介绍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和生态工程等,学术性较强,对不少教师的生物专业知识储备构成了挑战。

就必修模块来说,虽然在知识内容上从总体看不比原来深,但是在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要求明显提高,增加的内容也不少,而绝大多数教师在大学学习时很少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在科学方法论等科学哲学素养上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因此,教师在专业素养上的欠缺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实验技能、专业知识和科学哲学素养。

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靠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组织的培训,以及学区或学校组织的校本教研,一方面要靠继续教育院校组织在职研修。

 

二、课程资源问题

 

许多教师反映新课程实施中课程资源匮乏。

一方面是实验仪器设备条件等不足以支持新课程的要求;一方面是师生所需要的教材配套品种如参考书、教辅、电子音像出版物匮乏。

 

实验仪器设备条件不足,导致许多实验不能开设。

这一问题要靠有关部门逐步解决。

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正在着手研制与新课程配套的教学仪器配备目录,目前正进行有关的调研工作,预计不久即可出台。

新的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出台后,各级教育装备部门会依据其要求,逐步完成各高中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的装备工作。

 

在实验仪器设备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作为教师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呢?

应当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校条件,对教材中的探究活动逐一进行分析,进而确定哪些实验是必做的,哪些实验是争取做的,哪些实验是可以不做要求的。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

就探究活动而言,教材中的全部探究活动并不都是要求所有的学生必做的。

如何取舍,关键看课标。

凡是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列入的探究活动,都是要求所有学生必做的。

课标在“活动建议”中列出的活动,是建议学生做的,能做的尽量做,没有条件的可以不做,也可以用其他活动来代替。

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都未列出、只在教材中出现的探究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处理。

按照课标的要求,必修模块必做的探究活动有:

使用高倍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如果只做上述六七个探究活动是不够的。

在做好这些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当从教材中选取更多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做。

其他探究活动如何选取呢?

建议教师对每个模块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进行比较分析,按不同探究活动教育价值的高低和异同程度来选择。

例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材中,“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可以让学生掌握利用颜色反应对有机物进行化学鉴定这样一种定性分析的方法,有较高的方法论价值,应当尽量让学生做;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这两个实验都是培养学生使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技能的,其教育价值与上述必做实验“使用高倍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比较接近,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关于与教科书配套的其他课程资源,实际上现在已经日趋丰富了,可能是由于流通渠道的原因,很多教师未能及时得到。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人教社开发的配套资源就有:

教师教学用书、培训用文字资料和录像资料、学生探究活动报告册(共三册)、教学投影片、实验录像光盘(必修1、2、3,选修1,附在教师用书后)、新教材新学案(相当于教辅)、高中生物探究活动用具箱(用于模型建构活动)、教学设计与案例(共三册,已出版)、试教通讯(不定期出版)、人教网生物栏目()、《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发展——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科学史资源》(1册)(07年出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探究活动教学指导与参考》(3册)(07版)、《高中生物探究实验指导》(1册)(07年出版)、图解与练习丛书(共4册,与BIOZONE出版公司合作,08年出版)。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老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也应当参与开发课程资源。

在此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应当重视利用互联网搜集可资利用的资源。

比如,人教网生物栏目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

有电子版教科书和教师用书,其中的电子插图可用来制作课件;有专家写的课标解读和教材分析文章,教师写的教学经验体会、教学设计和教案;有教师提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各地的阶段性考试题、会考题;有教材编者对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答疑,等等。

第二,应当重视挖掘利用学生头脑中的无形资源,即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三、课时问题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高中生物课程的六个模块都应当开设36课时。

每个模块一本教科书。

许多教师反映,36课时讲完一本书非常紧张,有的学校只好采取加课时的办法,甚至周末也上课。

有的教师说,知识都讲不完,哪有时间让学生搞探究!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首先,教材内容是依据课标编写的,课标是国家颁布的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短期内不会有大的调整。

因此,不能寄希望于教材减少内容。

课标是依据课程方案制订的,课程方案对每学科的模块结构和课时都做了规定,短期内也不可能调整,因此,也不能寄希望于增加课时。

 

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需要深入分析课时紧的原因。

课时紧张反映的是一定的课时与教学内容总量之间的矛盾。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多在哪里?

实际上,如果仔细分析的话,教材中知识性内容虽然在局部有增有减,但总体上并没有增多。

新教材同以往教材相比,增加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关于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内容;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三是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相联系的内容。

之所以增加这三方面的内容,是与课标提出的课程理念密不可分的。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这一条理念,要求教材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对科学过程的体验、科学方法的领悟、探究能力的培养、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倡导探究性学习”这一条理念,要求教材设计较多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来体验过程、领悟方法、培养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形成科学价值观;“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条理念,要求教材将知识内容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中,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的过程中来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

由此可见,教材增加这些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由此造成的教学内容与课时的矛盾,只能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解决的方案。

这里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供教师们参考。

 

第一,应当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落实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有的教师因为课时紧,就把全部时间用在知识教学上,使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束之高阁,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第二,知识内容教学应突出重点。

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不必讲述得面面俱到。

应当认真研究课标的要求,分析不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育价值,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知识内容的讲授集中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

要突出主干知识,突出核心的概念和原理。

技节性知识、学生自己读书即可明白的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可以让学生自学。

有的教师担心学生在会考或高考中丢分,对教材中所有内容都事无巨细地讲述,连供学生自己阅读的小号字内容也不放过,甚至将新教材已删去的原教材中的内容也拿回来讲授,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实际上这样做学生也未必能考出好成绩,因为考试命题也是以课标为依据的,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细枝末节的知识。

 

第三,探究活动的安排应当追求活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教材中的探究活动,除实验外,还有大量的“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等。

如果将教材中的所有探究活动都付诸实施,课时的确十分紧张,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所在学校和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

关于实验类探究活动的取舍,上文已经述及,这里不再重复。

关于“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等活动的取舍,首先要依据课标。

教材中有些“资料分析”和“思考与讨论”活动是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所要求的,是必须要求学生做的,比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的“资料分析:

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的“思考与讨论: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的“思考与讨论:

生态系统的结构”等。

教材中还有许多“资料分析”和“思考与讨论”活动在课标中未作要求,教师可以视情况灵活掌握。

 

第四,要厘清事实性材料与概念、原理等知识的关系,在教学中区别对待。

生物学现象、科学家观察到的生物学事实等事实性材料,往往是为学生建构概念、理解原理服务的,比如,为了让学生理解细胞核是控制细胞代谢和遗传的中心,教材安排了资料分析活动,列举了4则事实性资料;为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一步一步地建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材介绍了数位科学家的工作,描述了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

这些事实性资料都是不要求学生记住的,就相当于盖楼要搭脚手架,在盖楼的过程中脚手架是必要的,楼盖好后,脚手架就可以撤掉了。

如果教学中对事实性资料和概念、原理不加区分地都要求学生记忆,就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教学进度。

第五,必修和选修模块的教学进度可以统筹考虑。

据了解,目前实验区各学校选修模块的开设情况是不同的。

有些学校只开设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有的只开设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有的开设选修1和选修3,有的三个选修模块全部开设。

虽然必修和选修各模块的课时数都是36课时,但是,从总体来看,选修模块需要的课时要少些,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所有模块的课时安排统筹考虑。

选修1主要是做实验,其中大多数实验持续观察的时间往往较长,也可以考虑与其他模块的教学穿插进行。

 

四、评价问题

课标对教学评价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比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要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等。

不少教师在朝着这方面努力,改进了评价的内容、方式和方法。

但是,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不少问题。

 

问题1:

只重视知识学习的评价,不重视情能力和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从不少地区或教师命制的试题可以看出,考查知识掌握情况的题目仍然占据着试卷的绝大部分版面,更有不少题目是考查知识内容的细枝末节,而不是核心概念和原理。

 

问题2:

只重视终结性评价,不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不少教师将终结性考试成绩(如期末考试、会考、高考)作为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将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课标中提出的建立学习档案袋的要求难以落实。

 

问题3:

只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未能把学生当作评价的主体,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

 

问题4: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但泛泛的廉价的表扬过多,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使得评价没有激励的作用,也不能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评价问题是课改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对广大老师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