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 复习资料.docx
《运动医学 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医学 复习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动医学复习资料
运动医学复习资料
运动医学:
是医学与体育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主要研究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医学问题,运用医学的知识对运动训练进行监督和指导,防治运动伤病、并研究医疗性和预防性体育运动,以达到增强人民体质、保障运动员身体健康和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创伤性关节炎:
又称外伤性关节炎、损伤性骨关节炎,它是由创伤引起的以关节软骨的退化变性和继发的软骨增生、骨化为主要病理变化,以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阔筋膜紧张症:
称为弹响髋或阔筋膜紧张症,是指髋关节在做某一动作时,感到或听到的闷响声。
关节外的弹响是由于臀大肌肌腱部的前缘增厚或髂胫束的后缘在大粗隆顶部滑动发出的。
胫骨结节骨骺炎:
为胫骨结节骨化失常所致,是常见的骨骺炎,其特点是胫骨结节部肿胀与疼痛。
半月板矛盾运动:
如股骨旋转的同时,膝又突然伸直或屈曲,则半月板前后角之间产生方向不同的矛盾的力量,而将半月板撕裂,即所谓的“半月板矛盾运动”。
盘状半月板:
胚胎期的半月板呈一完整的软骨盘,填充于胫骨与股骨之间的间隙内。
随着生长发育,半月逐渐被分为成内、外两块,中心部被吸收,成为C形和O形。
如果中央部分没有被吸收,则会形成盘状畸形,成为盘状半月板。
锤状指:
指伸肌健损伤,指伸肌腱于止点处至近侧指间关节之间断裂时,则不能主动伸直远侧指间关节,出现锤状指畸形。
扳机指:
由于屈指肌腱与掌指关节处的屈指肌腱腱鞘反复摩擦,产生慢性无菌性炎症反应,局部出现渗出、水肿和纤维化,鞘壁变厚,肌腱局部变粗,阻碍了肌腱在该处的滑动而引起临床症状。
当肿大的肌腱通过狭窄鞘管隧道时,可发生一个弹拨动作和响声,故又称为“扳机指”或“弹响指”。
网球肘:
又称肱骨外上髁炎,是肘关节最常见的过度使用性损伤。
多由于进行反复的伸腕动作使桡侧伸腕短肌止点退变而发病。
矿工肘:
尺骨鹰嘴滑囊炎,又称学生肘或矿工肘。
主要好发于此部位易受伤或易受到反复磨损的运动项目,如足球运动中守门员作扑球动作时,肘后鹰嘴部撞击地面造成损伤,网球或羽毛球运动员反复强力伸肘,肘部过度活动、受力,肘部滑囊持续受到摩擦或挤压,长时间造成劳损性损伤,产生创伤性滑囊炎而发病。
肘外翻:
幼时肱骨髁上骨折或肱骨外髁骨骺损伤,均可致肘外翻畸形。
此时尺神经被推向内侧使张力增高,肘关节屈曲时张力更高,如此在肘管内反复摩擦即可产生尺神经慢性创伤炎症或变性。
腕管综合征:
是指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部受压,而引起的以手指麻痛乏力为主的一组症状和体征,是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
肘管综合征:
是尺神经在肘部尺神经沟内的一种慢性损伤,又称迟发性尺神经炎。
急性腰扭伤:
是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因外力作用突然受到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急性损伤。
急性腰扭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多见于体操、跳水、划船、田径、球类等运动项目。
外伤性鼓膜破裂:
多指耳朵遇到外界空气或水压力突然猛烈震动冲击时导致的鼓膜破裂。
多见于水球、拳击、篮球、跳水等项目的运动员。
脑震荡:
是指头部遭受暴力打击后,即刻发生短暂的脑功能障碍。
是一种最轻的脑损伤,经治疗后大多可以治愈。
多发生于足球、拳击、棒球、摩托车等项目运动员。
肩关节不稳:
指肩关节活动中肱骨头与肩胛盂不能保持正常的对合关系,出现过度偏移且产生临床症状。
肩袖损伤:
是指肩袖肌腱的损伤,该伤在体操、投掷、排球、羽毛球、网球、举重和游泳运动中较为多见。
运动性疾病:
是指由于机体对运动不适或训练安排不当而引起的各种疾病、综合征或功能异常。
过度训练综合征:
(OTS)简称过度训练,是指运动负荷与身体功能状况不相适应,以致疲劳连续累积而引起的一系列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
过度紧张综合征:
简称过度紧张,也称作运动应激综合征,是指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时,体力和心理负荷量超过了机体的承受能力而引起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现象。
运动性贫血:
是指由于运动训练或比赛因素而导致的外周血中血红蛋白浓度或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得现象。
运动性中暑:
(EH)是中暑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运动时肌肉产生的热超过身体散热而造成体内热量积蓄,导致以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广泛性器官功能障碍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
(EIGS)是因运动而诱发的一系列胃肠道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便意或排便等。
运动性血尿:
是指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后短期内出现的一过性血尿,经临床检查、辅助检查及特殊检查找不到其他原因。
运动性蛋白尿:
是指在运动训练或比赛后,运动员尿液中出现蛋白尿。
运动性高血压:
是指在一定的运动负荷下,在运动过程中或刚刚结束时,血压值超出正常人反应性增高的生理范围的一种现象,在运动时收缩压≥20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较运动前上升≥10mmHg。
停训综合征:
长期系统大运动量训练的运动员,由于各种原因突然卧床休息或停止训练,常发生一系列全身各系统和器官因不适应出现的功能紊乱,这种紊乱症状称为停训综合征。
女性运动员三联征:
是一种多发于运动女性中的疾病,主要包括饮食紊乱(DE)、月经紊乱(MD)和骨质疏松(OP)三种独立病症,以及营养缺乏、运动、节食等引起的能量失衡(EI)等症状。
运动性猝死:
是指运动员或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
运动医学的基本任务及研究方向:
研究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人民群众体质和防老治病的问题,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指导运动员进行科学训练,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防治运动创伤和运动性疾病
运动员选材
运动员兴奋剂使用的监测
运动医学的职能及主要工作:
对参加体育锻炼者和运动员进行体格检查
体育教学或训练课的医学检查
防治运动伤病及一般疾病
对运动场地进行卫生监督
卫生宣传工作
组织比赛时的医学服务工作
比赛时的兴奋剂检测
组织并指导医院、疗养机构的医疗体育工作
进行运动医学的科学研究工作
运动医学工作的组织
人体姿势的测定:
评定人体姿势时,一般应用铅垂线进行观察或测量。
即将铅垂线悬挂在细线上,使它自然下垂,沿下垂方向的直线被称为铅垂线,它与水平面相垂直。
姿势正常时,铅垂线与一系列或若干个标志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一)后面观:
1、正常所见跟骨底与跟腱在同一条与地面垂直的线上,两内踝同一高度,胫骨无弯曲,双侧腘窝在同一水平线,大粗隆和臀纹在同意高度,两髂嵴上缘高度一致,脊柱无侧弯;两肩峰、肩胛下角分别平行。
头颈无侧倾或旋转,枕外隆突、脊柱棘突和两足根一条垂线
2、检查方法与内容
(1)铅垂线通过的标志点:
枕骨粗隆、脊柱棘突、臀裂、双膝关节内侧中心、双踝关节内侧中心
(2)观察内容:
足部有无足内翻、扁平足,胫骨有无弯曲,双侧是否同高,腓骨头是否等高,是否有膝内外翻;双侧股骨大转子是否同一高度,髂嵴、骨盆是否对称、等高。
脊柱有无侧弯,双侧肩胛骨是否与脊柱距离相等同高。
头颈有无侧偏、旋转或前倾
(二)正面观:
1、正常所见双足内侧弓对称;髌骨位于正前面,双侧腓骨头、髂嵴分别在同一高度;左右髂前上棘处于同一平面。
肋弓对称,肩峰等高,斜方肌发育对称,肩锁关节、锁骨和胸锁关节等高对称。
头颈直立。
2、检查方法与内容从足部开始观察,足部有无足内翻、扁平足、足大趾外翻;胫骨有无弯曲,腓骨头、髌骨是否等高,是否有膝反张、内外翻;手放在髂嵴上,骨盆是否对称、等高。
脊柱侧弯,观察肋弓、旋转角度和侧方隆起,肩锁关节、胸锁关节是否等高,头颈有无前后、左右倾斜。
(三)侧面观:
1、正常所见耳屏、肩峰、股骨大转子、膝关节前面(髌骨后方)、外踝前约2cm应五点一线,位于一条垂直线上。
脊柱的4个正常生理弯曲,即向前凸的颈曲;向后凸的胸曲;向前凸的腰曲和向后凸的骶曲。
颈曲和腰曲最大足纵弓正常,膝关节0-5°屈曲,骨盆无旋转,髋关节0屈曲。
2、检查方法和内容
(1)铅垂线通过的标志点外耳孔、肩峰、大转子、膝关节前面(髌骨后方)、外踝前约2cm。
(2)观察内容足纵弓是否减少,踝关节有无跖屈挛缩,膝关节是否过伸展。
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的位置,如髂前上棘高提示骨盆后倾或髋骨向后旋转;若髂后上棘高,则提示骨盆前倾或髋骨旋前。
腰椎前凸是否增大,腹部是否凸出;胸椎是否增大,躯干是否弯曲过度,背部形态。
急救现场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
判断周围环境安全判断患者意识判断患者呼吸判断患者颈动脉搏动心外按压开放气道
肩袖损伤相关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
症状及体征
(1)肩部疼痛或弹响。
(2)肩关节主动活动度下降。
(3)肩关节无力。
(4)特殊的体征:
常用Neer征(检查者一手固定患者的肩胛骨,另一只手保持肩关节内旋位,使患者拇指尖向下,然后使患者上肢前屈,如果出现肩痛为阳性)和Hawkins撞击征(检查时患者肩关节前屈90°,肘屈90°,前臂保持水平,然后肩关节逐渐内旋,患者感到肩痛为阳性)。
辅助检查肩袖损伤的辅助检查主要依靠肌骨超声或磁共振,关节镜检查也可以作为一种创伤性检查。
肩袖损伤的康复要点:
病人持续戴吊带或外展垫4~6周,只能作支具或枕垫上方的被动活动度练习(前屈、外旋),可以做肩胛稳定性练习(肩胛回收)、耸肩、握拳、绷紧上臂肌肉练习;6周后可以做助力活动度练习(内旋、内收、外展);3个月后开始主动活动;半年后逐渐加大活动力度。
肩关节不稳相关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
.症状及体征表现为肩部钝痛,在运动或负重时加重,关节有脱出感或突然感觉乏力,无法完成动作。
恐惧试验;重新复位试验;凹陷征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常规X线前后位片上发现肱骨头后上方缺损支持复发性肩关节脱位的诊断。
如向下牵引患臂时,肱骨头有明显下移现象,则为肩关节下方不稳定的X线表现。
(2)CT检查可发现肱骨头与关节盂缺损情况。
(3)肌骨超声或磁共振,关节镜检查也可以进一步查看肌肉韧带病变,了解肌肉韧带损伤的程度和位置。
意外损伤出血的急救包扎(止血带、绷带、三角巾):
1、止血带止血法:
只能用于四肢动脉大出血,这种止血方法较牢固、可靠先在要用止血带的部位用三角中、毛巾垫好,将止血带的一端留出一部分,并用一手的示指、中指夹住靠在垫上,另一手将止血带适当拉紧拉长,绕肢体2~3圈后,将残留端夹在示指、中指间拉出即可。
止血带的部位:
上肢缚于上臂上1/3处,下肢缚于中上1/3处,距离伤口上方10-15cm,前臂和小腿禁用止血带。
2、绷带包扎法:
(1)环形绷带包扎法:
最基本最常用,适用颈部、额部、前臂、小腿及胸腹。
第一圈环绕稍作斜状,第二圈、第三圈做环形,并将第一圈斜出的一角压于环形圈内,这样固定更牢靠些。
最后用粘膏将末端固定,或将绷带尾端剪开,两头打结固定。
(2)绷带蛇形包扎法:
适用于夹板,先将绷带以环形法缠绕数周固定,然后按绷带宽度作间隔的斜上缠或下缠
(3)螺旋反折式绷带包扎法:
适用四肢粗细不等部位,先将绷带缠绕患者受伤肢体处两圈固定,然后由下而上包扎肢体,每缠绕一圈折返一次,折返时按住绷带上面正中央,用另一只手将绷带向下折返,再向后绕并拉紧,每绕一圈时,遮盖前一圈绷带的2/3,露出1/3绷带,折返处应尽量避开患者伤口。
(4)“8”字绷带包扎法:
适用包扎关节部位,
从关节中央开始包扎;
关节远端开始包扎。
方法:
以关节为轴心,先做环形包扎,然后绷带上下交叉缠绕成“8”字形,最后在关节远端做环形包扎结束;
3三角巾包扎法:
①三角巾头部包扎法:
适用于固定头顶部和上额部。
方法是:
先把三角巾基底折叠放于前额,顶角拉向脑后,两底角经两耳上方分别拉到脑后,交又并压住顶角打半结,再绕至前额打结,最后把顶角拉平塞入底边半结内。
②三角巾胸部包扎法:
适用于胸部受伤。
方法是:
如果右胸受伤,将三角中顶角放在右面肩上,将底边扯到背后在右面打结,然后再将右角拉到肩部与顶角打结
③三角巾背部包扎法适用于背部受伤。
方法:
与胸部包扎的方法一样,只是打结位置相反,结打在胸部。
➃三角巾手足包扎法适用于手足受伤。
方法:
将手、足放在三角巾上,顶角在前拉至手、足的背侧,然后将底边缠绕打结固定。
⑤手臂悬吊包扎法适用于上肢骨折需要悬吊固定的情况,可用三角巾吊臂方法是:
将患肢成屈肘90°放在三角巾上,然后将底边一角绕过肩部,在背后打结即成悬臂状。
腕管综合征的康复要点: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功能锻炼理筋手法针灸物理因子治疗
踝关节韧带损伤的康复要点:
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康复科持续2~8周,并按三个阶段进行康复训练。
(1)Ⅰ期:
可行休息、冰敷、患肢抬高和加压包扎等处理,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严重扭伤可使用踝关节支具,一旦疼痛消失,可进入Ⅱ期;
(2)Ⅱ期:
练习腓侧和背伸力量及跟腱的牵拉。
继续使用支具。
避免踝关节的跖屈,当踝关节活动范围完全恢复及肌力恢复80%后才进入Ⅲ期;
(3)Ⅲ期:
集中进行本体感觉、灵活性和耐力的训练,并使肌力完全恢复,支具可以逐步停用。
膝交叉韧带损伤的康复要点:
前交叉韧带损伤:
术后扶拐和伸膝支具固定,配合持续被动运动练习和冰敷。
术后2~12周的主要目标是获得更大的关节活动度,加强闭链的肌力练习。
3个月后如果患者具有全范围的关节活动度、关节无肿胀、Lachman试验阴性、肌力超过对侧的90%,则可以开始轻微体育锻炼。
术后6个月如果患者具有全范围的关节活动度、关节无肿胀、关节稳定、肌力超过对侧的90%,才能恢复剧烈的扭转活动。
后交叉韧带损伤:
后交叉韧带损伤的康复治疗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期,控制疼痛和肿胀;第二期,恢复膝关节的活动度和股四头肌群的肌力;第三期,力争恢复正常生活和体育活动。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要点:
腰椎间盘突出的根本原因就是长期的不良姿势,所以矫正异常姿势是核心和根本,可以减轻突出物对神经和脊髓的压迫,使症状减轻或消失。
在矫正姿势的前提下,加强腰背肌群的肌力锻炼。
可以采用仰卧位半桥、仰卧位全桥、俯卧位燕式等锻炼方法。
臂丛神经牵拉的康复要点:
①肌力训练:
重视任何肌肉的肌力减退,鼓励患者进行颈椎和上肢在正常安全范围的康复训练,协助恢复上肢的运动和肌力。
②作业治疗:
根据功能障碍的部位及程度、肌力及耐力的检测结果,进行木工、编织、打字、套圈、拧螺丝等操作。
熟悉各种常见运动损伤的基本概念及重要组织,如相关骨骼、关节(含滑膜、软骨、半月板)、骨骼肌、肌腱、滑囊、韧带、神经,需清晰损伤后治疗及康复理念。
运动性疾病的预防原则:
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和比赛计划
遵守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避免疲劳积累
重视营养补充
加强医务监督工作
过度训练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处理和预防:
病史及运动史
症状及体征运动成绩和体力下降。
精神情志表现:
精神不振、睡眠障碍、头晕、心情烦躁、易激怒、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
心血管系统:
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心律不齐等。
消化系统:
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
呼吸系统:
气短、呼吸频率加快等。
肌肉骨骼系统:
肌肉持续酸痛、压痛、肌肉僵硬、易痉挛等。
全身和其他系统:
乏力、体重下降、易感冒、腹泻、低热、运行性血尿等。
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
出现心律异常(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S-T段下降,T波低平或倒置等变化。
脑电图检查:
主要表现为节律异常。
尿液检查:
尿中出现蛋白质、红细胞、管型等变化。
血液检查:
可出现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的降低,尿素增加,血清免疫球蛋白下降等变化。
(2)调整训练计划减少运动量和参赛频度。
促进体力恢复增加睡眠时间、改善营养。
(3)制订合理的训练和比赛计划
加强医务监督和自我监督
遵守规律的生活制度
及时消除疲劳
其他措施训练过程中要保证足够的热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培养运动员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避免在极端、恶劣的天气或环境下训练。
过度紧张综合征临床表现及诊断,处理及治疗和预防:
(1)病史及运动史
症状及体征单纯虚脱型:
表现为在剧烈运动时或结束后的短时间内,出现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心跳加快、血压下降、虚汗淋漓、肌肉松弛、周身无力等现象。
昏厥型:
一过性意识丧失,清醒后自觉全身无力、头晕、头痛、胸闷、气短、目眩、耳鸣等。
脑血管痉挛型:
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动作不灵活,常伴有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急性胃肠功能紊乱型:
在剧烈运动后发生恶心、呕吐(严重者呕吐咖啡样物)、腹痛、头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
急性心功能不全和心肌损害型:
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心悸、头晕、目眩、口唇发绀、皮肤湿冷等症状。
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生命体征监测:
即测量脉搏、呼吸、体温、血压,特别是脉搏(心率)、血压参数更具诊断价值。
辅助检查:
选择性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呕吐物隐血试验、胃镜、经颅多普勒(TCD)、脑电图、头颅CT或MRI等相关检查。
(2)处理对单纯虚脱型患者应采取平卧休息、保暖、减少外界不良环境刺激,可饮用温开水或糖水。
对昏厥型、脑血管痉挛型患者采取平卧、头稍低位,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对急性胃肠功能紊乱者,尤其是疑有胃出血者,应暂停专项训练,休息观察,进食流质、半流质和软食。
对急性心功能不全和心肌损伤者,可取半卧位或坐位,给予吸氧等紧急处理,出现心跳骤停者应现场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措施。
康复治疗合理应用按摩、理疗、放松疗法、心理疗法等方法。
对于脑血管痉挛、胃肠综合征和心肌损伤等类型,可采用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方法。
作好运动员的体格检查。
合理安排训练和比赛。
加强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
加强训练和比赛时的医务监督。
运动性晕厥的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和预防:
1.血管减压性晕厥
2.心源性晕厥
3.直立性低血压晕厥
4.重力性休克性晕厥
5.低血糖性晕厥
6.运动性中暑晕厥
7.脑源性晕厥
(2)晕厥发生前数分钟多有全身不适、心悸、胸闷、头昏、耳鸣、视物模糊、眼前发黑、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无力等表现。
晕厥发生时运动员意识丧失、瞳孔放大、呼吸浅表、血压下降、脉搏细弱、手足发凉。
晕厥意识丧失的持续时间一般仅为数秒钟至数分钟,苏醒后意识清楚,除头晕、头疼,乏力等不适外,通常不留任何后遗症。
(3)晕厥发作时,要及时保护运动者,避免发生伤害性跌倒。
松开衣扣、腰带,使患者处于仰卧位,抬高下肢并做向心性按摩,以增加脑血流量。
将头部转向一侧,防止舌头后坠堵塞呼吸道。
吸氧。
指压或针刺人中、合谷、内关、太冲、涌泉等穴位或嗅闻氨水,促其苏醒。
对于水中运动晕厥者,按照溺水意外立即施救。
对于心博、呼吸停止者,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
对于中暑导致晕厥者,应将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并进行物理降温。
(4)加强运动性晕厥预防知识教育。
定期体检及加强医务监督。
做好运动前准备工作。
重视运动后整理活动。
纠正错误的运动方式和习惯。
明确病因,避免再次发生晕厥。
肌肉痉挛临床表现,处理和预防:
运动中最容易发生痉挛的肌肉是腓肠肌,其次是足底的长屈肌和趾长屈肌。
(1)肌肉痉挛时,局部肌肉发生不自主强直收缩,僵硬,并伴有疼痛,临近关节活动困难。
肌肉痉挛持续时间为数秒至数分钟,痉挛缓解后局部仍有酸痛不适感。
解除肌肉痉挛可采用牵拉痉挛肌肉的方法,牵拉时用力要均匀、缓慢,切忌使用暴力,以免造成肌肉拉伤。
如果肌肉痉挛因寒冷刺激导致,可饮用含糖热饮,同时注意保暖。
训练和比赛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尤其是肌肉的牵拉活动。
运动前对易痉挛的肌肉进行按摩。
冬季注意保暖,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
夏季运动或出汗过多时要及时补充水、盐和维生素。
运动前摄入充足的碳水化合物,避免在疲劳、饥饿时进行剧烈运动。
游泳下水前应先用冷水淋湿全身以适应冷水刺激,水温低时,在水中游泳时间不宜太长。
运动性贫血临床表现及诊断,处理和预防:
(1)病史及运动史
症状及体征晕厥发生前数分钟多有全身不适、心悸、胸闷、头昏、耳鸣、视物模糊、眼前发黑、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无力等表现。
晕厥发生时运动员常出现意识丧失、双眼上翻、瞳孔放大、呼吸浅表、血压下降、脉搏细弱、手足发凉等表现。
晕厥意识丧失的持续时间一般仅为数秒钟至数分钟,苏醒后意识清楚,常不留任何后遗症。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Hb)值低于正常水平。
红细胞(RBC)数低于正常水平。
血清铁蛋白(SF)测定、小于30μg/L时,即提示体内贮备铁不足。
其他辅助检查应用B超、CT、胃镜等检查手段,排除肝、脾、肾、胃肠道等器官的器质性病变。
(2)及时调整运动量。
增加营养,保证蛋白质、铁、维生素和叶酸的摄入量。
(3)加强医务监督
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
合理膳食和补充营养
加强保护措施
运动性中暑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处理和预防:
(1)病史及运动史
症状及体征先兆症状:
包括头晕、头疼、耳鸣、眼花、心悸、胸闷、口渴、恶心、焦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四肢无力、大量出汗、发冷等。
典型症状:
出现剧烈头痛、烦躁不安、嗜睡或昏迷、恶心、呕吐、肌肉疼痛和痉挛、抽搐、晕厥等表现。
体征:
体温急剧升高,直肠温度超过40℃(但体温并非诊断中暑的绝对指标);其他体征包括心率过快,过度换气,血压降低,皮肤灼热、干燥,共济失调等。
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
电解质检查:
肝肾功能及血清酶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
(2)有中暑先兆时:
立即停止训练或比赛,快速脱离高温环境,到阴凉通风处休息,松解衣扣促进散热,可饮用淡盐水、凉开水、绿豆汤等补充体液,或服用人丹、十滴水等中成药。
发生典型中暑表现时:
在头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
或用温水擦浴身体,同时用扇子扇风以促进水分蒸发,达到物理降温的目的。
(3)加强预防中暑知识的宣传
合理安排训练
加强医务监督
注重个人防护
重视饮食保障
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临床表现及诊断,处理和预防:
(1)病史运动史、从事项目、训练比赛情况、生活史和病史、饮食
症状及体征
上胃肠道综合征胃脘部或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呕血、干呕、打呃、吐酸水、黑便等。
下胃肠道综合征下腹部疼痛、便意、水泻、血便等。
危急症状脱水大汗、少尿。
中暑高热、四肢抽搐。
大量呕血或便血低热、头晕、心慌、心率加快,甚至意识不清、昏迷、呼吸浅促、脉搏细数、脉压减小、休克。
胃肠道穿孔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辅助检查常规血、尿、便检查:
血生化检查:
胃镜、肠镜检查:
其他检查:
腹部CT、B超。
(2)顶住痛部减慢运动强度,调整呼吸暂停或减少训练消化道大出血:
平卧、开放气道、观察生命体征、吸氧、开放静脉通道。
(3)及时治疗各种原发性疾病
合理训练
合理膳食
加强自我防护
加强医务监督
运动性血尿的临床表现,处理和预防:
(1)运动后疲劳感
头晕
腰部不适
除血尿外,一般无其他症状与体征
(2)减小运动量
血尿仍不消失,应停止训练
(3)科学训练
自我保护
医务监督
运动防护
运动性蛋白尿的临床表现,处理和预防:
(1)运动性蛋白尿:
运动后短时间内出现,可伴血尿,24小时内蛋白尿基本消失,无其他症状和体征。
严重蛋白尿且持续时间较长者,可出现水肿、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疲倦乏力、训练后感觉明显等。
运动性血红蛋白尿:
运动后出现血红蛋白尿,可有轻微头痛、头晕和腰酸,无其他症状。
运动性肌红蛋白尿:
运动后肌肉剧痛、肿胀、僵硬以及因肌肉疼痛造成行走困难或无法走路,一般肌肉近端较明显。
尿色为褐色、咖啡色、酱油色或红葡萄酒色。
直立型蛋白尿及运动性管型尿:
症状及体征与运动性蛋白尿基本一致。
(2)减小运动量。
蛋白尿仍不消失,应停止训练,及时治疗。
(3)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强度。
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