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 赵州桥四年级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086731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 赵州桥四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四年级 赵州桥四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四年级 赵州桥四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四年级 赵州桥四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四年级 赵州桥四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 赵州桥四年级语文教案.docx

《四年级 赵州桥四年级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 赵州桥四年级语文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 赵州桥四年级语文教案.docx

四年级赵州桥四年级语文教案

四年级赵州桥_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隋朝”、“石匠”、“世界闻名”、“设计”、“创举”、“雄伟”、“雕刻”、“遗产”等词语。

   

(二)能力训练点

   查字典理解词语;运用“参加”“而且”造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了解句与句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进行朗读训练。

   (三)德育渗透点

   从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重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

   

(二)解决办法

   通过深刻理解语言文字、观察投影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赵州桥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自学课文片断,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发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教具准备

   赵州桥彩色投影片,赵州桥栏板的录像带,文字投影片,生字词卡片。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座古老的桥梁。

大家一定想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座桥呢?

下边就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座桥(出示赵州桥的投影片),这就是课文中所描绘的那座桥,它的名字叫赵州桥(板书:

3赵州桥)

   

(二)看图议桥。

   这座桥,长50多米,宽9米多,是一座石拱桥。

请同学仔细观察,想一想与你们平时见到的桥有什么不同?

(下面没有桥墩;桥下面有一个大桥洞,大桥洞顶上两边分别有两个小桥洞。

   小结:

投影片显示出的赵州桥,大家一看就觉得它的确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大桥。

50多米长的大桥横跨在宽阔的江面上,中间虽然没有一个桥墩。

大桥洞顶上两边还各有两个小桥洞。

这独特的设计也是前所未有的。

这种设计出于何人之手?

大桥建造于哪个年代?

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

学完课文大家就会清楚。

   (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

   1.出示生字词卡片,要求读准字音。

   2.理解生词。

   赵县:

在河北省,古代叫赵州。

   隋朝: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离现在1300年。

   石匠:

本文石匠是指隋朝的李春,是设计赵州桥的建筑师。

   设计:

在建桥之前的周密思考,精心绘制图样,就叫设计。

   冲毁:

冲破。

   3.自由读课文,把带有生字词的句子读两遍。

   4.抽查自学效果,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词卡让学生读。

   5.指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把句子读连贯。

最后一个自然段可全班齐读。

   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地学习每一个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学第一自然段,这段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代表发言,各组代表相互补充。

(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建造的年代,还告诉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板书:

世界闻名)。

   4.理解“世界闻名”先用查字典方法来理解。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深入研究,为什么赵州桥这样一座石拱桥却闻名于世界?

留在课文全部内容学完之后再回答。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1)这个自然段共有6句话,先读前2句,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

(第①句概括地写赵州桥非常雄伟。

第②句具体写大桥的雄伟,是用具体数字写了桥的长度,宽度,用既能走车,又能走人,进一步说明桥宽。

两句都是写桥非常雄伟。

   [板书:

雄伟桥长桥宽] 

   

(2)读③④两句边读边想:

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第一特点,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第二个特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

   [板书:

没有桥墩,一个大桥洞,4个小桥洞] 

   (3)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

读⑤⑥两句话,(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板书,既……又……] 

   (4)对照板书有顺序地说一说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什么?

(先讲赵州桥非常雄伟;再讲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两个特点;最后讲了桥的优点。

   导语:

学习第二自然段知道了作者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介绍有关赵州桥的情况,使我们对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作者的介绍,还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2.深刻理解语言。

   

(1)出示投影片: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理解“这种设计”指怎样的设计?

(第二自然段的③④句)

   

(2)理解“创举”。

字典中的解释:

开始做。

   (3)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句话的意思。

(赵州桥这样的石拱桥是隋朝的李春第一个设计出来的,这是李春的首创。

是没有先例的。

   (4)投影片中的第二个句子除了告诉我们赵州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实际上也就告诉了我们桥怎样:

(桥很坚固)

   (5)远在1300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这样雄伟、坚固的赵州桥,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古代劳动人民是聪明的,是有才干的………)

   导语:

显然文章在介绍桥,赞美桥的同时也在赞美谁?

(赞美建桥人,赞美劳动人民)因此在朗读时要读出赞美之情。

   3.朗读训练。

   4.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六).总结、扩展。

   1..总结:

学习1、2自然段我们知道赵州桥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

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它仍然那么雄伟,那么坚固,真不愧为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古老的桥梁。

   2.扩展。

   出示投影片:

   

(1)赵州桥在________省________县。

赵州桥也叫________桥,它是________朝石匠________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有________多年了。

   

(2)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________,既________又________。

   (3)赵州桥为什么会世界闻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预习第3自然段。

   预习提纲: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描写了龙的几种姿态?

   (3)“所有的龙”指的是哪些龙?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了1、2自然段,回顾这个自然段的内容,说一说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

(赵州桥非常雄伟、也很坚固)

   导语:

赵州桥除了雄伟、坚固以外还有什么特点?

接着学习第3自然段。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第3自然段,这段的第1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说桥“坚固”是哪一段?

(第二自然段说桥坚固)这一段说桥怎样:

(桥美观)

   小结:

这句话由两个小分句组成,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

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了连接作用。

这句话在第3自然段又起了什么作用。

   2.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第一句话与后边内容的关系。

(第1句的第2个小分句概括地写桥美观,其它内容是具体地写桥的美观。

   3.具体描写部分作者详细描写了桥上的什么?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作者具体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4.理解“雕刻”。

(一种工艺,本文指在栏板上刻凿图案。

   栏板上的雕刻也属于石雕,在石头上雕刻想象有多大的难度。

(一般的石匠是难以胜任的。

只有手艺高超的精工巧匠才能完成。

赵州桥已有1300多年了,但雕刻的图案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说明雕刻很有深度,很有功夫。

   5.欣赏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

出示投影或录像。

(电教手段可以超越时空,把学生带到赵州桥上,使其身临其境,亲眼目睹那一幅幅精美的图案。

学生在欣赏美,感觉美的同时自然也就会感到这一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

”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

《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

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

(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

(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

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

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

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

(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

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

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

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

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

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

(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

为什么?

讨论、汇报。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25《爬山虎的脚》|人教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破常规改革教法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第三小学张立军

评析:

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康静涵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因此,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

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

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部分学生在学前就有接触。

就本课而言,有学习第一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

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

这样,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产生分岐的理解。

他们是辩论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辩论会的主席,既要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学生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

如,第二首诗中“含”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学生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

在教学中,对“含”字的理解要走几个回合。

“含”的本意是包含,但理解至此只能是本义,教师要帮助学在字的本义与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的认识。

根据图画想一想诗人的位置,想一想诗人凭窗眺望的情境,从而升华对“含”的认识。

  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

如在第一首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

第一,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感知瀑布的气势;第三,学生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第四,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学生融入意境;第五,结合图像及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的朗诵。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杜甫两位诗人的资料。

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

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

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

谁愿意先背一首

  生:

“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

你能告诉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吗

  生:

《小池》。

  师:

背得不错。

谁能比他的声音更宏亮

  生:

“春种一粒粟……”

  师:

你背的是哪一首

(生沉思)

  师:

谁来提示他

  生:

他背的是《古风》。

  师:

对,背诗还要记住诗名。

还有谁想背

  生:

我背《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

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背诵,她的声音是最洪亮的。

(学生举手踊跃,又一位同学背诵。

  师:

不错。

今天我们还能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

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这两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

[注意了课内外结合,教师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学会这两首古诗。

  生:

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师:

李白呢

  生:

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

人们对他们的诗篇喜爱之极,所以给他们这样的称号。

还知道别的吗

  生:

我知道李白多少岁死的……(众人笑)

  师:

应该说病逝。

  生:

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

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还了解些什么

  生:

我知道李白写了九百多首诗。

  师:

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

知道杜甫吗

  生:

杜甫一生不得意。

  师:

他一生是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这在他一生中也是很少见的。

这一次,李白畅游庐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

(同时板书)

  师:

我们已经学过《瀑布》一课,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瀑布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

李白是怎么描写庐山瀑布的呢请同学拿出自学提纲。

(打出投影片)谁来读一读

(生读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

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师:

打开书,翻到51页。

按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又读,有了进步,群体练读。

(公开课上再次给读得不够的学生以时间,让其练读,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教风朴实。

  师:

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

  生:

我把整首诗都读懂了。

  师:

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

他有一个词理解得非常准确,知道是哪个词吗

  [启发学生注意听,及时发现同伴的长处。

同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生:

……“飞”,他说的是飞快的意思。

  师:

不错,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

“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张。

  师:

那你想怎么说

  生:

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师:

他也有一个词补充得好……

  生:

“好像”!

  师:

对。

就是这个“疑”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

“好似”。

  生:

“可能是”。

  生:

“如同”。

  生:

“就像是”。

  师:

都可以。

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

自己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

  师:

谁再试试

  生: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

读得好!

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

齐读这两句。

  师:

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

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了“疑”字呢(板书:

疑)

  生:

不是真有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了个“疑”字。

  师:

对,这不禁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

“床前明月光……”

(温故而知新。

这里不但扎实地解决了“疑”字,而且通过运用,使学生感悟到李白诗词的风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生:

(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师:

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

想象这景象,自己带着感情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读)

  师:

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

为什么这里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不说“像是银河落九天”

  师:

谁帮他解决

  生:

因为“疑”就是像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