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产1吨羧甲基纤维素精制棉建设环境评估报告.docx
《某年产1吨羧甲基纤维素精制棉建设环境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年产1吨羧甲基纤维素精制棉建设环境评估报告.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年产1吨羧甲基纤维素精制棉建设环境评估报告
××县××××有限公司
年产12000吨羧甲基纤维素(精制棉)
环境影响报告书
××县××××有限公司
二〇〇八年三月
1总则
1.1评价任务由来
近年来由于国家良好的经济形势,给高附加值的纤维素行业带来了持续高增长的发展机遇。
××县××××有限公司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在通过市场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决定投资6000万元人民币在××县××工业集中地新建年产12000吨羧甲基纤维素(精制棉)项目。
该产品不仅在国内有广阔的市场,还能够大批量出口,特别是通过增员和增税,对解决人员就业和振兴地方经济建设也将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应当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对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为此,××县××××有限公司于2007年12月委托××××环境事务有限公司承担12000t/a羧甲基纤维素(精制棉)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接受委托后,我公司认真研究该项目的内容和有关文件,在实地勘查、调研,收集、核实有关材料的基础上,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的有关要求全面开展工作,编制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提交建设单位,供环保部门审查批准。
1.2编制依据
1.2.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发布,1989.12.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1.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5.15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96.8.29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10.20;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89.12.1;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7;
(8)《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实施;
(9)《××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2006年4月1日实施;
(10)《关于进一步加强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小区环境保护的通知》苏环委[2002]11号;
(11)《关于加强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发[2002]174号;
(12)《关于进一步提高全省开发区环境保护与建设水平的意见》,苏环管[2005]1号;
(13)《××省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暂行规定》××省政府1993年38号令;
(14)《关于开展危险废物交换和转移的实施意见》苏环控[1998]122号××省环境保护局1998年10月;
(15)《关于转发“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的通知》苏环控[1999]111××省环境保护局1999年9月;
(16)《××省危险废物管理暂行办法》省政府(1994)49号;
(17)《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国家环境保护局,经贸委等,1998.1;
(18)《危险化学品重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344号令,2003年3月15日;
(19)《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推行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环控(1997)0232号];
(20)《印发“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经贸资源[2000]1015号;
(21)《省政府关于印发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苏政发[2006]92号;
(22)《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坚持环保优先促进科学发展的意见》,苏发[2006]16号;
(23)《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和方法》;
(24)《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
(25)《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方法》HJ14-1996;
(2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
(27)《××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2003年3月;
(28)《××省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
(29)《××省排污口设置及规范化整治管理办法》苏环控[97]122号;
(30)《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第21号令);
(31)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
(3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
(33)《关于印发<××省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苏环监[2006]13号);
(34)《关于印发《区域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关于循环经济内容的编制要求(试行)》的通知》,苏环便管(2004)22号;
(35)《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05]152号;
(36)《关于切实做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苏环管[2006]98号;
(37)《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
(38)《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
(3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4-93;
(4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
(41)《关于明确苏北地区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的通知》苏环管[2005]262号;
(42)《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43)《××省工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44)《省政府关于印发××省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苏政发〔2007〕63号。
(4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调整辽宁丹东鸭绿江口湿地等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函[2007]58号。
(46)《××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苏政发[2005]37号);
(47)《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强苏北地区新建化工项目管理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7]122号
(48)《××省“十一五”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规划纲要》苏政办发[2006]142号;
(49)《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坚持环保优先促进科学发展的意见》(2006年7月20日);
(50)《关于加强全省各级各类开发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苏政办发[2007]115号)。
1.2.2项目文件及相关资料
(1)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
(2)××县××××有限公司12000t/a羧甲基纤维素(精制棉)项目环保咨询意见;
(3)××县××××有限公司12000t/a羧甲基纤维素(精制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4)《××县××工业集中地总体规划》;
(5)《关于反馈省海洋功能区划联席会议成员对沿海市县区划意见的通知》(××省海洋与渔业局苏海域[2004]2号);
(6)××省××县××工业集中地批复;
(7)××县××××有限公司提供的其它相关资料。
1.3评价目的
编制该环评报告书的目的是通过环境现状调查和对拟建项目生产工艺过程及污染源的分析,确定其主要污染因子和排放强度,预测拟建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证项目的可行性,指出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为项目的决策、设计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提供决策依据。
1.4评价工作原则
(1)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有关规定,将“清洁生产”、“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作为本次评价工作总的原则,切实做好工程分析和污染物防治措施评述;
(2)充分利用近年来项目所在地区取得的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等方面的成果,进行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3)评价结果客观真实,为项目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5评价工作等级确定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判据见表1.1。
项目废气排放量较大的主要是粉尘。
又因项目周围空气质量现状较好且地处平原地区,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判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
表1.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判据表
Pi
地形
Pi≥2.5×109
2.5×109>Pi≥2.5×108
Pi<2.5×108
复杂地形
一
二
三
平原
二
三
三
(2)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本项目废水经厂内预处理后排入工业集中地污水处理厂作深度处理,经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后达标排入黄海海域,所以水环境影响评价只对废水接管可行性进行分析。
(3)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本项目的主要噪声源为引风机、水泵等机械设备,项目建设前后声级增加较小,且受影响的人群也没有明显增多,所以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定为三级。
(4)风险评价工作等级
项目选址于××工业集中区内,该区产业定位为精细化工、印染等,据此可认为项目选址不属于环境敏感区。
表1.2评价工作级别划分依据(一、二级)
类别
剧毒危险性物质
一般毒性
危险物质
可燃、易燃
危险性物质
爆炸危险性物质
重大危险源
一
二
一
一
非重大危险源
二
二
二
二
环境敏感地区
一
一
一
一
对照导则,根据项目的物质危险性和功能单元重大危险源判定结果,结合项目所在地环境敏感程度等因素,确定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1.6评价因子
本项目评价因子见表1.3。
表1.3评价因子确定表
环境类别
现状评价因子
影响评价因子
总量控制因子
大气环境
SO2、NO2、TSP、PM10
粉尘
粉尘
地表水环境
pH值、溶解氧、CODcr、CODMn、悬浮物、BOD5、氨氮、总磷
CODcr、SS
CODcr、SS
固体废物
/
工业固废和生活垃圾
工业固废排放量
噪声环境
厂界噪声
生态环境
农业生态环境(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1.7评价范围
根据拟建项目周围环境特征和排污特点,本次评价范围见表1.4。
表1.4评价范围表
序号
影响评价内容
评价范围
1
区域污染源调查
重点调查评价范围内主要工业企业
2
水环境影响评价
只对排入工业集中地污水处理厂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以项目厂址为中心,沿主导风向4×4km2范围
4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厂界及周围噪声敏感区
5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周围绿色食品基地
1.8评价标准
1.8.1环境质量标准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地表水执行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三类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1.5。
表1.5海水水质标准值表
评价因子
pH值
色度
溶解氧
BOD5
高锰酸
盐指数
活性磷酸盐(以P计)
无机氮
(以N计)
浓度限值
(mg/L)
6.8~8.8
不得有异色、异味
4
4
4
0.03
0.40
注:
pH值无量纲。
(2)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①SO2、NO2、TSP、PM10执行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1.6。
表1.6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值表
评价因子
污染物指标
SO2
(mg/Nm3)
NO2
(mg/Nm3)
TSP
(mg/Nm3)
PM10
(mg/Nm3)
年平均值
0.06
0.08
0.20
0.10
日平均值
0.15
0.12
0.30
0.15
1小时平均
0.50
0.24
/
/
②H2S、NH3分别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0.01mg/Nm3、0.20mg/Nm3的标准执行。
(3)噪声环境质量标准
厂址周围评价区声环境质量执行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3类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1.7。
表1.7声环境质量标准值表
类别
昼间[dB(A)]
夜间[dB(A)]
3
65
55
1.8.2污染物排放标准
(1)污水排放标准
污水排放执行××县××工业集中地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执行××省地方标准DB32939-2006《化学工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表2中一级标准。
具体标准值见表1.8。
表1.8污水排放标准值表
序号
污染物
接管标准
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
1
pH值
6~9
6~9
2
CODcr(mg/L)≤
1000
80
3
悬浮物(mg/L)≤
500
70
4
氨氮(mg/L)≤
35
15
5
TP(mg/L)≤
2
0.5
6
色度(倍)≤
500
50
注:
pH值无量纲。
(2)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①H2S、NH3分别按《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表1中二级标准具体分别为0.06mg/Nm3、1.5mg/Nm3的标准执行。
②粉尘执行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表2中二级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1.9。
表1.9粉尘排放标准值表
污染物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
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监控点
浓度(mg/Nm3)
排气筒
二级
120mg/Nm3
颗粒物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1.0
15m
3.5kg/h
(3)噪声排放标准
厂界噪声执行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中Ⅲ类标准,施工期执行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具体标准值见表1.10。
表1.10噪声评价标准值表
时间
类别
昼间[dB(A)]
夜间[dB(A)]
厂界噪声
65
55
施工噪声
65-85
55
1.9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目标
1.9.1控制污染
项目建成后污染物达标排放并控制在总量指标之内,排污口设置符合《××省排污口设置及规范化整治管理办法》要求。
1.9.2环境保护目标
拟建项目所在地区的大气环境功能区为二类区,声环境为3类。
环境保护目标见表1.11。
表1.11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表
环境要素
环境保护对象名称
方位
距离(m)
规模
环境质量标准
大气环境
二垛村居民点
W
650
23人/6户
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
省淮海农场绿色食品基地
NW
1500
/
声环境
二垛村居民点
W
200
23人/6户
GB3096-93中3类标准
生态环境
省淮海农场绿色食品基地
NW
1500
/
1.10评价工作重点
根据项目排污特点及当地环境特征,确定工程分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农业生态影响分析、污染防治措施、总量控制和清洁生产分析为本次评价重点。
1.11评价技术路线
评价技术路线见图1.1。
2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
2.1自然环境概况
2.1.1地理位置
本项目位于××县××工业集中地西北,项目地理位置见图2.1。
××县位于苏北盐城市境内,地理坐标为北纬33°24′-34°07′,东径119°57′-120°33′。
县境南与大丰市、亭湖区接壤,西与建湖、阜宁县毗连,北至苏北灌溉总渠与滨海县相望,东临黄海,拥有103公里海岸线。
总面积2795平方公里(包括省属国营农盐场用地327.9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111.9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683.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3.82万亩。
全境地形平坦,河渠纵横,盛产粮棉鱼盐。
××工业集中地东侧紧邻S226省道,S226省道与204国道及宁盐、宁靖盐、沿海高速通道相连,奤套河从北侧边界流过,奤套河与海堤河、射阳河、八丈河沟通。
集中地南距盐城机场79公里,西距新长铁路55公里,东南距射阳港50公里,交通运输条件良好。
2.1.2地形、地貌
××县大地构造属扬子淮地台,地处华北地台和扬子淮地台的过渡地带,次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淮地台的苏北拗陷区,更次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为苏北拗陷的盐阜凹陷。
××县为海积平原。
区内地面高程0.8-2.2米,属低平原区。
境内略呈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间低的状态。
陆地高程差在1.4米左右。
从微地形看,由于在陆地形成过程中受河流和海潮作用的差异,形成局部条带状的高地和洼地,高地多为海滩堆积过程中的自然堤,土壤质地偏沙性,洼地则为泻湖延伸部分或为古排水通道,土壤质地偏粘性。
项目所在地没有影响项目建设的特殊地形、地貌及地质结构,地基承载力度为8吨/平方米,地震烈度属7度区,为设防区。
2.1.3气象特征
项目所在地区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为湿润季风气候区,海洋调节作用非常明显。
主要特点是:
季风盛行,春秋季节长,春季干旱,秋季晴且日照长;冬季受大陆性冷空气控制,较寒冷,雨雪少,最多风向为NNE;夏季受大陆性热低压和副热带高压影响,较炎热,雨水集中,最多风向为ESE;全年主导风向为ESE。
其主要气象特征见表2.1。
表2.1主要气象特征表
序号
类别
统计项目
特征量
1
气温
年平均气温
14.4℃
年最高气温
39.1℃
年最低气温
-11.7℃
2
风速
年平均风速
3.6m/s
年最大风速
11.5m/s
3
气压
年平均气压
1016.6hPa
最低年平均气压
1001.4hPa
4
空气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
78%
5
降水量
年平均降水量
1012.6mm
年最大降水量
1564.9mm
6
无霜期
年平均无霜期
218d
7
风向
全年主导风向
ESE
冬季主导风向
NNE
夏季主导风向
ESE
2.1.4水系及水文特征
××镇境内河、沟、渠纵横交错,排灌两分,配套设施齐全。
苏北灌溉总渠及五岸干渠穿越其中,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
工业集中区内主要河流为奤套河,东西走向穿过其中。
奤套河宽50米,河深2.5米,向东7.5公里经奤套闸入海,奤套闸每12小时开闸一次,最高流速可达3米/秒。
项目周围水系见图2.2。
奤套河口海区的潮汐为不规则半日潮,潮波属前进波、驻波混合型;涨潮历时较短,为5小时08分,落潮历时较长,为7小时17分。
××沿海主要受两个潮波系统控制。
以N34º30′、E121º10′附近的无潮点为中心的旋转潮波控制着××沿海的北部海区,南部海区受自东海进入的前进波制约。
这两个潮波波峰在琼港带外幅合,无潮点在废黄河口以东80公里左右,由于无潮点的存在,决定了本海区潮位低、潮差较小的特征。
2.1.5地下水状况
××县系滨海平原水文地质区,近地表的第四纪地层属松散沉积层,孔隙多,导水性良好,有利于地下水贮存。
地下水经历了淡水形成、海侵咸化、淡化等不同阶段,又受到地质地貌条件的影响,所以它的形成是复杂的。
含水层分:
一、潜水层,即全新统含水层系——咸水,不能饮用和灌溉,无开采价值;二、承压水层,又分两个水系层:
(1)中、上更新统含水层系统,第一含水层——上淡下咸,顶板埋深80-120m;第二含水层——淡水,顶板埋深为150-200m,单井出水量日600-900吨,水质良好,矿化度每升1-2克,适宜人、畜饮用。
(2)下更新统含水层系统第三含水层——咸水;第四含水层——淡水。
县内水系均属感潮河网,以自排为主,内河水受海潮水位影响较大。
地下水埋深随地形变化而变化,由于地面坡度小,地下水径流缓慢。
潜水动态主要受降雨、蒸发以及河沟水补给影响,为入渗补给渗流蒸发型。
地下水埋深年平均为0.4-2.6m。
2.1.6植被、生态
项目所在地周围农业种植区的植被主要以季节性水稻、三麦、棉花、旱作物为主。
2.2社会环境概况
2.2.1人口、面积
××县辖19个建制镇。
境内有省属经济开发区1个,省属农场3个,省属盐场1个。
××县土地总面积2795平方公里;总人口104.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0.55万人,非农业人口44.24万人,全县人口密度为375人/平方公里。
人口自然增长率4.69‰。
××镇辖20个村(居),镇域面积183平方公里,人口7.6万,其中农业人口3.9359万人,非农业人口1.36万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1.13‰。
2.2.2工农业概况
××县经济近几年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948元,比上年增长25.9%。
农业经济稳定发展,主要农产品全面丰收,2006年实现第一产业(农业)增加值40.41亿元。
工业经济稳步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8.4%。
项目推进势头强劲,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1亿元,增长37%。
全县外向型经济稳步推进,2006年实现进出口总值0.69亿美元。
财政运转基本保持平稳,2006年全县实现财政收入103188万元,比上年增长25.9%。
××镇是全国重点产棉镇,也是中国大蒜之乡。
近年来,××镇经济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势头,2006年××镇工农业总产值7650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2100万元,以棉业加工、油料加工、蒜苔保鲜为主;农业总产值24300万元,粮食产量69715吨,年产蒜苔4.97万吨,蒜头2.55万吨。
2.2.3周边环境
淮海农场场部位于××镇北部,距园区4.5公里,是一个农工商综合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联合企业。
场部设在苏北灌溉总渠边的六垛居委会,全场总面积16.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5万亩,常住人口9千余人,职工近5千人,专业技术人员600余人,2006年粮食总产6.778亿斤。
2.2.4交通运输
便利的交通运输有利于接受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加快经济的发展。
合陈公路连接沿海高速,冈合线连接204国道,陈李线紧靠××工业集中地。
射阳港与国内外港口相通,为国家二类对外开放口岸,是我国距日本和韩国最近的港口之一,港内建有20万平方米货场和3千吨级集装箱多功能码头,运力1.3万吨/日。
2.3××××县××工业集中区规划要点
2.3.1园区性质和产业定位
根据《××××县××化工集中区环境保护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以下简称《环评报告书》)及省环保厅对该报告书批复,工业集中区主要接纳××县城和自然保护区内搬迁的化工、纺织印染企业,鼓励和优先发展低污染、技术含量高、节能、省资源的高技术精细化工及轻纺项目,××××县××工业集中区总体规划见图2.5。
2.3.2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
2003年;
规划期限:
一期:
规划期为5年(2004-2008年),规划面积380公顷;
二期:
规划期为5年(2009-2013年),规划面积360公顷;
三期:
规划期为5年(2014-2018年),规划面积260公顷。
规划范围:
东至S226省道,西至五岸干渠,南至××镇镇郊,北至六垛村,总面积10平方公里。
2.3.3总体布局和用地规划
(1)总体布局
集中区现有用地主要为工业和居住用地,其中工业用地999.36公顷,居住用地0.64公顷。
根据《环评报告书》,结合周边的环境特点,进入集中区的较大型企业可设于集中区中心地带,较小型企业利用集中区边角地段设置。
(2)用地规划
根据《环评报告书》,集中区用地按规划要点分为三期实施,以集中区主干道的用地功能为界,集中区奤套河南支河南北向的东侧及东西向的河东段南侧,五岸干渠以北为一期工程,用地面积为380公顷;西侧及五岸干渠南侧北部为二期工程,用地面积为360公顷;再南侧为三期工程,用地面积为260公顷。
集中区不设生活区,因为集中区距离××镇区只有1.5Km,步行20分钟就可到达,可利用××镇现有的生活设施,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