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望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1547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望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望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望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望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望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望岳.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望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望岳.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望岳.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望岳

学校2017-2018学年六年级第二学期导学案

课题

望岳

备课时间

4.14

授课时间

4.20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审核人

编号

第(8)周

第(3)课时

教材分析

是杜甫的名作,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意,感受泰山的雄伟与神秀。

学习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方法。

(重点)

3.体会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资源

课件

教学基本

环节

1.导入第六单元《黄河泰山》,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2.学习其第1课,明确学习目标。

3.梳理有关作者和课文的相关资料。

全诗分两层,都是围绕“望”字写的。

前两句为第一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

这里诗人想说的是:

“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

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地。

”这是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

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也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反映。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后两句为第二层,着力表现了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

的是实景,是细望所见。

泰山极高,白日里望见山中团团云气,层出不穷;黄昏时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诗人抓住这两个细节表达了心胸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其中的深刻含义:

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4.感知课文

(1)认真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理解字义,指导书写,把句子读通顺。

岱、览

(2)再读课文,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3)练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5.理解重点句子。

(1)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译文: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

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首句“岱宗夫如何?

”写初望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惊叹仰慕

之情。

“齐鲁青未了”,别出心裁地写出诗人的体验:

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译文:

仿佛由于大自然的偏爱,泰山聚集了天地之灵气和精华。

泰山巍峨高大,山南和山北被分割成一明一暗,判若早晨和黄昏。

这两句写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意。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3)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译文:

层层云霭雾气升腾,使我心胸激荡,为了把飞鸟归山的美景收入眼帘,我极力睁大眼睛,好似要将眼眶撑裂。

这两句是写细望泰山的景象。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好像快要裂开一样。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快到傍晚了,诗人还在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群山就会显得渺小!

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了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敢攀绝顶,心存远志的雄心和气概。

7.思考与交流:

关注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

结合资料理解诗意,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提高学生理解的准确度。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表达了作者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伟大抱负。

8.拓展与运用:

第一篇短文描述了泰山的壮丽,泰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第二篇短文写了泰山千变万化的云雾。

作业设计

课后搜集有关泰山的传说故事。

板书设计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教学反思

池南区九年制学校2015-2016学年六年级第二学期导学案

课题

使至塞上

备课时间

4.18

授课时间

4.21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刘勇

审核人

编号

20160606021

第(8)周

第(4)课时

教材分析

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赴边途中。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诵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情感;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意,积累古诗的学习方法。

(重点)

3.感悟作者借助典型景物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感受大漠的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资源

课件

教学基本

环节

1.复习导入:

《望岳》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3.梳理有关作者和课文的相关资料。

《使至塞上》是一首五言律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接着诗人以随风的蓬草和北归的飞雁自比,暗喻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

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记述了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写出使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他由于被排挤而飘零在外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被后世称为“诗佛”。

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

但其作品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赞,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关于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时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诗人,他的边塞诗题材开阔,内容包括:

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

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也创作边塞诗。

4.感知课文

(1)认真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理解字义,指导书写,把句子读通顺。

萧、属、蓬

(2)再读课文,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3)练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5.默读课文,结合书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单车:

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归雁:

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孤烟:

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

燕然:

即杭爱山。

这里代指前线,并非实指。

6.理解重点句子。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来到“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句首的“单车”相呼应。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是写景名句。

诗人进入边塞后看到塞外奇特的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代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戈壁,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直”字,一个“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合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作业设计

课后搜集有关泰山的传说故事。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教学反思

池南区九年制学校2017-2018学年六年级第二学期导学案

课题

黄河颂

备课时间

4.18

授课时间

4.22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刘勇

审核人

编号

20160606031

第(8)周

第(5)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歌词,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黄河的历史悠久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重点)

教学准备、资源

课件

教学基本

环节

1.复习导入:

《望岳》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3.梳理有关作者和课文的相关资料。

《黄河颂》是一首歌词,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首先是“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而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

条理清楚,章法谨严:

先是近镜头特写“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接着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

“啊,黄河!

”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

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后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

以短句为主,兼有长句。

长短结合,自由奔放,错落整齐,韵律自然和谐。

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

“黄河滚滚”“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课文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感受“颂诗”的体裁特点,也是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好教材。

同时它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能够使学生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4.感知课文,听歌曲。

(1)认真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理解字义,指导书写,把句子读通顺。

魄、障、哺

(2)再读课文,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3)练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5.默读课文,结合书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屏障:

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体魄:

体格和精力。

哺育:

喂养;比喻培养。

宛转:

辗转。

滋长:

产生;生长。

万丈狂澜:

形容极高的、巨大的波澜。

作业设计

课后搜集有关黄河的诗词及文章。

板书设计

黄河颂

课前小组练“颂”

课中小组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