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编通用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07055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42 大小:1.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编通用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编通用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编通用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编通用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编通用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编通用版.docx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编通用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编通用版.docx(1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编通用版.docx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编通用版

1.陶侃留客

【文章主旨】

《陶侃留客》中的陶母是一个重视友情,重视功名,有主见、敢担当的人;也是一个疼爱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人。

当孩子想款待朋友,却因家庭贫困受到难为时,陶母竭尽家庭所有满足孩子的愿望。

【原文】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

同郡范逵(kuí)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

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qìng),而逵马仆甚多。

侃母语侃曰:

“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bì),卖得数斛(hú)米,斫(zhuó)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cuò)诸茬以为马草。

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逵曰:

“路已远,君宜还。

”侃犹不返。

逵曰:

“卿可去矣。

至洛阳,当相为美谈。

”侃乃返。

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zhuó)、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原文

注释

译文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

【酷贫】非常贫困。

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

同郡【范逵(kuí)】【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

【范逵】人名。

【素】一向,平时。

【举孝廉】被举荐为孝廉。

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想要投宿到陶侃家。

【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qìng)】,而逵马仆甚多。

【于时】在这时,当时。

【室如悬磬】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

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

悬:

挂;磬:

乐器,中空。

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

侃母【语】侃曰:

“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语】对……说。

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

“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

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bì)】,卖得数斛(hú)米,

【下为二髲】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

髲:

假发。

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

【斫(zhuó)】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cuò)】诸【茬】以为马草。

【斫】用刀斧砍。

【剉】同“挫”,割。

【茬】草垫。

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

【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日夕】傍晚。

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

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其】指代陶侃。

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

【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明旦】第二天早晨。

【已】停。

【许】上下,左右。

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

逵曰:

“路已远,君【宜还】。

【宜还】应该回去。

范逵说:

“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

侃【犹】不返。

【犹】还。

陶侃还是不肯回去。

逵曰:

“卿可去矣。

至洛阳,当【相为】【美谈】。

【相为】互相。

【美谈】美言。

范逵说:

“你该回去了。

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

侃乃返。

陶侃这才回去。

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zhuó)、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及】等到。

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人物介绍】

在《世说新语》中我们读到数条记载陶侃的资料,如“陶母教子”、“陶侃惜谷”、“陶侃惜阴”、“陶侃留客”等,从中可看到他珍惜光阴、勤奋好学、勤俭节约、为官廉洁、运筹帷幄、机敏过人,他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称道。

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江西鄱阳人,东晋大司马。

陶侃是一代名将,在东晋的建立过程中,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他颇有建树。

他出身贫寒,在西晋风云变幻中,竟冲破门阀政治为寒门入仕设置的重重障碍,当上东晋炙手可热的荆州刺史,而颇有治绩。

他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晋书》、《世说新语》等史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他的遗闻逸事。

【拓展阅读】

郑公魏征卒

郑公魏征卒。

征寝疾。

上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

征薨(hōng),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谓侍臣曰:

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

今魏征逝,朕亡一鉴矣。

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其可识者曰:

‘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

公卿之内,情有爱憎。

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

爱憎之间,所宜详慎。

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

’其大略如此。

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

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hù),知而必谏也。

【翻译】

  郑国公魏征死了。

当魏征还卧病在床时,皇上(李世民)和太子一起来到他的府第看望他,并将衡山公主指定给魏征的儿子叔玉做妻子。

魏征死了以后,皇上亲自撰写碑文,并且刻于石碑上。

皇上对侍臣说:

“人以铜镜作为对照,可以把衣服、帽子穿戴得整齐端正;以历史作为对照,可以知道国家的兴衰更替;以他人作为对照,可以知道自己的成功失败。

我曾经以此三件事物来防止自己出现过失。

现在魏征死了,我就失去了其中的一样了。

我最近派人到他家,寻得一本文稿,才写了一半,那些可以认识的是‘天下的事情有好有坏。

任用好人那么国家就会安定,任用坏人那么国家就会衰败。

爱憎之间Www.Slkj.orG,应该仔细谨慎。

假如喜爱的人而能了解他的缺点,憎恶的人而能了解他的长处,去除邪恶不迟疑,任用贤能不猜疑,可以兴盛了。

”那本书的大致内容就像这样。

我总是思考这件事,唯恐免不了犯错。

公卿侍臣,可以书写在笏板上,知道可以进谏的一定要进谏。

” 

【练习与检测】(共24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0分)

①同郡范逵素知名()

②悉割半为薪()

③明旦去()

④侃犹不返()

⑤于时冰雪积日()

⑥悉割半为薪()

⑦从者皆无所乏()

⑧侃追送不已()

⑨且百里许()

⑩侃犹不返()

2.翻译。

(10分)

①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②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③路已远,君宜还。

④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

⑤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3.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试阐述理由。

(4分)

【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

3.陶母是一个重视友情,重视功名,有主见、敢担当的人;也是一个疼爱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人。

理由:

当孩子想款待朋友,却因家庭贫困受到难为时,陶母竭尽家庭所有满足孩子的愿望。

 

2.石崇与王恺争豪

【文章主旨】

石崇与王恺都是西晋时期的官僚贵族,他们对百姓生活巧取豪夺,生活奢靡腐化,经常争豪斗富,曾以蜡代薪,做锦步幛五十里,以竞奢华。

王恺虽然得到了其外甥晋武帝的资助,却常常敌不过石崇。

从本文所记的事例中,亦乐见其流风之一斑。

【原文】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

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

崇曰:

"不足恨,今还卿。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

恺惘然自失。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原文

注释

译文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穷】尽,用尽。

【绮丽】泛指华丽的物品。

【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

石崇和王恺比阔斗富,两人都用尽最鲜艳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马、服装。

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

【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尝】曾经。

【许】大约,上下。

他曾经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

【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枝柯】枝条。

【扶疏】茂盛的样子。

【罕】少有。

这棵珊瑚树枝条繁茂,世上很少有和它相当的。

恺以【示】崇,崇视【讫】,

【示】给……看。

【讫】完毕。

王恺把珊瑚树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

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

【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因能解痒如人意,故名。

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

拿铁如意敲它,马上就打碎了。

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

【疾】同“嫉”,嫉妒。

【色】脸色。

【厉】严厉。

王恺既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宝物,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

崇曰:

"不足【恨】,今还【卿】。

"

【恨】遗憾。

【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

石崇说:

“不值得发怒,现在就赔给你。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

于是就叫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

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

【条干】枝条树干。

【绝世】世上少见。

三尺、四尺高的,树干、枝条举世无双,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棵,

【如恺许比】,【甚众】。

【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

【甚众】非常之多。

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

恺【惘然】【自失】。

【惘然】失意的样子。

【自失】自感失落。

王恺看了,自感失落。

【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是南朝宋的刘义庆(403—444),他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被封为临川王。

从这部书的内容来看,全书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又有老庄思想和佛家思想,可能是出自多人之手,刘义庆招集的文学之士很可能参加了它的编撰。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研究魏晋时期历史的极好的辅助材料。

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

《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传神,含蓄隽永。

《世说新语》对后世有着非常深刻影响,不仅模仿它的小说不断出现,而且还不少戏剧、小说也都取材于它。

石崇(249年~300年),西晋文学家。

字季伦。

祖籍渤海南皮(今属河北),生于青州,小名齐奴。

【赏析】

石崇与王恺争豪,石崇与王恺都是西晋时期的官僚贵族,他们对百姓生活巧取豪夺,生活奢靡腐化,经常争豪斗富,曾以蜡代薪,做锦步幛五十里,以竞奢华。

王恺虽然得到了其外甥晋武帝的资助,却常常敌不过石崇。

【拓展阅读】

王荆公知制诰

王荆公知制诰,吴夫人为买一妾,荆公见之,曰:

“何物也?

”女子曰:

“夫人令执事左右。

”安石曰:

“汝谁氏?

”曰:

“妾之夫为军大将,督运粮而失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

”公愀然曰:

“夫人用钱几何得汝?

”曰:

“九十万。

”公呼其夫,令为夫妇如初,尽以钱赐之。

【翻译】

 王荆公(王安石)升职为知制诰,吴夫人为他买了一个小妾,荆公见到说:

“这是谁?

”那女子说:

“夫人让我在您身边侍奉您。

”王荆公说:

“你是谁家的?

”那女子说:

“我的丈夫是军中官员,运米时船沉,家中财产全部用尽(用来赔偿)还不够,还要卖了我来补偿。

”王荆公伤感地说:

“夫人花了多少钱买你?

”女子说:

“九十万钱。

”王荆公叫来她的丈夫,让那对夫妇和好如初,把钱全赏赐给他们。

【练习与检测】(共30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0分)

①并穷绮丽()

②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③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④世罕其比()

⑤崇视讫()

⑥以为疾已之宝()

⑦不足恨()

⑧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

⑨恺惘然自失()

⑩恺以示崇()

2.翻译。

(10分)

①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②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③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

④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

⑤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

3.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

(2分)

①                                             ②                                             

(2)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分)

                                             

(3)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2分)

                                            

(4)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表现出了这些富人怎样的心态?

 (4分)

                                             

【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

3.

(1)①击珊瑚。

②展珊瑚。

 

(2)枝柯扶疏,铺垫。

(3)傲慢,又胸有成竹 。

(4)反映晋代地主生活的豪华与奢侈。

表现出了这些富人的攀比之心和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心态。

 

3.大抵现书先须熟读

朱熹

【文章主旨】

朱熹在本文中介绍了读书的步骤: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继以精思。

要求:

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并且读书要专心致志。

告知我们如何读书,应该怎么专心致志的读书。

【原文】

大抵现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

原文

注释

译文

【大抵】现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大抵】大多,大概。

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继】接着。

【精思】精心地思考。

【然后】这样以后。

然:

这样。

后:

以后。

【得】获得,收获。

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

【纷错】纷繁错杂。

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

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遽】匆忙,急促。

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

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见】通“显”,出现,明白。

古人说:

“读书的遍数多了,它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谓】所以,如果。

【自晓其义】自已就明白书的大意了。

晓:

明白。

所以如果书读的熟悉了,不用看解释说明,自已就明白书的大意了。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眼到,口到。

【余尝谓】我曾经说。

余:

我。

尝:

曾经。

胃:

说。

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

便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此】这,这里。

如果没用心,眼就看不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

心眼不专心,只是在扮作有感情朗读,

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亦】也。

就不会记忆深刻,就算能暂时记下,也不会记的很牢。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最急】最重要。

心到眼到口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既】已经。

【岂】难道。

用了心去读了,眼和口难道不会跟着到吗?

【作品介绍】

《童蒙须知》(一作《训学斋规》)为南宋学者、理学家朱熹写的一篇启蒙读物,收录在《东听雨堂刊书·儒先训要十四种》。

《童蒙须知》分衣服冠履、言语不趋、洒扫涓洁、读书楔子、杂细事宜等目。

对儿童生活起居、学习、道德行为礼节等均作详细规定。

如“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仅仅诵读,决不能记”;“凡为人子弟,须是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声喧哄,浮言戏笑”。

【拓展阅读】

范文正公守邠州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椁皆所未具。

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翻译】

  范仲淹在邠州做太守时,闲暇的时候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举起酒杯,范仲淹看见几个穿着丧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

他急忙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寄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埋葬在邻近的郊外,下葬时入殓的衣服和棺材都还没有备齐。

范仲淹露出失意的样子,立即撤掉了酒席,给予了他们重金救济,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

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得流下眼泪的人。

【练习与检测】(共30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0分)

①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②然后可以有得尔()

③然后可以有得尔()

④其义自见()

⑤自晓其义也()

⑥余尝谓()

⑦心眼既不专一()

⑧眼口岂不到乎()

⑨心到最急()

⑩记亦不能久也()

2.翻译。

(10分)

①大抵现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②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③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④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

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

(4分)

4.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这是因为________。

(用原文正面回答)(4分)

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0个字)(2分)

 

【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

3.步骤:

(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2)继以精思。

要求:

(1)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2)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4.心到。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5.介绍读书的步骤,并且读书要专心致志。

(不超字数,意思正确即可)

 

4.师旷问学

【文章主旨】

 《师旷问学》通过晋平公和师旷的一问一答,阐明了活到老,学到老道理。

人的一生是一个学无止境过程,终身学习,将会受益终生。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秉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选自刘向《说苑》

原文

注释

译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于】向。

【师旷】晋国的乐师。

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晋平公向师旷询问道: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欲】想要。

【暮】晚,迟。

“我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曰:

“【何】不【秉烛】【乎】?

【何】为什么。

【炳烛】燃烛照明。

炳:

动词,点燃。

【乎】呢。

师旷说:

“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安有】哪有。

【为人臣】做臣子的。

【戏】戏弄。

晋平公说:

“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君乎?

【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古眼盲者多习乐。

【安敢】怎敢。

师旷说:

“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闻】听说。

【少】少年(年轻时)。

【好】努力。

【阳】阳光。

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

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

炳:

点燃。

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

孰与:

与……比哪一个……。

昧行:

在黑暗中行走。

昧:

暗。

(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

平公曰:

“善哉!

【善哉】说得好啊。

善:

好。

晋平公说:

“说得好啊!

【文学常识】

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

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

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它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赏析】

这里,师旷做了个比喻,他说“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刚刚出来的太阳;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最后,他问“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这个问句是点题,师旷很巧妙地说明,年纪大了的人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的正午阳光,但是点着蜡烛走路,总比摸黑走路强得多。

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拓展阅读】

陆少保,字元方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

“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

“不尔,是欺之也。

【翻译】

  陆少保,字元方(陆少保)曾经在洛阳城卖一栋房子,家里人要把房子卖了换钱,买(房子)的人要求拜见。

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

“这房子非常好,只是没有排水的地方罢了。

”买(房子)的人听到(他说的话)后,立刻拒绝不买了。

子侄们埋怨了他几句,陆元方说:

“不这样,这是欺骗对方了。

【练习与检测】(共30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0分)

①问于师旷()

②安敢戏君乎()

③如日出之阳()

④孰与昧行乎()

⑤何不秉烛乎()

⑥如秉烛之明()

⑦孰与昧行乎()

⑧善哉()

⑨欲学()

⑩臣闻之()

2.翻译。

(10分)

①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②何不秉烛乎?

③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④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⑤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

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3分)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

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3分)

5.师旷的劝说效果如何?

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2分)

6.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2分)

【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

3.暮指时间晚,迟了。

他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

4.暮指天黑,夜晚。

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

5.达到劝说的目的。

"善哉!

"

6.活到老,学到老。

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

 

5.卫人束氏

【文章主旨】

本文告诉我们安于享乐,终究会被淘汰的道理。

【原文】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猫。

狸猫,捕鼠兽也。

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

狸猫无所食,饥而嗷。

束氏日市肉啖之。

狸猫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唪,唪则得肉食。

南郭有士病鼠,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

狸猫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鬃,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

士怒,推入之。

狸猫怖甚,对之大唪。

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猫奋挪而出。

原文

注释

译文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

【咸】都。

卫国有个姓束的,所有人世间的东西,都没有喜欢的,

唯好【畜】狸猫。

【畜】养。

只喜欢饲养狸猫。

狸猫,捕鼠兽也。

狸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